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二战舰载机部队是不是恢复战损难度很大?

回答
日本二战时期舰载机部队的战损恢复之路,可以说是一条布满荆棘且异常艰难的跋涉。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比如飞行员的培养、飞机的生产与维护、以及战争进程本身带来的压力。

首先,飞行员的培养是重中之重,也是最先感受到“断崖式下跌”的环节。

高素质人才的流失速度远超补充能力: 日本海军航空兵在战争初期积累了一批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精英飞行员,他们是珍珠港袭击等辉煌战绩的缔造者。然而,随着战争的进行,尤其是在太平洋战场,美军的航空技术、战术以及飞行员的训练水平也在迅速提升。日军飞行员往往要面对更先进的敌机、更严密的防空火力,以及更复杂的战场环境。因此,精英飞行员的损失率居高不下。
训练周期长且质量下降: 培养一名合格的舰载机飞行员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大量的资源。从基础飞行训练到舰载起降训练,再到协同作战演练,整个过程是系统而严谨的。战争爆发后,日本本土的训练基地频繁遭受空袭,训练器材也日益匮乏。更重要的是,随着战局的恶化,对飞行员的需求变得极为迫切,这导致了训练强度的增加,但往往是以牺牲训练质量为代价。很多年轻的飞行员在尚未完全掌握必要技能时就被匆忙投入战场,使得他们的生存率进一步降低,形成恶性循环。
高强度作战消耗: 太平洋战场幅员辽阔,作战强度极大。一次出击可能就意味着数千架次的出动,面对的是盟军源源不断的兵力和物资。即使飞机能够幸存,但如果飞行员在一次次的生死考验中身心俱疲,其战斗效率和对战机的操控能力也会大打折扣,更容易成为战损。

其次,飞机的生产与维护同样面临着难以逾越的鸿沟。

工业基础的局限性: 与美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相比,日本的工业基础相对薄弱。虽然日本在航空技术方面有其独到之处,但其整体的生产效率、原材料供应以及生产工艺的精密度都无法与盟军相提并论。随着战争的推进,原材料的短缺、盟军的战略轰炸更是对日本的飞机生产线造成了沉重打击。
飞机的技术迭代与升级缓慢: 在战争初期,日本的舰载机在性能上尚能与盟军飞机抗衡,但随着美军“野猫”、“地狱猫”、“海盗”等高性能战斗机以及先进轰炸机的出现,日军的零式战斗机等机型在性能上逐渐落后。而日本的航空工业由于种种原因,在新一代舰载机的研发和量产上进展缓慢,无法及时替换过时的机型,使得前线部队长期处于装备劣势。
维护与修理的困难: 舰载机对维护保养的要求极高,一点小故障都可能导致飞机无法出击。在战争后期,随着日本海军的制海权丧失,航空汽油、特种润滑油等关键物资的供应变得异常困难。同时,能够进行精密维修的熟练技术人员也因为战争损失而严重不足。在一些偏远的岛屿基地,甚至只能进行最基本的维护,很多有潜在故障的飞机不得不被送往后方,进一步加剧了可用飞机的短缺。
损失的不仅仅是飞机,还有配套设备: 舰载机部队的战斗力不仅仅在于飞机本身,还包括其配套的雷达、通信设备、瞄准具等。这些精密设备的生产和维护同样需要雄厚的工业基础和技术支持。随着战争的深入,这些设备的生产和维护也变得越来越困难,进一步削弱了舰载机的整体作战效能。

