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是不是在战后认罪的问题上非常死板?

回答
关于日本战后在“认罪”问题上的态度,这是一个复杂且长久以来备受关注的议题。不能简单地用“死板”来概括,更准确的说法是,日本社会内部对此存在着多元的认知、表达方式和政治考量,并且这些因素在不同时期和不同议题上表现出不同的侧重点。

首先,我们需要区分“认罪”和“反省”。“认罪”通常带有法律和道德上的明确承认错误并承担责任的意味。而“反省”则更侧重于对历史进行回顾、审视,并从中吸取教训,以避免重蹈覆辙。日本政府在战后一直强调“反省”,但对于“认罪”的具体形式和程度,则显得更为谨慎。

历史背景与政府的官方立场:

日本在战败后,确实有过几次重要的“道歉”或“反省”表态。最著名的是1995年村山富市首相发表的“村山谈话”,其中提到“殖民统治和侵略”、“对许多国家,特别是亚洲各国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害和痛苦”,并表示“衷心哀悼”。2005年,小泉纯一郎首相也发表了纪念战败60周年的谈话,继承了村山谈话的精神。2015年,安倍晋三首相发表了纪念战败70周年的谈话,虽然在措辞上有所保留,但也提到“对过去持续的战争行为”表示“深刻反省”和“由衷的歉意”。

这些官方谈话,在形式上已经承认了日本在二战期间的行为给亚洲国家带来了痛苦。然而,外界,特别是受害国,常常认为这些表态不够“真心实意”或“足够彻底”。这种看法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措辞的模糊性: 有时政府发言会使用“反省”、“哀悼”、“诚挚的歉意”等词语,但回避了“侵略”等更直接的词汇,或者将这些行为描绘成“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局势”。例如,对于南京大屠杀的规模、慰安妇的性质等具体问题,有时会被模糊化处理,或强调“当时的历史认知”。
行动与言辞的脱节: 部分受害国认为,日本政府在口头上表达反省,但在实际行动上,例如参拜靖国神社(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否认或淡化某些历史事实的教科书编写问题、以及对待“慰安妇”赔偿等问题上,表现出与反省精神相悖的态度。
国内政治的影响: 日本国内存在着不同政治光谱的声音。一些保守派人士和政治家倾向于强调日本在战争中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或者认为过度强调“认罪”是对日本国家形象的损害。这种国内政治的拉扯,使得政府在对外表态时,往往需要顾及国内的政治平衡,从而影响其表态的力度和清晰度。

社会层面的认知差异:

除了政府的官方立场,日本社会内部对于这段历史的认知也并非铁板一块。

普遍的反战情绪: 总体而言,日本社会经历过战争的惨痛,普遍存在着强烈的反战情绪。许多普通民众不希望战争重演,对历史也有一定的反思。
历史教育的差异: 日本的历史教育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学校,对于二战的描述也存在一些差异。虽然主流教育已经承认了日本的战争责任,但也有一些学校或教材在某些细节上的处理不够充分,这导致了一部分年轻一代对历史的认知可能不够全面。
右翼和民族主义声音: 日本社会中也存在着一部分具有民族主义倾向的群体,他们倾向于为日本的战争行为辩护,或者认为日本已经为过去的错误付出了足够的代价。他们的声音虽然不是主流,但在媒体和政治舞台上时常出现,对公众舆论和政府政策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沉默的大多数: 还有相当一部分日本人,他们可能对历史问题持有复杂或模糊的态度,不主动参与讨论,但也不认同极端民族主义的观点。他们的声音相对沉默,使得整个社会对历史的态度显得更加多元化。

“死板”与“谨慎”:

