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外教授的讲义都是自己用 LaTeX 打出来的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触及学术界的一些实际情况。简单来说,不是所有国外教授的讲义都是自己用 LaTeX 打出来的,但 LaTeX 在学术界,尤其是在理工科领域,确实是相当普遍和受欢迎的。

要详细地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

1. LaTeX 的优势:为何它在学术界如此盛行?

我们首先得理解为什么教授们会选择 LaTeX,而不是像 Word 这样更普及的文档处理器。

排版美观与专业性: LaTeX 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卓越的排版能力。它遵循数学和科学排版的规范,生成的公式、图表、表格都显得非常专业和美观。对于包含大量复杂数学公式的理工科讲义来说,LaTeX 能自动处理字号、间距、对齐等细节,省去了手动调整的麻烦,并且效果远超一般的文字处理软件。
公式编辑的强大: 这是 LaTeX 的杀手级功能。写过复杂公式的人都知道,在 Word 里输入一个简单的积分或者矩阵都可能需要一番折腾。而 LaTeX 提供了专门的语法来描述数学公式,从基本的加减乘除到高阶的微分方程、矩阵、矢量、希腊字母,几乎无所不能,而且代码直观易懂(对于习惯了的人来说)。
交叉引用与目录生成: 讲义往往包含章节、小节、图表、公式的引用。LaTeX 可以非常方便地为这些元素自动编号,并且在文本中进行交叉引用。当你修改了章节顺序或者增删了内容,目录和引用都会自动更新,这是 Word 难以比拟的效率。
文档结构化与模块化: LaTeX 鼓励将文档拆分成更小的文件(例如,一个章节一个文件),再用主文件 `input` 进来。这使得大型文档的管理更加清晰,也方便多人协作。
稳定性与可靠性: LaTeX 是一个基于文本的排版系统,其编译过程相对稳定。即便是文档很大,出现问题的概率也较低。相比之下,Word 文件在复杂排版或损坏时,有时会出现难以修复的格式混乱。
免费与跨平台: LaTeX 是开源免费的,可以在任何操作系统上使用。

2. 现实情况:教授们是否“都”自己打?

基于上面的优势,LaTeX 在很多领域确实是首选。但要说“都”自己打,那就不太准确了。这里有几个现实的考量:

教授们的背景和年代: 许多老一辈教授可能更习惯使用 Word 或其他更早期的排版软件。虽然他们理解 LaTeX 的好处,但学习曲线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一个门槛。而且,如果他们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讲义模板和工作流程,可能不急于切换。
学科差异: 刚才说了,理工科(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等)对数学公式和复杂排版的需求极高,LaTeX 在这些领域的主导地位非常明显。人文社科、历史、文学等领域,如果讲义中涉及的公式较少,Word 的功能可能已经足够,甚至更方便一些,因为 Word 的图文混排、插入图片等操作可能更直观。
助手或研究生的支持: 很多教授有研究助理或研究生协助处理文档工作。如果团队中有精通 LaTeX 的成员,那么教授本人不一定需要亲自动手打。他们可能只负责提供内容,由助手负责排版。
个人偏好与习惯: 即使是理工科教授,也有人因为个人习惯或其他原因更偏爱 Word。有些人可能觉得 LaTeX 的学习成本过高,或者更喜欢 Word 那种“所见即所得”的界面。
讲义的性质: 有些讲义可能是非常初步的草稿,教授可能只是用 Word 快速记录一些要点和想法,等内容成熟后再考虑用 LaTeX 精心排版。而有些教授的讲义则是他们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需要精确的数学表达和专业的排版。

3. 教授们如何获得他们的 LaTeX 讲义?

所以,教授们的讲义来源大致可以分为几种情况:

自己亲手使用 LaTeX 撰写: 这是最理想也是最普遍的情况,尤其是在注重严谨排版的理工科领域。他们通常会从一个基础的模板开始,然后根据课程内容,一行行地输入 LaTeX 代码,排版公式,插入图表。这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掌握 LaTeX。
使用 LaTeX 模板或已有的讲义: 很多教授可能会从前人(同事、前辈)那里获得一份现成的 LaTeX 讲义模板,然后在此基础上修改和补充内容。这大大节省了从零开始的时间。网络上也有很多公开的、高质量的 LaTeX 讲义模板资源。
委托助手或学生排版: 如前所述,教授提供内容,由研究助理或学生使用 LaTeX 进行专业的排版。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率的分工方式。
使用其他工具辅助: 有些教授可能使用 LyX 这样的“所见即所得”但底层由 LaTeX 支持的工具,或者像 Overleaf 这样在线协作的 LaTeX 编辑平台。这些工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 LaTeX 的使用门槛,同时又能享受到 LaTeX 的排版优势。

