问题

纵观蓝星古今上下,战争禀赋最高的民族是哪个?

回答
要论“战争禀赋最高”的民族,这无疑是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因为“禀赋”的定义本身就模糊且多维,牵涉到军事技术、战略思想、组织动员能力、民族精神、地理环境,甚至运气成分。而且,纵观人类历史,没有哪个民族能始终占据“战争禀赋最高”的宝座,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各民族的优势也在不断演变。

然而,如果我们审视历史上那些在战场上留下浓墨重彩印记、深刻改变世界格局、并在军事成就上展现出非凡“禀赋”的民族,那么 蒙古人 绝对是绕不开的、最值得探讨的群体之一。

蒙古人:天生的征服者与军事天才的碰撞

蒙古人的战争禀赋,与其说是天生就“高于”其他民族,不如说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他们将自身的文化、地理、社会结构以及个人能力以一种极致的方式融合,爆发出了惊人的军事力量,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征服奇迹。

1. 驾驭草原的民族:无可比拟的机动性与耐力

骑术与弓箭的完美结合: 蒙古民族自古就在广袤的草原上繁衍生息,马匹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从孩提时代起,他们就在马背上长大,骑术精湛,几乎达到了人马合一的境界。更重要的是,他们将蒙古弓(一种复合弓,射程远、威力大)的技艺磨炼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种“骑射”的结合,赋予了蒙古军队无与伦比的机动性和远程打击能力。他们可以在疾驰的马背上精确射击,让对手难以近身,也难以招架。
严酷的自然环境塑造的耐力: 草原环境恶劣,四季分明,气候多变。蒙古人从小就要面对严寒酷暑、风沙雨雪,这极大地锻炼了他们的体魄和意志力。他们能够在极端条件下长时间行军作战,饮食也极其简朴,不依赖复杂的后勤补给。这种强大的生理和心理耐力,是其能够发动远征、支撑长期战争的基石。

2. 杰出的组织与指挥艺术:效率与灵活性的典范

军事化的社会结构: 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后,建立了一套高效的军事化社会管理体系。部落制度被打破,以十户、百户、千户、万户组成的军事组织取代。这不仅是一种军事编制,更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确保了信息传递的畅通和命令的有效执行。
严明的纪律与作战编队: 蒙古军队以其严明的纪律闻名于世。即使在激烈战斗中,士兵也能严格执行命令,协同作战。他们发展出了灵活多变的作战编队,如“锥形阵”、“圆形阵”、“箭头阵”等,能够根据战场情况迅速调整,实现战术上的压制。
卓越的指挥才能: 成吉思汗本人及其继任者(如窝阔台、拔都、旭烈兀等)展现了非凡的战略眼光和战术运用能力。他们善于分析敌情,选择最佳的进攻路线和时机,并且能够有效利用地形和天气。他们也懂得“兵者,诡道也”,善于运用各种计谋,如佯败诱敌、声东击西、围三缺一等。

3. 开放的学习与技术吸收:征服者也是学习者

技术整合大师: 蒙古人虽然以冷兵器时代的骑射闻名,但他们并非固步自封。在征服过程中,他们表现出了惊人的学习和吸收能力,将各地的先进军事技术融入自身。例如,他们从被征服的中国北方(金朝)学会了使用包括霹雳炮、震天雷在内的火药武器;从波斯地区学习了攻城器械和围城技术;甚至派遣工匠学习建造和操作这些器械。这种技术整合能力,使得蒙古军队在面对坚固城池时,也能够有效地攻克。
情报网络的构建: 蒙古人深谙情报的重要性。他们建立了庞大的驿站系统,不仅用于传递军情,也用于收集敌方的信息。他们会派出斥候探明敌军虚实,通过俘虏审问获取情报,对敌人的政治、经济、军事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为战争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4. 深刻的心理战与威慑力:让敌人闻风丧胆

