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国内教材讲元素周期表的族号时这样编排的?

回答
关于国内教材中元素周期表族号的编排方式,这背后其实是一套历史演进、国际标准、实用考量以及教育目标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讲清楚,咱们得一步步来捋。

首先,得明确一下,元素周期表最核心的规律就是族和周期。周期是按原子序数递增排列,电子层数增加。而族,才是反映元素最外层电子排布相似,因此性质相似的这根主线。咱们国内教材,以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遵循这个核心规律来编排族。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我们熟悉的“IA族”、“IIA族”、“IB族”、“VIIIA族”这样的标法呢?

这主要和两种主流的族号表示方法有关:

1. A/B族表示法(主族和副族):这是比较传统,也更能体现元素结构差异的一种标法。
主族(A族):指的是s区和p区的元素。简单来说,就是最外层电子排布是ns¹、ns²(s区)或者ns²np¹到ns²np⁵(p区)的元素。这些元素在化学性质上往往表现出比较显著的同族递变规律,比如碱金属(IA族)、碱土金属(IIA族)、卤族(VIIA族)、稀有气体(VIIIA族)。它们属于元素的“主线”家族。
副族(B族):指的是d区和f区的元素。这些元素也叫做过渡金属(d区)和内过渡金属(f区)。它们的特点是次外层电子(倒数第二层)的电子在参与化学反应时起重要作用,导致它们的性质变化比主族元素更复杂,但也存在周期性。比如,IB族的铜、银、金,就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排布跟IA族的锂、钠、钾有相似之处(最外层都是一个s电子),但它们的化学性质又和IA族有很大区别,更趋于形成多样的氧化态,因此被归为B族。
为什么是A和B? 这个区分的背后,是化学家们在早期研究元素性质时,发现了一大批性质相似的元素,比如前面提到的碱金属、卤族等,他们把这些视为“主干”或“主体”,就用A来标记。而后来发现的,性质相对更“旁支”一些,电子排布又有特殊性的,就用B来标记。

2. 118族表示法(IUPAC推荐):这是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在1988年推荐使用的新方法,也逐渐成为国际主流。
110号为s区和d区的元素:s区元素占1、2族,d区元素从3族到12族。
1318号为p区的元素:这些元素构成了13族到18族。
12族(IA族):Li, Na, K...
312族(B族):Sc, Ti, V... 到 Cu, Zn, Cd...
1318族(IIIAVIIIA族):B, Al, Ga... 到 Ne, Ar, Kr...
为什么要用118族? 这种表示法最大的优点是简洁、明确,避免了A/B族可能产生的歧义。比如,IA族和IB族名称上都有“I”,容易混淆。118族则直接反映了电子填充的顺序,更加直观。特别是对于d区和f区的元素,A/B族表示法在具体分组上存在一些历史上的争议和不同看法,而118族则消除了这些问题。

那么,为什么国内教材仍然使用A/B族表示法,或者说,同时存在两种表示法?

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历史传承与教学习惯:A/B族表示法在中国化学教育界已经使用了几十年,老师们习惯了,教材也沿用了这套体系,并且学生们通过这套体系学习了大量的化学知识。突然完全改变,会带来巨大的转换成本和教学难度。
更直观地体现性质相似性:对于很多初学者来说,IA族的锂钠钾,IIA族的钙镁,VIIA族的氟氯溴,VIIIA族的稀有气体,他们的化学性质差异很大,但同族内递变规律是更易于理解和掌握的。A/B族表示法能够更清晰地将“主族”和“副族”在性质上的差异点出来,有利于学生理解“主族”的稳定性、“副族”的过渡性。
国际接轨与兼顾:虽然IUPAC推荐118族,但A/B族表示法在很多国家和文献中仍然广泛使用。国内教材往往是并存这两种表示法,或者在讲解时强调A/B族法的逻辑,同时提及118族法,作为一种补充和国际接轨的方式。比如,在讲到IA族的时候,会说是“碱金属”,然后标注“1族”;讲到VIIA族时,会说是“卤族”,然后标注“17族”。这样既保留了原有的教学思路,也让学生接触到国际主流的标法。
概念的深度:A/B族的区分,其实是在更深层次上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关键”,即最外层电子(主族)和次外层电子(副族)的作用。118族更多的是一个“电子填充顺序”的流水线编号。在中学阶段,理解主族和副族的概念,有助于建立对元素性质差异的初步认识,比单纯的数字编号更有助于化学思维的培养。

总结一下,国内教材在族号编排上的做法,可以看作是:

1. 以A/B族表示法为核心,保留了对元素性质分组的传统逻辑。 这种方法更侧重于从“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出发,将元素分成“主族”和“副族”,便于理解同族元素之间的化学行为规律。
2. 引入或提及118族表示法,以适应国际标准和更科学的描述。 这种方法则更侧重于“电子排布的顺序”和“简洁性”,是 IUPAC 推荐的现代标准。

