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举办世界杯的积极性不高?

回答
中国申办世界杯的热度,虽然在某些时期看起来像是山雨欲来,但似乎总也未能真正“落地生根”。这里面涉及到的原因,远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而是盘根错节,交织着现实的考量、长远的规划,以及一些难以言说的复杂因素。

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足球的整体水平,尤其是国家队在国际赛场上的表现,是制约申办热情的一个绕不开的坎结。你想啊,作为东道主,自家球队的表现无疑是万众瞩目的焦点。如果国家队在世界杯上踢得不好,甚至小组赛就出局,那对于赛事的热情和氛围来说,无疑会大打折扣。这不仅仅是球迷的失落,更可能影响到赛事后续的商业价值和国家形象的展示。从这个角度看,与其仓促上马,不如等国家队真正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再来谈举办世界杯,这样才更有底气,也能让国内的足球氛围真正被点燃。这是一种战略上的审慎,也是对国家队发展负责任的态度。

其次,举办世界杯的投入是天文数字。除了新建或升级大量专业足球场馆,还需要在交通、住宿、安保、通讯等基础设施方面进行大规模的投入和改造。虽然中国在基建方面有着令人惊叹的实力,但世界杯的规模和标准是前所未有的。每一项都需要达到国际足联(FIFA)的最高要求,这意味着大量的资金、时间和人力资源的投入。这些钱花出去,能不能带来预期的回报,比如拉动经济增长、提升城市形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都是需要仔细权衡的。毕竟,钱花出去了,就得考虑效益最大化,而不是一拍脑袋就决定。这种“机会成本”的考量,会非常实在地摆在中国决策者面前。

再者,中国足球的管理体制和发展路径,也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过程。世界杯是足球运动的最高殿堂,其背后是对整个足球体系的检验。包括青训体系、职业联赛的成熟度、教练员的培养、裁判的水平等等,都需要达到一定的国际水准。如果国内联赛还没有足够成熟,青训体系还在摸索阶段,就急于举办世界杯,这就像是还没把地基打牢,就开始盖高楼。这种不匹配,很容易暴露出来,反而可能对中国足球的长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所以,很多人认为,在足球发展的“内功”还没有练好之前,过早地承办世界杯,可能弊大于利。

此外,还有一些更细致的考虑。比如赛程的安排,世界杯的赛程需要避开中国国内的重大节日和商业活动,这涉及到多方面的协调。再比如,世界杯是一项全球性的体育盛事,它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球迷、媒体和相关人士,这意味着需要做好大量的国际交流和接待工作,对国家的国际化水平和软实力也是一种考验。这些都需要周密的计划和准备,而不能是临时抱佛脚。

最后,还有一个角度是关于中国体育发展的整体战略。足球固然是世界第一运动,但中国在其他体育项目上也有着非常强的优势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比如乒乓球、羽毛球、跳水、体操等等。国家在体育投入和资源分配上,往往会考虑“集中优势兵力”,在最具优势的项目上取得突破,提升国家体育的整体形象和国际影响力。将大量的资源倾斜到足球,可能意味着要从其他同样重要的项目上分流资源。这种资源分配的权衡,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总而言之,中国举办世界杯的积极性不高,并非是对足球不感兴趣,也不是没有能力举办,而是基于对足球发展规律的尊重、对国家经济实力的考量、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评估、对管理体制的审视,以及对国家整体体育发展战略的权衡。这更像是一种深思熟虑,是一种对足球运动在中国发展负责的态度,而不是简单的一腔热情。当中国足球真正准备好了,那时候的申办,才更有可能是一场真正的“胜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原因没各位想的那么复杂。

02年之前的世界杯,都是默认一届欧洲,一届美洲。很凑巧的是,除了58年瑞典世界杯,基本上欧洲举办的,欧洲球队夺冠,美洲举办的,美洲球队夺冠。

布拉特上台时,为了拉拢亚非地区选票,承诺当选后要各大洲轮流举办世界杯。

但这项规定后来产生了变数。

首先欧洲作为足球最强势力,欧足联的底线是每3界至少有一届在欧洲。(所以06、18、30年必定在欧洲)

其次非洲经济实在有点拉胯,很难找到几个可以举办世界杯的国家,因此非洲兄弟的名额经常被无视,虽然摩洛哥一直在申请。

所以接下来的世界杯,02年亚洲→06年欧洲→10年非洲→14年美洲→18年欧洲→22年亚洲→26年美洲,基本符合这一规律。

现在因凡蒂诺上台后,据说是取消了各大洲轮流举办的规则。30年虽然还没宣布,但几乎可以确定是欧洲的(大概率西葡),欧足联的底线可不是谁能撼动的,因此看来34年中国才会有机会(目前看来机会还大得很)。