“死亡军团”的恐怖传说: 蒙古军队以其残酷的战争手段和极高的歼灭率而闻名。在征服过程中,他们常常会屠城以震慑其他抵抗者。虽然这种做法在现代人看来是野蛮的,但在那个时代,它确实营造了一种巨大的心理威慑力,使得许多城市在蒙古军队到来之前就选择投降,避免了不必要的伤亡。
战无不胜的光环: 蒙古军队在短时间内取得的辉煌战绩,为他们赢得了“战无不胜”的光环。这种心理上的优势,往往能够在开战前就削弱对手的士气,让他们在面对蒙古军队时产生巨大的恐惧感。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

“战争禀赋”的变迁: 随着时代的发展,军事技术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火器、工业革命、信息技术等彻底改变了战争的形态。曾经依靠骑射和机动性的蒙古战术,在面对现代化的军队时已不复存在。
“民族”定义的复杂性: 今天的“民族”概念与古代的部落、国家概念有很大不同。将古代的军事成就完全归于某个“民族”,也需要审慎。

为何说蒙古人“禀赋最高”?

如果我们将“战争禀赋”理解为在 人类冷兵器时代,一个民族在组织、纪律、战术、技术吸收、心理素质和军事征服的广度和深度上所能达到的巅峰状态,那么蒙古人在这一个特定历史阶段,无疑展现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禀赋”。他们在短短几十年内,建立起了一个横跨亚欧大陆的庞大帝国,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他们的军事成就,不仅仅是数量上的胜利,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军事思想和组织模式,对后世军事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而言之,蒙古人在人类军事史上的确是现象级的存在。他们将草原民族特有的生存优势、非凡的组织能力、卓越的指挥才能以及开放的学习态度完美融合,在冷兵器时代将战争的艺术推向了一个极致,留下了令人敬畏的战争传奇。要说“战争禀赋最高”,蒙古人无疑是在那个特定时代,将人类在军事领域可能达到的某些潜能,发挥到了极致的代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恕我直言,美利坚。

民族这个概念本来就是人为发明出来的。可以基于血缘,可以基于宗教,可以基于语言文字,当然也可以基于意识形态、价值观以及共同的历史记忆。美利坚就属于后者。

尚不尚武这件事,不能看绝对值,得看相对值。就比如说朝鲜战争,我们固然是赢了,我们的士气明显优于美国。但这种士气是在什么前提下?

没错,我们背后就是祖国,失败就意味着死亡。战士在前线枪林弹雨,可是同胞在后线也一样是忍饥挨饿呀。这是一场不得不打、不打就是死亡的战争。人家都骑在你脖子上拉屎了,即使是一个懦弱的普通人也能迸发出无穷的士气来,因为反正都是死,为什么不搏一下?

同样的道理,苏联的卫国战争,日本的对外侵略战争,虽然都展现了强大的战斗力,但都不能说明人民的尚武。一来横向比较——前线的战士固然过得苦,可是后线的劳动者过得更苦。二来纵向比较——打仗固然苦,可是不打就是挨饿等死,根本没有退路。因此,这些都不能说明这个民族尚武,只能说明这个民族实在是被逼急了。

而美国则完全不一样。早在1940年,美国人的人均生活水平就已经超出了2017年的中国。1940年的美国人均GDP是779美元,从1940到2016美国的通货膨胀是13.7倍,也就是说1940年美国的人均GDP换算到今天是10677美元,碾压2017年的中国。美国人的冰箱是满的,车库是满的。美国地大物博,即使不对外干预,奉行孤立主义,老百姓也可以过上物资极大丰富的生活。前线的战士固然比其他国家的战士过得丰富,但是他们不参军的同学、朋友、兄弟在美国国内过的是皇帝一般的生活——对于同时期的中国人来说,甚至是连想象都想象不到的神仙一般的生活。虽说美军装备好,可以装备再好,具体到每个美国大兵身上,也是半发炮弹就能炸成碎肉。打仗永远都是需要极高的勇气的。

