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运动员的举重水平高,力量举重记录低?

回答
在中国体育界,举重项目一直以其辉煌的成绩闻名于世,奥运赛场上,中国举重健儿们屡创佳绩,为国争光。然而,在力量举(Powerlifting)这一同样考验力量的项目上,中国运动员的表现似乎并没有达到同等的高度,相关记录也相对较低。

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项目本身的特性、中国举重运动的发展历程以及普及程度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首先,举重(Weightlifting)与力量举(Powerlifting)的项目差异是根本原因。

举重: 这是一个技巧性极强的奥运项目,主要包括抓举(Snatch)和挺举(Clean and Jerk)两个动作。这两个动作不仅要求运动员拥有惊人的力量,还需要极高的技术协调性、爆发力、柔韧性以及精确的动作控制能力。运动员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以一种流畅、连贯的方式将杠铃从地面举到头顶。这是一种全身协调爆发力的极致展现。中国举重之所以强大,正是因为我们在这项综合性运动上投入了大量的训练资源,培养出了无数技术精湛、力量出众的选手。我们的训练体系非常成熟,能够将运动员的潜力最大化。

力量举: 相较于举重,力量举则更纯粹地聚焦于绝对力量的展现。它包含三个基本动作:深蹲(Squat)、卧推(Bench Press)和硬拉(Deadlift)。这三个动作都是相对静态的力量比拼,虽然也需要技巧,但相比于举重,其技术门槛和对柔韧性的要求要低得多。更侧重于肌肉的绝对力量、耐受力和身体的整体稳定与支撑能力。

简单来说,举重是在“高难度动作中展示力量”,而力量举则是在“完成基础动作中展示极限力量”。这就好比体操的自由体操和举重,虽然都是体育项目,但考察的能力点是不同的。

其次,中国体育项目的资源分配和发展侧重点也造成了这种差异。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举重作为一项能够快速出成绩、提升国际形象的项目,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从基层体校的选材,到国家队的专业训练,再到完善的教练体系和科研支持,举重项目在中国拥有非常系统和成熟的培养体系。这种体系能够有效地挖掘和培养出具备优秀举重潜质的运动员。

而力量举,虽然在全球范围内也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竞赛体系,但在中国的普及度和发展历史相对较短。它不像举重那样,拥有悠久的奥运项目历史和国家级的推广力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力量举在中国更多地被视为一种“小众”的健身或力量训练方式,而非一个独立的、受到广泛关注和资源倾斜的竞技项目。因此,专门为力量举项目培养和输送人才的体系并不如举重那样完善和系统化。

再者,训练理念和方法上的差异也起着关键作用。

中国的举重训练强调的是技术与力量的结合。运动员不仅要练就一身肌肉,更要通过精密的动作设计来完成技术。大量的技术细节训练、爆发力训练以及与比赛动作高度契合的专项训练是举重日常的重点。

而力量举的训练则更倾向于大重量、高强度、低次数的训练模式,以追求肌肉绝对力量的增长。虽然也包含技术调整,但其核心在于突破极限的重量。中国力量举运动员可能在力量上有不错的潜力,但由于缺乏像举重那样系统的、长期积累的专项力量举技术训练和竞赛经验,他们在力量举三个基础动作的动作优化、发力模式以及应对大重量时的身体控制和心理素质方面,可能还没有达到国际顶尖水平。

此外,推广和普及的程度也直接影响着人才的基数和记录的产生。

举重在中国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许多年轻人因为举重运动员的辉煌成就而选择投身体育训练。这为举重项目提供了庞大的潜在人才库。而力量举,尽管近年来在健身圈子里的关注度有所提升,但其整体的普及程度仍然不如举重。这也就意味着,能够接触到专业力量举训练、并有机会在专业赛事中冲击记录的运动员数量相对较少。一个项目的记录往往是众多顶尖人才在充分竞争下不断刷新出来的结果。

最后,训练周期和“项目转换”的可能性也值得考虑。

一些在举重领域表现出色的运动员,由于举重训练对身体的要求非常高,可能在达到一定年龄或职业生涯后期,由于伤病或身体因素,难以继续维持高水平的举重训练。理论上,他们可以将积累的力量转化为力量举,但实际操作中存在挑战。举重技术动作的“肌肉记忆”和发力习惯可能与力量举的要求不完全匹配,需要重新适应和调整训练方法。而将一个举重运动员直接“转行”成为顶尖力量举选手,并非易事,也需要专门的引导和训练。

