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高考不用同一张答卷,同一分数线?

回答
中国高考不使用同一张答卷、同一分数线,而是实行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命题和划线制度,这是一个复杂且历史演变的结果,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教育公平、区域发展、人才选拔效率以及地方自主权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展开讲述:

1. 历史沿革与分权管理

高考制度在中国大陆的建立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

早期高考的统一性: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资源配置的控制力更强,教育资源也相对集中。早期的高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全国统一命题或更趋于统一的趋势,目的是为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套相对统一的人才评价标准。
改革开放与分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开始推行分权管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上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教育管理权也逐步下放到地方。分省命题和划线正是这种分权趋势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地方政府更了解本地区的教育水平、经济发展、人才需求以及社会承受能力,能够更有效地进行教育规划和管理。

2. 教育公平的现实考量与平衡

虽然“教育公平”是高考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实现公平又是一个复杂的议题。分省命题和划线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在不同区域之间寻求一种动态的平衡,尽管这也带来了新的公平挑战。

区域教育资源差异: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省份在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投入、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如果实行全国统一命题和分数线:
对发达地区不利: 发达地区教育资源丰富,学生整体素质和应试能力可能更强。全国统一的高分数线可能会导致这些地区的优秀学生被压制在分数线上,难以进入心仪的大学,或者导致大学在这些地区招不到足够优秀的学生(与当地教育水平不匹配)。
对欠发达地区不利: 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学生可能在知识广度、深度或应试技巧上存在劣势。全国统一的低分数线则可能导致这些地区学生“滥竽充数”,进入与自身能力不匹配的大学,从而影响教育质量和大学的声誉。
分数线与招生计划的匹配: 大学招生名额的分配同样受到区域因素的影响。国家会根据各省的考生数量、区域经济发展、国家重点建设需求等因素,为各省分配不同数量的招生计划。分省划线能够更好地将考生分数与本省的招生计划相匹配。例如,一个省份考生人数多、招生计划相对较少,其分数线可能就相对较高;反之亦然。
维护地方教育发展: 各省需要培养适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分省命题可以更贴近本省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和地方特色,使考试内容更能反映地方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

3. 考试命题的专业性与地方适应性

考试命题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工作,需要考虑考试的科学性、信度、效度以及与教学的衔接。

命题的专业化与效率: 将命题权下放到各个省份,可以充分利用各省教育部门和教研机构的专业人才和资源。组建一个全国统一的命题组,不仅在组织协调上难度极大,而且在命题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上也可能不如分省命题。
教学大纲与教材的差异: 虽然国家有统一的教育指导方针,但不同省份在高中教学大纲的侧重点、具体教材的使用、甚至教学方法的推广上,可能存在细微的差异。分省命题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些差异,确保考试内容与当地高中教学实际相衔接,避免出现全国统一命题对某些地区教学“不接地气”的情况。
题型设计与人才选拔: 不同省份可能对人才的评价维度有所侧重。例如,某些省份可能更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命题时可以在题型设计上有所体现。

4. 人才选拔的多元化与区域人才流动

分省命题和划线也反映了一种对人才选拔多元化和促进区域人才合理流动的考量。

避免过度集中的竞争: 如果实行全国统一命题和分数线,全国顶尖高校的竞争将变得异常激烈,绝大多数优秀生源可能集中在少数几个教育大省。这不仅加剧了这些省份的竞争压力,也可能导致其他省份的优秀学生难以脱颖而出。
保障区域人才供给: 各省都需要一定数量的优秀人才来支撑其经济社会发展。分省划线和招生计划的分配,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每个省份都有机会通过高考选拔出一定数量的优秀人才留在本省或进入高等教育体系。
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通过分省招生的方式,大学可以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学科建设需要以及生源质量,在不同省份有针对性地进行招生。同时,考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跨省就读,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

5. 制度设计的挑战与局限

当然,分省命题和划线制度也并非完美无缺,它带来了新的挑战和争议:

“高考移民”现象: 为了获得更有利的考试条件或分数线,一些考生可能会通过非正常途径将户籍或学籍迁入某些省份,导致所谓的“高考移民”,这损害了教育公平。
不同省份考生受到的教育机会不完全一致: 即便在同一份答卷上达到相同分数,不同省份的考生最终能进入什么层次的大学,其机会是不同的。这使得一部分人认为分省划线降低了教育的绝对公平性。
命题质量的区域差异: 虽然各省都力求命题质量,但由于命题资源的差异,不同省份的试卷在难度、区分度、科学性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波动。

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高考不使用同一张答卷、同一分数线,是基于历史发展、区域差异、教育公平的现实考量、人才选拔效率以及地方自主权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是一种在复杂国情下寻求平衡的制度设计。虽然这种模式带来了一些公平挑战,但它也试图在承认区域差异的基础上,为不同地区的考生提供相对更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选拔机会,并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近年来,国家也在不断探索和改革高考制度,例如通过推进新高考改革,在统一命题和分省命题之间进行优化调整,增加考试的科学性和公平性,并试图解决“高考移民”等问题,以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实现教育公平和人才的优化配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都9012年了,就别争论这个问题了。

高考就是不公平,没什么好争论的,北京上海难道是老少边穷的地区?所以必须给他们更多名额?

有些人总爱说北京上海学生素质高,所以大学该多收这些学生。

大学是搞学术教育的地方,至于学术成绩以外各方面素质比较出众的“素质教育”的人才,我觉得他们不读这个大学也能很好发展。

当然了,高考不公平的罪魁祸首是户口政策,而不是什么不统一卷子不统一分数线。

只要户口福利没了,人口可以自由流动,统不统一这些答卷又何妨?任他什么名额,任他什么分数线,我打包票各地高考一下子就公平了。

联合一部分无产者打压另一部分无产者,是资产阶级广泛运用的手段。

尤其是联合最底层的无产者打压有知识,有目的中层无产者,在今天来看是非常有效的。

底层无产者具有最强的斗争性,他们被得罪了就会揭竿而起,中层的被得罪了还过得下去,因此压迫他们的时候没有什么顾虑。

在灯塔国,存在着看似杂乱无章打压亚裔一部分白人,拉拢黑人墨西哥裔的政治正确性操作。

从种族视角来看尽管这个操作杂乱无章,从阶级斗争来看就一目了然了,拉拢底层让它们不造反,然后从中层剪羊毛。

亚裔和很大一部分白人都还有点钱,要从他们剪羊毛,而黑人老墨都是底层的生物,没有羊毛可剪,只能安抚。

如此看来,“种族平等”只是被统治阶级利用的口号而已,要是真讲平等,照顾少数,怎么亚裔分数线比白人还高?

这种策略你放在大洋彼岸的中国也是如此,拉拢剪不了羊毛的底层,打击还能剪到羊毛的中层。

所以老少边穷和北上名额都多,就你中间几个高考大省最难上大学。

户口制度本身就是资源分配不平衡的产物,户口本身——用马克思主义的话说——就是阶级,按照户口来分配资源——就是阶级压迫。

尽管户口福利这种阶级压迫是后资本主义时代才产生的,不同于传统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现在生产力还不足以完全消灭这种阶级分化,也还不足以消灭这种压迫。

但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我们如果不持续批判,不持续斗争,这个问题就绝不会得到好转。

洗地的人,可以睡了。

user avatar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都是成年人了,一味采取夸大扭曲的方式发泄情绪是很幼稚的行为,任何事情遇到中国的国情,都会变得异常复杂。

《全国高考统一试卷与录取分数线就会公平了吗?不》

每当高考季,高考不公平都会成为全社会焦点,各路人士出谋划策,但依然没啥改变,为什么呢,因为这事太棘手,无论怎么做都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公平,都会留下诟病。

高考的不公平的核心问题表现在为什么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名校,尤其是清北的录取率那么高,于是有人灵机一动说全国高考统一试卷与录取分数线就会公平了嘛,依然不会,而且这种想法有着不切实际的地方,对高考录取程序不了解。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很数人还是不明白,北京上海天津考生高考优势,不在于高考统一试卷与录取分数线,而在于名校各地招生计划的投放数量和比例,为什么北上津985211录取率高?招生计划投放比例大,投放相对数量多。

