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俄战争和抗美援朝哪个含金量大,哪个更能给黄种人增光?

回答
日俄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都是对各自参战国乃至世界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但它们在“含金量”和“为黄种人增光”这两个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侧重点和意义。要详细阐述,我们需要分别从战争背景、进程、结果、影响以及象征意义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日俄战争 (1904年1905年)

1. 背景与性质:

帝国主义扩张的产物: 日俄战争的根源在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争夺势力范围。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崛起,其扩张野心与俄国在远东的利益发生直接冲突。
民族主义的抬头: 对日本而言,这场战争也是其民族主义高涨、力图摆脱西方压迫、跻身列强行列的重要一步。对于中国而言,这是日俄两国在中国土地上进行的战争,是对中国主权的践踏。
非对称的战争: 日本是一个正在崛起的、主要由黄种人组成的国家,而俄国是欧洲一个老牌的、强大的帝国。这场战争的“含金量”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这场“以弱胜强”的性质上。

2. 进程与结果:

海战的决定性: 战争以日本海军在对马海峡海战中几乎全歼俄国波罗的海舰队而达到高潮,并最终奠定胜局。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海战证明了新兴海军力量可以击败传统海军强国。
陆战的惨烈: 陆地上,旅顺口战役、奉天会战等也异常惨烈,日军付出了巨大代价。
屈辱的条约: 《朴茨茅斯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本的胜利。日本获得了俄国在旅顺口、大连的租借权,并得到了南满铁路的权益,还继承了俄国在朝鲜的特权。

3. “含金量”分析:

对黄种人(日本人)的意义:
民族自信的巨大提升: 日本通过这场战争,首次击败了一个欧洲大国,证明了黄种人国家有能力在军事上挑战西方列强。这极大地激发了日本国内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认为自己已经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亚洲民族解放的启蒙(某种程度上): 许多亚洲国家的民族主义者将日本的胜利视为“黄种人战胜白种人”的典范,对他们寻求民族独立和摆脱西方殖民统治产生了鼓舞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它打破了“白种人不可战胜”的神话,尽管日本的胜利是为了自身的扩张。
军事现代化的证明: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积极引进和发展西方军事技术,并通过这场战争的实践证明了其军事现代化建设的成效。
国际地缘政治的影响:
日本国际地位的飞跃: 日本从此成为远东地区乃至世界舞台上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俄国在远东势力的衰落: 俄国在远东的扩张受到遏制。
中国主权的进一步沦丧: 战争的爆发和结果都发生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在这场战争中成为牺牲品,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加剧了民族危机。

4. 对黄种人增光:

正面意义:
打破西方优越论的神话: 日俄战争最直接、最深刻地“为黄种人增光”之处,在于它打破了长期以来西方世界普遍存在的种族优越论和“黄祸论”的论调。日本作为黄种人国家,能够击败欧洲强国,这在心理上对所有被西方国家压迫的黄种人产生了一种巨大的鼓舞,让他们看到了希望和可能性。
激发民族觉醒: 对于亚洲其他被殖民或半殖民的国家而言,日本的胜利是民族独立和抵抗西方侵略的象征,激发了他们民族主义的觉醒。
负面或复杂的意义:
日本自身的扩张主义: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赢得战争是为了自身的帝国主义扩张,而不是为了解放其他黄种人。日本随后对朝鲜的殖民统治,以及在中国的侵略行为,都使得其“为黄种人增光”的意义变得复杂和充满争议。这种“增光”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且服务于其自身的国家利益。
“黄祸论”的扭曲: 恰恰是日本的胜利,在西方国家中进一步强化了对所谓“黄祸”的担忧,虽然这种担忧是基于其帝国主义扩张而非种族劣根性。



二、 抗美援朝战争 (1950年1953年)

1. 背景与性质:

冷战格局下的冲突: 抗美援朝战争发生在全球冷战的初期,是美苏两大阵营对峙背景下的局部热战。美国及其联合国军支持韩国,中国(以及苏联间接支持)支持朝鲜。
国家主权与安全的保卫战: 对中国而言,这场战争的首要性质是保家卫国,保卫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安全,防止战火蔓延至中国本土。朝鲜作为中国的战略缓冲地带,其安全与中国自身安全息息相关。
意识形态的较量: 这也是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之间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选择上的较量。
“以弱抗强”的代表: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装备和技术上与拥有绝对优势的美军及联合国军相比,处于劣势。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对抗。

