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日本在1942年才要将南库页岛并入内地(日本本土)?

回答
1942年日本将南库页岛并入内地,这一举动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战略考量,并非仅仅是一个行政区划的简单调整。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时间线拉回到日本近代化的早期,以及它在东北亚地区不断扩张的野心。

历史的渊源:俄日争夺与日本的扩张

日本和俄国(及其继承者苏联)对库页岛(日本称桦太)的争夺由来已久。19世纪下半叶,随着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日渐增强,它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外。而俄国则在东西伯利亚的扩张中逐步蚕食着库页岛。

《桦太千岛交换条约》(1875年): 在此之前,日俄两国对库页岛的主权存在争议。日本虽然在岛上有活动,但俄国势力也日益强大。为了避免冲突,也为了集中精力经营北海道和千岛群岛,日本最终与俄国签订了《桦太千岛交换条约》。根据条约,日本将千岛群岛的18个岛屿让给俄国,而俄国则承认日本对库页岛的占有。然而,这个条约并非是无条件的让渡,而是出于当时的战略考量,日本希望巩固在北海道及北方的利益。

日俄战争(19041905年)与《朴茨茅斯条约》: 随着日本在东亚的势力不断增长,它与俄国在东北亚的矛盾日益尖锐。日俄战争的结果是日本的胜利,这使得日本获得了对库页岛南半部分的统治权。根据《朴茨茅斯条约》,俄国将库页岛北纬50度以南的部分割让给日本。从此,库页岛被分割,南部被称为“桦太厅”,由日本直接管辖,而北部则归俄国。

“并入内地”的深层原因:战争、资源与意识形态

到了1942年,日本已经全面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爆发。此时,将南库页岛“并入内地”的举动,绝非仅仅是行政上的一个调整,而是出于以下几个关键原因:

1. 战争的需要——加强资源供应与战略前哨:
战略资源: 库页岛,尤其是南部,拥有丰富的石油、煤炭等战略资源。随着战争的持续,日本本土的资源日益枯竭,对海外资源的依赖性急剧增加。南库页岛的油田和煤矿成为日本维持战争机器运转的重要来源。将南库页岛纳入日本“内地”行政体系,意味着可以更有效地调配这些资源,不受太多地区性行政的限制,直接为本土的工业生产和军事需求服务。
战略屏障与军事基地: 库页岛的地理位置,尤其是其南部,是日本本土北方的重要屏障。在与苏联(虽然在1941年日苏中立条约后,苏联并未直接对日本宣战,但双方关系依旧紧张,且苏联是潜在的敌对势力)和后来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对抗中,库页岛都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前哨。将其并入内地,能够加强其军事防御体系,使其成为更可靠的军事基地和前线指挥中心,以应对来自北方的潜在威胁,以及作为出击太平洋的跳板。

2. 强化统治与民族认同的宣传:
巩固统治的象征: 日本长期以来致力于将殖民地或占领地同化为“内地”。在战争白热化时期,将南库页岛并入内地,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和象征性举动。它旨在向日本国内民众和占领地居民宣示,日本对这片土地的统治是永久性的,是日本“大和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有助于提升国民士气,增强民族凝聚力,为战争的持续提供道义上的支持。
同化政策的延续: 日本在殖民统治期间,一直推行“内鲜一体”、“内鲜化”等同化政策,试图将朝鲜半岛和台湾的居民融入日本的社会和文化体系。对于库页岛上的日本人和原住民,将其并入内地也是这种同化政策的延续,旨在消除任何形式的地区隔阂,建立统一的日本民族国家认同。