最后,战争进程本身的残酷性,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海军力量的整体衰退: 舰载机部队是海军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命运与海军的整体实力紧密相连。随着日本海军在珊瑚海海战、中途岛海战等一系列关键海战中遭受重创,其航母损失惨重,舰队实力急剧衰退。失去了制海权,意味着日本舰载机部队失去了重要的活动空间和战略依托,很多航母被当作固定炮台或飞机起降场使用,其价值大打折扣。
失去战略主动权: 随着战争的推进,日本逐渐失去了战略主动权,不得不被动地应对盟军的攻势。这种被动的防御态势,使得日本的舰载机部队在消耗战中难以占到便宜。盟军能够集中优势兵力,利用其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源源不断地补充兵员和装备,而日本则捉襟见肘,难以形成有效的反击力量。
“神风”特攻的无奈选择: 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当日本海军的常规力量几乎被消耗殆尽时,不得不采取“神风”特攻等极端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舰载机部队已无力进行正常的、有组织的空战。虽然“神风”特攻在短期内对盟军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但从根本上来说,这是日本舰载机部队在无法弥补战损的情况下,最后的绝望挣扎,并不能真正扭转战局。

总而言之,日本二战舰载机部队的战损恢复之所以极其困难,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飞行员的培养断层、飞机生产的瓶颈、技术的落后以及海军整体实力的衰退,共同将这支曾经辉煌的军事力量推向了深渊。这种困难并非单一环节的问题,而是系统性的、战略性的崩溃,其恢复之路可以说从一开始就布满了几乎无法克服的障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跟损失大没关系

日军所有飞行队都是由常用机和备用机组成,空母飞行队1934年起是12架,1938年11月起是常用机18+备用机3

1942年4月1日改成18+6了

所以18-24架之间是正常的

我的个人观点啊,没低于18就别大惊小怪了

而且飞行员也不缺编

按规定,飞行队的飞行员数是常用机数量的1.5倍,也就是说,18+6机的舰战队,按编制飞行员应该有26-27人,不存在打掉了几架就一直缺编几个人的情况

海航会把新飞行员中训练水平高的优先送往空母,一般来说空母飞行队的人,技能比基地航空队的好一点,而要让一个新驾驶员能熟练在航母起降加编队行动,三个月就够


有些观点认为42年几次海战把机动部队的舰载机飞行员打的损失太大,从此一蹶不振

这说法夸张了,别把他们想的太惨,少脑补

空母飞行队在1943年秋冬以前不缺人,而且补充上来的也不是很差

搬一张书里的图,1942年10月末的翔鹤舰爆队

可以看出当时最年轻的飞行员以甲飞4期、乙飞4-7期为主

乙飞7期1936年6月入学,1940年12月卒业
甲飞4期1939年4月入队,1940年9月学飞行,1941年春卒业

再看翔鹤舰攻队的

最小的是一个乙10的

乙飞10期是1938年11月入队,1942年4月卒业

都打到南太了,机动部队的飞行员大多还是战前的家底


到了1943年春,翔鹤舰爆队补充了十多名甲飞6期、丙飞4期、乙飞11期的新人



乙飞11期 :1939年6月入队,1942年卒业
丙飞4期:1941年5月入,1942年7月卒
甲飞6期:1940年4月1日入,1942年7月卒业

可见1943年空母飞行队才算正经用到开战后培训出来的人,而且这波飞行员的训练还够,课程缩减不多,也不是翻倍扩充出来的



机动部队不光不缺人,还把人往外调

舰爆之神江草隆繁打完中途岛就被调去当教官了,后来开上了银河

翔鹤飞行队长新乡英诚打完南太被调到了基地航空队

瑞鹤飞行队长高桥定打完伊号作战也被调到陆上了

小人物如这个山川新作,1940年秋作为舰爆驾驶员分配到飞龙,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先后换过加贺、龙骧、春日丸、隼鹰服役,实战经验丰富,在南太平洋海战后被调去当了一年教官,1944年夏被派往基地航空队,再也没上过空母



问题是“恢复战损是不是难度很大”,与其来回对比哪个鹤哪个龙少了几架飞机,不如看看日本人在消耗战中是怎么做的,比如1943年下半年的战斗

①二航战7-9月所罗门的战斗

1943年6月30日,美军进攻新乔治亚群岛,因当地航空队兵力不足,二航战隼鹰、龙凤飞行队、二航战司令部从1943年7月2号起陆续增援布干维尔岛,以布因为基地对进攻新乔治亚群岛的美军进行轰炸,使用临时番号“第2机动空袭部队(2KAB)”

