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田径比赛中,出现抢跑的行为,不是继续比赛并在结束后取消抢跑运动员的成绩,而是所有运动员重新开始?

回答
田径比赛中,抢跑一旦发生,所有选手重新起跑,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一句“公平竞赛”就能概括的,这里面涉及到一些非常细致的考量和规则设计。我给你好好掰扯掰扯其中的门道,保证让你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也挺有道理的。

首先得明白,抢跑这事儿看着简单,但它对比赛本身的影响可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为啥不判了就完了?咱得从几个关键点来看。

1. 起跑线上的“化学反应”与瞬间爆发力:

田径比赛,尤其是短跑项目,可以说是人类极限速度的瞬间比拼。起跑那一刻,运动员的反应速度、肌肉的瞬间爆发力、身体的协调性,这些都是决定胜负的至关重要因素。想象一下,发令枪响前的那个寂静,运动员们屏息凝神,身体紧绷,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听到枪声那一刻,以最快的速度冲出去。

这个时候,任何一个微小的动作都可能影响到其他人的起跑节奏。如果一个人抢跑了,他可能已经“抢”到了一个微小的领先优势,而其他选手可能因为没听到枪声或者因为那个抢跑者的瞬间动作而受到干扰,导致他们的起跑节奏被打乱。这种干扰是心理上的,也是生理上的。

心理层面: 听到枪声后应该瞬间启动,但如果旁边有人动了,特别是那种明显不是因为发令枪的声音而动的情况,其他选手的大脑就会产生一个混乱的信号——“是枪响了,还是有人抢跑了?” 这种瞬间的犹豫和不确定,就会极大地影响他们的反应速度和出闸的爆发力。
生理层面: 运动员在起跑前的准备姿势是为了将能量蓄积到最高点,然后以最快速度释放。抢跑者提前爆发,这个能量释放的时机就不对了,对他本人来说也是一种不理想的状态。但更关键的是,他的这个错误动作,可能会诱导其他选手过早地、或者不恰当地释放他们的能量。

所以,如果在抢跑后继续比赛,那些没有抢跑的选手,因为受到了抢跑者的干扰,他们的起跑可能就不是最佳状态。比赛的结果可能就会因为这次干扰而变得不再纯粹。

2. “公平的起点”是田径项目的基石:

田径运动最核心的价值之一就是“公平竞争”。而“公平的起点”则是这个公平性的最基本保障。发令枪响的那一刻,所有运动员应该在同一个时间节点,从同一个起点线出发。

如果允许抢跑者继续比赛并事后取消成绩,这本质上还是对那些正常起跑选手的不公平。因为那段被抢跑者影响的起跑过程,对其他选手来说已经是一种“损失”了,即使最后取消了那个抢跑者的成绩,也挽回不了他们因为被干扰而可能损失的时间和状态。

想象一下,一个本来有机会获胜的选手,可能就因为旁边那一声过早的枪托落地声(或者其他动作),错失了最佳起跑时机,最终与奖牌失之交臂。这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

3. 起跑反应时间测量技术的发展:

现代田径比赛的起跑已经非常科技化了。起跑器上装有传感器,能够精确地测量每个运动员从发令枪响到他们双脚离开起跑器的时间。这个时间被称为“起跑反应时间”。

规则规定,起跑反应时间必须在0.1秒以上才算正常起跑。为什么是0.1秒?这是经过科学研究和大量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人体的生理极限反应速度,加上起跑动作的启动,不可能低于这个时间。0.1秒是一个非常非常短的时间,一旦低于这个时间,就说明这个人是在发令枪响之前就产生了动作。

有了这个精确的测量技术,抢跑的判定就变得非常客观和科学,不需要裁判员去主观判断“是不是抢跑了”。只要起跑反应时间小于0.1秒,就判定为抢跑。

4. 比赛的流畅性与观赏性:

你可能也注意到,很多比赛如果出现抢跑,裁判会立刻举旗示意,并让选手回到起跑线。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及时制止错误,保证比赛的纯粹性,而不是等到比赛进行到一半或者结束了再来“翻账”。