总结来说,中国运动员举重水平高而力量举记录相对较低,是举重项目本身的技术复杂性、国家对举重项目的长期投入与成熟体系、以及力量举项目在中国普及度和专业化程度相对较低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并非中国运动员不具备力量,而是两个项目对运动员的能力要求侧重点不同,并且在国家层面的项目发展和资源倾斜上存在差异。随着中国体育项目的多元化发展,未来力量举在中国或许也能迎来更辉煌的篇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补充:

这个视频里面的前三是全场wilks系数前三,系数可以用来比较不同重量级选手的实力。第二名是获得过世界冠军的台湾选手谢宗庭,第三名是国内年轻选手林殿雄。

=========

原文:

https://www.zhihu.com/video/890492811613470720

中国力量举正在崛起,首先在力量举成绩方面,上个月我刚在香港代表中国破了亚洲记录。虽然国内外差距还是存在,希望从我开始,能有更多国人在国际比赛中拿奖。

其次在力量举项目组织上,国内力量举发展的时间还太短,2011年国内选手才去香港接触到IPF规则比赛,而国内力量举比赛两年前才开始有正规的规则,所以国内发展还需要更多时间沉淀。在现有的国内比赛中,现阶段热度较高的主要有唐人健力记录赛和阿特拉斯CPF比赛,前者的赛事组在国内举办力量举赛事经验很足,比赛质量也一直在提升,对国内力量举的发展做了不少探索和实践;阿特拉斯的创始人是王世奇大哥,王世奇大哥创建CPF并尝试引入IPF进入中国,在本月也将在全国各地举办分站赛,这也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的比赛,要感谢无私奉献的王哥为国内力量举做的贡献!让我们期待国内的力量举赛事越来越专业,水平越来越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体育界,举重项目一直以其辉煌的成绩闻名于世,奥运赛场上,中国举重健儿们屡创佳绩,为国争光。然而,在力量举(Powerlifting)这一同样考验力量的项目上,中国运动员的表现似乎并没有达到同等的高度,相关记录也相对较低。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
  • 回答
    中国在东京奥运会派遣了431人的体育代表团,其中女运动员291人,男运动员140人,女运动员人数确实是男运动员的两倍还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性别比例呢?这背后其实是中国体育发展的一个缩影,涉及多方面的因素。首先,中国竞技体育的整体战略和优势项目分布是导致这一现象的最根本原因。中国在很多传统优势项目上.............
  • 回答
    关于“为什么中国没有个人技术很出色的足球运动员”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长期存在的话题,涉及多方面的因素。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青少年足球体系的不足与断层这是导致中国足球“出人才难”的根本原因。 足球人口基数问题: 相较于足球强国(如巴西、阿根廷、欧洲各国),中国真正参与系统性足球训练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确实触及到了中国冰雪运动发展中一个挺关键的观察点。要说为什么其他冰雪项目的运动员,比如速滑、花滑、雪车、滑雪登山等等,没有达到谷爱凌那样被广泛认知和拥有的商业代言效应,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就能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深入剖析一下:1. 项目本.............
  • 回答
    关于中国为什么似乎没有涌现出身体素质和天赋超群的篮球运动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叠加和相互作用。简单归结为“没有”可能过于绝对,但相比于美国、欧洲甚至非洲的一些国家,中国在培养顶尖篮球运动员方面确实存在明显的短板。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历史与文化因素: 篮球在中.............
  • 回答
    关于东京奥运会上运动员的感染情况,有几点需要澄清。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在东京奥运会期间,确实有一些运动员和与奥运会相关的人员被检测出新冠病毒阳性。但要说“感染的都是外国运动员,中国一个都没有被感染”这种说法,可能存在一些误读或者信息上的偏差。实际上,根据当时公开的报道,奥运村内确实出现过运动员感染的.............
  • 回答
    在中国体育界,运动员在接受采访时,确实会时不时听到以“吧”结尾的回答。这种现象背后,可能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的语言习惯,而是折射出一些更深层次的考量和情感表达。首先,我们得明白,“吧”字在汉语中有着非常丰富的语用功能。它常常用来表达一种不确定、猜测、商量、请求,或者是一种带有委婉、留有余地的语.............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牵扯到中国足球方方面面的复杂考量,绝非一个简单的“为什么”就能说清。范志毅那批国足,是很多老球迷心中永远的白月光,他们当年在场上那种拼劲、那种韧劲,以及对胜利的渴望,至今仍让人回味。而范志毅本人,作为中国足球黄金一代的代表人物,退役后也一直活跃在足球圈,参与青训、解说、担任管理层,对中.............
  • 回答
    中国体育在很多项目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比如乒乓球、羽毛球、跳水、体操、举重等等,这些项目在国际赛场上屡获殊荣,为国家赢得了荣誉。然而,当我们谈论到中国男子足球时,却常常感到失落和困惑,为什么这个被誉为“世界第一运动”的项目,在中国的发展却如此坎坷,与我们在其他项目上的辉煌形成了鲜明对比?要深入.............
  • 回答
