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战后的昭和打工战士和我们的996福报有什么不同?

回答
理解日本战后昭和时期的“打工战士”与我们当下许多人正在经历的“996福报”,需要深入探讨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核心驱动力、工作状态以及最终的社会影响。虽然都是过度劳动的一种体现,但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并非简单的程度问题,而是根植于不同的社会结构和价值取向。

昭和“打工战士”:战后复兴的集体狂热与忠诚的牺牲

“打工战士”(働き蜂,Hatarakibachi)这个词语或许并不是昭和时代最普遍的称谓,但它准确地捕捉了那个时期一部分日本劳动者的精神状态。要理解他们,必须先回顾那个特殊的历史阶段。

时代背景:废墟之上,国家意志的号召

二战结束后,日本满目疮痍,经济遭受毁灭性打击。当时的日本政府将国家复兴视为最高目标,而发展经济、重振国力则成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这种背景下,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强烈的集体主义和国家主义情绪。个人价值往往被置于国家利益之下,个人的牺牲被视为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

产业振兴政策: 政府通过各种政策扶持重点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如汽车、电子等。这些产业被视为国家经济腾飞的引擎。
企业文化塑造: 战前即存在的“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等企业制度,在战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完善。它们鼓励员工对企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将其视为“大家庭”的一部分。
“日本第一”的梦想: 随着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增长,日本在许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甚至一度被视为经济上的“超级大国”。这种“日本第一”的骄傲感,也激励着无数劳动者为之奋斗。

工作状态与核心驱动力:

昭和时期的“打工战士”并非仅仅是为了糊口,他们更多地是将工作与个人价值实现、家庭幸福乃至国家荣耀紧密联系在一起。

强烈的归属感与忠诚度: 终身雇佣制让许多人相信,只要努力工作,就能在同一家公司获得长期的稳定和晋升。因此,对企业的忠诚度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评价标准。加班不再仅仅是工作任务,而是对企业“奉献”的表现,是对“大家庭”负责的体现。
职业荣誉感: 许多“打工战士”所在的行业是当时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他们的工作被赋予了高尚的意义——为日本经济的崛起而奋斗。这种职业荣誉感是强大的精神动力,让他们甘愿付出超常的努力。
男性主义下的家庭责任: 当时社会普遍的性别分工,男性作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肩负着养家糊口的重担。为了给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为了体现自己的男子气概和责任感,男性劳动者往往选择长时间工作,牺牲个人时间。
集体主义的压力: 在办公室或工厂里,如果大家都长时间工作,那么“留下”也成为一种无形的压力。不加班似乎意味着不够努力,不够忠诚,甚至是对团队的不负责任。
物质激励的有限性: 虽然经济在增长,但许多基层劳动者的工资涨幅可能并不能完全匹配其付出。加班费可能存在,但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回报或“为公司添砖加瓦”的使命感。

结果与影响:

昭和时期的“打工战士”为日本经济的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经济奇迹。然而,这种模式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身心健康损耗: 长时间工作导致了严重的职业病和过劳死(karoshi)现象,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家庭关系疏远: 父亲长期缺席家庭生活,导致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出现裂痕。
个人发展受限: 过度的工作挤压了个人学习、爱好、社交等发展空间,生活变得单一和枯燥。
社会结构固化: 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虽然带来稳定,但也可能阻碍了优秀人才的流动和创新。

“996福报”:互联网时代下的效率至上与资本逻辑

将目光转向我们当下的“996福报”,虽然形式上也是长时间工作,但其内在逻辑和时代背景与昭和时期有着本质的区别。

时代背景:信息爆炸,效率竞赛,资本增值

我们身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技术飞速发展,同时也是资本高度逐利的时代。尤其是在互联网和科技行业,“快速迭代”、“抢占市场”、“用户增长”是核心关键词。

科技行业的特点: 互联网行业竞争激烈,产品更新换代快,需要不断投入研发和运营。加班被视为提高效率、抢占先机的必要手段。
资本的驱动: 资本市场对企业业绩和增长有着极高的要求。为了满足投资者的期待,企业往往将盈利和增长压力层层传导给员工。
“内卷化”现象: 在许多行业,由于供给大于需求,员工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为了不被淘汰,为了获得更好的职位和待遇,许多人不得不选择更努力地工作,包括长时间加班。
法律与现实的脱节: 尽管中国有劳动法规定工作时间,但在实际执行中,尤其是在某些特定行业,加班已经成为一种默认甚至普遍的现象,法律的约束力显得不足。

工作状态与核心驱动力:

“996”并非一个普遍的社会共识或国家意志的号召,它更多是企业内部的一种运作模式,其驱动力也更为复杂和现实。

生存与发展压力: 与昭和时期更多的是一种“为国奉献”的精神驱动不同,“996”的劳动者更多是为了在大城市生存、获得体面的收入、为家庭负责,以及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获得一丝“向上爬”的机会。
“内卷”与“FOMO”(Fear Of Missing Out): 看见同事或同行都在加班,自己不加班就可能落后,这种“内卷”的氛围以及害怕错过机会的心理,是许多人选择“996”的重要原因。
绩效与晋升的关联: 在许多企业,长时间工作被视为努力工作和有价值的体现,与绩效考核、晋升机会直接挂钩。不加班可能被解读为“能力不足”或“不够投入”。
企业文化与管理模式: 一些企业在管理上倾向于“加班文化”,将加班视为常态,甚至是一种“企业文化”的体现。管理层也可能以此作为衡量员工是否“卖力”的标准。
对加班的“福报”式解读: 更有甚者,将长时间工作的美化为“福报”,将其描述为一种能够带来个人成长和回报的“机会”,以此来减轻员工的抵触情绪,并试图将劳动者个人的牺牲转化为企业或老板的利益。