如果允许抢跑者继续跑,然后判罚,那比赛就会变得支离破碎。裁判需要在比赛过程中时刻盯着那个疑似抢跑的选手,并且要记住他跑了多久,最终成绩是多少,然后才能进行判罚。这不仅增加了裁判的工作负担,也大大影响了比赛的流畅性和观赏性。观众会觉得比赛不完整,也不够精彩。

5. 统一的国际规则与惯例:

国际田联(World Athletics)是田径运动的最高管理机构,他们制定的规则是全球通用的。而“抢跑一次即犯规,取消比赛资格”这一条规则,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已经被证明是最能维护比赛公平性和效率的方式。所有运动员都必须遵守这个规则,这样才能保证在全球范围内的比赛都具有可比性。

打个比方:

你可以把起跑想象成一次拔河比赛,发令枪就是“开始”的信号。如果有一个人听到信号前就用力了,他可能会让自己的队伍占据一个微小的优势,但这是不公平的。如果允许他继续用力,然后说“好吧,你先用力了,等你比完赛我们取消你的分数”,那其他没先用力的人就吃了亏,而且比赛过程也变得很奇怪。所以,直接喊停,让大家重新开始,重新用力,这才是最直接、最公平的处理方式。

总结一下,为啥不容忍抢跑,而是直接重新开始?

维护起跑的绝对公平性: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避免对其他选手造成实质性干扰: 抢跑者抢到的不仅仅是时间,更是对其他选手心理和生理状态的干扰。
科技判罚的客观性: 精准的起跑反应时间测量使得抢跑的判定非常明确。
保证比赛的流畅性和观赏性: 及时制止错误,避免比赛过程的割裂。
遵守国际通用的规则和惯例: 保持比赛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所以,当你下次看到田径比赛中出现抢跑并要求重赛时,不妨想想这些原因。这背后是规则制定者们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比赛的纯粹和公平所做的细致考量。这也不是什么“小题大做”,而是对这项运动最基本原则的坚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容易出现一种情况,有的人不小心抢跑了,知道自己成绩作废了,直接报复社会,故意拽旁边的人。

user avatar

所有运动项目里,田径可以说是最直接、也是最简单的运动。无论田赛或者径赛,最终追求的目标都最为接近“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也最能反应人类对身体极限的追求。所以公平在田径里就显得尤为重要(先不说是否真的做到了)。

抢跑本身被定义为违规,这就完全违背了公平的前提


如今的零抢跑法则(以及之前各种为抢跑定制的规则)最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从根本上杜绝短跑项目起跑时存在过的“心理战”——谁知道你是无意还是故意抢跑的?



所有运动项目里,田径是最直接、最纯粹依靠绝对实力的项目,但总有人会想着“加戏”。短跑比赛稍纵即逝,能耍心眼的环节就都出现在起跑阶段。于是出现过很多现在看起来很有趣的心理战——


比如无限抢跑(无限次抢跑而不受罚),结果很多选手把抢跑当做打乱对手节奏的战术使用,总之就是让你不知道哪次才“真正轮到”正式发枪,人的肌肉和神经紧张/松弛弄个几个回合,临场发挥一下子就两样了。美国当年出了个克雷格,在斯德哥尔摩奥运会百米半决赛抢跑8次,直接把主要竞争对手给玩懵了;

比如二次抢跑(第一次抢跑不受罚,第二次抢跑取消资格),很多选手专门有练习第一枪佯跑、第二枪真跑的战术,或者选手们一不做二不休,“轮流抢跑”——当出现抢跑后,其实比赛的8位选手中很多人此时都需要调整下,怎么调整呢,就抢跑。一场比赛可能8名选手来自不同国家都是竞争对手,赛前不可能说好,但往往一旦有了第1次抢跑,后面总会跟着第2次、第3次出现,甚至6、7次的车轮战;