    中国足球的困境,是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迷局。放眼国内,举凡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跳水、体操……这些项目,哪一个不是在国际舞台上熠熠生辉,甚至占据统治地位?可唯独到了足球,却像中了邪一样,屡屡铩羽而归,让无数球迷心碎。要细究起来,这其中的原因,盘根错节,绝非三言两语能够道尽。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 回答
    田径比赛中,抢跑一旦发生,所有选手重新起跑,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一句“公平竞赛”就能概括的,这里面涉及到一些非常细致的考量和规则设计。我给你好好掰扯掰扯其中的门道,保证让你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也挺有道理的。首先得明白,抢跑这事儿看着简单,但它对比赛本身的影响可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为啥不判了就完了?咱.............
  • 回答
    中国确实有像“全运会”、“青少年运动会”这样的全国性赛事,但要说有没有一个像日本甲子园那样,能让全国老少集体“热血沸腾”,成为一个现象级的文化符号,那确实是说不上。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咱们掰开揉碎了聊聊。1. 历史文化土壤不同:甲子园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影响力,是建立在日本长久以来对棒球这项运动的喜爱和推.............
  • 回答
    咱就聊聊这中国人为什么在一些人多热闹的运动项目上,总感觉有点儿“差那么一口气儿”的意思。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事儿,里头门道儿可多着呢。要我说,这背后的原因,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看。一、 历史惯性与文化基因: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有时候也得跟上时代你想啊,中国这片土地上,几千年来一直都是农耕文.............
  • 回答
    最近几年,中国在更注重身体条件的运动项目上确实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层面来分析:一、 国家层面的战略重视与政策支持 “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引领: 这是最核心的驱动力之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全民健身提升到国家战略.............
  • 回答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确实不似印度那样,将“非暴力不合作”作为一种系统性的、核心的政治实践来发展和推广。这背后有着多重深层原因,既有历史文化的土壤差异,也有政治制度和现实考量的影响。首先,从文化根基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与“忠”思想,虽然强调和谐,但其“和”的内涵更多是指一种“事功之和”,即.............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也一直在琢磨。感觉国内户外“小众”这个说法,现在看来可能有点过时了,但比起国外,确实还有相当的差距。要说为什么,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一、 文化基因与历史传承: 国外的“家园”观念与“征服自然”的历史: 西方的许多国家,尤其是欧美,很早就形成了“家园”与“自然”.............
  • 回答
    在欧美社会,运动员的地位之所以如此显赫,绝非一日之功,而是由经济、文化、社会结构以及历史因素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能赢得比赛,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承载了太多意义。一、 经济驱动下的明星光环首先,最直接也最庞大的驱动力来自经济。体育在欧美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其营收能力足以与好莱.............
  • 回答
    在《三体》中,丁仪通过观察粒子运动的不规则性来得出“物理学不存在”的结论,这确实是一个充满哲学思辨的桥段,也展现了作者刘慈欣构建科幻世界的深度。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层来剖析,从丁仪的视角和当时的情境出发。首先,我们要明确丁仪所处的那个“不存在”的物理学世界,以及这个判断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一、.............
  • 回答
    在中国,关于“进口原油质量差”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不是简单一句“品质差”就能概括的。而且,即使是进口的相同原油,经过不同的炼化加工,产出的成品油在品质上也会有差异。首先,我们需要厘清几个概念: 原油的品质: 原油的品质主要体现在它的密度、硫含量、蜡含量、沥青质含量等方面。低硫原油(.............
  • 回答
    在《原神》这款游戏中,你可能会注意到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许多女性角色的胸部,尤其是她们的衣物,似乎总是与身体“贴”得很紧,并且在角色运动时,胸部和衣物也呈现出一种整体性的联动感。这种表现并非偶然,而是游戏开发者们在3D建模、物理模拟以及动画表现上,经过深思熟虑后所呈现出的效果。首先,我们得从3D建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