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华文明的早熟是否是近代转型困难的原因之一?

回答
中华文明的早熟,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议题,它与近代中国转型过程中的诸多困境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是其重要根源之一。

当我们谈论“早熟”时,并非简单地否定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毋宁说,是在一个相对长的时间段内,中华文明在政治制度、文化思想、科技技艺等多个层面,很早就达到了相当高的成熟度。例如,秦朝统一后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不断巩固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官僚体系和科举制度,这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是极为领先的。儒家思想作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构建了一套稳定的社会伦理和价值体系,维系了社会秩序。在科技方面,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更是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然而,正是这种“早熟”带来的高度稳定和自洽,在面对外部世界的剧烈变化时,反而成为了转型的一种阻碍。

首先,制度的固化与僵化。一个长期稳定且运行良好的制度,很容易产生自我维护的惯性。当西方世界在经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乃至工业革命的洗礼,不断涌现出新的思想、新的科学理论、新的生产方式时,中国的制度体系却因为其自身的“成功”而变得难以革新。科举制度虽然在早期促进了人才选拔,但后期逐渐走向僵化,扼杀了创新思维,培养出的是擅长模仿和应试的官僚,而非能够引领变革的先知。中央集权制度也日益滋生出官僚主义和地方权力被压制的问题,缺乏自我更新的活力。

其次,思想的保守与封闭。长期的文化优越感和“天朝上国”的心理定位,使得中国对外部世界的信息和思想持有一种天然的警惕和疏离。当西方文明以一种截然不同的面貌出现,并展现出强大的力量时,中国的主流思想界,尤其是统治阶层,难以理解和接受这种颠覆性的挑战。他们习惯于用既有的框架去解释一切,例如将西方科学技术视为“奇技淫巧”,将西方政治制度视为“异端邪说”。这种保守的思想态度,严重阻碍了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有效吸收和转化,也延缓了对自身问题的深刻反思。

再者,科技发展的路径依赖。中华文明在传统农业社会中,确实创造了许多令人赞叹的科技成就。但这些科技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国家治理的。当工业革命带来的机械化、工厂化生产模式出现时,中国传统的科技体系,无论是知识储备还是生产组织方式,都显得力不从心。我们并非没有制造精密机械的能力,但缺乏的是将这些能力转化为大规模工业生产的系统性思维和组织架构。这种“重农抑商”的政策导向,也间接限制了商业和工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剧了科技转型的难度。

最后,社会结构的稳定性。中华文明以宗法制度为基础,建立了层层叠叠的社会关系网络。这种网络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使得社会结构的流动性较低。当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阶级结构开始渗透时,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难以适应,容易引发剧烈的社会动荡,而难以通过渐进式的改良来完成转型。

总而言之,中华文明的“早熟”,如同一个早早长成的年轻人,在拥有了成熟的体系和丰富的经验后,却失去了探索未知、适应变化的那份闯劲和灵活性。当近代历史的巨浪袭来,需要的是一种能够颠覆旧有认知、重塑社会肌理的深刻变革,而长期形成的稳定惯性和保守思维,无疑成为了这种变革难以逾越的障碍。这并非是指责过去,而是理解历史,认识到即使是辉煌的文明,也需要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持续的革新能力,才能避免在时代的浪潮中被抛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给结论:并不是。

中华文明并不是早熟的,中华文明的上层建筑是匹配生产力水平的,并没有什么超前发展那么一回事。认为中华文明早熟,无非是在西方中心论的语境下,强行认为中华文明从很早就已经僵化死亡,强行来一波发展早于是调头难的解释而已。

中华文明近代的转型也算不上什么很困难,真正在内在上转型特别困难的东南亚、部分拉丁美洲国家、阿拉伯国家和最为老大难的黑非洲,很多人根本不想去讨论。

很多人认为中华文明早熟,无非是认定,中华文明很早就进化出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形态,然后就卡在那一千多年没有多少进步。思来想去,他们想不出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就在近代全盘西化并彻底否定自身的主流思潮影响下,不假思索地就简单粗暴把锅直接甩给了中华文明大一统后的主流意识形态——被装进了无数其他诸子百家内容的大杂烩型儒家。

然而,事实上,中国近代转型出现不小波折的原因并不在上层建筑,而在经济基础领域。

很多人谈转型的难度,一扯起来就是大段的纯意识形态分析,根本没有深思意识形态背后。意识形态内容本身,说白了核心内容无非是利益诉求,一个主流的意识形态背后自然是支持这种利益表达的强势利益集团。