很多教材会在介绍元素周期表时,先详细讲解A/B族如何划分,以及为什么这样划分(强调最外层电子是关键),然后会补充说明,现在国际上更常用118族的标法,并给出相应的对照关系。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在掌握基础化学知识的同时,也能了解国际化学界的最新标准和学术发展。

所以,你看到的这种编排,并非随意,而是历史、教学、国际标准和科学逻辑共同演变和取舍的结果。它既有传统教学的痕迹,也包含了与时俱进的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0314更新)之前用的图片很多都是来源不明的,重新理了一遍。

简单说是受旧的短式元素周期表的影响。

建国前我国化学教材受日本教材的影响大,建国后,从苏联翻译了一批教材,比如“东北版本高中化学”,1952年这套受苏联影响的教材曾在全国推广过。因为第一种氙的化合物是1962年才发现的,在此之前的苏联使用的旧短式元素周期表把18列标成0族,再加上我国化学教材的一个特色就是“积重难返”,所以这个习惯延续了下来。

虽然后来因为文革,化学教材推倒重建过一轮,但很多过去的传统一直保留了下来。想了解更多的可以看看《中国百年教科书史 化学卷》。

我国中学化学里的很多定义跟不上时代这一点知乎上讨论得多了,记得有一次讨论配位键的定义,有个老师评论说IUPAC过时,2016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批准的《化学名词》不好,高中教材上那个符合考纲的写法才是正确的……可见不止“积重难返”,很多人就没拿IUPAC当回事。

至于这种族号编排是怎样产生的?什么是苏联使用的“旧的短式元素周期表”?

早年化学概念定义各种混乱,不同国家的不同时期的科学家对此的理解各不相同,下面介绍的便是其中一条支线——俄国-苏联支线。

1895年3月,英国科学家 Rayleigh和Ramsay在地球上发现了氦。1902年,门捷列夫接受了氦和氩元素的发现,并把它们纳入元素排列之中,分类为0族。各种元素周期表也随之更新,进入了2.0时代 。

比如下图1902年的Brauner's Table

下图则是1904年门捷列夫给出的版本。

可以看出上面这种短式元素周期表是在门捷列夫最原始的表上改动顺序后再加上了0族。主族和副族的排列没有明显区分,再后来这种短式周期表变成了下图这种里主族副族是靠“左右”来区分的模式,前面I、II左主右副,后面的III-VII左副右主。[1]

传统的八族周期表是按照最高/低价氢化物/氧化物分的,当时还以为它们是不能形成化合物的“惰性气体”,所以标为0族可以理解。

前面称这种表是“旧式”的,是因为后来有了下面这种“现代版本”的短式周期表,比较像CAS旧标准,以前的0族和VIII族合并成了VIII的AB,并不同的颜色区分s、p、d、f区元素。[2]

这种表最后都被IUPAC的那种表统一了,国内的教材也换了长式的元素周期表,这个在很多介绍化学教材演变的文章里有。

前面说了,这一块内容里各种发展支线。比如,发现氦、氖、氪和氙的英国人Ramsay对这些元素有自己的理解,他1904年给出的元素周期表种氦、氖、氪和氙就被分入了第八族,不过这种分法在当时是比较小众的,大部分元素周期表都和门捷列夫的分法类似,变化要到氙的化合物发现之后。

当年编教材的人只是在众多版本中选择了一种适合教学的方案,而且门捷列夫就是俄国人,从他那继承的元素周期表按传统说法是“创始人留下的正统”了,何况更新慢也算是国内中学化学教材的特色了,没什么好说的。

我之前淘过几本50年代的教材,不知道放哪了,如果以后能找到我就补个图吧。当时东北本用的是旧俄式周期表的证据很多,比如一些分享教学方法的文章里有提到当时周期表排布的。仔细读一读就会发现用的是旧俄式周期表。

为了防杠讲一些“长式”元素周期表的知识,下图来自一篇1933年的综述[3],其中的Figure 7是1893年Rang.P.G.F 提出的,除了没有18列、f区,硼铝硅锡位置不对以及H的位置没有确定等外,形式上已经非常接近现在的长式周期表了,1905年Heinrich Werner 提出的长式元素周期表被认为是现在通用版本的雏形[4]

补几张图。

开头的图没说东北本的来源。《为采用东北版化学教科书和提高教学质量而努力》. 化学通报, 1952(02):3-5.