比如一次抢跑(第一次抢跑不会追究责任,但第二次出现抢跑,不管是谁,一律被罚出场),虽然比上面的二次抢跑更严格了,但依然有人铤而走险,有点“赌”的意味在里面。


这些心理战影响最大的是那些最顶尖选手。心理战确实是有作用的,抢跑很多情况下是8人中的3、4人都肉眼可见的启动了,不过真正抢跑的只是其中的某1个。

所以也有人说2010年开始实行的零抢跑法则是“博尔特法则”,为的就是保护博尔特这样的顶尖选手能最正常状态的比赛。


明眼人也都看得出,心理战无非是种能力不够计谋来补、或者为自己额外增加获胜砝码的战术,杜绝这样的心理战其实会影响很多人的利益。于是抢跑法规的制定也是一波三折。


上面提到的无限抢跑、二次抢跑、一次抢跑和最新的零抢跑,后三者就是最近15年确定的法规。2003年-2009年间实行一次抢跑的时候,国际田联曾经还提议过“禁止任何虚假起跑动作”,比如起跑前手离开地面、比如腿部有蹬踏动作、比如身体忽然略微向前冲……等等,因为这些可能都会干扰到其它选手,比赛时神经紧绷,就很可能变成误导抢跑了。

也许太过严厉,贾斯汀·加特林等选手就旗帜鲜明的反对,假如发枪前瞬间双腿万一一抽搐,可能就被判是抢跑,一整年的努力就都白费了。


而选手也好、田径赛事的参与国也好都需要一个接受和过渡的时间,于是中间经过几次提议再到最终成为规则,2010年1月起正式开始实行零抢跑,即只要有运动员抢跑,就会被罚下。这就完全杜绝了心理战,基本上所有抢跑都只会被归结为失误——特别是大赛的决赛,一共就8个人,比赛机会弥足珍贵,也不会出现有人为了故意搞事主动自我牺牲抢跑离场的情况。


国际田联的发言人当时说过一句话,大意是希望所有短跑选手是通过自己的真实水平赢得最终名次——就别玩什么心理战了,好好练你的起跑反应去。


关于零抢跑的其它一些事——

零抢跑原本还说为博尔特量身定做,结果博尔特自己转眼就撞上了。2011年大邱世锦赛100米决赛博尔特抢跑的瞬间,这个角度看左边三道的人都被“带节奏”了。


这张更为明显,除了特别淡定的卡特还在原地,其他人也都陆陆续续冲出去了。遇到抢跑出现很多选手也会象征性的冲出去跑几步,比“憋”着不动更好。加上这种比赛每个选手的神经非常紧绷,旁边选手稍微一动,非常容易就被带动了。


这是乔·德拉蒙德,2003年巴黎世锦赛1/4决赛百米被判罚抢跑。结果这哥们直接躺那不走了,反复说“我没抢跑”……导致整个现场的比赛都往后推迟了很久(德拉蒙德后来作为泰森·盖伊的教练,还被举报卖兴奋剂给盖伊,而后双双禁赛)。


零抢跑规定出来后也不是所有人都拥护,很多选手还是觉得太严厉了。2011大邱田径世锦赛博尔特抢跑被罚下,当时他同胞布莱克9秒92夺冠后就说,还是希望能真正的跑赢博尔特(而不是对方被取消资格了),也表示金牌也有为博尔特而赢的想法(他是博尔特的小师弟)。

2011年世锦赛博尔特的抢跑


不少选手都觉得能走到比赛这一步不容易,应该“再给一次机会”。

这是法国的威尔姆·贝洛西安,里约参加110米栏,结果因为抢跑还没跑就得直接回家了。零抢跑确实很残酷。

一位因抢跑被罚从而失去人生希望的选手


也有人说大实话——零抢跑不就是国际田联为了照顾电视转播尤其是赞助商的权益,不打乱播放计划嘛……(比如避免出现上面乔·德拉蒙德那种抢跑后赖着不走还要争论的情况)


还有一个争议是零抢跑并非只指选手起跑瞬间在枪响之前,还规定选手的起跑反应时间不能少于0.1秒。大型比赛起跑器的踏板都安装了压力传感器,人的最短反应时是0.1秒,如果检测到选手少于这个时间就启动,那也算抢跑。16年钻石联赛上海站110米栏梅里特起跑时间就是0.09秒结果被计为犯规。

这也算短跑里的一个悖论,因为几乎没有选手是真正听到枪响再开始起步,每个人都多少有压枪的习惯,也都花了很多时间去练。

事实上很多选手压根不是在和人类的最短反应时间比,而是在和自己的轻微压枪习惯比。关于这个少于0.1秒抢跑,也出现过很多次选手不服要和裁判交涉的情况。


一些有趣的运动科普:

知乎机构号:运动分子

知乎专栏:运动分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