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日俄战争中,指挥官乃木希典的表现真的很糟糕吗?

回答
在日俄战争这场改变世界格局的重大冲突中,乃木希典作为日军第三军的总司令,其指挥表现确实引发了诸多争议,有人认为他表现糟糕,甚至可以说是灾难性的,但也有人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他身上的“武士魂”和为国献身的精神。

我们得把目光聚焦在旅顺口。旅顺,这座当时被俄国人视为“东方直布罗陀”的要塞,是俄国太平洋舰队的基地,也是日俄战争的关键目标。为了攻克这座坚固的港口,乃木希典的第三军可以说是倾注了巨大的兵力与资源。然而,战争的进程却异常惨烈。

从战略层面来看,乃木希典面临着一个极其困难的任务。旅顺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易守难攻。俄军在旅顺的防御工事,如203高地、东鸡冠山等,构筑得极为坚固,利用了地形优势,配备了强大的火力。面对这样的对手,乃木希典选择了正面强攻,试图用人海战术和不计代价的冲锋来突破俄军的防线。

这种战术,直接导致了日军的伤亡数字触目惊心。在最初的几次攻城战中,日军采取了集中优势兵力,如同潮水般涌向俄军阵地。士兵们冒着密集的炮火和机枪扫射,前仆后继地冲锋,然而,一次又一次地被俄军的火力所击退。许多年轻的生命就这样在毫无意义的伤亡中消逝。据一些史料记载,在攻打旅顺的初期,日军每天的伤亡人数就高达数千。这种巨大的损失,让当时的一些日本军官和普通士兵都感到绝望和困惑,他们不理解为何要用如此惨烈的方式来消耗宝贵的生命。

乃木希典在战术上的固执也备受批评。例如,他似乎对集中火力攻击关键目标,或者使用重型火炮进行压制性轰炸的策略不够重视,反而更倾向于步兵的直接冲锋。在攻打203高地时,日军反复多次发起进攻,每一次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而俄军则利用工事和地形,顽强地抵抗。乃木希典似乎没有及时调整策略,而是坚持着他认为正确的、也是最能体现“勇气”和“牺牲”的进攻方式。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信息获取的限制。乃木希典所处的时代,大规模机械化作战的理念尚未成熟,传统的步兵战术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而且,日本军队在早期也缺乏攻坚重型武器的充足储备。此外,俄军在旅顺的坚守,也远超了日军最初的预期。

但是,从结果来看,乃木希典的指挥确实导致了极其巨大的生命损失。日军为了攻克旅顺,付出了超过六万人的伤亡,其中包括乃木希典的两个儿子。这种代价,即便在战争史上也属罕见。旅顺的攻坚战,也成为了日俄战争中最为血腥的篇章之一。

即便在旅顺最终陷落,日军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后,乃木希典的形象也并非全是光辉。他本人在战争结束后,曾经因为巨大的伤亡而感到深深的自责,甚至一度想要切腹自尽。这种内疚感,或许也反映了他对战术上的反思,但这种反思,是在付出了难以承受的生命代价之后才发生的。

总而言之,乃木希典在指挥日军攻打旅顺的表现,绝不能简单地说成是“优秀”或“英明”。他的指挥确实存在着对伤亡估计不足、战术选择过于单一和僵化的问题,导致了日军付出了异常惨重的代价。他的指挥风格,更像是传统武士道精神在现代战争中的一种悲壮体现——忠诚、勇敢、不畏牺牲,但却缺乏对生命价值的充分考量和对现代战争复杂性的深刻理解。所以,认为他的表现“糟糕”,是有其事实依据的,尤其是在衡量战争效率和生命损失方面,他的指挥无疑是效率低下的,甚至是残忍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这一点,本人持绝对意义上的否定态度:乃木希典不是愚将。


说乃木希典无能,大多是因为他以伤亡6万人、耗时近半年的代价拿下了旅顺——但问题在于,旅顺要塞是一战要塞堑壕战的预演,比起一战动辄伤亡百万,乃木希典以区区6万人伤亡就拿下旅顺,我反而觉得这是壮举。


