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日本在昭和后期才有双休日,旧海军却有“月月火水木金金”这种歌?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趣的问题,它触及了日本社会发展、劳动观念以及海军独特文化等多个层面。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

昭和后期才普及双休日:这是社会整体发展的必然结果

首先,我们得明白,双休日(特别是周六和周日都休息)在日本的普及,其实是二战后,尤其是进入昭和后期(大致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者权益意识提升的产物。

战前与战中:生存优先,劳动至上。 想象一下昭和初期到中期,日本刚刚经历明治维新,又要应对世界大战。整个国家的重点是发展工业、军事,让国家强大起来。在这种背景下,个人的休息时间是次要的,国家的需要、生产的推进才是第一位的。那时候,别说是双休日,很多行业一周可能也就休息一天,甚至没有固定休息日。人们的劳动强度普遍很高。
战后经济高速增长:生产力提升,但劳动强度并未立即减轻。 战后日本经济实现了“奇迹”,但这种高速增长是以全民的超强付出为代价的。“经济动物”这个词可不是白来的。企业为了快速发展,利润最大化,往往对员工的加班和长时间劳动持默许甚至鼓励态度。劳动者虽然收入有所增加,但生活质量的提升并不完全体现在休息时间的增加上。
劳动组合与工人运动:争取权益的动力。 随着经济发展,工人阶级的力量也在壮大。各种劳动组合(工会)开始活跃,他们不再仅仅关注工资,而是开始争取更合理的劳动时间、更多的休息日、更好的工作环境。双休日的推广,就是这些劳动运动和争取劳动权益的斗争成果之一。
国际影响与趋势: 战后日本也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劳动制度的影响。许多国际性的组织和公约也倡导缩短劳动时间、保障休息权利。日本作为战败国,在很多方面也在学习和借鉴西方模式,这其中也包括了劳动制度。
政府立法与企业推行: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和经济的成熟,政府开始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劳动时间,鼓励推行双休日。最早可能是部分政府部门和国营企业率先实行,然后逐渐扩散到私营企业。这个过程是渐进的,不是一蹴而就的。

所以,昭和后期才开始普及双休日,是日本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劳动者权益意识觉醒,以及受到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下的一个普遍现象。

旧海军的“月月火水木金金”:这是军事体制下的特殊例外,是“军人”精神的体现

那么,为什么海军会有“月月火水木金金”这样的歌呢?这和旧日本海军的特殊性以及当时的军事文化紧密相关。

军事体制的特性:时刻备战,纪律严明。 海军(包括陆军)的本质是为国家战争服务的。在旧时,国家经常处于潜在的战争或军事冲突状态,因此军队的运作模式与民间社会是截然不同的。军队的核心是“备战”,是随时待命,是执行命令。休息日、个人时间在这里往往要服从于军事任务的需要。
“军人精神”的塑造:牺牲与奉献。 旧日本军国主义强化了“军人必须奉献一切”的精神。军人被灌输的是“国家高于一切,个人服从集体”,因此,超常的劳动、牺牲个人的休息甚至生命,都被视为是光荣的。
“月月火水木金金”的含义: 这句歌词(“月月火水木金金”)字面意思是“月、火、水、木、金、金、金”。它并不是真的说每天都工作,而是形象地、夸张地表达了一种 “极度辛劳、连轴转、几乎没有休息” 的工作状态。
“月火水木金”代表了正常的周一到周五。
再加上一个“金”(周五),强调了周五加班的普遍性,甚至周五的劳累程度相当于周末也得干活。
再加一个“金”(周五),就更加夸张了,表示“周末也得干活”,而且还是在周五就足够辛苦的基础上。
最绝的那个“金”字,可能是想表达一种“连星期六(通常是土曜日,但有时候为了押韵或强调,可能就用了金)和星期日(日曜日)也得干活”的意思,或者更直接地表达“一天接着一天,没有尽头”的忙碌感。
“歌”的性质: 这种“歌”往往是水兵们在训练、劳动之余,作为一种 苦中作乐、相互慰藉、宣泄压力 的方式。在艰苦、枯燥、高压的军事生活中,通过这种略带夸张和黑色幽默的歌词,来表达内心的疲惫和对休息的渴望,同时也是一种集体情绪的宣泄。这是一种在严苛环境下形成的一种特殊亚文化。
这不代表海军就真的没有休息日。军事训练和日常运作肯定是有规律的,但“月月火水木金金”是一种比喻,是他们对实际辛劳的一种艺术化(或说苦中作乐化)的表达。
也可能在一些特殊的时期,比如战争前夕、战时,或者执行紧急任务时,确实会出现长时间连续工作的状况。
与现代双休日的对比: 旧海军的这种“歌”反映了 军事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巨大差异。军队有其自身的运行逻辑和对成员的要求,这些要求往往是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普通社会推行双休日,是因为整体生产力发展到可以保障公民休息,并且社会文化和法律也向这个方向倾斜。而海军则是在一个高度军事化的环境中,为了完成国家任务,优先保证战备和训练,个人休息时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并以此为荣(至少在宣传上是这样)。