3. 对国际格局变化的应对与“大东亚共荣圈”的构建:
摆脱《朴茨茅斯条约》的限制: 虽然南库页岛的南部已经是日本的领土,但行政上仍有“桦太厅”的设置,带有一定的殖民地色彩。将其并入内地,意味着日本在法律和行政上更加彻底地将这片土地视为日本本土的一部分,摆脱了《朴茨茅斯条约》带来的某种国际法上的界限,尽管这更多是一种单方面宣示。
构建“大东亚共荣圈”的野心: 日本的战争目标之一是构建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将亚洲大部分地区纳入日本的势力范围。将库页岛南部纳入内地,是其在这一区域建立稳定统治,巩固边疆,并以此为基地向外扩张的战略部署的一部分。

具体行政上的变化:

在1942年以前,南库页岛是以“桦太厅”的形式存在的,由日本总督府直接管辖,类似于殖民地性质的行政机构。将南库页岛“并入内地”,意味着将其行政级别提升,直接划归日本本土的某个或某几个都道府县。虽然具体划归哪个都道府县的情况可能因资料记载的侧重点不同而略有差异,但其核心含义是:

行政管理权限的提升: 从一个拥有特殊行政权力的“厅”级别,转变为直接受日本中央政府(内务省等)管辖的内地行政单位。
法律和制度的统一: 内地的法律、税收、教育、民政等体系将全面适用于南库页岛,进一步消除行政上的区隔。
人员的流动与融合: 更便利地将日本本土人口迁移到库页岛,或将库页岛人口纳入本土的人员管理和兵役体系。

总结来说,1942年日本将南库页岛并入内地的举动,是其在战争背景下,出于对战略资源的需求、军事防御的需要、强化统治和民族认同的需要,以及实现其地区霸权野心的综合考量。它并非一个孤立的行政调整,而是日本帝国主义扩张政策和战争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南桦太在旧日本帝国的殖民体系中、实际上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

旧日本帝国的疆土,大抵有这样几种概念:

  • 领土:帝日的领土,包含内地与外地。
  • 内地(本土):日本固有的土地,都道府县+离岛。
  • 外地:帝日在一系列对外扩张中得到的土地。朝鲜、台湾、南桦太。但外地一词不存在立法上的定义,以至于二战期间帝日占领的地区也可以称为“外地”。
  • 委任统治领:一战后攫取的南洋群岛。
  • 租借地:关东州。

1905年从帝俄手中得到的荒凉的南桦太,无论是在地缘上的战略意义上还是屯垦、资源开发的收益上,重要性都不如台湾和朝鲜。开发北海道都很花了一番苦劳的日本,在开发桦太上就更加苦手了。虽然由于历史渊源的原因,定居的日本移民并不算少,但是由于桦太难熬的极寒,大量的日本移民在冬天会选择返回北海道或东北地方居住。1911年夏天的南桦太人口约有57000人,而当年冬天的南桦太人口便锐减到了36725人。毕竟在俄领时期就是流放地,可谓苦寒之致了。

然而,比起朝鲜和台湾占绝对优势的主体民族来说,南桦太的阿依努人只有稀疏的分散聚居的千余人,主要住民仍然是移居的日本人。在成为内地之前,比起朝鲜总督府和台湾总督府各自享有的立法权,桦太厅通行的是日本本土的法律。更重要的是:从法理上和感情上出发,桦太也更能被认为是旧日本帝国的“内地”:本身就与日本在江户后有深刻的渊源,又是1875年的桦太千岛交换条约中“失去”于帝俄的土地。1918年施行的共通法中,南桦太就作为唯一的一块“外地”而被认定为“内地”了。

大正12年法律第25号版
本法ニ於テ地域ト稱スルハ内地、朝鮮、臺灣、關東州又ハ南洋群島ヲ謂フ前項ノ内地ニハ樺太ヲ包含ス

实际上,桦太“直到”1942年“”将南桦太编入内地,是一个程序问题。由于「樺太ニ施行スル法律ノ特例ニ関スル件」的存在,桦太仍然在桦太厅的管制下。直到1942年该敕令被废除,拓务省被大东亚省取代,南桦太才移交与内务省管辖,正式被编入内地:虽然留给它正式作为日本帝国本土的时间也没有剩下几年了。