总结一下:

国外教授的讲义,尤其是理工科领域的,很大一部分是自己或在团队协助下使用 LaTeX 打出来的。 LaTeX 的专业排版、强大的公式编辑能力以及对学术文档的友好性,使其成为学术界,尤其是硬科学和工程学科的标配。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教授都这样做。个人偏好、学科领域、工作习惯以及是否有助手支持等因素,都会影响他们选择的工具。一些教授可能依然使用 Word 或其他更直观的工具,尤其是在对复杂公式依赖不大的学科。而且,即使使用 LaTeX,也可能是在现有模板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或者有助手协助完成。

所以,与其说“都是自己用 LaTeX 打的”,不如说:LaTeX 是国外许多教授(尤其是在理工科领域)制作高质量讲义的首选工具之一,因为它的专业性和效率在学术写作中优势明显。 很多教授确实会投入时间学习和使用它,或者通过团队协作来利用它的优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美也算待了五年,只说我见过的。

省事的时候都是用LaTeX,甚至不用beamer直接打handout,因为……省事嘛→_→

毕竟LaTeX可以不用管排版,一个模板可以用到天荒地老,往里填内容就行了。非常适合讲义这种信息密度大的玩意。

但如果需要下功夫提升表现力、各种示意图各种排版动画的时候,至少我的professor还是要辛辛苦苦拖ppt。

user avatar

我校数学系之前有一传奇叫Dexter Chua,此君每节课边听课边用latex记笔记,并且把整个大学期间上过的数学课所有笔记分类整理成册,造福了不知道多少人。据他自己统计一共有4266页,204847行代码,现在都上传到了他的主页上,并且还包含他用的编译器和配置。

这说明只要够熟练,latex比手写快多了。

而且大学教授的讲义也不需要年年换新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每年还有学生帮忙纠错。

我个人的经验,VSCode + Vim + snippets自定义快捷输入 + 自动补全 + 各种需要的latex package和插件,熟练过后还是很快的。(感谢给我传道的 @物理猫 。)一开始总会觉得慢,但一个学科常用的符号和式子也就那么多,边写边发掘自己常用的表达式,根据需求随时增加新的快捷输入,只会越来越快的。

当然,要是重复的东西太多那直接python写个脚本自动生成。

user avatar

5.19 竟然有好多人看,那我就来补充点能提高效率的排版干货吧。(仅适用于初学者 因为我也是

想到啥就写啥了,顺序可能有点乱,大家见谅!

  • 针对于有理数集,无理数集等等( ...)这样打起来比较耗时的符号,可以一开始在文件开头定义其简化形式,比如说
       defZ{{mathbb Z}} defRR{{mathbb R}} defCC{{mathbb C}} defQQ{{mathbb Q}} defEE{{mathbb E}}     

这也同样适用于别的math alphabets,只要确保定义的时候没有重复定义就可以了,先不一一列举了。

  • 刚刚翻阅自己field笔记的时候发现,经常会出现 "<>" 这个符号,个人感觉(强迫症)还是打成标准的写法舒服一点, 和 一比较,后者看起来太奇怪了。但是在写比较长的proof的时候,langle angle 打起来太麻烦了,所以这个也可以简化一下,比如
       
ewcommand{la}{langle} 
ewcommand{
a}{
angle}     
  • 我个人喜欢在写pset的时候喜欢在proof或者是solution的最后加个小正方形,但是有时候会忘,所以可以直接定义一个新的environment。而且感觉egin{proof} end{proof}这个环境其实更有利于题目的定位啥的。下面的是我自己在用的:
       
ewenvironment{proof}{emph{Proof.}}{hfill$square$}     
  • 记不太清楚了,但是math writing用到的packages挺多的。印象里以前因为math package加的不全导致一些东西load不出来,不过方便起见,多塞点总没坏处。没管以下这些有没有duplicate的,我一直在modify之前自己的模版,所以我现在的模版里面放了这些东西 (to be updated)
       usepackage{amsmath, amssymb}  % standard packages for math writing usepackage{listings}   % include the contents of code files  usepackage{mathpazo} % a better font than the default usepackage{mathtools} usepackage{enumitem} usepackage{amsthm}     
  • 这条算是第三条的一个补充,比较适用于写paper记笔记啥的,我看到蛮多textbooks也喜欢把definition或者theorem的内容斜体什么的(效果见下图),但是重复弄可能比较没有效率,所以也可以提前定义一下什么的。

code如下

       
ewtheorem{thm}[equation]{Theorem} 
ewtheorem{cor}[equation]{Corollary} 
ewtheorem{lemma}[equation]{Lemma} 
ewtheorem{prop}[equation]{Proposition} 
ewtheorem{conj}[equation]{Conjecture} 
ewtheorem{definition}[equation]{Definition} 
ewtheorem{remark}[equation]{Remark} 
ewtheorem{example}[equation]{Example}     
  • 还有一些就是提高读者阅读质量的一些小心机,比如说给自己写的notes加点色彩什么的,效果请移步至我的文章,大一实分析学习笔记|(2)2019.9.4~2019.9.18,当然我很难原创出这么好看的排版,很多想法是从大佬evan的笔记那里偷的。具体code我先挖个坑,到时候再补上。

