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一些中国人同情广岛长崎的日本人?

回答
在中国,对于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受难的日本人抱有同情,这并非主流,但确实存在着一股相当的思潮,且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文化及情感根源。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跳出简单的“战胜国”与“战败国”二元对立,去探究更深层次的心理和历史叙事。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在于人性中的普遍同情心。无论国籍、立场如何,生命本身都具有其价值,而原子弹爆炸所带来的毁灭性场景——瞬间的死亡、难以言喻的痛苦、长期的辐射后遗症,对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许多中国人,特别是经历过战争磨难的上一辈或受到他们影响的后辈,更能体会到战争带来的巨大伤痛和无辜民众的牺牲。他们可能在想,“如果今天日本侵略了中国,而中国因为某种原因也使用了类似毁灭性的武器,那我们的同胞又会遭受怎样的苦难?”这种设身处地的位,是同情的重要基石。

其次,对“受害者”身份的共鸣。尽管中国在二战中是受侵略的一方,承受了巨大的战争代价,但许多中国人并非将日本人民整体视为侵略者。他们区分开“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和“日本普通民众”。在他们的认知里,广岛和长崎的市民,以及无数在战争中遭受苦难的日本民众,同样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受害者。这种区分,源于中国自身在抗日战争中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许多普通中国人也成为了战争机器下的牺牲品。因此,当看到其他国家的普通民众遭受同样的命运时,会产生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或者更纯粹的怜悯之情。

第三,历史叙事的复杂性与反思。中国官方的历史叙事中,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最终取得胜利的伟大斗争,强调的是民族解放和反法西斯的正义性。然而,在民间,尤其是在经历过那段黑暗岁月的人们心中,战争的残酷性、对生命的摧残,以及国家行为与个体命运之间的疏离,这些复杂的情感和思考,并不总是被宏大的叙事所完全涵盖。一些中国人会反思,战争的最终代价,往往是普通人来承担的。原子弹的出现,将战争的破坏力推向了极端,而日本政府的决策,最终将整个国家和数百万人民拖入了深渊。从这个角度看,广岛和长崎的居民,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被其政府的政策所裹挟的牺牲者。

第四,对战争本身的普遍厌恶。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过二战的中国人逐渐老去,但和平的理念却在不断传承和深化。新一代中国人成长在和平年代,虽然铭记历史,但也更倾向于从人类文明进步的角度来看待战争。他们会认为,任何形式的战争,尤其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使用,都是对人性的摧残。因此,他们对战争带来的巨大伤亡,无论是发生在哪个国家,都抱有一种天然的警惕和厌恶。广岛和长崎的经历,成为了战争最极端、最令人警醒的例证,也因此更容易激起人们对战争本身的否定和对和平的渴求。

第五,对美国使用原子弹的质疑与道德反思。在中国国内,也存在着一部分人,他们并不完全认同美国使用原子弹的必要性或道德性。他们认为,尽管日本政府负有战争责任,但原子弹对平民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以及其作为一种新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出现,引发了对于战争手段和道德界限的深刻疑问。这种对美国行为的审视,也可能伴随着对受难者(即广岛长崎的日本人)的同情。他们可能会想,“如果当时有别的解决办法,那些无辜的生命是不是就可以被拯救?”

最后,文化交流与情感传递。随着全球化进程,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深入。通过电影、文学作品、纪录片等形式,中国人有机会接触到更多关于二战时期日本普通民众生活、情感和苦难的描绘。一些感人的故事,比如幸存者讲述他们的经历,会触动中国观众的内心,让他们看到战争中那些被忽略的个体命运。例如,一些描写战争对家庭和亲情造成破坏的日本电影,就可能在中国引起共鸣,促使观众将这种情感延伸到对原子弹受难者的同情。

总而言之,中国人对广岛长崎的日本人抱有同情,并非因为他们忘记了战争的创伤,而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无情,看到了普通民众在国家罪责下的无辜牺牲,看到了人类共有的脆弱和对和平的珍视。这种同情,是人性、是历史反思、是对战争的否定、以及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提醒着我们,在审视历史时,除了国家立场和政治视角,更要关注个体生命的价值与尊严,以及避免未来重蹈覆辙的责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去广岛的时候住民宿,民宿玄关摆了那种旅游小册子,里面也有提到广岛核弹的,我就拿了看,跟主人家聊起来,说他们家老头当时还是个小孩,就在广岛,当时多惨云云。