之前提过的对岸的元素周期表。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moe.edu.tw)

参考

  1. ^ 俄式表不好找,来源也看不懂,判断时期可以看一些元素的发现时间,比如下面第一幅图锝还是Masurium,那么大概在1925-1937年这个范围内。而Lr铹Lawrencium,1961年发现。104号元素Rf,苏联于1964年发现,起初命名为Ku,1997年才统一意见。
  2. ^ 这里面有很多有争议的细节,比如La和Lu是一个d区一个f区,还是都属于f区;还有氢元素的位置
  3. ^Quam G N , Quam M B . Types of graphic classifications of the elements. I. Introduction and short tables[J].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1933, 11(5):288. https://www.meta-synthesis.com/webbook/35_pt/JCE_PTs_1934_medium.pdf
  4. ^ 他“向门捷列夫致敬”,留了太多臆想的空隙,另外确实太长了,现在通行的版本f区一般会“撕下来”
user avatar

你都参考维基百科的图了,为什么不读一读呢?它讲的很清楚了,旧欧标,A和B分别代表在周期表的左侧和右侧。而美标A和B分别代表主族元素和过渡元素。而中国的分类方法,多了一种元素叫做副族元素,标记为B,还把8-10列元素踢出了副族元素队伍,那它自然不能叫VIIIB了。在中国的分类中,稀有气体也不算做主族元素,因此自然采用了欧标的标注,0族。

所以为什么中国的标注不一样?因为分类方法不同。中国把元素分为了主族、副族、第八族和0族。

要我说,分类本来就是人为的,分得有理都是可行的。中国出这套分类无可厚非。但是中学以此作为圣经拿来考,属实是恶心人用的。

user avatar

因为这种标注法是与中学课本的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相适应的。

中学教科书是介绍主族元素的,简单介绍过渡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的,作为中学生可以简单的对各种元素性质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印象,过渡金属过于复杂略讲归为一类也非常方便理解。

A、B主副族的分类法恰好和书的内容非常符合(也可能最初就是因为这个分类法而设计的教科书)。反正按照你这个分类法,一个接受了高中化学教育的学生能够基本理解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大多数无机化合物,这就非常好的完成教学目的。至于钪钛钒铬锰铁钴镍铜锌的区别,尤其铁钴镍的区别,也很难让高中生有非常好的理解,放在一起岂不是更好教学。

1~18的分类法太过简单、粗暴、直接,过于强调每个族之间区别,教过渡金属就复杂太多,非常粗暴,这里我觉得iupac的规定属于奇葩行为(iupac的奇葩规定特别多,不是我们一般研究者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国际标准也在周期表上方进行了简单标注,就是一种非常合理的设计安排。