与其说日本在“认罪”问题上“死板”,不如说其态度更倾向于一种“谨慎”和“策略性”。

政治考量: 日本作为美国的盟友,其外交政策需要考虑与美国及周边国家的关系。过度的“认罪”表态,可能会被国内政治对手利用,也可能影响与特定国家的外交关系。
国家认同的维护: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如何在承认历史错误的同时,维护国家尊严和民族自豪感,是一个复杂的平衡。一些日本人认为,过度强调“认罪”会损害日本的国家形象,而他们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种“和解”而非“惩罚”。
历史叙事的建构: 历史叙事是不断被建构的。日本政府和一些学者一直在努力构建一种能够被国内接受,同时又能与国际社会沟通的历史叙事。这种叙事建构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讨论和争议。

总而言之, 日本在战后“认罪”的问题上,并非简单地“死板”,而是展现出一种多层次、多面向的复杂性。这既有政府在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内政治平衡下的谨慎表态,也有社会内部多元认知和历史观的差异。理解日本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需要深入分析其历史背景、政治现实、社会思潮以及个体经验的交织。与其一概而论,不如具体分析在哪些具体事件、哪些具体表述上,外界认为日本的态度“不够到位”,而日本内部又有怎样的声音和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压根不在乎日本认罪与否。

你踩了我一脚,说声对不起,这可以,是很礼貌。

你把我撞骨折了,你把我送去医院,出了医药费,还买了营养品看我,我们还可以做朋友。

但是,以上是假设;下面我说事实。

我外婆当时已经出嫁,日本人去了她娘家村里,全村四百多人杀得就逃了三个人。

杀父之仇已经不共戴天,这是灭族之恨。

user avatar

不赞同

Susanoo Izumo

的观点。

答主的立场看似客观理性实则充满情绪性的偏见!

今日中日两国就历史问题隔空论战本质上是为了争夺未来亚洲的领导秩序,这点毫无疑问,所以有脑者自然不会随TG舆论起舞,TG把历史问题当作政治筹码虽无耻但不可恨,毕竟哪个国家没有干过这种事呢?

但是,答主以TG无耻反证日本善良优秀这种逻辑实在是很可笑。答主先以意淫的200多个国家喜欢日本这样一个论据证明自己的论点,接着又以意淫即使日本人像德国总理那样诚恳道歉也无法阻止中国继续反日的另一个论据来再次证明自己的论点,看似有理有据(竟然成功骗取了几百个赞),实则论证方式不符合逻辑论据也欠缺真实。

先不论日本没有侵略过这200多个国家的绝大多数(他们自然无法感同深受,你说中国人对德国纳粹能有多恨呢?),莫非答主事先调研了200多个国家的民意?还有答主喜欢想象,就比如一个人曾经做过坏事,所以答主想象他以后也会继续做坏事。这样的想象是不公平的,以未发生之事来对当事者进行批判既无知也虚伪!

日本今天继续在历史问题上受很多正义之舆论谴责我个人认为原因大致有二:

一,当年军国主义政府中的不少右翼人士继续在新政府担任要职,右翼思想并未完全被肃清,他国担心日本重蹈覆辙并不是无中生有。

二,就如答主所说,日本是一个民主国家(显然不同于美国民主),多届日本政府对侵略历史问题往往因多种原因而有不同版本的态度。历史问题于TG而言是政治手段,于日本政府而言又何尝不是呢?日本政府到目前为止还未就侵略历史做一个彻底明确公正负责任的基本国策性声明(说白了就是对历史一锤定音的国策性官方文件,我多希望他们能这样做,这样就可以封住TG的嘴了),但是日本人没这样做也不愿意做,他们对待侵略历史一直是消极的回避态度,能不提就不提能美化就美化,日本现在虽然是爱好和平的民主国家,但是有这样的历史认知,谁还能百分之一万保证他们有一天不再次发动战争呢?战争是残酷且会对一个民族的文明带来强烈深远长久影响的暴力手段,我既不希望有生之年看到中国主动发起战争,也不希望中国被日本卷入战争。