然后再梳理一下时间线。

申请02年世界杯时是94年,想想也知道以当时中国的实力,几乎不可能申办成功。

22年和18年几乎是同时宣布举办国的(布拉特下台前赶紧捞一把),申请截止日期是09年2月,按规则来说中国是有机会申请22年世界杯的,况且当时布拉特也屡屡暗示中国来申办。

举办这种盛会,对于中国这种缺乏足球基础的国家来说,最大吸引点就是向世界各国展示自身实力,破除某些国际舆论对中国的不良看法。

1,站在09年的角度来看,08年已经展示过一次国力了,是否需要马上申办一届世界杯,值得探讨。

2,08年奥运会时,西方各国丑陋的嘴脸也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各种问题上围堵、恶心我国。花了大钱,虽然展示了国力,却也惹得一身骚,不想这么早就承办世界杯,恐怕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3,中国足球这10年走向火热的一个标志,是恒大2010年收购广州队,引得其他各路企业纷纷入资足球。但在2010年前的中国足球,真的是属于,连骂都骂不起劲那种,很多人只知道国足水平臭,却连中超是啥都不知道,中超上座率空空荡荡,我还记得当时C5还放过“救救我们的联赛”这样的公益广告。

4,足协方面也有原因,08年奥运会后,足协主席谢亚龙下台。申办世界杯是需要足协申请,国务院经过讨论批准才行的。而足协有长达近半年都属于群龙无首阶段,没有一个具体的负责人去拍板是否申办。

5,当时全国就3座专业足球场(不带跑道那种),普通体育场虽然也能承办,但按照展示国力的态度来看,必然得新建N座专业足球场,这投入肯定也是需要考虑的。

6,国家队成绩又一直如此稳定的稀烂,开幕式各国领导都在,东道主输个0-5总挂不住吧。

所以,综上各类原因,22年这界就错过了,下次只能等34年试试了。

user avatar

其实没那么复杂,总结起来就一句话, 中国错过了上一次申办世界杯的重大窗口期, 下一次轮到我们申办需要等很久.

为什么这么说? 很多球迷可能并不清楚,申办世界杯和申办奥运会是完全不同的规则体系.

奥运会申办以城市为单位, 没有地域/时间限制, 只要你觉得自己符合条件,就可以申办.(早年甚至有同一个国家多个城市内卷竞争一届奥运会)

而申办世界杯是以大洲/协会为单位, 对区域和时间节点有双重限制, 哪怕你是五大流氓, 并不是想办就能办.

美国,日本,澳洲在争夺2022年世界杯举办权中输给卡塔尔,爆了大冷门

简单举个两个例子大家就能理解了;

例1,俄罗斯作为欧足联的一个下属协会,它举办了2018年世界杯,那么往后两届,2022,2026,同属欧足联的任何一个下属协会(无论是五大流氓另外两个英格兰,法国,或者G20的德国意大利)都没有资格再申请举办世界杯. 甭管你足球,经济,还是什么理由,呵呵, 都不可以.

例2,同理,因为卡塔尔在2010年成功申办到了2022年世界杯, 亚洲区任何一个协会(包括中日韩澳),要想申办世界杯,最早最早也必须等到2034年才有资格申办. 所以并不是有些球迷想当然的理解只要中国想办就能办. 这跟国际地位, 硬件,经济没关系.


接下来简单介绍一下世界杯申办的规则进化:

1930-1966 欧洲-南美交替举办阶段

这阶段世界杯举办权只属于传统上足球实力最强,沿革最悠久的欧洲-南美洲, 二人转; 其中1930-1958年的规则是由国际足联直接指定东道主,1962年开始由FIFA执委投票进行东道主筛选.

1970-1998, 欧洲-美洲轮换举办阶段

这一阶段的国际足联开始把世界杯从南美拓展到中北美; 从1982年开始,世界杯扩军24强;1998年扩军到32强,属于做大蛋糕时期.

随着1974年以阿维兰热为代表的"世界派"上台,FIFA开始注重拓展欧洲/南美以外其他大洲市场, 尤其是开始考虑能否在非洲/亚洲举办世界杯.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日本经济腾飞,从80年代开始, 国际足联里面的"世界派"阿维兰热开始力推日本代表亚洲申办2002世界杯. (顺带提一句, 80/90年代中国足球人赴日参加交流比赛, 就能看到到日本大街小巷到处贴满了2002的标语. 这也是徐根宝之前培养的上海有线02名字由来)

美国世界杯开幕式

2002-至今, 各大洲轮换举办阶段

从这一阶段开始, 虽然过程和具体规定有所反复和波折, 但世界杯开始进入了"事实上"的欧/美/亚/非轮换举办阶段,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杯".