总结来说:

昭和后期双休日普及 是日本社会经济发展、劳动者权益争取、以及国际趋势共同作用下的 社会性进步。
旧海军的“月月火水木金金” 是 军事体制下特殊劳动强度和军人精神 的一种 文化反映,是一种苦中作乐的表达,而非严格意义上工作制度的描述。它凸显了在国家机器的运作中,个人休息时间服从于更宏大的目标。

这两个现象,一个代表了社会向更文明、更人道的劳动模式演进,另一个则展现了在特定历史时期,军事化生存模式对个体需求的压制和转化。它们共同描绘了日本社会在不同层面的变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哈哈,是这么回事儿。


你这是百度百科上看到的对吧?

原因很简单:百度百科上面写错了。


先说结论:以前日本的土曜日(星期6)、日曜日(星期天)是不休息的。

然后慢慢讲故事:

我特地查了一下二战后的“労働基準法”中第35条,里面明确规定了“使用者必须对劳动者每周至少放一天假”

使用者は労働者に対して毎週少くとも1回の休日を与え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但是二战前,普通日本人一个月只能休息2天。

这也就意味着即便当时日本有土曜日(星期6)、日曜日(星期天)也是不休息的---除非轮到自己休息。


然后就我又去查了一下“月月火水木金金”这首歌。

这首歌的创作背景是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以后。

众所周知,日本人赢下了这场战争。然而虽然获胜了但也付出了不菲的代价,为了警惕沙俄在未来有可能爆发的下一轮进攻(毕竟当时沙俄海军虽然输了但是数量上还是远超日本海军的),日本海军提出了“勝って兜の緒を締めよ!”的口号----意思是即便打赢了也不要放松、还是要把盔甲系紧。

在这样的口号下,日本海军号召所有官兵“休日返上”----意思是放弃休假,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努力训练,积极备战。

1908年的时候,由一名叫津留雄三的海军大尉(后来升为海军大佐)抱怨了一句:

“これでは、まるで月月火水木金金じゃないか”

大致意思是:mlgb,这下每周只有周一至周五了。

结果这句话迅速传遍了整个海军,成了当时的一句名言。

十几年后,这句话反而成了宣传海军官兵主动放弃休假努力训练的代名词,被谱曲成为了现在你听到的曲子。


所以说这下问题就解决了。

首先,二战前日本虽然有周六周日但是不休息---除非轮到自己。

其次,“月月火水木金金”是一句抱怨海军没有休息的讽刺话,好不容易轮到自己休息也休息不了。

最后,百度百科上有些内容不一定正确。

当然我也不是怪当初编辑这个词条的人,毕竟这属于很偏的冷知识嘛。



最后再讲两个有趣儿的事情。

1,“勝って兜の緒を締めよ!”是一句传统日式俗语,据说来自于战国时代大名北条氏纲对儿子北条氏康的训诫,大致内容是即便打赢了也不要因为松懈而脱下盔甲,因为敌人很有可能诈败突然杀个回马枪。

2,津留雄三(つる ゆうぞう),出生于1880年死于1930年,是日本海军的著名大谐星、段子手、造梗专家,人送外号“大名士”

他的领导评价他:

判だった伊集院さんの猛訓練を、月月火水木金金と洒落のめしたのが事の始まりなのである。オリジンは、この津留大佐で、この人は大佐で辞めた。宮崎県の産で、ユーモアに富んでいて、どんな難しい無愛想な人間でも、津留が行けば忽ち腹をかかえて笑いだすというほどの、薩摩弁まるだしの話術の大家だった。
この人、生来、天衣無縫、脱俗洒脱、無欲恬淡、奇行に富み、当意即妙、機知頓知湧くが如く、しかもヘル談の大家であった。
----最後の帝国海軍より引用 軍令部総長・豊田副武
海軍兵学校英語教授・平賀春二