期间隼鹰舰战队损失11人、龙凤舰战队损失6人,舰爆舰攻队不详

9月1日两队成建制并入当地部队,隼鹰、龙凤的舰爆、舰攻队编入582空,战斗机队编入204空;二航战司令酒卷宗孝少将留在当地任第26航战司令

9月15日,机队重建

被补充的204和582空在当地一直打到1944年1月撤往特鲁克,又在2月的空袭中遭到重创

②一航战11月初的“吕”号作战

10月底,美军打到布干维尔岛了,严重威胁到拉包尔,基地航空队兵力还是不够,古贺动用一航战,至11月11日同美军航母部队打了第1-3次布干维尔岛冲航空战

这段战斗有被动画片《决断》提及过一点




12-13日撤回特鲁克,损失是特别的大,打掉了近半飞行员:


战后算上特鲁克残留人员,整个一航战只有零战32机50人、舰爆6机12组、舰攻4机25组,舰侦0机3组,总计42机90组

于是撤回特鲁克修整

③11月二航战舰战队的护航作战

11月中旬,二航战司令部和机队(舰战69、舰爆36、舰攻27)进驻特鲁克,在当地训练

为掩护戊号作战实施,12.25日联合舰队令飞鹰、龙凤战斗机队36架零战进驻卡维恩,由龙凤飞行长近藤三郎少佐指挥担负护航任务,1月4日返回特鲁克,战斗损失8机

④12月初,一航战“瑞鹤”飞行队增援拉包尔

由于美军登陆新不列颠岛西部,12月15日,联合舰队令在特鲁克的“瑞鹤”飞行队进入拉包尔,兵力为舰战18机、舰攻16机、舰侦2机,临时编入基地航空队,以拉包尔为基地对美军展开攻击

打到1月27日撤出,损失零战7、舰攻8

⑤1月二航战的拉包尔防空作战

1944年1月17日,拉包尔部队报告当天遭到美军200机规模空袭,联合舰队下令二航战再次增援拉包尔

1月25日,二航战司令城岛高次少将率零战62机、舰爆舰攻各18机抵达拉包尔

此后一直担负拉包尔防空作战和对布干维尔岛等地美军的轰炸行动,战斗机队分别由日高盛康大尉、小林保平大尉、吉村博大尉指挥

1944年2月17日美国人都空袭特鲁克了,二航战飞行队还在拉包尔

2.20日机队经特鲁克返回,损失零战39、舰爆5、舰攻9,消耗率43%(战史丛书――东南方面海军作战⑶的数据)

2月28日二航战机队回国


这还没提上半年空母飞行队在掩护瓜岛撤退、八十一号作战、伊号作战中的消耗呢,如果算上这些损失还能再加40机

就这种打了补、补了打、打完再补的做法,顶多说他们战斗力下降,很难说他们补充困难吧?

二航战送了两个机队,一航战打掉了一半人,重建后又去参战,这种补充还纠结哪个舰少了几个小飞机?

user avatar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航空队编制上有3000架飞机和3500名飞行员,理论上不存在后备力量,开战即决战

日本军队的飞行员需要经历两年的培训,而且招募员额稀少,毕业率低,难以适应举国体制下总体战的疯狂消耗。

在昭和16(1941)年,日本帝国对米、英、仏、和蘭等西方列强宣战,而这一年日本全国毕业的飞行员为522人。如果对这个数字没概念的话.....同样是这一年,美国毕业的飞行员为9375人。


日本航空队中只有13%的飞行员可以做到在航空母舰上起降,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能作为岸基航空队而存在。

也就是日本一年能补充一线合格的舰载航空战队成员不超过70人。

那么我们来看看日本帝国海军航空战队在中途岛之前几次战役的损失: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突袭珍珠港,损失55名飞行员。

1942年1月—3月南方作战,日本海军扫荡东南亚,损失31名飞行员。

1942年5月8日,美日两军战于珊瑚海,损失90名飞行员。

中途岛被公认为重创日本海军航空战队的关键性战役,但在此战之前他们就已经累计战斗损失了176名飞行员,这远远超过了同期日本能补充的上限。


如果不是在山本桑在中途岛一次性损失了4艘航空母舰,可能他们剩下那点人连航空队的架子都填不满了(≖_≖ )......