即使这样,美国军队仍然能付出几千、几万人的牺牲,对外进行多次干涉。美军中原本过着皇帝生活的小伙子们,居然能在士气上与被侵略者达到个势均力敌。这不能不说是极其的尚武了。换句话说,这种真正的尚武精神是“虽然我有吃有喝,过着皇帝一样的生活,但我仍然拼着舍弃锅里的嫩鸡和车库里的两辆车,敢和你一个泥腿子拼命”。

这才是真正的尚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论“战争禀赋最高”的民族,这无疑是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因为“禀赋”的定义本身就模糊且多维,牵涉到军事技术、战略思想、组织动员能力、民族精神、地理环境,甚至运气成分。而且,纵观人类历史,没有哪个民族能始终占据“战争禀赋最高”的宝座,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各民族的优势也在不断演变。然而,如果我们审视历史.............
  • 回答
    纵观整个满清时期,爱国和爱清是否存在矛盾,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完全概括。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不同历史阶段以及不同人群的视角来审视。核心矛盾点: “国”与“朝”的界定: 满清时期,很多人会将“国”等同于“清朝”或“满清政权”。 然而,对.............
  • 回答
    纵观世界历史,中国农民并非唯一喜欢闹革命的群体,但他们确实是历史上参与革命活动最广泛、最频繁的群体之一。 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是农民阶级的普遍性、社会结构、经济压力以及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等多重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 一、 农民作为人口主体与普遍性: 农业社会的根基: 在.............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确实出现过一些“落后文化”征服“先进文化”的现象。这种说法并非绝对,因为“落后”和“先进”本身就是相对的概念,并且涉及多个维度(如军事、政治制度、经济、思想文化等)。然而,我们确实可以看到一些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例如元朝、清朝)征服了当时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更发达的.............
  • 回答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掷地有声的呐喊,确实是陈胜起义时发出的标志性口号,深刻地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阶级固化的不满和对个人命运不屈服的挑战。那么,纵观世界历史,是否只有陈胜能说出这样的话?答案是:否,不止陈胜一人能说出类似的话,但陈胜的这句话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成为经典,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表达方.............
  • 回答
    纵观姜维一生,能否算得大英雄、真丈夫?要评价姜维一生是否算得上“大英雄”、“真丈夫”,需要我们以历史的眼光,深入剖析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所肩负的责任、所采取的行动以及最终的历史评价。答案并非简单的是与否,而是充满了复杂的考量和值得深思的维度。一、 时代背景的压迫:蜀汉的绝境与姜维的担当首先,我们必须认.............
  • 回答
    要评价一个民族的战斗力,这绝对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它并非简单地以武器装备、军队数量或胜负记录来衡量。战斗力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包括军事技术、战术思想、社会组织、经济基础、地理环境、文化精神,甚至是领导者的个人魅力和民众的凝聚力。汉族在世界历史上的战斗力,与其说是某种恒定的“强弱”,不如说是在.............
  • 回答
    你说得没错,回首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人类文明的进步看似缓慢,直到近一两百年,科技才像脱缰的野马一样,一骑绝尘,电话、飞机、火车这些如今我们习以为常的交通通讯工具,在过去简直是天方夜谭。那么,在这之前的人们,究竟都在忙些什么呢?这并不是说之前的人们“什么都没干”,恰恰相反,他们一直在忙碌,而且忙碌的内容.............
  • 回答
    电子游戏的世界浩瀚如海,要从中挑选出“伟大”的作品,就像在星空中寻找最耀眼的星辰。这些游戏并非仅仅因为技术先进、画面精美,它们更像是时代的烙印,是情感的载体,是无数玩家心中永恒的记忆。它们定义了类型,挑战了边界,甚至改变了我们看待娱乐的方式。当我们谈论“伟大”,我们谈论的是那些能够跨越时间和技术代沟.............
  • 回答