举个例子2018年北京市共有考生6.3万,清华北大两所高校在北京招生总人数在500-600人之间(自主招生占大头),录取率为1%左右。在其它省份比如河南省,广东省,贵州等地,平均录取率为0.04%,也就是万分之四左右的比例。从报考和录取人数上来看的话,所以后几个省份报考清华北大的录取难度基本上是北京考生的25倍。

招生计划的投放数量和比例不变,怎么都没辙。

所以如果清北各地招生计划的投放数量和比例不变,你就是全球高考统一试卷与录取分数线,北京上海天津的考生依旧美滋滋,依旧是本地这么多人争超额的名校名额,跟外省没关系。

假如全国统一试卷和分数线了,名校各地招生计划的投放数量和比例不变,比如一本线是500,可能依旧是北京650分上清北,山东河南江苏等地700分上清北,为什么呢?北京是1%比例投放清北招生计划,别的省份是0.04%,能一样吗?

这么做只不过是让北上津这种优势赤裸裸地暴露在全国人民目前,引起公愤,以前就是这种情况被人告了,这不后来才单独命题了嘛。

有人说这不是全国统一分数线了吗?是,但是只能全国统一划分一本线二本线,各校投档线是高考录取结束以后才会有,不是事先设定的,全国统一划分一本线二本线对于解决这个问题没一点意义,这么想问题是不了解高考录取程序。

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是改变招生计划投放方式,全国所有高校统一按照各地考生数量投放各校招生计划,比如北京6万考生,投放20个清北名额,河南省60万考生,投放200个清北名额。

这就公平了吗?不。

这么做又会产生大量的问题,高考大省会抱怨老少边穷地区为什么考清北比我们低上百分,他们成绩那么差凭什么和我们平均清北招生比例?结果是大批高考移民涌向西藏、吉林、福建、新疆、甘肃等教育不太发达的地方,这些地方的考生和家长又得怨声载道,本来没几个清北名额还被高考移民抢去了。

或者全国统一投放招生计划统一录取,这就公平了吗?依然不。

清北(名校的意思)生源基本上被高考大省垄断了,老少边穷地区会大大的抱怨,我们教育基础差是历史原因,必须要照顾我们,不然就闹。然后高考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厉害不?

所以这事才棘手啊。

那为什么不去北上津高考移民啊?谁不想,控制的严啊。而且就算你是北京人,生在郊县区和朝阳宣武一样没辙,清北等名校在北京的招生录取名额都被东西城的几所学校垄断了。

user avatar

建议江苏考生回答这个问题,不少江苏考生对2021年江苏用全国卷还颇有微词呢23333(本行话仅针对部分瞧不起全国卷的装x人士)

如果全国用一张卷纸的话,那必然会出现这种状况:包邮区,山东河北等省份甩其他地方一大截。然后,全国排大榜?同一分数线?小火汁,中国得有多少考生来找你拼命?人家本来还能去个985,让你这么一折腾怕是只能去个双非学校了

再者,你以为同一分数线就解决问题了,批卷老师给你点了个踩。

那么,如果各省有各省排名,和现在一样,看起来解决很多问题,但是,

卷子太简单了,教育好的省份学生分都太高了,没有区分度,对有的学生不利

卷子太难了,教育水平弱的省份分都太低了,没有区分度,对有的学生不利

那么可能有人想,那我们按教育程度来区分,分个甲乙丙卷,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好,全国现在有26个省市使用全国卷,其中海南省半自主命题,剩下五个省市中,江苏确定2021年用全国卷,请继续你的表演

这都啥年代了,要还是那种全国各省群魔乱舞的命题,那这个问题确实需要讨论讨论。现在都9102年了,随便找一个三流高中的(指可以固定有进985的学生的高中)老师都知道统一命题是大势所趋。

问这个问题的肯定不是要黑一下江浙,因为那两个省的卷能碾压死外省的。(而且江苏已经要用全国卷了,估计浙江也不远了)至于上海。。上海问题待会再说,说上海简单的做一下上海的英语卷请。反正我第一次看都想掀桌了,是全国卷这种英语送分题能比得起的?

