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都是从国外运来的相同的原油,为什么中国的油品质这么差,有什么技术难关要攻克吗?

回答
在中国,关于“进口原油质量差”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不是简单一句“品质差”就能概括的。而且,即使是进口的相同原油,经过不同的炼化加工,产出的成品油在品质上也会有差异。

首先,我们需要厘清几个概念:

原油的品质: 原油的品质主要体现在它的密度、硫含量、蜡含量、沥青质含量等方面。低硫原油(也叫“甜油”)通常被认为是品质较好的,硫含量低,加工起来环境友好,也能减少设备腐蚀。高硫原油(也叫“酸油”)则相反。
成品油的品质: 成品油(汽油、柴油等)的品质则更多地体现在它的辛烷值(汽油)、十六烷值(柴油)、闪点、凝点、清洁度等方面,以及国家强制执行的环保标准,比如国六排放标准。

那么,为什么会有“进口原油品质差”的说法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 原油采购的策略与复杂性:

多元化采购 vs. 成本最优: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为了保障能源安全,我们从全球几十个国家采购原油。这其中既有来自中东的优质低硫原油,也有来自俄罗斯、非洲、南美等地含有更高硫、更重质的原油。石油公司在采购时,会综合考虑油价、运输成本、以及炼厂的适应性。有时候,为了获得成本上的优势,可能会采购一些相对“不那么完美”的原油。
炼厂的加工能力与原油匹配: 不同的炼厂设计有不同的加工能力,能够处理不同品质的原油。一些大型的、技术先进的炼厂,可以通过复杂的工艺将低品质原油转化为高品质成品油。但如果炼厂的设备老化、技术水平不足,或者设计之初就主要考虑加工某种特定类型原油,那么面对其他类型原油时,加工难度就会增加,产出的成品油品质也可能受到影响。

二、 炼化过程中的技术挑战与权衡:

即使是相同的进口原油,最终成品油的品质差异也可能源于炼化过程中的技术和策略:

脱硫技术: 原油中含有的硫化物是成品油品质和环保的关键制约因素。要将高硫原油转化为低硫汽油和柴油,需要先进的加氢脱硫装置。这项技术本身就需要大量的投资,而且运行成本也比较高。如果炼厂的脱硫能力不足,或者为了降低成本而减少脱硫深度,那么成品油中的硫含量就可能超标。
催化裂化与加氢裂化技术: 为了提高轻质油品的收率,炼厂会使用催化裂化和加氢裂化等二次加工技术。这些技术的参数设定、催化剂的选择,都会影响最终产品的性质。例如,为了追求更高的汽油收率,可能会牺牲汽油的辛烷值;为了提高柴油的十六烷值,可能需要更精细的加氢处理。
国六标准的实现: 中国实施的国六排放标准对汽油的烯烃、芳烃含量,以及柴油的硫、芳烃、多环芳烃含量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要达到这些标准,对炼化工艺的要求非常高,需要更多的深度加工和精细调配。这就意味着即使是相同的进口原油,要产出符合国六标准的成品油,也需要投入更多的技术和成本。
“平衡赛跑”的现实: 石油公司在炼油过程中,需要在成本、产量、质量、环保等多个目标之间进行权衡。有时候,为了保证产量或降低成本,可能会在某些指标上做一些妥协,但这也会体现在成品油的“品质”上。

三、 为什么会有“品质差”的直观感受?

普通消费者对油品品质的感受,往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发动机积碳: 一些人认为油品品质不好会导致发动机积碳增多,影响动力和油耗。这可能与油品中的芳烃、烯烃含量,或者是否有劣质添加剂有关。
尾气排放: 如果油品中的硫含量过高,在燃烧后会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硫,对环境和发动机都有害。
动力和油耗: 汽油的辛烷值直接影响发动机抗爆性,过低的辛烷值可能导致爆震,影响动力输出和燃油经济性。柴油的十六烷值则影响柴油机的启动性能和燃烧平稳性。

四、 需要攻克的技术难关是什么?

要提升中国成品油的品质,特别是满足日益严苛的环保标准,确实需要攻克一些技术难关:

1. 深度脱硫技术: 进一步提高加氢脱硫装置的处理能力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尤其是在处理高硫原油时。
2. 低芳烃、低烯烃汽油生产技术: 研发更高效的催化剂和工艺,减少汽油中芳烃和烯烃的含量,以满足国六标准的要求,并提高发动机的清洁度。
3. 高十六烷值、低多环芳烃柴油生产技术: 重点攻克柴油加氢处理技术,提高十六烷值的同时,严格控制多环芳烃的含量,以满足环保需求。
4. 先进的催化剂研发: 核心竞争力在于催化剂。需要不断研发出性能更优、寿命更长、适应性更强的催化剂,以应对不同类型原油和更严格的成品油标准。
5. 炼厂智能化与精细化管理: 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炼厂的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优化,提高炼化效率和产品质量稳定性。
6. 原油评价与配伍技术: 建立更完善的原油评价体系,优化原油采购配伍方案,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炼厂的加工能力,同时降低成本。

总结来说,进口原油本身并非“品质差”,但由于我们原油采购的多元化、不同炼厂的技术差异、以及在生产过程中为了兼顾成本和产量所做的权衡,导致最终产出的成品油在品质上可能存在一些与消费者预期或更严格标准不符的地方。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持续的技术投入和升级,特别是在脱硫、低芳烃/烯烃汽油、高十六烷值柴油生产以及催化剂研发等方面。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也涉及到国家能源战略、产业政策和经济成本的综合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外国就有很多区别,波斯湾的,俄罗斯的,北海的每个地方的油质都是不同的,甚至每个油田开采出来的原有品质都有区别。怎么能就认为大家用的原油都是一样的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