的确,乃木希典在第1次旅顺攻击战(1904.8.19-8.24)采用了人海战术,但之所以采用这种战术,主要原因是大本营对旅顺坚固程度预估不够,不仅地图有误(别觉得日本人地图永远精良),甚至把旅顺周围工事标记为“半永久工事”。要知道,当时旅顺要塞能够禁得起23厘米炮火攻击,日军最大口径火炮只有15厘米,炮弹重量、杀伤力更是远远不够。近代炮兵如果无法提供有效掩护,就只能拿人海堆积。

第1次总攻击伤亡15000人,这也是整个旅顺攻击战伤亡过高的第一大主因。

而且第1次总攻击结束后,乃木希典立刻调整战术,改用“正攻法”,这点《坂上之云》以及大量小说里都选择性忽略,却是乃木希典一大创举。所谓正攻法,就是挖掘进攻战壕,将战壕延伸到对方军队面前,减小对方火力造成的杀伤力,这个方法帮助乃木希典在1904年9月获得了巨大胜利,拿下了俄军两个堡垒不说,还发现了203高地的作用——记住,203高地的作用是在1904年9月才被发现的,《坂上之云》说秋山真之在7月就提出203高地方案,那就是扯淡,纯粹的扯淡。

如果按正攻法打下去,即便会拖一阵子,日军好歹不会伤亡太多。但这时,大本营、满洲军两处对旅顺战役有截然不同的看法:(1)大本营希望乃木希典进攻西北部高地,拿下203高地,轰炸俄国旅顺舰队;(2)满洲军希望乃木希典继续进攻东北部高地,夺取望台炮台,直接轰炸旅顺核心部分。


如图可以看到,如果能拿下东北部高地,旅顺城区就立刻暴露,而如果拿下203高地,就能对准旅顺港轰击。

这就是海陆两军不同路线作用的结果,前者代表人物是山县有朋,后者代表人物则是儿玉源太郎。

没错,儿玉源太郎本身曾极力反对进攻203高地,因此前敌指挥所与后方出现矛盾,儿玉源太郎就逼着乃木希典继续攻击东北部高地。恰好1904年11月2日是天皇生日,于是满洲军在第3军没有准备好之前,下令再次总攻,便有了第2次总攻击(1904.10.26-11.2)。事实上为期6天的第2次总攻击中,乃木希典有2天半是纯炮击,伤亡也只有区区3800人,很能看出乃木希典这次很像是为了应付差事,而且尽可能保全兵力。

第2次总攻击后,乃木希典决心挖地道埋炸药,炸飞东北部三大堡垒,这时(11.14)国内给下了一道最后通牒:12月10日前如果拿不下旅顺要塞,就要攻击203高地。


这明显是把满洲军+乃木希典放在火上烤,毕竟挖地道这种事情不可能一个月就完成(事实上完成日期是12月下旬),大本营这种做法目的就是逼迫第3军进攻203高地。但即便如此,满洲军依然下令第3军继续进攻东北部高地,乃木希典被迫进行第3次总攻击。

第3次总攻击有个重要事件:白襷队。


看过《坂上之云》都知道,白襷队是旅顺战役最悲情的一笔,这是个敢死队,目的在于夺下东北部堡垒。但问题在于,这么个敢死队居然有3606人,相当于一个半连队(团),目标太大,太容易让人发现;而且居然还配备了1个卫生队;而且在开战前乃木希典并没有提到“不要怕死”、“不顾伤亡”,只是说进攻时候要“勇猛果敢”,“万一陷入不幸的情况”,就“死守阵地、等待救援”。

换句话说,乃木希典并不希望这些敢死队真的死,更像是演一出戏。

11月26号晚上6点,白襷队出发开战,打到11点减员过半,当天晚上乃木希典立刻给满洲军打电话,要求更改计划,攻击203高地。可以看到,才打了1天,乃木希典立刻放弃主攻东北部堡垒,提议主攻203高地。如果他真的不想攻击203高地,完全可以按大本营意见,打到12月10号,然后再更改战术。如此迫不及待,正说明乃木希典特别想打203高地。