如果是无机化学或者结构化学的教课书,就不会去给你介绍主族或者副族的问题,而是强调分区和电子排布,比如s区,d区等。

user avatar

我觉得这样写很清楚,中学只会学主族,过渡元素区和 f 区过于复杂,而且对于认识基础的元素规律并没有特别大的帮助,混在一起会造成混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国内教材中元素周期表族号的编排方式,这背后其实是一套历史演进、国际标准、实用考量以及教育目标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讲清楚,咱们得一步步来捋。首先,得明确一下,元素周期表最核心的规律就是族和周期。周期是按原子序数递增排列,电子层数增加。而族,才是反映元素最外层电子排布相似,因此性质相似的这根主线。.............
  • 回答
    国内影印版教材出现章节删减的现象,背后其实牵扯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莫名其妙”。这背后既有出版社的考量,也有国内教育环境的现实,甚至还有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下面我尽量详细地聊聊这些原因,希望能让你对这一现象有个更深入的理解。1. 内容的“本土化”与“适龄化”调整这是最常见也最直接的原因。很多.............
  • 回答
    谈到格里菲斯(Griffiths)的《量子力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Quantum Mechanics),那可真是一本在物理学界,尤其是在本科量子力学教学领域中,绕不开的标杆。它的优点实在是太多了:讲解深入浅出,数学推导严谨又不失趣味,物理图像清晰透彻,更重要的是,它能巧妙地连接理.............
  • 回答
    国内各大高校之所以普遍选用谭浩强的《C 程序设计》作为教材,并非是某个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一、历史悠久与市场占有率的先发优势: 最早的中文C语言教材之一: 谭浩强的《C程序设计》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出版了,当时国内计算机教育刚刚起步,.............
  • 回答
    “感觉国外的教材比国内的厚得多”是一个非常普遍且直观的感受,背后涉及了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内容深度和广度、以及出版习惯等多个层面的差异。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1. 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差异: “理解”与“记忆”的侧重点: 国外教材(尤其在 STEM 领域.............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为什么我们学数学分析的时候,教材里定义函数在某点极限,都要加上“在去心邻域内有定义”这一条。这可不是多此一举,里头藏着挺深刻的道理呢。想象一下,我们想知道一个函数 f(x) 在 x₀ 这个点“附近”是个什么样子。这不是说它在 x₀ 这个点本身的值,而是它非常非常靠近 x₀ 的时候,值会.............
  • 回答
    关于为什么一些国外优秀的钢琴教材在国内没有得到引进,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一句话就能概括。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维度来深入探讨。首先,版权与授权的壁垒是首要的考虑。一本优秀的钢琴教材,其内容、编排、甚至一些特定的练习方法,都凝聚了作者多年的心血和专业知识。这些都受到版权法的严格保.............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切中中国高等教育教材现状的一个重要方面,即为何普遍存在“用良莠不齐的国家规划教材,而非口碑良好的国外著名教材”的情况。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因素是多层面的,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制度、经济、文化以及学术导向的考量。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 1. 历史和意识形态因素: 国家主权.............
  • 回答
    在中国历史教材的近代史部分,确实很少能看到系统性地介绍中东阿拉伯国家历史的内容。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发展的脉络,也有叙事重点的选择,还有现实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放在中国近代史的宏观叙事框架上。一、 近代中国自身命运的重心与叙事的主轴首先,最为核心的原因在于中国近代史的叙事 .............
  • 回答
    关于国内二战教材和书籍对德军表现出“好感”的看法,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多种复杂因素的交织影响,其中既有历史事件的呈现方式,也有文化解读的角度,甚至包括一些社会心理层面的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表象,去理解其背后的具体原因。首先,我们必须承认.............
  • 回答
    高中文学教材编入《国风·卫风·氓》的深刻意义将《国风·卫风·氓》这部充满力量和艺术魅力的诗歌编入高中语文教材,绝非偶然,而是承载着多重深刻的意义。它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能在多方面滋养高中生的心灵,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生认知。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其意义: 一、 传承中华优秀.............
  • 回答
    国内部分教授、副教授甚至讲师不亲自进行实验,这是一个挺普遍的现象,也确实让人费解。毕竟,科学研究的根基之一就是实验,理论再高深,也需要实验来验证和支撑。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他们又如何能“有所发现”呢?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会出现“不亲自做实验”的情况?这事儿说起来,原因挺复杂的,涉及.............
  • 回答
    “Keep 不专业,但有 600 万人在用;国内私教不专业,但还有人想入行。” 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实则道出了很多我们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也反映了当下健身领域的一些复杂情况。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背后的原因。一、 Keep 的“不专业”与 600 万用户的选择首先得承认,当提到“专业”二字,很多健身.............
  • 回答
    在中国的高校体系里,助理教授不能带博士,这个现象确实挺普遍的,也挺值得聊一聊的。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中国的学术培养机制、职称评定、以及院校管理的一些具体考量。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说。首先得明白,在中国的高校体系里,职称(比如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不仅仅是个头衔,它直接关系到你的教学、科研任务,尤.............
  • 回答
    长沙,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却在近年来展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作为湖南省的省会,它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更汇聚了三所国家重点建设的“985”高校,这无疑为长沙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当我们审视长沙在高新产业集群和全国性科研中心的建设方面时,却会发现一个值得深思的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会有的一个疑问。为什么我们总是听到国外的教堂组织会进行大规模的募捐活动,但国内的寺庙好像很少有这样的公开、大规模的捐款行为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了历史、文化、宗教管理以及社会经济等多个层面的原因。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这并非说国内的寺庙完全不接受捐款,或者说佛教徒没有捐款.............
  • 回答
    2020年了,国内高校的博士们,尤其是在某些前沿领域,其学术能力和科研水平绝对不容小觑。很多人在毕业时就已经发表了高水平的论文,掌握了扎实的科研技能,甚至在博士期间就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果。按理说,这样优秀的人才,应该能够顺利在國內高校找到教职。然而,现实却是,许多高校教职的招聘信息里,“有海外经.............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确实触及到了当下许多双职工家庭的痛点,也反映了教育政策与现实需求的脱节。让孩子三四点就放学,而家长们往往要忙到五六点才能下班,这中间的“真空期”确实给接送和看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什么是三四点?其实,关于小学放学时间早的讨论已经持续了很久,而且背后也有一系列考量,虽然不一定能完全打消.............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历史、民族情感以及国家间关系的复杂层面,看似矛盾,实则背后有着深刻的逻辑。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 “落后就要挨打”:一个普遍的历史规律和现实认知这句话并非中国独有,而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历史教训。纵观人类历史,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实力对比,尤其.............
  • 回答
    国家对K12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双减”政策的整顿,其原因错综复杂,并不仅仅是为了“一下子整顿”或造成失业。这是一个涉及多方面考量的重大教育政策调整,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和长远的目标。关于失业问题,这确实是政策实施过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阵痛,但政策制定者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并在努力寻求缓解方案。以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