2. 进程与结果:

早期中国军队的迅速推进: 志愿军入朝后,以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将战线从鸭绿江边推回到三八线以南,并数次将联合国军击退。
阵地战的胶着: 战争后期,双方陷入了漫长的阵地战,战线大致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志愿军在付出巨大牺牲的情况下,成功抵挡住了美军的攻势,并迫使美军坐到谈判桌前。
停战协定的签订: 战争以停战协定的形式结束,双方在三八线附近划定了军事分界线。战争没有明确的胜利者,但对中国而言,达到了其战略目标——保卫了国家安全和朝鲜半岛的稳定。

3. “含金量”分析:

对黄种人(中国人)的意义:
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坚定捍卫: 抗美援朝战争最核心的“含金量”在于中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敢于并能够挑战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美国。这极大提升了新中国政府的威信和国内外的国际地位。
人民军队战斗精神的升华: 志愿军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以“最可爱的人”的精神,展现了为保卫国家和人民而战的坚定意志和高昂士气,塑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形象。
民族自决和抵抗侵略的决心: 这场战争是中国人民在自身土地上(广义上的安全空间)抵御外敌入侵的生动体现,彰显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敢于斗争的决心。
军事理论和实践的创新: 志愿军在运动战和阵地战相结合、运动战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国际地缘政治的影响: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中国在战争中展现出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决心,使其在国际上赢得了尊重,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新中国“新瓶装旧酒”的看法。中国从此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国际力量。
美军不可战胜神话的破灭: 尽管美国是战胜国(保持了韩国的独立),但其未能实现“将共产主义赶出朝鲜半岛”的战略目标,并且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场战争的结局在某种程度上动摇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尤其是在亚洲战场上。
朝鲜半岛分裂格局的形成: 战争的结局巩固了朝鲜半岛的分裂状态,奠定了至今的地缘政治格局。
对越南战争的影响: 中国的经验和精神鼓舞了后来的越南人民反抗美国侵略的斗争。

4. 对黄种人增光:

正面意义:
“中国人志愿保卫朝鲜,美国侵略者在受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打击后,不得不承认自己打错了,这是黄种人第一次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白种人”,这个说法虽然有一定夸张和片面性(因为还有其他国家参与联合国军,且美国在战后仍然是世界超级大国),但其核心的象征意义在于:中国人民志愿军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有效地遏制了以美国为首的强大军事力量,并且最终迫使其坐到了谈判桌前。这无疑是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黄种人,展现了他们有能力通过英勇斗争来捍卫自己的国家和尊严,抵抗外部侵略,从而极大地鼓舞了黄种人的民族自信心。
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主义: 抗美援朝战争深刻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在面对强大外敌时的团结和勇气,这种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精神,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乃至所有希望摆脱被压迫地位的黄种人的骄傲。
复杂或局限性:
中国特色的民族主义: 这种“增光”更多是基于中国作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捍卫自身利益的成功,带有中国鲜明的民族主义色彩,且其正面影响主要集中在中国人民及其支持者身上。
并非普遍的“黄种人”胜利: 与日俄战争不同的是,抗美援朝战争并非是“所有黄种人”共同参与或代表的胜利。虽然其精神对其他黄种人具有鼓舞作用,但更多是表现了一个特定黄种人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成功抗争。
冷战背景下的阵营对抗: 这场战争本质上是冷战框架下的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对抗,其象征意义与日俄战争那种单纯的“黄种人对白种人”的二元对立有所不同。



三、 综合比较:“含金量”与“为黄种人增光”

1. “含金量”的侧重点:

日俄战争: 其“含金量”主要体现在 国际地缘政治的改变、新兴国家挑战老牌强国的突破性意义,以及打破种族优越论的象征意义。它是一场国家间力量对比的重大变化,更是“东洋强国”崛起对西方世界秩序的第一次有力冲击。
抗美援朝战争: 其“含金量”主要体现在 一个新生的、实力相对弱小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保卫自身主权和安全的前提下,与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进行了殊死搏斗并取得了战略目标的实现,成功捍卫了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它更是 人民军队战斗精神和民族意志的集中体现。