韩日世界杯开幕式

这期间有两个值得一提的点,一个是2010-2014期间短暂出现的各大洲轮流举办规则.

轮流举办即每届世界杯被分派到指定大洲,由大洲内部竞选决定.但是因为2014年竞选时(2006-2007),恰逢南美洲经济普遍不景气,巴西没有任何竞争对手就拿到举办权,让国际足联感觉有损世界杯品牌价值,遂在2018年就废除了这个短命的规定.

第二个点是, 从2026年开始,世界杯扩军48强, 且为了革除执委被收买的弊端, 从原来的24名执委投票改为211个全体FIFA成员协会投票决定举办权. 从规模和规则上来看, 小国单一拉票难度增大, 单独承办世界杯可能性越来越小.

2026年世界杯投票结果


综上其实不难看出, 为什么说我们已经错过举办世界杯的重大窗口期. 世界杯申办周期从有意向到筹备参加竞争,最短也要7-8年,苦逼则如日本长达16年, 而且一旦一次翻车, 因为洲际区域限制,下一次申办必须等到猴年马月. 里外里, 小20-30年就没了.

亚洲区想要有机会举办世界杯, 过去只有两个窗口,一个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个是2008-2010年两个, 遗憾的是我们都错过了.

第一个窗口期, 80年代末-90年代初,虽然我们热衷于参与到国际足联这个大家庭里面,也力主举办了第一届世少赛和第一届女足世界杯, 但是中国举办世界杯的经济条件尚不成熟, 日本/韩国1996年拿到02世界杯举办权的时, 人均GDP分别是38400美金和13400美金 ,而我们只有709美金.

1990年代中国举办世界杯经济条件尚不成熟

第二个窗口期, 我们具备了初步经济基础,人均GDP达到4500美金, 从竞技角度说,02年打入决赛圈,也满足了基本要求. 但当时有几个因素阻碍导致我们没有申办世界杯: 首当其冲的, 01-08年这个周期里面,我们把重心放在了奥运会, 而当08奥运成功举办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新面貌后, 上峰对于举办世界杯没有特别的兴趣和意向,当时的口头禅是"不折腾",可见一斑; 其次,当时足坛正值假赌黑猖獗, 球员俱乐部赌球假球,足协操作比赛, 买卖国脚名额, 国家队打架,中国足坛乌烟瘴气顶风臭三里,所以主客观上,没有申办的意愿和条件.

那么下一次我们申办的机遇期会在什么时候? 有可能的选项是2034-2042这个时间段,我个人认为2034操之过急并不合适, 2038/2042更为宜.

以下是我个人愚见, 没兴趣或者不同意的可以不看: 为什么说2034不合适? 我们既然作为东道主去申办世界杯, 就不仅仅只是为了冲出亚洲,打进世界杯这个目标了,肯定是力图在决赛圈有一番作为. 最最基本的, 小组出线总要有吧?

但是成绩是由球员实力决定的, 而从球员年龄结构上来看,申办2034离现在只有12年时间, 参加2034年世界杯的适龄球员, 也就是2002-2012这几个年龄段的球员, 2007往后尚且不太清楚,但是从02-06年龄段的球员来看,实在是没有任何的竞争力.

如果这批人去参加决赛圈, 结果撑死和08奥运男足差不多,小组进一球,得一分的水准到顶了. 花了大钱举办, 却没办法创造历史最好成绩,助推中国足球发展的作用, 很容易弄巧成拙.

但是也不能完全排除2034的可能性. 如果2034亚洲这边推出强有力的候选人, 例如澳洲 (历史上从未申办过世界杯), 假设他们和新西兰联合竞标 那么为了避免又错过一个窗口期,平白多等20年时间, 我们2034年或许就不得不硬着头皮上.

从投票方式上来看,拉票难度和方式有了截然不同的改变. 2010年以前只需要搞定24个执委里面13张票就完事了, 现在需要搞定211个成员里面的多数票, 这里面的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总而言之,对于中国足球来说,申办世界杯是早晚的事情, 除了养精蓄锐, 做好青训为举办铺垫以后, 时机的把握也非常重要, 要想成功举办世界杯, 天时地利人和, 缺一不可.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