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叫代沟。
当年追捕时候,十台电视有八台是高仓健在叨逼叨谁谁跳下去了,跟许文强的浪奔浪流一个档次。
电视冰箱上写个日立东芝说话都气粗三分,骑个光洋啥啥野狼125之类比今天开个卡宴还容易艳遇,大学宿舍里随声听不是爱华索尼都不好意思放桌上。
阿童木到狮子王,花仙子到魔神伝,小鹿纯子到酒井法子,更不用说是个活人都知道的圣斗士。
那时候没日本文化爱好者的说法——只要有条件接触的全是。现在日本文化影响力有当年十分之一都高估了。
正因为是少数,才要抱团取暖搞圈子,才要夸张表现彰显独特,真多数的时候都当吃饭喝水一样自然。这个道理不深奥吧。
0528更新1:
居然过千赞了,请允许我先自我陶醉下……鞠躬感谢。
评论里有人问为啥这个答案和最高赞那个那么像,只能说这确实是一个时代的回忆,那个时代景象就是如此,换多少人来描述也只能是在细节上有所区别。
评论里好多人说日本ACG影响力依然很大,这个我也承认。要是我还追漫我也追日漫,题材多画风好,美漫那满满肌肉的画风实在是欣赏不来。
然而我写这个答案,是想说日本文化输出曾经渗透到了中国人生活每个层面,从老到少,从物质到精神。相对于那个年代,现在日本文化只能在动漫这个领域处于统治地位,已经是大大的退缩了。
至于原因,恐怕写比这个答案再长十倍的答案也解释不清,争论怕是更多……
更新2:
为了证明我这个答案不是信口开河,来点证据,匆匆忙忙的没找到太多,凑合看吧。
——————————————
原答案:
日趋兴盛是什么鬼?
现在日本文化在中国已经日薄西山好吧。
放二三十年前,打开电视,里面演的是《追捕》,《血疑》,《阿信》,《犬笛》,稍后一点的《东爱》,《菊次郎的夏天》,《情书》等等等等。
捧起书来,没看过《挪威的森林》,《失乐园》也好意思说自己是文青?
玩会儿游戏吧,从街机的《拳皇》,《街霸》,《三国志》,到电脑上的《三国志》,《信长的野望》,《心跳回忆》,《最终幻想》,《生化危机》,《合金装备》哪个不是霸榜金牌游戏?
看会漫画吧,从《花仙子》开始,《阿童木》,《七龙珠》,《乱马》,《城市猎人》,《圣斗士》,《灌篮高手》,哪个不是课堂上偷偷传看视为珍宝的?
生活中,有个东芝松下东洋牌子的电器腰板都直。能想象新闻联播开始之前是松下的广告吗?随身听不是索尼的都不好意思拿出来。
那时偶像男的是高仓健,三浦友和,木村拓哉,女的是山口百惠,酒井法子。
现在日本文化有当年十分之一热度没?
国内流行的(含盗版下载,否则该有人说国家压制了)最近一部日剧叫啥名字?最新一部日本电影叫啥名字?最火的日漫呢,最新的游戏……十个得有八个摇头答不上吧。
你觉得兴盛,是因为你身在其中,身边都是一样爱好一样的话题,加上互联网强大的穿越空间的能力让你觉得人很多都在一起。
破除这个错觉,最简单的办法,看看你常去的网站,注册量是多少,除以全国人数。
看看你最喜欢的电影也好,什么也好,下载量是多少。最好再和好莱坞当季热映影片比比。
除了动漫和AV现在日本还有广为人知的文化输出吗?