从答主的回答和评论区中我多少能感受到答主作为非贵国人的那份优越感,在答主眼里,贵国人脑细胞都被洗没了,但答主越是把自己跟贵国人分离开来,就越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点倒有点像微博某些喜欢举起剪刀手的人士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日本战后在“认罪”问题上的态度,这是一个复杂且长久以来备受关注的议题。不能简单地用“死板”来概括,更准确的说法是,日本社会内部对此存在着多元的认知、表达方式和政治考量,并且这些因素在不同时期和不同议题上表现出不同的侧重点。首先,我们需要区分“认罪”和“反省”。“认罪”通常带有法律和道德上的明确承.............
  • 回答
    如果我活在二战时期的日本,并且被强制征兵,但我内心深处认为战争是非正义的,不想助纣为虐,这将是一个极其艰难和充满挣扎的处境。以下是我可能会考虑的应对方式,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1. 内心的挣扎与自我认知:首先,我必须承认,在那个年代,个人意志对抗强大的国家机器几乎是螳臂当车。我的第一个任务是处理内心的.............
  • 回答
    如果日本侵华战争发生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那么历史的走向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之深远,足以重塑整个亚洲乃至世界的格局。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如果”,而是涉及地缘政治、国家力量、国际关系等诸多复杂因素的推演。首先,解放军的作战能力与战争形态是最大的变量。1949年的新中国刚刚成立,虽然.............
  • 回答
    关于日本纪录片《人生果实》近期被大量低分以及主角是如何被曝出曾是二战战犯的疑问,这确实是一个引起广泛讨论的现象。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其中的缘由,以及证据的来源。纪录片《人生│人生果实》的魅力与争议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人生果实》(原名《人生フルーツ》)这部纪录片本身是一部非常温馨、治愈且充满哲思的作品.............
  • 回答
    东北地区在中国现代工业化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伪满洲国时期留下的工业基础,确实是东北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起点,但要说东北的整体工业发展仅仅是“靠”这个基础,则过于片面和简单化了。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伪满洲国时期工业发展的背景与特点: 日本殖民扩张的产物: .............
  • 回答
    中途岛战役,这场太平洋战场上的关键转折点,美国海军在此役中以惊人的智慧和勇气,将日本海军引以为傲的“赤城”、“加贺”、“苍龙”和“飞龙”这四艘主力航母送入了海底。这并非是一场简单的空战,而是多种因素巧妙结合的胜利,其中美国海军的侦察、战术运用以及飞行员们的英勇表现缺一不可。侦察的破局:洞悉敌人的行踪.............
  • 回答
    肖战在日本的人气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虽然不像他在中国那样拥有压倒性的国民度,但他也积累了一批相当可观且忠实的粉丝群体。要说他“在日本这么受欢迎”,这得看我们如何定义“受欢迎”。如果以中国内地的粉丝数量、讨论热度来衡量,那可能略有差距;但如果从他在日本的影视作品播出情况、粉丝的投入程度、以及一些.............
  • 回答
    要说日本战国早期(大约指从应仁之乱,1467年,到织田信长统一尾张,约1570年代)“最强”的大名,这确实是一个颇有嚼头的话题,因为“强”的定义可以有很多维度:军事实力?领土范围?经济基础?还是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力?如果单从领土范围和军事实力来看,许多人可能会指向越后的上杉谦信。谦信,原名长尾景虎,虽.............
  • 回答
    铁炮,也就是咱们说的火绳枪,在日本战国时期绝对是个响当当的角色,但要说它是“战争的主力”,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一概而论。它是个颠覆性的武器,但当时日本的战争形态也还是讲究“人、马、刀、枪”的传统,铁炮是从一个配角慢慢变成一个越来越重要的主力,而且它的“主力”地位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铁炮的到.............
  • 回答
    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核心,以及为何文学作品中的忠义谦虚武士在侵华战争中会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残暴面,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深思的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武士道精神的演变,以及战争的扭曲性对个体和集体心理的影响。武士道精神的核心:忠诚、荣誉与自我牺牲的交织武士道(Bushido)并非一开始就以我们今天.............