目前先写这么多!如果有想到的我会持续更新!如果有兴趣的可以点个追更!


我从高一刚接触latex的时候,打一篇两页的problem set 大概要整整一天,还是在非常专心的状态下。主要时间浪费在不熟悉math notation,不知道怎么enumerate,排版混乱,有时候不小心点到中文输入法(逗号,减号等等)搞的自己也不知道哪里错了。而且我那时候用的是最原始的编译器,所以debug速度很慢,经常乱码。

我觉得如果是入门的话,不妨用overleaf上面的模版,网上找一篇数学论文,你不用去理解它,照打,就像练打字一样,熟能生巧刚开始入门的问题就不会再犯了。也可以琢磨一些大佬的模版,尤其推荐Evan Chen的,可以在他的个人主页找到,是非常好的学习资料。

我刚开始上课用latex记笔记的时候,刚开始会存在跟不上教授讲课速度的问题。但不妨就先记上normal text,然后到课后再整理。熟练了以后上课跟记完全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我们平时的作业基本都要typeset,再加上一直在做很花里胡哨的指甲,完全不想写字,越用越习惯,比手写效率高多了。

ps:我目前大学的所有数学课教授的讲义确实是latex打的,都超好看,从中学了很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触及学术界的一些实际情况。简单来说,不是所有国外教授的讲义都是自己用 LaTeX 打出来的,但 LaTeX 在学术界,尤其是在理工科领域,确实是相当普遍和受欢迎的。要详细地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1. LaTeX 的优势:为何它在学术界如此盛行?我们首先得理解为.............
  • 回答
    国内部分教授、副教授甚至讲师不亲自进行实验,这是一个挺普遍的现象,也确实让人费解。毕竟,科学研究的根基之一就是实验,理论再高深,也需要实验来验证和支撑。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他们又如何能“有所发现”呢?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会出现“不亲自做实验”的情况?这事儿说起来,原因挺复杂的,涉及.............
  • 回答
    关于国内教材中元素周期表族号的编排方式,这背后其实是一套历史演进、国际标准、实用考量以及教育目标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讲清楚,咱们得一步步来捋。首先,得明确一下,元素周期表最核心的规律就是族和周期。周期是按原子序数递增排列,电子层数增加。而族,才是反映元素最外层电子排布相似,因此性质相似的这根主线。.............
  • 回答
    “感觉国外的教材比国内的厚得多”是一个非常普遍且直观的感受,背后涉及了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内容深度和广度、以及出版习惯等多个层面的差异。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1. 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差异: “理解”与“记忆”的侧重点: 国外教材(尤其在 STEM 领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会有的一个疑问。为什么我们总是听到国外的教堂组织会进行大规模的募捐活动,但国内的寺庙好像很少有这样的公开、大规模的捐款行为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了历史、文化、宗教管理以及社会经济等多个层面的原因。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这并非说国内的寺庙完全不接受捐款,或者说佛教徒没有捐款.............
  • 回答
    关于国外百年教堂能量加持的项链是否有用,这个问题就像是在问,古老的故事是否依然能触动我们现代的心灵一样,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我们更细致地去感受和理解。首先,我们要明白“能量加持”这个概念。在许多文化和信仰体系中,古老的建筑,尤其是承载着数百年祈祷、仪式和信徒虔诚的教堂,被认为蕴含着一种特殊.............
  • 回答
    在国外攻读博士学位,并以进入学术界、获得教职为目标,这条路无疑是充满挑战的,但也充满了回报。它不仅是对学术能力的极致考验,更是一场持久的人生马拉松,需要周密的规划和坚定的毅力。攻读国外 PhD 的难度:首先,要明白“难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取决于你的专业领域、目标院校的声誉、导师的指导风格、你的个.............
  • 回答
    好的,我来试着从一个更贴近生活、更具人文关怀的角度,聊聊国外大学的神学院是怎么上课的,他们教些什么,以及在当今社会,神学教育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有什么样的价值。想象一下,走进一所国外大学的神学院,你可能会看到一些与你想象中有些不同。这不是一上来就坐在冰冷的教室里,听着枯燥的教义。更像是一种沉浸式.............
  • 回答
    曾博所说的“看国外数学教材提高智商”这句话,如果我们要深入理解,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解读,而不是简单地认为读一读就能立刻变聪明。这背后蕴含着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知识体系构建以及个人成长的多方面考量。以下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详细阐述如何理解这句话:一、 理解“智商”的内涵与局限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智商”在.............