没了吧。
谢邀。不过感觉自己这次写的东西恐怕又要得罪人了= =……
首先说两个论点。
一、日本文化在华的传播,模式上至今经历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阶段。
二、日本文化在华的传播,质量上现在已经到了文化传播的最后(也是最高的)阶段。
先说第一点。
自上世纪80年代的中日蜜月期到本世纪初的这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里,日本文化在国内毫无疑问是自上而下传播的(由上层引导,普通人开始逐渐了解和接受)。
在这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里,日本人在国内的主流形象,开始从老故事片中单纯的鬼子形象,渐渐变成了高仓健(杜丘)、中野良子(真由美)、三浦友和、山口百惠、酒井法子和木村拓哉等等被国人喜爱和效仿的现代形象,并和传统的鬼子形象泾渭分明。
在赵丽蓉奶奶的小品中,会直接说“人家(日本人)是最讲礼貌啊”,唱一首日文歌作为结尾(《陈年老醋》)。
在郭达蔡明的春晚小品里,日本制造出和真人毫无差别的机器人这种设定在观众眼中也是毫无问题(《机器人趣话》)。
同时,各电视台里,日本动画占据黄金档毫无问题,很多动画片成为80后、90后的一代人回忆。如《机器猫》、《灌篮高手》、《美少女战士》等作品,基本没有几个80后和90后是完全不了解的。
而拥有日产家电、汽车等等大件,在当时更是家里有面子的象征。如果家里有人能在日本打工,或者留学日本,绝对是非常值得骄傲的。
可以说,在那二十多年左右的时间里,日本作为地理上和文化上离中国最近的发达国家,她的人物、技术、各种产品在国内是得到主流认可的,日本制造在当时就是先进和高档的象征。最早的哈日群体和各种与日本有关的神段子(夏令营之类)也就是在那个年代产生的。
但是这种(八九十年代的)认可或者说“盛行”,和问题中(现在)的“盛行”有很大的差别,两者并不是一回事。
首先,因为这种(八九十年代的)盛行既正常又非常不正常。
正常的是,在此期间日本在国内的形象开始告别片面的二战阴影,逐渐恢复到比较真实、贴近生活的一面。
不正常的是,这个改变主要建立在自上而下的主观引导上。加之当时的日本国力正处于巅峰,而大陆刚刚开放,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的发展程度同日本的差距都非常之大,文化上又处于一种极度饥渴的状态。
所以日本文化产品作为当时国内能够以较低成本并较方便接纳的产品(作品引进相对容易,同时中日文化隔阂与中美、中欧相比要小很多,港台文化产品同理),所以在国内的主流文化消费渠道(电视、报纸上)日本文化产品所占比重大到不科学。
类似的,当时同样处于巅峰的港台文艺作品,这一时期在大陆也是广受好评,成为一两代人的集体回忆,至今被人们奉为经典。
同时,这种“盛行”无疑是被动的。
因为当时绝大多数大陆居民并没有办法接触到欧美文化产品,而当时的日本文化产品,既是比国内文化产品先进的,充满新鲜感的,又是政治上正确,且不难接触到的。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文化产品自然在国内广为人知,成为一两代人的集体回忆,也就是表面上的、人数上的“盛行”。
但即便日本文化产品在华受众规模达到巅峰的当时,能真正比较了解日本文化的人,在国内仍然寥寥无几。
一组比较值得参考的数据,是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为了把握全世界日语教育现状而每三年左右进行一次的“海外日语教育机构调查”,从他们的调查中,也多少能看出这近四十年时间里国内日本文化爱好者的真实规模变化。
首先是刚开始对外开放的80年代初:
80年代初,大陆日语学习者总数,基本和当时港台的日语学习者人数总数相当,规模大致在一万三千人左右。考虑到巨大的人口基数,这一比例几乎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到了蜜月期的80年代,以及日本影视作品、动漫作品成为80后和90后集体回忆的90年代,也就是日本文化产品开始在大陆备受喜爱,广受好评,日本文化认可度在中国(大陆)达到极盛的传说年代,该数据是这样的:
大陆日语学习者的规模,从之前的1万余人增长到20余万人,增长了近20倍。增长速度可谓非常之快。
但是,在12亿人中,这仍是微乎其微的小众。
通过上述数据,用最简单的说法可以总结出的一个结论就是:在八九十年代,虽然中国(大陆)熟悉日本经典译制片台词和日企广告语的人比比皆是,但真正会日语的人却寥寥无几。这时的盛行,无疑是泡沫式的。
而到了日本文化在国内认可度渐渐降低,即,传统主流渠道对日本文化产品渐渐收紧,日剧开始从国内电视上消失,同时神剧渐渐增多,国内消费者对日系电视、电脑、手机渐渐退烧,欧风、美雨和韩流开始真正盛行的21世纪初,数据是这样的:
2003年,大陆的日语学习者较1998年增长了57.8%,达到至少38万余人。
在2012年,这一数据更是达到了截止目前真正巅峰的一百余万人。
相对巨大的人口基数,这个规模仍然不算大,但已经是在13亿人口饼状图中可以勉勉强强看到一丝比例的规模了。
这一数据在此后2015年的调查中有所回落,但仍然是近百万人的规模。而这,已经是日语自学开始成为普遍现象的时候了。
从上述数据不难得出,虽然在主流媒体上日本文化产品(日剧、日本电影)的存在感逐渐减少到微乎其微的程度,用日产手机和家电的人也不再具有特殊的优越感,但是民间日语学习者(约等于主动的日本文化学习者)的绝对数量和所占总人口比例一直在不断升高。日本文化爱好者已经从自上而下的被动,转变为自下而上的主动,对日本文化的喜爱正在从实用(性价比)为主转变为理念(非经济层面的偏好)为主,所以在这个角度上,说日本文化在国内已退潮至少是不严谨的。
而第二点,即,从文化传播的规律上来说,日本文化在国内的传播,已经到了文化传播的最后(最高)阶段——理念阶段。
文化传播的阶段,从文化产品的角度,基本可以分为:
以具体人物为文化传播符号的第一阶段(初级),
以商品器物为传播交流媒介的第二阶段(中级),
以抽象理念的认同为基础进行文化融合与创新的第三阶段(高级)。
就如同清末和民国时,中国对欧洲文化的接受先是从引进和学习器物开始,最后发展到理念认同与融合一样。日本文化在国内的传播,也是如此。
第一阶段:杜丘和真由美、三浦友和与山口百惠成为国人羡慕的偶像。酒井法子是天后,木村拓哉是大神。这些人,就代表着日本。
第二阶段:日系家电在中国广受追捧,用起来放心也有面子。许多日本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和TVB金庸剧、国内纪录片几近完美地融合,日本歌曲与众多翻唱的日本歌曲成为国人心中的经典旋律。一些经典的日剧和动漫作品成为一代人的集体回忆。这些产品,就代表着日本。
第三阶段:日系经营理念从被盲目追捧到被探讨反思(比如国人提出的“工匠精神”),日系设计风格被国内企业运用到自己的产品中(比如小米的生活用品),日本特有的“物哀”“一期一会”“本格派(推理小说)”等概念被国内日本文化爱好者所了解和践行(比如中国现在的茶艺和推理小说)。对具体的动漫作品的喜爱变成对二次元的热爱,形成日系审美(比如各种萌化)。外来词汇与概念被广泛运用,甚至其原有的意思也改变成了更符合中国语境的意思,如“打call”“人设”“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等等等等。很多日本文化要素,已经融入了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成为普通人生活的组成部分。
而在八九十年代的所谓“日本文化巅峰期”,国内民间自发的文化交流,无论在频率和规模上都无法与现在相比。
比如八九十年代,几乎只有传统的国外名著才能够引进国内,少数知名畅销作家的作品在国内也几乎只是专业人员和少数文艺青年才知道和消费的,所以那时的文青显得特别有文化和先进,比如随口就能引用一句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没听说过的某外国人所说的“名言”。因为他们享受的就是绝大多数人根本接触不到的东西。