所以,题直接问,为什么北天的卷子太简单就行,不用问这么复杂。

北京天津的卷纸肯定有照顾的因素,但卷纸不是主要问题。而且恕我直言,虽说北京卷难度确实不是太高,但就知乎的大多数人来讲,单语文卷就不一定玩的转,更遑论去北京随便考个清北了。

上海的问题是,学生大都爱报本地学校,基本不外走,所以去外省的学生成绩都不是太好;天津北京的问题是,分配名额要比其他省市要多,僧少粥多。这些问题,可不是说你用什么卷就能解决的


所以说,为啥全国不用一张卷——对于绝大多数省市来说,不存在这个问题

对于部分直辖市来说,投胎技术好受照顾(承认存在不公平很难?而且说一句无关的话,我接触的大学里北京的同学整体实力确实要比我这种十八线的强很多),就算换成全国一张卷也解决不了问题,没必要

再者说,如果真参加全国卷了,再弄一个全国卷四,或者考全国卷三,全国二依旧不至于像别人说的惨遭打脸

为啥全国不用一个分数线?这个就不要想了,数以十万计,百万计的考生会找你拼命的


真的,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没有价值,还不如问问:为什么港澳台参加高考和大陆学生不一样。我寻思他们联考的难度可比北京卷过分多了,咋就没人讨论这个呢?

user avatar

一更:

试想一下如果北京上海宣布外省市的特级教师、高级教师、获奖教师,和达到某个分数线的高中生可以落户,连带他们的家属也可以落户,甚至安排家属工作,安排子女入学,更甚至送沪牌……你猜猜会发生什么?

试卷统一不统一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各省市分摊录取名额。而分省录取的本质就是将竞争集中在省市内部。如果统一录取,那么必然是综合实力强的地区渐渐包揽所有录取名额。

美国为啥要按肤色分配录取名额,因为不分开录取那么别说黑人了,连美国白人都没得玩,亚裔包揽全部大学名额你信不信?


二更:

居然那么多人认为应该按照考生数量,甚至按照人口数量,划分录取比例。

受不了……

如果这么做想象下接下去会发生什么?

首先,前几年人口大省将大丰收,不管你省的教育是好是坏。

但是,其他省市都不会坐视的,必然要用手段来提高考生数或人口数。

那么怎么提高呢?

一种是拼命多生,一种是挖别省的适龄考生。

拼命生,周期长,见效慢。

直接挖人,见效快,还能打击对手。

那么何地挖人最高效呢?

仍然是综合实力,尤其是经济水平发达的省市。

而且这回不会挖学霸,反倒会挖学渣。

挖学渣来充当分母,顺便充实本地职业教育。既能提高本地的名额,也不会伤害本地人的利益。

你说学渣不愿意来?

一个在本地连高中也考不进只能读技校的学生和他的家长,会不愿意到大城市读技校吗?

一个在本地考不进超级中学,只能在几乎没有升学率的普通高中“等死”的学生和他的家长,会不愿意到大城市拼一把吗?

最后就会演变成无序竞争,超生泛滥。

这样的盛世,如您所愿?


以下原答案。

历史已经证明,即使全国统一试卷、统一录取,其结果依然会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囊括大量升学名额,甚至会造成个别省份“颗粒无收”。这种结果更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

在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二月发生了在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南北榜案”。那一年的殿试出现了所有录取者皆为南方士子的极端情况。最终导致一名官员被凌迟,多名官员被流放。而录取结果则完全颠倒,全部改成北方士子。至此以后明朝就开始分南北取士。