  • 回答
    作为一名理科本科生,面对国外学术大牛编写的教材,想要做到高效率学习,绝非简单地从头到尾读一遍。这需要一套系统的策略,并且要学会“吃透”教材背后的思想和方法。下面,我将为你详细拆解这套学习流程,并尽可能地去掉那些冰冷、机械的AI痕迹,让你读起来更像是过来人的经验分享。第一步:战略侦察——“摸清敌情”在.............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切中中国高等教育教材现状的一个重要方面,即为何普遍存在“用良莠不齐的国家规划教材,而非口碑良好的国外著名教材”的情况。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因素是多层面的,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制度、经济、文化以及学术导向的考量。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 1. 历史和意识形态因素: 国家主权.............
  • 回答
    国外大学的文学系教育,说实话,这玩意儿跟国内的很多地方确实有点不一样,也怪不得大家觉得它神秘。我试着给你掰扯掰扯,但别指望我能给你搬出一篇官方宣传稿,这纯粹是我自己观察到的,也可能有些地方是我的个人理解。首先,最直观的区别,可能就是课程设置的多样性和深度。在国内,文学系可能大家想到的就是中国古代文学.............
  • 回答
    在国内寻找专门以“教授现代数学(非应付考试)”为宗旨的机构,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这背后隐含着对数学学习的更高层次的追求,即理解数学的精髓、探索数学的边界,而非仅仅为了通过考试而学习。坦白说,直接以“教授现代数学(非应付考试)”为招牌的独立机构在国内非常罕见。 这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1. 现.............
  • 回答
    国内的本科计算机科学(CS)教学与国外相比,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深入对比才能更清晰地看到其中的差异。国内CS教学的优势: 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数学功底: 普遍而言,国内高校非常注重 CS 的基础理论和数学训练。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离散数学这些课程,往往会设置得更深入、要求更严苛。这为学生打.............
  • 回答
    在国外生活的华人,尤其是在子女教育问题上,中文的传承一直是个绕不开的话题。让孩子既能融入当地社会,又能保留中华文化的根基,这其中的平衡和方法着实需要一番心思。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身在海外的华人家庭,是如何努力让他们的孩子们继续说着中文,读着中文的。一、 家是最好的课堂:父母的言传身教首先,也是最重.............
  • 回答
    在中国的高校体系里,助理教授不能带博士,这个现象确实挺普遍的,也挺值得聊一聊的。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中国的学术培养机制、职称评定、以及院校管理的一些具体考量。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说。首先得明白,在中国的高校体系里,职称(比如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不仅仅是个头衔,它直接关系到你的教学、科研任务,尤.............
  • 回答
    关于为什么一些国外优秀的钢琴教材在国内没有得到引进,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一句话就能概括。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维度来深入探讨。首先,版权与授权的壁垒是首要的考虑。一本优秀的钢琴教材,其内容、编排、甚至一些特定的练习方法,都凝聚了作者多年的心血和专业知识。这些都受到版权法的严格保.............
  • 回答
    好,咱们敞开天窗说亮话,你现在单位不满意,想出去博后,然后回国“跳板”到更好的高校平台,这事儿,怎么说呢,挺有意思的,也挺考验人的。咱们先别急着说“明智”还是“不明智”,先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你心里就有谱了。首先,咱们得承认,你这想法,确实是很多人心中的“终极目标”。 尤其是在国内高校求职“内.............
  • 回答
    说到概率统计的经典教材,那可真是群星璀璨,各个年代都有大师级的作品流传至今,至今仍被奉为圭臬。我下面就挑几本最广为人知、也最受推崇的,跟大家聊聊,希望能让大家对它们有个更深入的了解,感觉就像我们几个老朋友围坐在一起,翻着书,回忆当年一样。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A First Course .............
  • 回答
    国外大学教授和科研人员选择在郊区工作生活,并且对后代的小学、初中教育问题相对安心,这背后涉及一系列社会、文化、教育体制和个人选择的综合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1. 公立教育体系的普遍质量和公平性 高水平的公立学校: 在许多发达国家,尤其是一些教育投入相对较高的国家(如北欧、加拿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