曾经海军司令部长铃木贯太郎(后来日本首相)去视察舰队,演习结束后所有舰队理应停止射击,但某一艘军舰上仍然继续射击,这种无视军令的行为后果非常严重,再加上铃木贯太郎本来就是一位一本正经的军人,大怒之下召集所有舰长训话,责问是谁的责任,底下人纷纷沉默不语,此时津留雄三突然站出来,满脸严肃的大声说:

“いまいくいまいくという大事なせつなに,誰か能く止め得ん”

大致意思是:马上就要射(jing)出来了,谁tm停得下来啊

话音未落在场军官哄堂大笑,即便是拥有“鬼贯”之称的铃木贯太郎都忍不住笑了。


后面还有个更加出名的故事“军舰是我老婆”。

当时每年5月27日都是海军纪念日,海军会向各大高校派出将官,给广大学生上公开课。津留雄三也被分配给某个女子学校上课。

上课颚时候津留雄三宣称军舰就是我老婆。

自己对军舰的熟悉程度甚至比自己对老婆的身体还熟悉。

然后他结合女性身体构造,生动形象的在黑板上画出了整艘军舰的粗略构造图。

按道理来说这已经很了不起了。

结果底下女生们面红耳赤,后来校方不得不中断了他的讲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趣的问题,它触及了日本社会发展、劳动观念以及海军独特文化等多个层面。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昭和后期才普及双休日:这是社会整体发展的必然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双休日(特别是周六和周日都休息)在日本的普及,其实是二战后,尤其是进入昭和后期(大致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社会经济发展.............
  • 回答
    许多日本人怀念昭和年代(1926年至1989年),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涵盖了经济、社会、文化、政治以及个人情感等多个层面。这种怀念并非简单的“过去总是美好的”,而是对特定时期特征的一种集体记忆和情感投射。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经济高速增长期的辉煌与稳定感: “经济奇迹”的黄金时代:.............
  • 回答
    将当代的中国与二战前的德国和昭和日本进行类比,是一种在政治和历史讨论中时常出现的说法,尤其是在一些批评中国发展方向的观点中。这种类比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些观察者对当前中国社会、政治以及国际关系的解读。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这些类比背后所指向的具体特征,并分析其合理性和局限性。类比的根源:.............
  • 回答
    b站上关于日本动漫现代音乐歌曲的弹幕中出现“大正昭和之交是最浪漫的时候”,这句话确实能引起不少观众的共鸣,它背后隐藏着一种复杂而迷人的时代情结。要理解这句话,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1. 时代背景:风云变幻下的短暂辉煌“大正昭和之交”大约是指上世纪1910年代末到1930年代初这段时期。这个时代在日.............
  • 回答
    昭和时代,一个在日本历史上承载着深刻变革与发展的时期,从战争的废墟中崛起,最终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这段时期,日本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其自身的飞速发展,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济奇迹与全球繁荣:昭和时代最显著的贡献之一便是其“经济奇迹”。战后,日本人民以惊人的毅力和集体主义精神,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
  • 回答
    昭和年代的日本,确实存在着一批扎根于现实、关注底层人民疾苦的无产阶级作家,他们的作品如同那个时代社会肌体的真实切片,深刻地反映了工业化浪潮下资本主义的残酷,以及普通民众在生存线上挣扎的悲哀与尊严。要说昭和年代的无产阶级作家,不得不提的首先是 小林多喜二。尽管他的主要创作活跃期集中在战前,但他的影响力.............
  • 回答
    理解日本战后昭和时期的“打工战士”与我们当下许多人正在经历的“996福报”,需要深入探讨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核心驱动力、工作状态以及最终的社会影响。虽然都是过度劳动的一种体现,但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并非简单的程度问题,而是根植于不同的社会结构和价值取向。昭和“打工战士”:战后复兴的集体.............
  • 回答
    藤岛昭教授及其团队全职加盟上海理工大学,这绝非一个简单的学术人事变动,而是在中国乃至全球科技界都具有深远影响的一件大事。这背后蕴含的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这是对上海理工大学科研实力的巨大提升,更是对中国科技创新体系的一次强力注资。藤岛昭教授是谁?他是光催化领域的泰斗级人物,是“光催化分解水制.............
  • 回答
    日本这几年首相更迭的速度确实有点惊人,六年时间六位领导人,平均一年换一个。这要是搁在别的地方,估计得闹翻天了,但奇怪的是,日本国内好像波澜不惊,社会依旧是那个大家熟悉的、井井有条的样子。怎么会这样?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运气好,而是日本政治体制、文化和社会结构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日本的首相.............
  • 回答