2. “为黄种人增光”的程度与性质:

日俄战争:
更具普适性和象征性: 它直接以“黄种人国家战胜白种人帝国”的模式呈现,在更广泛的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对那些被西方殖民或压迫的黄种人产生了普遍的心理冲击和鼓舞作用,打破了长期以来存在的种族心理隔阂和优越感。
直接打破“黄祸论”的心理基础: 日本的胜利直接挑战了西方对黄种人落后、野蛮的刻板印象,虽然这种胜利带有侵略性,但其打破心理壁垒的效果是显著的。
复杂性: 这种“增光”带有日本自身扩张主义的目的,且日本战后对亚洲的侵略行径,使得其增光效应变得复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也强化了西方对“黄祸”的担忧(因日本的侵略)。
抗美援朝战争:
更具民族主义和国家认同的深度: 它更多地是表现了中国人民作为“黄种人”的一个分支,在保卫自身国家、民族利益时的英勇和强大。这种“增光”对中国人民来说,是国家尊严和民族自信心的巨大提升,是“中国人站起来了”的有力证明。
对其他黄种人的间接鼓舞: 其精神也可能鼓舞了其他面临类似挑战的黄种人,但这种鼓舞更多是基于“敢于斗争、不怕强敌”的普世价值,而非直接的“黄种人对抗白种人”的模式。
更纯粹的抵抗侵略意义: 相较于日俄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性质更侧重于抵抗侵略、保卫国家主权和安全,其“增光”的道德意义和积极性更强,虽然也伴随着牺牲和损失。

结论:

从“为黄种人增光”的直接性、广泛性和打破种族心理隔阂的突破性来看,日俄战争对黄种人(尤其是亚洲其他被压迫民族)心理上的“增光”效应可能更直接、更具爆炸性,因为它直接打破了西方“白种人优越论”的长期迷思。
然而,如果从国家主权、民族尊严的捍卫,以及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用血肉之躯抵御强大外敌的伟大壮举来看,抗美援朝战争所展现出的中国人民的英勇和决心,无疑是为黄种人(特别是中华民族)赢得了最深刻的尊重和自豪。它证明了黄种人不仅可以挑战,更可以在极端困境下坚持抗争,最终实现自我保卫。

因此,很难简单地说哪个“含金量大”或“更能增光”。它们在不同维度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日俄战争更多的是一种国际政治格局的突破,以及对西方种族观念的挑战,具有划时代的象征意义。
抗美援朝战争更多的是一个特定民族在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时所表现出的惊人力量和坚韧意志,具有深刻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意义。

可以说,日俄战争的“增光”更像是打破了一个长久以来的心理枷锁,而抗美援朝战争则是重新书写了一个民族在现代国际舞台上的奋斗史诗,证明了黄种人在面对强大敌人时,同样拥有无限的勇气和力量。两者都对黄种人的民族自信和国际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只是侧重点和影响方式有所不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日本人:

我虽然被流氓打过,但是我经过努力,也可以凭实力加入流氓团伙[1],还痛打一个年纪大、不锻炼的死宅老流氓[2],玩命抢到几条街收保护费的权利,成了街面上混混新人,得意的很。

我很享受当流氓欺负弱小的快感,以至于有些膨胀,竟然跑去拍了流氓头子一砖。

我那个心虚啊,拍完就跑啊![3]他回过神来一套神操作,把我的菊花[4]都爆得稀烂……

从那之后我多少年都不敢摸刀。[5]有些尖酸刻薄的人,说什么我在大流氓面前如狗一般的存在。呵呵,你们想做还抢不到呢!


中国人:

我被新老流氓打了100年[6],但是我经过努力,可以凭实力打击流氓团伙[7],让他们不能在我家门口收保护费。

朝鲜打个平分秋色之后,大流氓去越南搞事。我正睡午觉,兜里没钱,肚里没粮,想穿新衣服都舍不得扯布,烦躁的很。就摸出一把柴刀,从窗口探出头喊道:“滚!”