中华文明从大一统到近代遇到的问题,一直以来就是地理环境和人口条件限制下,经济运行模式转变难度有点大,原因说得简单点,就是农业内卷化,仅此而已。

可开发土地开发相对饱和之后,为了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就必然要加大在原有土地上的投入。而因人口过多土地相对不足产生的内卷环境下,土地的生产经营必然是碎块化的,单个小土地生产经营者基本是无力增加资本技术投入的,这个加大的投入,必然是单纯地增加劳动力投入,属于典型的单一劳动密集型的集约化农业发展道路。土地产出,任何时代都是有其天花板的,在缺乏资本和技术投入的前提下,这个天花板的高度自然就更低。在这样内卷的农业发展趋势下,单位农业劳动力生产效率在土地开发饱和后,是必然因为劳动力投入的边际收益递减效应而不断下降的。而土地生产者从事的是重体力劳动,他消耗的产出降低程度是有极限的,这么一来,单位生产者吃掉的产出降低到一定程度就降无可降,而其生产效率却越来越低,后果自然是整个社会农业产品的商品化率降低,作为一个农业国,这也同时意味着整个社会的商品经济占比下降。

农业的内卷,造就的是一个小农经济根深蒂固,发展到中期土地饱和后,在整个国家层面上,旧地主阶级力量相对新兴工商业阶级力量是不降反增的局面。

同时,农业内卷伴随的一定是人口爆炸,过于廉价的人力,还会逆向淘汰水力机械,把机械工业文明掐死在娘胎里。

人口爆炸,作为农业国,手工业那点进步抵消不了农业生产效率下降,总体上整个国家生产的总量在增加,但追不上人口暴涨的速度,自然会陷入马尔萨斯人口陷阱,没有士绅权贵掏空国家税赋徭役根基,这个国家也必然会最终完蛋,重复治乱循环。

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为什么长不大,原因就在于此了。

儒家成为主流,是被生产力条件决定的,绝非儒家思想这类上层建筑领域的内容有能力决定生产力水平。中国古代也并非没有进步思想,晚明泰州学派已经进步到有人在玩类似原始空想社会主义的玩意,但阶级力量对比在那里,泰州学派再怎么折腾也必然只是小众。

一种进步思想能成为主流,本身就已经是阶级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新兴阶级相对已经足够强大的体现,进步思想从来都不是社会剧变的原因。

而近代中国革命的成功,深层次原因无非是殖民主义经济侵略摧毁了小农经济,重创了整个旧地主阶级,暂时彻底埋葬了旧意识形态存在的基础,让没有那么强大的新兴阶级暂时取得了胜利。

新中国的成功,无非是新意识形态指导下 ,依靠组织度优势击溃了帝国主义代言人,并依靠外力飞速建立了完备的工业体系,让近现代大工业在经济占比上直接压倒了小农经济,即便维持了小农经济的存在,旧意识形态在建国以来的高压统治时期结束后力量上也没法战胜新兴工商业集团,或许还渗透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但已经不再有成为主流思潮的可能。