    关于日本在经济腾飞时期涌现出大量享誉世界的IP,而中国在这方面相对滞后的原因,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与其简单地归结为“没能创造”,不如说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产业结构和文化土壤下,各自走出了不同的发展路径。日本经济腾飞与IP的崛起:时代机遇与战略布局日本在二战后经历了被称为“经济奇迹”的高速.............
  • 回答
    1942年日本将南库页岛并入内地,这一举动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战略考量,并非仅仅是一个行政区划的简单调整。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时间线拉回到日本近代化的早期,以及它在东北亚地区不断扩张的野心。历史的渊源:俄日争夺与日本的扩张日本和俄国(及其继承者苏联)对库页岛(日本称桦太)的争夺由来已久。19.............
  • 回答
    明治维新后日本能够迅速崛起,直至在甲午战争中击溃曾经的东方巨龙清朝,这背后是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和策略使然,绝非偶然。首先,明治维新本身就是一场彻底的、自上而下的革命。它并非简单地对旧制度进行修补,而是以“富国强兵”为核心,全面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天皇的权力得到重塑,成为国家改革的精神.............
  • 回答
    日本在二战确实拥有王牌飞行员,而且他们的飞行技术和战斗精神在当时都备受瞩目。说到王牌飞行员,通常是指击落敌机数量达到一定数量的飞行员,这个标准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有所差异,但一般认为击落5架以上就能算得上是王牌。日本在二战期间涌现出了一些非常出色的飞行员,其中一些人的击落数非常惊人。比如,西泽广义(.............
  • 回答
    日本在二战后20年内从一片废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在人民素质方面展现出高水平,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成功案例,其背后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一、 战后重建的决心与有利的国际环境1. 强烈的国家重建愿望: 日本战败后满目疮痍,.............
  • 回答
    日本文化在中国“日趋盛行”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这种盛行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史、经济、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历史与地缘关系的演变: 历史的隔阂与和解的渴望: 尽管中日之间曾有历史的伤痛,但两国地理位置相近,文化渊源深厚(例如.............
  • 回答
    1964年,日本成功开通了东海道新干线,这是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标志着日本在铁路技术领域取得了巨大的飞跃。这场飞跃的背后,是日本政府、铁路公司、企业界以及研究机构的共同努力,其技术来源并非完全是本国原创,而是 在消化吸收了西方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自主研发和创新,最终实现了突破性的发展。下面我将详.............
  • 回答
    要探讨日本在侵华战争中的残暴行为,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历史、社会和文化因素。这并非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动因交织而成。首先,军国主义的意识形态是日本侵华战争中极端残忍行为最核心的驱动力。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就走上了一条“富国强兵”的道路,并将天皇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化身。国家至上、.............
  • 回答
    日本海军在无条约时代(主要是指1930年代,华盛顿海军条约和伦敦海军条约失效或即将失效的时期)确实没有专门开发一款以“高速战列舰”为定位的全新舰型。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战略、技术、经济以及对未来海战理解的考量,而非简单地“不开发”。事实上,他们对战列舰的速度和能力进行了显著的提升,只不过是以一种更符合当.............
  • 回答
    日本至今仍在使用年号,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尤其是在我们现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很多人可能觉得年号有点“复古”。但如果你仔细了解一下,就会发现这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现实考量,绝不是什么形式主义。历史的传承与认同感:首先,年号在日本历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年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但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深入下去会发现它不仅仅是关于文字输入,更牵扯到日本的文化习惯、历史演变以及技术发展。日本之所以还在广泛使用全角数字和半角假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 历史的积淀与文字系统的融合日本的文字系统本来就非常复杂,由汉字、平假名、片假名以及后来引入的罗马字组成。在这种多文字体系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