而现在,即便是国外二三流畅销作家的作品,在国内也能够收获相当数量的粉丝。而文青在特定语境下甚至成了一个贬义词。
现如今,像《机器猫》、《灌篮高手》、《美少女战士》等成为国内一代人记忆的日本动漫作品确实是没有了,但接触各种各样日本动漫、游戏和轻小说作品的人却越来越多,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喜欢的几部动画作品,小众作品也可以拥有死忠粉丝,国内动漫迷眼中日本动漫绝不仅限于民工漫、宫崎骏和新海诚。讨论的话题也绝不止于最喜欢某某人物和喜欢他/她的原因,或者作品中人物能力的高低排名,而是进行各种各样的漫评,比如讨论销量、讨论分镜、讨论作者的创作经历和背景等等等等。市场也大到即便远非国民级作品的声优同样能因为作品的原因来华参加活动,日系漫展也在全国各地兴起。
单纯日语专业的学生已经不再容易就业,会日语并了解日本文化的日语学生才会受欢迎。
同时,甚至日本的传统娱乐活动,也在中国拥有相当的受众。比如歌牌和夏日祭,
拥有日产家电和日系车不再是特别值得骄傲的事情,日本料理在国内也不乏消费者,和服(主要是浴衣)在特定场合也可以公开穿出去,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些都是八九十年代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所有这些现象,都反映着日本文化在中国仍有很强的生命力,自发性受众不断增加,而且爱好者对日本文化的了解程度远非八九十年代喜爱日本文化的普通大众可比等特征。
所以,为什么一方面国内普通人对日本文化的好感(甚至可以说是崇拜感)远不如八九十年代,但另一方面国内的日本文化爱好者却逐年增多且水平相比过去越来越高,出现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的原因,应该就不难得出了。
一个是出于众所周知的国际关系原因,中日之间的政冷经热已成为常态,日本文化产品自上而下的传播不再具有充分和必要的理由,甚至喜欢日本文化也因此有了一定的“政治不正确”的意味,这和八九十年代是完全相反的。
另一个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国民购买力与眼界的不断提高和扩大。普通中国人的眼光早已不只局限于文化上巅峰不再的港台和日韩,购买欧美的文化产品也渐渐成为普通的日常消费,中国的进口文化产品市场已经变得多元化,日本在这一市场的份额受国际关系和文化属性的影响被分流,原有的近乎垄断的优势遭到大幅削弱,逐渐回归到符合日本自身软实力的水准。这并不是日本文化在华的衰退,而是中国的发展使文化领域日渐成熟的正常体现。
所以个人认为,对于日本文化在国内的传播趋势,比较严谨的说法应该是:
日本文化在中国的热度,正在逐渐回归它本应属于的程度,但中日文化的融合,却会向更高的水准和更深的层次发展。
以上,感谢耐心读到最后的小伙伴,也希望能够有所帮助吧。
什么文化在中国流行都不意外。因为国内各方面都很差劲。
动漫被日漫统治。游戏方面国内自行制作的游戏没有几个拿的出台面。电视剧也烂的一比,不过今年好多了,相比美剧韩剧还有很大差距。电影就更惨了……近些年,韩国涌现大量的优秀电影,例如熔炉,釜山行啥的,可悲的发现国内电影也不给力,更别提科幻片了。音乐这方面真的难说,怕被喷,吴亦凡Rap笑死人,薛之谦很多质量很烂的歌却很受人吹捧。
更可怕的事舆论方面,什么追逐演艺圈啥的,还有那个摆渡人,爱情公寓4,还没开播就是水军了。摆渡人更是演艺圈群体吹捧。游戏方面也可怜可怜到丢人,幻死了,被喷子喷死了。而无人深空却越做越好。
外国文化在国内流行不是没原因的。中国传统文化其实很落后。例如戏剧,相信很多国人都抱着敬畏的态度,实际上真的无聊,像是一种极其落后“电影”。什么什么唱腔白脸红脸啥的,这一代人根本欣赏不来,因为各种影视作品更加好看写实。至于传武,被质疑的像是花架子,表演。相声不错,但其实很无聊,那种觉得很不错,但我就是不想看,还不如复联拌嘴有意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