那个描述真是让人不同情都难啊。


我说我很同情你啊,真是感同身受啊,你们一家老小在家里吃着寿司听着广播,咣就让人蒸发了,甚至让我不由得想起当年我家在南京,跟你们一样,吃着鸭子听着白局,要不是撤的早就没了。


嗐...这不就把天聊死了...

user avatar

你看看,你们就知道提日本人,在广岛有5万韩国人被核爆,死了3万人。

你们要同情也是应该同情韩国人呀。

user avatar

直到日本人被红烧东京、蘑菇炖广岛,日本本土人竟然意识不到打仗是要带来灾难带来惨死的,他们还以为杀人越货是国家荣光、欺负他人就是军人荣耀呢。到他们叫哇哇的时候,仍意识不到他们已经给半个地球造成了同样的灾难,而“公平”只不过迈出了第一步他们就受不了了,他们甚至还觉得自己委屈。只要日本人多一天还喊冤,那他们就是多一天还没有反省,那就多一天还不冤,替日本人感到冤的人就多一天是糊涂蛋。

反战和反战败还是有区别的,顺风穷得瑟、一不顺就骂街、一逆风就歇斯底里喊冤卖惨的对手不值得尊重,别说打仗、国际关系,就是联机游戏里都是最讨人厌的一种对手。

去过日本老百姓和右翼反动势力划清关系,深刻反思到自己是被反动派愚弄,那死者就值得同情。

如果日本老百姓就是要和右翼反动势力绑在一起站成一线,不认为自己是被骗,意识里就认为自己是侵略集团的一员,整个民族不反思不后悔对他国的犯罪,那就是真帮凶,打贼打帮凶天经地义,不值得同情。