另:后娘养的「太郎」朝鲜就不论了,长期作为帝日亲儿子的「次郎」台湾,直到1945年也没有成为「内地」:内地延长内地延长,最终也就是个延长。

user avatar

这个很复杂的

从人口构成上来说,所谓的当地土人只占人口比的一小部分,编入内地是迟早的事情。

但是在早期(明治和大正时代)桦太厅有过和北海道厅合并的方案,结果遭到桦太厅居民大规模反对。居民宁可桦太厅作为一个有亲任官(最高级的敕任官,一般的内地知事只是普通的敕任官)总督的殖民地也不愿意编入北海道的地方行政。

针对这个问题,在30年代捣鼓出了内务省移管案(将桦太厅完整的作为一个地方单位移交给内务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942年日本将南库页岛并入内地,这一举动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战略考量,并非仅仅是一个行政区划的简单调整。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时间线拉回到日本近代化的早期,以及它在东北亚地区不断扩张的野心。历史的渊源:俄日争夺与日本的扩张日本和俄国(及其继承者苏联)对库页岛(日本称桦太)的争夺由来已久。19.............
  • 回答
    1939年至1942年初,薛岳将军指挥下的中国军队在长沙三次击退日军的进攻,赢得了“长沙大捷”的美誉,这无疑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一段辉煌篇章。然而,到了1944年的长衡会战,长沙的守卫却显得格外仓促,仅坚持了二十多天便被迫撤退,这其中的原因复杂而令人扼腕,绝非简单的“薛岳失职”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
  • 回答
    日本这几年首相更迭的速度确实有点惊人,六年时间六位领导人,平均一年换一个。这要是搁在别的地方,估计得闹翻天了,但奇怪的是,日本国内好像波澜不惊,社会依旧是那个大家熟悉的、井井有条的样子。怎么会这样?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运气好,而是日本政治体制、文化和社会结构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日本的首相.............
  • 回答
    关于日本在经济腾飞时期涌现出大量享誉世界的IP,而中国在这方面相对滞后的原因,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与其简单地归结为“没能创造”,不如说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产业结构和文化土壤下,各自走出了不同的发展路径。日本经济腾飞与IP的崛起:时代机遇与战略布局日本在二战后经历了被称为“经济奇迹”的高速.............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趣的问题,它触及了日本社会发展、劳动观念以及海军独特文化等多个层面。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昭和后期才普及双休日:这是社会整体发展的必然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双休日(特别是周六和周日都休息)在日本的普及,其实是二战后,尤其是进入昭和后期(大致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社会经济发展.............
  • 回答
    明治维新后日本能够迅速崛起,直至在甲午战争中击溃曾经的东方巨龙清朝,这背后是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和策略使然,绝非偶然。首先,明治维新本身就是一场彻底的、自上而下的革命。它并非简单地对旧制度进行修补,而是以“富国强兵”为核心,全面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天皇的权力得到重塑,成为国家改革的精神.............
  • 回答
    日本在二战确实拥有王牌飞行员,而且他们的飞行技术和战斗精神在当时都备受瞩目。说到王牌飞行员,通常是指击落敌机数量达到一定数量的飞行员,这个标准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有所差异,但一般认为击落5架以上就能算得上是王牌。日本在二战期间涌现出了一些非常出色的飞行员,其中一些人的击落数非常惊人。比如,西泽广义(.............
  • 回答
    日本在二战后20年内从一片废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在人民素质方面展现出高水平,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成功案例,其背后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一、 战后重建的决心与有利的国际环境1. 强烈的国家重建愿望: 日本战败后满目疮痍,.............
  • 回答
    日本文化在中国“日趋盛行”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这种盛行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史、经济、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历史与地缘关系的演变: 历史的隔阂与和解的渴望: 尽管中日之间曾有历史的伤痛,但两国地理位置相近,文化渊源深厚(例如.............
  • 回答