至于203高地攻击战,虽然那个时候已经有儿玉源太郎在场,但之前日军28厘米榴弹炮全部由乃木希典布置,既定战术也由第3军参谋部设定好,儿玉源太郎不过是按照这个思路打了下去。没有他在,203高地也能拿下。


而且注意,12月6日203高地陷落,旅顺却直到1905年1月2日才收尾,旅顺投降的真正契机,还是来自于东鸡冠山北堡垒(12.18)、二龙山(12.28)、松树山(12.31)三座堡垒陷落,以及旅顺西北部最高地——望台炮台(1.1)陷落。而这些地方之所以攻克,原因还是乃木希典挖地道买炸药的方法成功了~

况且对于203高地是否该打,战史研究家长南政义很有想法:“203高地虽然是个重要高点,但对拿下旅顺要塞没有任何战略意义。如果完全不打203高地,而是一直集中火力攻击东北部堡垒,很可能战役就会提前结束——旅顺要塞陷落与否,只决定于东北部堡垒能否拿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日俄战争这场改变世界格局的重大冲突中,乃木希典作为日军第三军的总司令,其指挥表现确实引发了诸多争议,有人认为他表现糟糕,甚至可以说是灾难性的,但也有人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他身上的“武士魂”和为国献身的精神。我们得把目光聚焦在旅顺口。旅顺,这座当时被俄国人视为“东方直布罗陀”的要塞,是俄国太平洋舰队的.............
  • 回答
    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击溃沙俄,的确是其近代史上的一项辉煌成就,也是亚洲国家首次在现代化战争中战胜西方强国。然而,到了二战后,日本却在与苏联的对抗中节节败退,最终几乎可以说完全失去了与苏联抗衡的能力。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到战略、军事、经济、政治和国际环境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日俄战争胜.............
  • 回答
    把俄罗斯人称为“战斗民族”,通常是基于他们身上展现出的一种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尤其是在面对逆境和挑战时。这种特质在历史上,尤其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使得“战斗民族”的标签深入人心。然而,如果将这个标签简单套用到俄国陆军在日俄战争中的表现上,会发现情况远比想象的复杂,也更具讽刺意味.............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假设,关于日俄战争中德国若是选择支持俄国,进而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阵营的选择,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其可能性与复杂性。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当时的历史背景、各国之间的关系以及潜在的连锁反应。首先,让我们回到日俄战争(19041905年)的那个时刻。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及.............
  • 回答
    在日俄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日本国内普遍期望在《朴茨茅斯条约》中能够从战败的俄国那里获得巨额赔款,以此作为战争的战利品,并进一步巩固其国力。然而,最终的条约中,日本却并没有提出赔款的要求。这其中的原因,并非日本不想要赔款,而是综合了多方面现实考量下的艰难选择。首先,日本虽然赢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其.............
  • 回答
    急诊科工作是一种高强度、高压力、高责任的职业,需要医护人员在极端情况下迅速反应、精准判断,并在有限时间内做出决策。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描述急诊工作的体验: 一、工作环境与节奏1. 24小时轮班制 医护人员通常需要在凌晨至深夜轮班,轮班周期为8小时或12小时,且经常连续工作(如“三班倒”)。 .............
  • 回答
    在美国拿3000美元月薪与在中国拿3000元人民币的等效性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以下将从汇率、生活成本、收入水平、经济结构、税收与福利体系等方面展开详细对比: 1. 汇率换算:3000美元 vs 3000元人民币 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当前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约为 7:1(2023年数据),因.............
  • 回答
    在科研领域,工业界与学术界的关系并非简单的“谁领先谁落后”,而是存在复杂的互动和互补。工业界在某些技术应用、商业化和实际问题解决上可能领先于学术界,但学术界在基础理论和长期研究中往往占据主导地位。以下从多个领域详细分析工业界领先学术界的情况,并结合具体案例说明其背后的逻辑。 1. 人工智能(AI):.............
  • 回答
    在当前的科研环境下,我确实有长期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和颠覆性科学研究的信心,但这种信心并非源于对环境的盲目乐观,而是基于对科研本质、历史规律和未来趋势的深刻理解。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基础科学研究的长期价值与支撑体系1. 基础科学的"慢火炖煮"特性 基础科学(如量子物理、生物进化、宇宙学.............