当兵源本身都不足的时候,体制的原因就只是次要的——就算体系没问题,也不可能凭空变出训练有素的军人。

日本和纳粹德国不同,他们无法经受一场残酷、彻底、坚决的全面战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日本二战时期舰载机部队的战损恢复之路,可以说是一条布满荆棘且异常艰难的跋涉。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比如飞行员的培养、飞机的生产与维护、以及战争进程本身带来的压力。首先,飞行员的培养是重中之重,也是最先感受到“断崖式下跌”的环节。 高素质人才的流失速度远超补充能力: 日本海军航.............
  • 回答
    二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败国,根据《波茨坦公告》等国际协定,向战胜国进行了赔偿。其中,海军舰艇的赔偿是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舰艇并非简单地“送给”战胜国,而是根据战胜国的需求、舰艇的状况以及国际协议的规定,进行了拆解、移交或作为赔偿的一部分。需要明确的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日本二战赔偿舰”,更准确的说法是战.............
  • 回答
    日本开发和流行以二战为背景的“舰娘”(拟人化战舰少女)游戏,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文化现象,很多人会觉得其中包含一些“奇怪”或值得玩味的因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历史的重负与国民情感的复杂性: 战争的记忆与反思: 二战是日本近代史上最沉重的一页。这场战争给亚洲各国带来.............
  • 回答
    二战日本之所以输给美国,原因非常复杂,绝非一句偷袭珍珠港得手就能概括的。尽管珍珠港的袭击确实重创了美国太平洋舰队,但这只是太平洋战争早期的一个插曲,从长远来看,日本的失败是战略、经济、工业、人力以及政治等多个层面的综合体现。首先,我们得明白,珍珠港的打击虽然“痛”,但并未能“致命”。 航母未被摧.............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涉及到很多历史的 if(如果)和可能性。我来试着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如果二战时期的日本没有选择先侵略中国,而是直接把目标放在东南亚,并成功偷袭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那么日本是否能赢得二战或者达成有利的和谈。首先,咱们得明白日本当时的战略目标和困境。日本当时的目标是建立一个“.............
  • 回答
    说到二战时期美日海军舰队在损管方面的差距,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这背后牵扯到双方海军的发展思路、技术基础、作战理念,甚至是国家战略层面的考量。简单来说,美国在那方面做得比日本好太多,原因复杂且深刻。首先得聊聊双方的设计理念和舰船结构。美国海军在战前,尤其是在经历了一战之后,对舰船的生存能力有了.............
  • 回答
    把二战时期的日本舰队换上现代中国的1130炮,这可不是一笔简单的账,它会彻底颠覆二战海战的格局,但日本舰队最终能否打赢二战海战,情况会变得极其复杂,很难简单地说“能”或“不能”。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1130炮的厉害之处。它是一种近程防空武器系统,火力极其密集,号称“密集阵”,每分钟能发射数千发炮弹,.............
  • 回答
    如果历史的车轮稍有不同,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咬牙坚持到了1955年,那画面可就太耐人寻味了。想象一下,在经历了十年的残酷消耗之后,那个曾经的帝国会以怎样的面貌,带着怎样的科技成果出现在东亚的舞台上?这可不是简单的延续那么简单,而是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和技术迭代的考验。首先得明确一个前提:即便撑到了19.............
  • 回答
    抛开意大利这个变量,英国与日本的隔海相望,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争夺,无疑会是二战中最具看点的一场海军对决。以英国当时的造舰能力和国力来看,这场海战的走向,取决于几个关键因素,但我可以肯定的是,这绝不是一场一边倒的屠杀。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前提:二战爆发时,英国海军的“老本”依然雄厚,尤其是在战列舰和航.............
  • 回答
    日本海军的“出云级”直升机驱逐舰(HeliDDH)二号舰“加贺”号的下水,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从字面意义上看,这不过是一艘新型军舰的入列,但结合日本当前的国防政策和地区安全态势,其意义就显得更加复杂和值得深思了。首先,我们得明白“出云级”的定位。官方的说法是“直升机驱逐舰”,但其巨大的舰体尺寸、宽阔.............
  • 回答