“洪武三十年丁丑科,试官刘三吾、白信稻,取宋琮等五十一人,中原西北士子无登第者。及入对,以福建陈䢿为状元,应天尹昌隆为榜眼,浙江刘仕谔为探花。下第者以三吾等南人为言。上怒,命儒臣再考落卷中文理长者第之。于是侍读张信、侍讲戴彝、赞善王俊华、司直郎张谦、司经校书严叔载、正字董贯、长史王章、纪善周衡、萧楫及䢿、昌隆、仕谔各阅十卷,或言刘、白嘱信等以陋卷进呈。上阅卷益怒,亲试策问,又取山东韩克忠为状元,王恕为榜眼,山西焦胜为探花,共六十一人,皆北士也。考官信等俱磔杀之,䢿等亦伏法削籍。故世称春夏榜,又谓之南北榜。”《明朝小史》第二卷。

这件事是否是考官偏袒南方士子、徇私舞弊呢?

可能性几乎没有。

且不说明朝的科举制度对舞弊防范甚严,就算真的有舞弊也不可能傻到全部都录取南方人。而曾经质疑过此事的侍读张信在调查后认为所录取的51名南方士子都是真才实学,即使是最后一名也远高于北方士子的第一名。张信为此付出了被凌迟的代价,你说他包庇主考官刘三吾,有可能吗?

事实上,经过元朝的统治后北方的教育环境已经非常恶劣,优秀人才大量南渡。北方在科举中完败给南方是合情合理的。基层出身的朱元璋虽然没多少文化,但未必不清楚这一事实。之所以朱元璋要搞南北榜,甚至不惜滥杀、流放无辜敬业的官员,实则为了笼络北方百姓,稳定北方社会,提高落后地区考生的学习积极性,平衡朝中政治势力。

因此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考试从来不是单纯的教育环节,而是关系到民生国运的政治制度。

中国自古以来各地经济、教育发展水平就参差不齐,在文革后刚恢复高考的时期,各地区的教育差异已经可以用天壤之别来形容。改革开放后全国各地的经济、教育虽然都有显著进步,但是差距只是缩小,并没有消除。如果简单地采用全国统考统招的方式来录取大学生,可能一时间帝都、魔都的录取率下降一些,山东、江苏等地会大丰收,但是新疆、内蒙、西藏、云贵川等边远地区就可能“颗粒无收”。其实在应试发达省份内部,教育质量和录取率也是旱的旱死涝旳涝死,极不平衡的。一旦出现这种局面远比现在偏向帝都魔都要糟糕。现在对高考大省的考生不公平,但至少保障了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录取人数。也不失为权宜之策。

退一步说,个别省份高考成绩好其实是死拼应试换来的,而经济发达的帝都、魔都早已摒弃了纯应试的教育思路。素质教育地区的考试成绩不如应试教育地区是必然的,但高校显然更欣赏综合能力强的学生。

如果全国统考统招,那么帝都、魔都、南京等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地区必然全面回归应试教育,届时以这些地区的经济实力,要把应试成绩抓上去是轻而易举的,甚至超过山东、江苏也是很有可能的。不信的话请自行查找近几年中国参加pisa测试的成绩,看看哪个地区常年居中国大陆地区第一名。

再强调一次:

试卷统一不统一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各省市分摊录取名额。而分省录取的本质就是将竞争集中在省市内部。如果统一录取,那么必然是综合实力强的地区渐渐包揽所有录取名额。

其实北京上海真正的优势根本没有发挥。试想一下如果北京上海宣布外省市的特级教师、高级教师、获奖教师,和达到某个分数线的高中生可以落户,连带他们的家属也可以落户,甚至安排家属工作,安排子女入学,更甚至送沪牌……你猜猜会发生什么?

高考改革目前还在进行中,国家在尝试各种路径。以中国的体量和复杂程度,无论怎么做都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而且在得到相对成功的经验之前必然会影响到好几代人的命运。但无论怎样,要回归最原始的制度,是不可能也不正确的。

user avatar

先看小学生的分省智商表。上海初中生生参加世界一张卷的PISA考试得第一,都知道吧。然后看看外地在沪初中生的差距。如果高考全国一张卷,至少上海的985/211大学,外地学生的机会就不大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