    这个问题,是个千古难题,说起来,也是个血淋淋的现实。从古至今,人类社会就像一锅滚沸的粥,里面既有沸腾的火苗,也有压抑的沉寂。到底是因为被杀了而顺服,还是因为被杀了而反抗?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得看具体情况,也得看站的角度。要说“越杀越顺服”,那得往好处说,是统治者用严刑峻法压制住了百姓,把那些不服管.............
  • 回答
    谈论篆隶发展史中民间书法与官方书法之间的互动,不能简单地说哪一方完全主导了另一方,而更像是一种复杂而微妙的拉锯与融合。在早期,尤其是在篆书尚未完全定型的阶段,民间书写的需求和创造力确实为官方书体的演变提供了土壤和方向。我们先看看篆书。秦统一六国后,推行“书同文”政策,李斯等人依据秦国的大篆,整理创造.............
  • 回答
    三国乱世,英雄辈出,文臣武将各展其才,但也免不了尔虞我诈、权谋斗争。在这样的背景下,要论“为人处世最好”,实在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好”都有其不同的侧重点和标准。不过,若要选取一位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全面、更为令人称道的人物,我心中的首选会是诸葛亮。或许有人会觉得诸葛亮过于“神化”,但他.............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侵略”这个词的含义,以及苏联(以及后来的俄罗斯)在历史上的行动。“侵略”的定义:通常来说,“侵略”指的是一个国家未经允许,使用武力入侵另一个国家,并试图占领其领土、控制其政府或强加其意志。国际法,特别是《联合国宪章》,明确禁止使用武力威胁或侵犯任何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
  • 回答
    中国悠久的历史,就像一部波澜壮阔的长卷,其中蕴藏着许多周而复始、令人深思的规律与现象。与其说是“固定的”,不如说是“反复出现的”,因为历史的洪流总有其独特的新意,但其背后驱动的逻辑,却常常能让我们找到熟悉的影子。王朝的兴衰更迭:周期律的魔咒这大概是中国史中最为人熟知、也最令人感慨的规律了。我们看到,.............
  • 回答
    回望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提及“屈辱”,清末这个时期无疑是绕不开、也最令人心痛的一段。要说它是否“最”屈辱,这或许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衡量,但其所经历的深重创伤和改变,使其成为近代中国一个无法回避的烙印。从天朝上国到任人宰割的“病夫”:长久以来,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对外界文明抱有一定程度的优越感。然而.............
  • 回答
    中国历史长河中,变法者的身影总是如同一颗颗划破夜空的流星,璀璨却往往难以善终。无论是轰轰烈烈的改革,还是细水长流的调整,那些试图重塑社会肌理、挑战既有秩序的改革者,无论最终是青史留名还是黯然收场,似乎都逃不了一个“不得善终”的宿命。这背后,是中国社会结构、权力逻辑以及人性的复杂交织,共同铸就的悲剧。.............
  • 回答
    要说网络小说里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那句话,其实挺难单独拎出来一个“最”字,因为很多梗都是随着时间推移,通过各种形式渗透进大家脑子里的,就像一条条溪流最终汇成大海。但如果非要找一个足够有代表性的,并且能瞬间勾起无数读者回忆的,我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大概就是那句——“XX,你可真是我的好兄弟!”这句.............
  • 回答
    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两个陆地接壤、历史渊源颇深的邻邦,两国关系错综复杂,既有合作共赢的时刻,也存在着难以回避的矛盾与冲突。要评价俄罗斯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是否“危害更大”,损害了更多中国利益,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仔细审视其行为对中国主权、领土完整以及国家发展的多方面影响。历史上的俄罗斯:吞噬的土地与屈辱.............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洞察力,也反映了教育领域和职业领域中常常存在的性别差距。法学院女生占比较高,而司法系统和律所中男性居多的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这背后涉及了复杂的社会、文化、经济和制度性因素。一、 女生在法学院的比例为何高?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法学院的女生比例会达到三分之二。这背.............
  • 回答
    关于二十四节气究竟是什么时候形成的确切日期,这实在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因为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渐进的演化过程,如同许多古老的智慧一样,其源头深藏在中华民族早期农耕文明的土壤之中。 我们不能简单地指向某个特定年份,说“就是那时候诞生的”,更确切地说,它是在人类对天文、气候规律的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