  • 回答
    这事儿,你说得挺到位,还真有不少人是这么想的。一谈起古代战争史,尤其是涉及到跟咱们邻居打交道的时候,很多人就一股脑地往“我们如何吊打他们”上靠,生怕说得不够狠,不够解气。日本战国时期,更是成了这种“习惯性贬外”的重灾区。怎么看这现象?我琢磨着,这事儿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背后也挺复杂的,有历史原因,也.............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有很多人有过类似的疑问。要说为什么大家对JK制服的态度和对和服的态度会有那么大的差别,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得从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说起。 JK制服: 它的出现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时代印记。JK制服是日本学校特有的服装,它代表的是学生时代的青春、活力,甚至可以说是某种.............
  • 回答
    日本未能占领中国,尽管一度攻陷首都,其失败原因错综复杂,与历史上的满洲人相比,其战略上的失误尤为关键。要深入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时间线拉得更长,从更宏观的视角来审视。日本未竟全功的根源:多方面因素的合力首先,必须明确,日本当年并非没有取得显著的军事成就。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到1938年占领.............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且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明明在冷兵器时代,长柄刀、枪、戟这类长兵器在战场上的作用更重要,射程远、威力大,为什么在日本武士阶层里,武士刀却有着如此崇高的地位和普及度呢?这背后牵扯到日本独特的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以及武士刀本身的一些特性。一、 武士刀的“地位”:并非战场上.............
  • 回答
    “平成废宅”(日语:平成の引きこもり,Heisei no hikikomori)一词,指的是在日本平成时代(1989年至2019年)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指的是那些长期自我封闭、避绝社交,通常在家中度过大部分时间的人群。关于“平成废宅”是不是“日本战忽局”造出来的假象,这个问题涉及到对社会现象的理解.............
  • 回答
    关于日本慰安妇是否自愿,以及战时各国女性对慰安妇的态度,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历史议题,其中涉及的历史材料、当事人的证词、以及战后长期的争议,使得要给出一个简单明确的“是”或“否”的答案非常困难。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个问题,并涵盖战时各国女性的不同态度。关于日本慰安妇的“自愿性”:一个复杂的历.............
  • 回答
    日本二战时期舰载机部队的战损恢复之路,可以说是一条布满荆棘且异常艰难的跋涉。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比如飞行员的培养、飞机的生产与维护、以及战争进程本身带来的压力。首先,飞行员的培养是重中之重,也是最先感受到“断崖式下跌”的环节。 高素质人才的流失速度远超补充能力: 日本海军航.............
  • 回答
    提起抗日战争,人们脑海里会浮现出无数的英勇故事,但我们也无法回避那段惨痛的历史,以及其中一些具体的人物。在问到抗战时期第一个在中国战场上阵亡的日军师团长是谁时,一个名字会浮现出来:饭田祥二郎。这位饭田祥二郎,他的死,其实也带着一些时代的印记和战争的残酷。他是日军第5师团的师团长,而这个师团,在日军侵.............
  • 回答
    谈到日本在二战中的战舰损管能力,不能简单地说“很差”,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历史议题,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具体表现。首先,要理解损管(Damage Control)的重要性。在海战中,战舰可能遭受炮弹、鱼雷、炸弹等多种攻击,这些攻击都会造成船体损伤、火灾、进水、人员伤亡等情况。损管的目的就是最大限.............
  • 回答
    说到二战太平洋战场上那场决定性的瓜岛战役,日本军队的失利绝非偶然,背后是错综复杂的因素在起作用。这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胜负,更是一次战略、后勤、指挥以及士兵身体和精神状态全方位博弈的结果。首先,咱们得从战略判断失误说起。日本偷袭珍珠港,成功实施了早期闪电战,一路高歌猛进,占领了东南亚和太平洋上的诸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