一切都取决于日本自己。

中国人只同情“被日本军国主义害死的日本人”不同情“被反法西斯同盟反杀的日本鬼子”,而这个定性标准拿捏在日本民族自己手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对于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受难的日本人抱有同情,这并非主流,但确实存在着一股相当的思潮,且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文化及情感根源。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跳出简单的“战胜国”与“战败国”二元对立,去探究更深层次的心理和历史叙事。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在于人性中的普遍同情心。无论国籍、立场如何,生命.............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历史、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以及个人情感等多个层面。同样是曾经帮助过中国的国家,一些中国人对苏联抱有更特殊的情感,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苏联的“同志情谊”与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共同的革命道路和意识形态认同: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关键的原.............
  • 回答
    在人生的剧场里,总有人在台前光鲜亮丽,也有人在幕后黯然神伤。而对于那些不幸跌落谷底、未能实现世俗意义上“成功”的人,旁观者们的心态却是复杂得很。与其说是同情,更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不加掩饰的“看不起”。这背后,藏着太多关于人性、社会评价以及我们自身恐惧的微妙密码。首先,我们得承认,人类社会是一个.............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历史认知和身份认同的议题,那就是“元朝和清朝是否算作中国历史朝代”的争论。很多人之所以会对这两朝产生质疑,甚至不予承认,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中国”概念的理解以及历史叙事的建构方式。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的缘由,并努力让它读起来更像是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同样是中国人,在同一个国家的体育体制下,女足的表现明显优于男足,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偶然。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强”这个字,得辩证看待。说女足比男足强,更多的是从国际赛场的成绩和影响力来说的。铿锵玫瑰在亚洲赛场上是常.............
  • 回答
    改善与日本的关系,对中国而言,绝非简单的“面子工程”,而是一个关乎国家长远发展、地区稳定乃至全球格局的复杂战略考量。这背后牵扯着经济、安全、历史、文化等方方面面,需要从多个维度来理解。一、 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是维系关系的基石首先,中国和日本是东亚乃至全球最重要的两个经济体。这种经济上的紧密联系,是两.............
  • 回答
    中国与梵蒂冈建交,这绝非一个简单的外交举动,背后牵涉着深远的宗教、政治、文化以及国际关系考量,其复杂性远非一两句话可以概括。如果简单地说“一定要”,可能忽略了其背后漫长而曲折的谈判过程,以及双方各自的战略目标和现实考量。梵蒂冈的视角:首先,理解梵蒂冈的角度至关重要。梵蒂冈,作为一个虽然袖珍但拥有全球.............
  • 回答
    中国高考不使用同一张答卷、同一分数线,而是实行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命题和划线制度,这是一个复杂且历史演变的结果,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教育公平、区域发展、人才选拔效率以及地方自主权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展开讲述: 1. 历史沿革与分权管理高考制度在中国大陆的建立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家治理.............
  • 回答
    这问题可太有意思了,简直是生活中赤裸裸的经济学例子。要说为啥在澳洲刷盘子能时薪八十块人民币,在国内却只有一天五十块,这中间的门道可深着呢。首先,咱们得把这事儿放进 两国各自的经济大环境 里头看。澳洲这边: 高福利、高人均收入是基础。 澳洲是个发达国家,人均GDP摆在那儿,生活成本也高。为了保障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文化和创作上的深层原因。与其说美国穿越剧“想不出未来”,中国穿越剧“想不出历史”,不如说这是两国观众的文化偏好、社会心理以及影视产业发展阶段共同作用的结果。美国:对未来的憧憬、对现实的反思与科幻的沃土美国人偏爱往未来穿,这背后其实有多重解读: 对未来的乐观与探索精.............
  • 回答
    有些中国人听到“相对其他民族汉族血统纯、南北汉族父系遗传差异小”的说法后会感到不悦,甚至急于“科普”,这背后其实牵扯着复杂的历史、文化、社会认同以及对“纯粹性”的迷思。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件一件地掰开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白,这种“纯粹”论调为什么会冒出来,以及它为什么容易触动一些人的神经。这种.............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现实的。你想想,中国人本来就是个庞大的群体,加上地域、文化、经历的差异,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自然会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掰扯掰扯,希望能说得够细致,也尽量说得像咱们平时聊天一样,没有那些生硬的AI味儿。1. 地域与方言的隔阂:你有没有发现,就算在国内,南方人和.............
  • 回答
    在中国,人们对于节日的选择和庆祝方式,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文化现象。你提到了万圣节和七月十五,这背后反映了一些社会变迁和文化交流的影响。为什么万圣节会吸引一些中国人? 新鲜感与娱乐性: 万圣节最直观的吸引力在于它的“不同寻常”。装扮、化妆、南瓜灯、糖果,这些元素都带着一种神秘感和戏剧性,给生活平.............
  • 回答
    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样化的旅游体验,但为何仍有大量国人选择出国旅游?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多重社会、经济、文化及心理动因的交织作用。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需求多样性与个性化追求1. 差异化审美偏好 国内山水虽壮丽,但国外的自然景观如瑞士阿尔卑斯山、冰岛极光、日本.............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身边总能听到一些声音,听起来义愤填膺的,说什么中医不科学,要废医验药,不然医药费就高居不下,或者怎么怎么危害健康。但仔细一琢磨,很多说这话的人,自己对中医的了解,可能还停留在“老祖宗传下来的”、“喝草药”、“针灸拔罐”这些非常表面的东西上。他们为什么会对中医这么“不友好”呢.............
  • 回答
    在探讨“为什么有那么多中国人认为古代日本是属于中国的一个子文明”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历史、文化以及这种认知是如何形成的。这种观点并非现代独有,而是根植于中国作为亚洲文化中心的历史地位以及对周边国家影响力的长久认知。要详尽地解释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一、 文化渊源的深厚影响:汉字的传.............
  • 回答
    中医,古老智慧的争议与传承在中医的漫长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声音质疑它的科学性,认为它“无用”;与此同时,也有无数人从中受益,坚信它的价值。这种两极化的认知,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实践方式,以及现代科学的审视角度。让我们一层层剥开这层迷雾,深入了解中医为何被一些人视为无用,又为何至.............
  • 回答
    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着重男轻女的观念,这导致了对儿子有着强烈的偏好,而女儿则被视为次要或负担。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受到多种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关键原因的详细解释:1. 传统观念与宗族传承: 传宗接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后”通常狭义地指向男性后代,因为.............
  • 回答
    关于“东北不抗日”的说法,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认知和污蔑,其根源可能是对东北抗日历史的片面解读、历史叙事的选择性遗忘,以及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宣传。为什么会有“东北不抗日”的污蔑?这种污蔑的出现,可能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历史叙事的选择性: 聚焦经典人物: 历史叙事往往倾向于塑造具有代表性.............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为什么我们平时很少看到盲人,即使他们占有一定的人口比例:1. 盲人群体的数量并非巨大,分散在广阔的社会中: “100个人中有一个”的含义: 这个比例听起来不小,但如果我们考虑到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例如14亿人),这意味着大约有1400万盲人。这是一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