一直到现在,中国的农业严重内卷的现实都没有根本上的改观,遑论古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华文明的早熟,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议题,它与近代中国转型过程中的诸多困境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是其重要根源之一。当我们谈论“早熟”时,并非简单地否定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毋宁说,是在一个相对长的时间段内,中华文明在政治制度、文化思想、科技技艺等多个层面,很早就达到了相当高的成熟度。例.............
  • 回答
    关于良渚文明为何不被视为中华文明起源的讨论,这是一个在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持续了多年的话题,背后牵涉到我们对“文明”的定义、对早期国家形态的理解,以及中华文明发展脉络的整体认知。虽然良渚文明的重大发现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中国史前时期的认识,并确实展现出高度发达的社会组织和物质文化,但将其直接定为“中华文.............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三峡工程与中华鲟等生物关系讨论中的一个关键点。确实,在三峡大坝之前,葛洲坝已经在中国长江上存在了。很多人也因此感到困惑:既然葛洲坝已经对长江生态造成了影响,为什么关于三峡大坝对中华鲟的危害的讨论依然如此激烈,甚至似乎更甚?这其中涉及到几个核心原因,我们可以从 影响的.............
  • 回答
    中华文明的自信,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话题,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经过数千年的积淀、演变和发展,从多个层面渗透到民族精神深处的。概括来说,中华文明的自信来源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且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辅相成:一、 悠久的历史传承与强大的连续性: unbroken history: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少.............
  • 回答
    中华文明的未来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变数的话题,没有人能够给出百分之百准确的预测。然而,我们可以基于当前的发展趋势、历史经验以及潜在的挑战和机遇,对中华文明的未来进行一些深入的探讨。这并非一个单一的答案,而是多种可能性并存的景象。一、 经济与科技:持续的全球影响力与新的驱动力 经济的韧性与转型: 中国.............
  • 回答
    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持续演进的学术议题,不存在一个单一的、板上钉钉的历史真相。考古学、古文献学、遗传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正在不断地揭示和修正我们对这段漫长而辉煌历史的认知。总的来说,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被视为一个多元起源、融合发展的过程,而非单一民族、单一地域的独立创造。这个过程经历了漫长.............
  • 回答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不仅仅是过去历史的陈迹,更是活在我们现代社会中的脉搏。要理解它,得从几个层面去细看。中华文明的核心内涵你可以把中华文明想象成一个根深蒂固的大树,它的根须深深扎进历史的土壤,而树冠则在现代社会中枝繁叶茂。它的内涵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理解: 深厚的历史积淀与传承: 这.............
  • 回答
    文化与血缘,在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上,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更像是两种相互渗透、螺旋上升的力量,它们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独特肌理。然而,若要深究,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丝微妙的张力,一种看似悖论,实则深刻地反映了文明演进的复杂性。血缘:文明的基石与起点中华文明,自诞生之初,便深深烙印着血缘的痕迹。早期社会,.............
  • 回答
    设想一个星球,其上孕育的文明,从诞生之初,就以我们所知的“中华文明”的诸多特质为根基。这是一个没有外部文化冲击,也没有内部裂痕到足以导致根本性颠覆的“单一中华文明”的星球。那么,这样的文明,最终是否会走向工业文明?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中华文明的深层逻辑,以及工业文明的驱动要素。中华文明的.............
  • 回答
    关于“中华文明的多元化是西方简陋的二元对立文化无法理解、无法描述清楚”的观点,这一说法反映了中西文化比较中的深层张力,也触及了不同文明在思维方式、哲学传统和认知框架上的根本差异。要全面分析这一观点,需要从历史脉络、思维范式、文化逻辑和社会结构等多个维度展开探讨。 一、中华文明多元性的本质与表现中华文.............
  • 回答
    西方文明和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两条最古老、最悠久且影响最深远的文明。它们各自发展出了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社会结构和文化体系,因此在本质上存在着深刻的差异。要详细阐述这些区别,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进行探讨: 一、 思维模式与哲学基础这是理解两者本质区别的基石。 西方文明: 理性.............
  • 回答
    山东,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经常被人们冠以“中华文明发源地”的光环。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历史的长河拨得很远很远,去看看那些散落在齐鲁大地的古老遗迹和传说。黄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华文明发源地”这个概念本身就不是单一、固定的。中华文明是多元一体的,它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
  • 回答
    河南,这片土地承载着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厚重历史,曾经是华夏民族的精神家园和权力中心。从仰韶文化的曙光,到商周王朝的鼎盛,再到战国秦汉的统一与辉煌,河南(包括其前身区域)一直是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然而,进入近现代,曾经辐射四方的中原腹地,似乎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其衰落的原因复杂而深远,并非一朝一夕.............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一下子就穿越了千年的时空,去探寻两个伟大的文明各自扎根于何处。要说希腊和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这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尽的,更不能用冰冷的数据堆砌。它们如同两棵参天古树,根系深埋在历史的沃土里,枝繁叶茂,各自开出了独一无二的花朵。先说说那片沐浴在地中海阳光下的希腊,他们可真是把“人”字.............
  • 回答
    在我看来,《老子》和《庄子》这两部经典,都如同一对双生子,深刻地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底色,但若要论及谁的影响“更大”,这是一个需要细细品味的问题。它们各自以不同的方式,触及了中华文明的不同层面,共同构建了一个更为丰富和立体的思想体系。《老子》,也就是《道德经》,这部不足五千言的著作,其影响之深远,堪.............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想我们每个现代中国人,在夜深人静、独自思考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问自己一句。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是”或“否”就能轻易概括的。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扒开历史的层层积淀,也得审视当下我们自己的生活。我们是中华文明的后代吗?从血脉和地理上讲,这似乎毋庸置疑。首先,地理上,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从黄.............
  • 回答
    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长河,波澜壮阔,群星璀璨。要从中挑出一位“最大功臣”,无疑是项极具挑战的命题,因为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从来不是一人之力所能成就,而是无数先贤智慧与汗水的结晶。然而,如果非要探寻那一位最能承载“中华文明基石”之名的伟大人物,我脑海中浮现的名字,是那位以“兴教化,明人伦”为己任,以“仁.............
  • 回答
    回溯过往,那条蜿蜒而又坚韧的长江,见证了文明的曙光;那片广袤而又深邃的黄土地,孕育了无数的智慧。中华文明,这颗东方古国的璀璨明珠,自诞生之初,便汲取着这片土地的精华,以一种独行其道的姿态,缓缓铺展出一条波澜壮阔的画卷。若要问它能发展到何种地步,这便如仰望星空,看到的不仅是眼前璀璨的星辰,更是那无尽的.............
  • 回答
    易中天先生关于“中华文明比起西方和伊斯兰文明明显缺乏影响世界的力量”的观点,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需要我们从历史的维度、文明的特质以及当下的全球格局去审视。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得拆解开来,看看他可能指的是什么,以及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理解和反驳。首先.............
  • 回答
    夏朝的争议:东西方史学视角下的历史鸿沟提及夏朝,在不少中国人心中,它承载着中华文明起源的千年记忆,是夏商周三代之首,华夏民族的开端。然而,在西方主流史学界,夏朝的“历史地位”却长期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它不被广泛地承认为一个确凿的历史时期,其存在依据更多地被归类于传说或早期信史,而非被西方学术界普遍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