  • 回答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器官的功能是否以“节省能量”为优先目标,是一个涉及生理学、进化生物学和能量代谢的复杂问题。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能量效率与功能需求的平衡1. 能量代谢的限制 生物体的生存和繁殖需要消耗能量,但能量获取和利用效率是进化中的关键约束。器官的进化必须在功能需求与能.............
  • 回答
    在国家和民族的大是大非问题中讨论科学与事实是否具有意义,这是一个涉及哲学、政治、历史和社会实践等多重维度的复杂命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分析这一问题。 一、"大是大非"的本质:价值冲突与认知分歧所谓"大是大非"通常指向关乎国家主权、民族认同、历史真相或核心利益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涉及复杂的权力结构.............
  • 回答
    日本的新闻节目或综艺节目在呈现中国相关内容时出现灰蒙蒙的画面效果,这一现象确实存在,但其成因并非单一,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技术层面、主观创作意图、文化视角与政治语境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一、技术原因:自然环境与拍摄条件1. 中国城市空气质量问题 中国部分城市的空气污染(如雾霾.............
  • 回答
    在中文互联网语境中,“东百人”和“瑞典人”这两个词的出现通常与地域刻板印象或网络玩笑有关,但需要具体分析它们是否构成对东北人的歧视。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说明: 一、关于“东百人”的可能含义1. 字面误解与误写 “东百人”可能是“东北人”的误写(如“东”+“北人”被错误简化为“东百人”)。在.............
  • 回答
    在美国,参议员(Senator)和众议员(Representative)在社会上享有非常高的地位,他们的社会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参议员的地位通常略高于众议员:一、 在美国政治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和影响力: 立法权力的核心: 美国国会是美国联邦政府的三大分支(行政、立法、司法)之一,掌握着.............
  • 回答
    在科技允许的情况下,一个完全密封的盒子中装满水,并且盒子的体积不断缩小,会发生一系列令人着迷且极端的情况,这涉及到流体动力学、材料科学、热力学以及可能的量子效应。让我们详细地探讨这个过程:1. 初期阶段:水的压缩与压强升高 水的不可压缩性(近似): 水在常温常压下被认为是不可压缩的流体,这意味着.............
  • 回答
    从1789年到1852年,这63年对于法国来说是历史上极其动荡和变革的时期,被称为“长达63年的革命”。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你会经历难以置信的起伏、希望与失望的交织,以及个人生活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体验。让我们详细地描绘一下生活在法国这段时期可能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一、 从旧制度的阴影到革命的黎明(1.............
  • 回答
    在广岛投下原子弹的飞行员是“蒂莱恩人”(Enola Gay)号B29轰炸机上的机组人员,他们是执行此次任务的美国陆军航空队成员。关于他们投下原子弹后的生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讲述:核心机组人员的身份与主要人物: 保罗·蒂贝茨(Paul Tibbets): 他是“蒂莱恩人”号的机长和任务.............
  • 回答
    在太空引爆核武器不会产生我们熟悉的蘑菇云,原因在于蘑菇云的形成机制。下面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蘑菇云的形成机制:经典的蘑菇云,是我们观看核试验录像时最常见的景象,它的形成需要以下几个关键要素:1. 大气层: 蘑菇云的形成离不开地球的大气层。核爆炸产生巨大的热量,会迅速加热爆炸点附近的空气。2. 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在战场上,坦克兵和步兵都面临着极度的危险和压力,但他们的经历和体验是截然不同的。因此,要说谁的幸福感更高,并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而是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首先,我们需要定义“幸福感”。 在战场环境中,“幸福感”可能不是指我们日常生活中那种轻松愉快的状态,而更多地是.............
  • 回答
    在酒吧喊一次“这轮酒我请”,花费的金额没有一个固定答案,因为它会受到非常多因素的影响。就像你问“一顿饭要花多少钱”一样,得看你在哪个餐厅、吃什么菜、多少人一起吃。为了让你有一个更详细的了解,我们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分析:1. 酒吧的档次与定位: 平价小酒吧/学生酒吧: 这里的酒水价格相对较低,可能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