    1964年,日本成功开通了东海道新干线,这是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标志着日本在铁路技术领域取得了巨大的飞跃。这场飞跃的背后,是日本政府、铁路公司、企业界以及研究机构的共同努力,其技术来源并非完全是本国原创,而是 在消化吸收了西方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自主研发和创新,最终实现了突破性的发展。下面我将详.............
  • 回答
    要探讨日本在侵华战争中的残暴行为,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历史、社会和文化因素。这并非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动因交织而成。首先,军国主义的意识形态是日本侵华战争中极端残忍行为最核心的驱动力。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就走上了一条“富国强兵”的道路,并将天皇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化身。国家至上、.............
  • 回答
    日本海军在无条约时代(主要是指1930年代,华盛顿海军条约和伦敦海军条约失效或即将失效的时期)确实没有专门开发一款以“高速战列舰”为定位的全新舰型。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战略、技术、经济以及对未来海战理解的考量,而非简单地“不开发”。事实上,他们对战列舰的速度和能力进行了显著的提升,只不过是以一种更符合当.............
  • 回答
    日本至今仍在使用年号,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尤其是在我们现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很多人可能觉得年号有点“复古”。但如果你仔细了解一下,就会发现这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现实考量,绝不是什么形式主义。历史的传承与认同感:首先,年号在日本历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年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但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深入下去会发现它不仅仅是关于文字输入,更牵扯到日本的文化习惯、历史演变以及技术发展。日本之所以还在广泛使用全角数字和半角假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 历史的积淀与文字系统的融合日本的文字系统本来就非常复杂,由汉字、平假名、片假名以及后来引入的罗马字组成。在这种多文字体系中,.............
  • 回答
    日本汽车制造商在北美和欧洲市场截然不同的表现,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既有消费者偏好、法规环境的差异,也有日本车企自身战略定位的考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表象,看看那些细致入微之处。北美市场:日系车的“主力舰”在日本车企的全球战略中,北美市场无疑是它们最重要的“根据.............
  • 回答
    丰田在德国市场为何“水土不服”?现代汽车又是如何脱颖而出的?乍一看,这个问题似乎有些反常。丰田,这个享誉全球的汽车巨头,以其卓越的可靠性、燃油经济性和精湛的制造工艺,在全球市场几乎是无往不利。然而,在德国这片欧洲汽车工业的心脏地带,丰田的表现却似乎不如人意,甚至被后起之秀韩国现代汽车在某些方面“抢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反映了中日两国在商业发展路径上的显著差异。不能简单地说谁“干掉”了谁,而是两国消费者习惯、市场环境和政策导向共同塑造了不同的格局。在日本,实体店之所以仍然保有强大生命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深厚的零售文化和消费者对“体验”的看重。日本的零售业,尤其是传统商店,非常注重服务细节和.............
  • 回答
    关于“日本动画明明在衰退,还有那么多人吹它”这个说法,其实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它本身就包含了一些值得探讨的论点和潜在的误解。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衰退”和“吹捧”这两个概念,并结合日本动画产业的现状和文化影响力来分析。一、 关于“日本动画在衰退”的论点分析首先,我们得弄清楚.............
  • 回答
    在探究为什么日本的和服至今仍是街头巷尾常见的景象,而中国人在尝试重拾汉服时,却常常遭遇不理解甚至嘲笑的现象之前,我们得先梳理一下这背后涉及的几个关键维度:历史变迁、文化自信、社会接受度以及时代语境。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比较,而是一个关于文化传承、身份认同以及社会变迁的复杂故事。历史的积淀与断裂:和.............
  • 回答
    在日本街头,你确实不太容易看到凯美瑞、雅阁、卡罗拉这些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日系三巨头”。这并不是因为它们在日本不生产,或者质量不好,而是背后有着一套更深层次的、日本人自己对汽车消费的考量和市场选择逻辑。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掰开揉碎了说。1. 本土市场的“错配”:定位与现实的微妙差异首先,我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