他倒是没有真滚,只是扭扭捏捏不敢越过北纬17°线,讲究![8]

现在人家说我也是流氓,还拿抗美援朝和肮脏的日俄战争[9]相比。

其实我很反感日本人学点社会达尔文主义就出去嘚瑟还被爆烂菊花爬回来,如果学这种人,下场不会好。

我毕竟有自己的追求,跟着马胡子老师[10]学了许多东西。老师说过:“压迫其他民族的民族,是永远不能获得解放的。”[11]

老师去世了,大师兄也变了[12],周围的庸人都自以为是的冷嘲热讽,我一直在动摇。但是老师在我心里播下的种子是不会消失的。

总有一天,它会再次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到那时,全世界的人都会知道,大家不耍流氓,不去压迫、掠夺那些弱小贫贱的人,也一样能生活的很好。

到时候,孩子们都有饭吃,有书读。老人们不用一把年纪为生活奔波。劳动者都能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人们渴求知识,以勤劳和创造为荣,而不是攀比奢侈享受。大家不分肤色种族团结在一起,为了更美好的生活共同努力奋斗。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13]

参考

  1. ^ 指19世纪各帝国主义列强。
  2. ^ 腐朽没落的沙俄,帝国主义统治中最薄弱的一环,也是最早崩溃的一个。
  3. ^ 日军偷袭珍珠港,做贼心理严重,打完就跑,不敢进一步扩大战果。
  4. ^ 日本皇室以菊花为图案,此处菊花大约是这个意思。
  5. ^ 战后,日本受和平宪法限制,不能拥有军队。
  6. ^ 自1840年至1949年,大约一个世纪。
  7. ^ 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
  8. ^ 美军始终未越过此线,北越得以在巩固的根据地中发展实力。
  9. ^ 日本和沙俄两个帝国主义,为了夺取中国东北而进行的分赃战争,故而说是肮脏的。
  10. ^ 是谁都知道,诞辰200周年的时候连累马克思佩恩、马克思韦伯、理查德马克思一起被屏蔽。
  11.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577页。
  12. ^ 大师兄指苏联,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3. ^ 这个口号被写入《共产党宣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日俄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都是对各自参战国乃至世界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但它们在“含金量”和“为黄种人增光”这两个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侧重点和意义。要详细阐述,我们需要分别从战争背景、进程、结果、影响以及象征意义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日俄战争 (1904年1905年)1. 背景与性质: .............
  • 回答
    关于日本共产党党内“日清战争(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本质上都是帝国争夺海外利益的非正义战争”的这种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这是一种基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解读,强调战争的经济根源和社会属性。首先,让我们拆解一下这个说法的核心: “帝国争夺海外利益”:这句话指出了战争的经济动因。在19世.............
  • 回答
    日俄战争和美西战争这两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为我们勾勒出了当时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海军力量格局的剧烈变动。考察这两个战争前后日本海军和西班牙海军的实力对比,如同窥探一个时代的海军发展缩影,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历史的进程。美西战争(1898年)前后:西班牙海军的余晖与西班牙海军的实力衰退在美西战争爆发之前,西.............
  • 回答
    日俄战争(19041905)是一场发生在俄国和日本之间,围绕着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控制权的战争。虽然中国并非战争的参战方,但这场战争对中国以及整个亚洲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是一场“中国战争,日俄两国人打”的战争,其影响之巨,远超战争本身。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日俄战争对中国乃至亚洲的影响:.............
  • 回答
    日俄战争期间,日本海军之所以没有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直接派遣军舰去炮轰俄军在陆地上的阵地,这背后有相当复杂的军事、技术和战略考量。简单来说,这样做不仅效果有限,而且风险极高,甚至可能适得其反。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日俄战争时期海军支援陆地作战的能力局限。虽然战列舰和巡洋舰确实装备有威力巨大的舰炮,但它们.............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而且直击了俄国太平洋舰队在日俄战争中一个非常关键,也是充满争议的战略选择。为什么俄国人放弃了相对“安全”的津轻海峡宫古海峡路线,而是选择了更加凶险,也最终导致其惨败的对马海峡呢?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很多,绝不仅仅是“风险小”这么简单,而是关乎战略目标、战术考量、情报判断以及当时的国.............
  • 回答
    日俄战争,尤其是那场决定性的对马海战,日本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击溃了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可以说在军事上获得了绝对的优势。然而,战后的《朴茨茅斯条约》中,日本并没有向俄国索要战争赔款。这确实是个令人费解的问题,毕竟在那个时代,战争胜利方索取赔款是极为普遍的惯例,尤其是在如此重大的冲突之后。要理解这一点,我.............