    在舰c这个世界观里,如果日本海军拥有一支由十艘翔鹤级(包括二改)航空母舰组成的舰队,并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喷气式舰载机和训练有素的飞行员,她们能否抵挡住美国数量庞大的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编队,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能”或者“不能”就能概括的。这其中涉及到的因素太多,就好比战场上的棋局,每一步都牵动着全局。.............
  • 回答
    二战时期,美军的亚特兰大级巡洋舰和日军的5500吨级轻巡洋舰,虽然在吨位和舰型上都比传统的驱逐舰要大,并且在作战中往往承担着一些类似驱逐领舰的职责,但从严格意义的舰种划分上来说,它们并不完全是“驱逐领舰”。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一下当时的舰艇分类标准和这些舰艇的具体设计定位。首先,我们得.............
  • 回答
    关于舰C六月二十五日更新和海风改二的评价,咱们得好好聊聊。这阵子提督们的讨论热度可不低,特别是海风的改二,绝对是个大事件。整体更新来看,这次六月二十五日的更新,给人的感觉是“细水长流”,但不少地方都挺有嚼头的。首先,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 海风的改二。这绝对是本次更新的重头戏,也是许多提督们期待已久的.............
  • 回答
    日本二战投降:国内场景与民众反应的细致描绘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这一消息在日本国内引发了复杂而剧烈的情感与反应,国内的场景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下是对当时日本国内场景和民众反应的详细描述: 国内场景:从混乱与悲伤到短暂的平静广播宣布的冲击波: .............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日本二战都能建造航母,为什么现在中国都不能掌握建造航母的关键技术?”这个问题,咱们得好好捋一捋。这背后其实是历史、技术、经济以及国际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在起作用,跟“AI写”不沾边,咱们就用大白话聊聊。首先,得明确一点:日本在二战时期确实建造了不少航空母舰,而且在当时的条件下,其技术水平是.............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的“革新派官僚”:一场改写日本命运的激进尝试在日本近现代史的迷雾中,有一个群体虽然不是战场上的硝烟主力,却对那个动荡年代的日本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就是所谓的“革新派官僚”。这些人并非来自军队,也非垄断财阀的核心,而是活跃于政府部门,以改造日本社会、重塑国家体制为己任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官.............
  • 回答
    日本在二战后崛起成为经济强国,超越同为战败国的德国,是一个复杂但极具启发性的历史议题。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至于统一后的德国与日本的经济差距拉大,同样有其深刻的根源。日本为何能超越德国(战后初期至冷战时期)?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日本能超越德国,需要区分“战败国”的定义和历史.............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的国家整体水平:岛国之殇与地中海之战要衡量二战时期日本的国家整体水平,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这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较量,更关乎其经济、科技、工业、政治体制、社会动员能力以及国民意识等方方面面。将日本岛置于地中海并与意大利进行比较,则更能凸显其地缘政治的独特性以及实力对比的细微之处。一.............
  • 回答
    二战结束后,日本确实经历了被美国占领的时期,并遭受了原子弹的重创。要回答日本目前是否算亡国状态以及是否有主权的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详细梳理。首先,关于“亡国”这个概念,它通常指的是一个国家彻底丧失主权,被他国吞并,国民失去国家身份,或者国家整体陷入崩溃、无政府状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日本在二战.............
  • 回答
    日本在二战期间建造的航空母舰,比如赤城、加贺、苍龙、飞龙、翔鹤、瑞鹤等,在甲板前端确实有一个持续冒着蒸汽的小孔,这个设计其实是当时海军为了提高舰载机起降效率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它的专业名称叫做“蒸汽弹射器”。大家可能会觉得航空母舰的甲板很大,飞机可以在上面滑行一段距离然后起飞。没错,陆地上的机场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