结果与影响:

“996福报”的现象,同样带来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身体健康严重透支: 长期高强度工作导致了健康问题频发,如心血管疾病、颈椎病、视力下降等,也加速了“过劳”的风险。
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个人时间被完全挤压,没有时间社交、娱乐、学习,生活变得极其单调和压力重重。
幸福感缺失: 虽然可能获得了较高的收入,但由于缺乏个人生活和休息,幸福感往往并不高,甚至出现“精神内耗”和职业倦怠。
社会生育率下降的间接影响: 长时间工作挤压了人们的个人生活空间,包括组建家庭和生育的时间和精力,可能成为生育率下降的因素之一。
企业创新活力可能受损: 虽然短期内可能提高产出,但长期而言,员工的疲惫和缺乏创造性思维,可能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核心差异梳理:

| 特征 | 昭和“打工战士” | “996福报” |
| | | |
| 时代背景 | 战后复兴,国家意志驱动,集体主义盛行 | 信息化时代,市场竞争激烈,资本逻辑主导 |
| 核心驱动力 | 国家荣誉、集体主义、企业忠诚、家庭责任感 | 生存压力、职业发展、内卷竞争、资本增值要求 |
| 价值观念 | 个人牺牲是为国家和集体,有奉献精神 | 个人付出追求经济回报和职业晋升,被资本逻辑裹挟 |
| 企业定位 | “大家庭”,雇佣关系带有一定的人情和责任感 | 更侧重于效率工具和价值创造平台,人情味相对淡薄 |
| 工作意义 | 为国家崛起和经济发展做贡献,有职业自豪感 | 为了生存、发展,以及满足资本方的盈利预期 |
| 社会认知 | 被认为是勤奋、忠诚、对国家有贡献的行为 | 存在争议,被批评为压榨劳动者,也有一部分人接受并推崇 |
| 法律与执行 | 法律约束可能相对较弱,更多是企业内部惯例和文化引导 | 存在明确的劳动法,但执行层面存在诸多挑战和漏洞 |
| 最终诉求 | 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家庭幸福 | 个人经济稳定,职业发展,不被社会淘汰 |

总结:

昭和时期的“打工战士”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在国家意志和集体主义的感召下,将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的牺牲。他们的付出为国家带来了经济奇迹,但也以个人健康和生活为代价。

而我们当下的“996福报”,则是在市场经济和资本逻辑下,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个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在企业效率至上的驱动下,被迫或主动延长工作时间。它更多是资本与劳动者之间博弈的结果,是效率至上原则下的扭曲,是个人生活被严重压缩的现实。虽然两者都指向了过度劳动,但前者带有一种时代赋予的“使命感”,而后者则更多地显露出赤裸裸的经济压力和生存困境。理解了这些差异,我们才能更清晰地认识到,劳动者在不同时代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以及对健康工作状态的呼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反对孟德尔的答案

拿工会问题揶揄昭和中后期日本真的没必要,至少在1945-1989年(昭和中后期)的时段是揶揄不起来的。

战后日本工会主要分为社会党控制下的总评系左翼工会和民社党控制下的同盟系右翼工会。

主流的总评系工会一向奉行激进的斗争策略,甚至比作为总评指导部存在的社会党本身还激进。

举个例子,大名鼎鼎的动组(略称:国铁劳合)就是总评系的工会。

这个国铁劳动组合的工会成员作为日本的“国企”职员不止支持当时各项进步的社会运动,还在国铁当局捣鼓出所谓“生产性向上运动”压制职员权益时敢于直接挺身而出,在共产党和社会党的支持下直接采用罢工等手段同国铁反动当局对抗。

而同盟系工会才是在资本家控制下黄色工会。

臭名昭著的全炭劳(同盟系工会,全称:国石矿业动组合),其发家轨迹就是在资本家和劳动总评的对决(三井三池斗争)中,一部分向资本家妥协的意志不坚定分子捣鼓出来用于反制总评系的日本动组合(略称:炭劳)的黄色工会,并与资本家一起致使总评系的工会炭劳全面衰败。

昭和年代的绝大多数春斗则是由社会党控制下的总评系工会和中立劳连主导。

试问,由这样激进指导部指导的春斗会有可能沦为“工会组织员工们上街拿着牌子假模假式地抗议,然后资本家假模假式地和工会谈判,大家各让一步,抗议结束,工资上涨N% 。”吗?

回到问题本身

最大的不同是,昭和的打工战士并非像我们的996战士一样孤立无缘,尽管也有同盟系的工贼背刺,但是实际情况比国内好多了。

与现在不同的是,五五年体制下的日本左翼是一个极其强势的存在。

而左翼势力的核心——社会党在昭和中后期最明显的特征除了和共产党组成社共共斗,就是依附于总评系工会存在。

社会党的议员很多都是工会干部出生,而且主要支持群体是20~40岁的这一代。

而现在与“过劳死”等问题斗争的律师团体 日本労働弁護団 的前身就是总评系工会的总评辩护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