  • 回答
    在日俄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日本国内普遍期望在《朴茨茅斯条约》中能够从战败的俄国那里获得巨额赔款,以此作为战争的战利品,并进一步巩固其国力。然而,最终的条约中,日本却并没有提出赔款的要求。这其中的原因,并非日本不想要赔款,而是综合了多方面现实考量下的艰难选择。首先,日本虽然赢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其.............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假设,关于日俄战争中德国若是选择支持俄国,进而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阵营的选择,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其可能性与复杂性。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当时的历史背景、各国之间的关系以及潜在的连锁反应。首先,让我们回到日俄战争(19041905年)的那个时刻。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及.............
  • 回答
    在日俄战争这场改变世界格局的重大冲突中,乃木希典作为日军第三军的总司令,其指挥表现确实引发了诸多争议,有人认为他表现糟糕,甚至可以说是灾难性的,但也有人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他身上的“武士魂”和为国献身的精神。我们得把目光聚焦在旅顺口。旅顺,这座当时被俄国人视为“东方直布罗陀”的要塞,是俄国太平洋舰队的.............
  • 回答
    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击溃沙俄,的确是其近代史上的一项辉煌成就,也是亚洲国家首次在现代化战争中战胜西方强国。然而,到了二战后,日本却在与苏联的对抗中节节败退,最终几乎可以说完全失去了与苏联抗衡的能力。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到战略、军事、经济、政治和国际环境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日俄战争胜.............
  • 回答
    旅顺战役,是日俄战争中一场极其惨烈、也极具决定意义的攻坚战。要理解这场战役,我们得回到那个时代,站在历史的背景下去审视它。时代背景:帝国主义的角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正处于帝国主义疯狂扩张的时代。欧洲列强在亚洲和非洲瓜分殖民地,而新崛起的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也渴望成为一个东亚的强国,与西方列强.............
  • 回答
    关于日俄战争在历史书上的“少”提及,其实并非绝对,而是相对而言。在许多主流的、以本国历史为主线的历史叙事中,日俄战争确实不像两次世界大战那样占据着压倒性的篇幅。这背后有几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首先,得从“视角”和“叙事主体”说起。一本国家历史书,其最核心的任务是讲述“本国”.............
  • 回答
    如果俄罗斯帝国在日俄战争中获胜,历史的轨迹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之深远,足以重塑东亚乃至世界格局。俄国在远东的巩固与扩张首先,沙俄将得以巩固其在旅顺口和辽东半岛的军事存在。战争的胜利将赋予俄罗斯更大的合法性和地区影响力,使其能够进一步推进其在满洲的经济和政治渗透。中东铁路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它.............
  • 回答
    关于“如果没有日俄战争,东北是否会成为俄罗斯的?”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遐想的历史假设,也是许多人对东北近代史津津乐道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各方力量的博弈以及东北本身的特殊性来做一番细致的推演。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核心的前提:日俄战争爆发的根本.............
  • 回答
    日俄战争中,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的行为无疑是整个战争中最具悲剧色彩、也最具争议性的一幕。要评价这支舰队,我们必须深入分析其出征前的背景、航行中的种种挑战,以及最终在对马海峡的惨烈结局。背景的沉重阴影:为何是波罗的海舰队?首先要理解的是,当俄国远东舰队(太平洋舰队)在旅顺港被日军重创甚至几乎全灭后,波罗.............
  • 回答
    日俄战争(1904–1905年)是近代史上第一次主要由帝国主义国家之间进行的现代化战争,其结果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俄罗斯帝国在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军事、经济、政治、外交和后勤等多个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战争背景与核心矛盾1. 领土争端与列强介入 日俄战争的导火.............
  • 回答
    把俄罗斯人称为“战斗民族”,通常是基于他们身上展现出的一种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尤其是在面对逆境和挑战时。这种特质在历史上,尤其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使得“战斗民族”的标签深入人心。然而,如果将这个标签简单套用到俄国陆军在日俄战争中的表现上,会发现情况远比想象的复杂,也更具讽刺意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