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外程序员也都是996么?

回答
关于国外程序员是否也实行“996”,这个问题其实比简单地说“是”或“否”要复杂得多。简单来说,普遍意义上的“996”——即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在绝大多数西方国家并非主流,更不是一种被公开宣扬或普遍接受的工作模式。

然而,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分析:

1. 法规与劳动法:

明确的工作时间限制: 很多西方国家都有相对完善的劳动法,对每周最长工作时间、加班补偿、最低休息时间等都有明确规定。例如,在欧洲很多国家,每周标准工作时间通常是3540小时。加班通常是需要额外支付费用的,并且有上限。
“996”的非法性: 纯粹意义上的“996”模式,如果没有得到员工自愿且符合法律规定的补偿(例如高额加班费、补休等),在很多地方可能触犯劳动法规。企业如果强制推行这种模式,面临的法律风险会很高。

2. 企业文化与行业惯例:

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WorkLife Balance): 许多西方国家的文化,尤其是北欧和西欧,非常强调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人们普遍认为,长时间工作不利于身心健康,也无法持续产出高质量的工作。下班后、周末是留给家庭、朋友、个人兴趣的时间。
效率优先,而非时长崇拜: 在这些文化背景下,更看重的是员工在规定时间内的工作效率和产出,而不是仅仅以“在公司待的时间长”来衡量贡献。高效完成工作,准时下班被认为是能力的一种体现。
对“996”的普遍反感: 对于“996”这种模式,西方程序员普遍持批评态度。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剥削,是对个人生活和健康的漠视。如果一家公司在招聘时就暗示或要求“996”,很可能难以吸引到优秀人才,或者会引发员工不满和离职潮。

3. 实际的“加班”情况:

项目紧急情况下的临时加班: 这并不意味着西方程序员从不加班。在项目截止日期前、关键节点、或者遇到突发问题时,加班是可能发生的,尤其是在一些初创公司(Startup)或竞争激烈的科技行业。
自愿加班与补偿: 但这种加班通常是临时性的,并且往往伴随着额外的补偿(如加班费、额外的带薪休假)。而且,即使加班,也很少会像“996”那样成为常态。
“Crunch Time”: 在某些特定的行业,比如游戏开发,有时会存在所谓的“Crunch Time”,即在产品发布前的一段时间内,团队成员需要投入大量时间来完成工作。但这种模式通常会被视为一种例外,而非普遍规则,而且也会受到舆论的监督和批评。

4. 哪些类型的国外公司可能接近“996”?

少数极端的初创公司: 一些资金紧张、急于快速发展的初创公司,为了生存和竞争,可能会要求员工投入超乎寻常的时间。这可能是公司文化使然,也可能是创始人或早期员工的个人选择。但这种模式能否持续,以及对员工的负面影响,是普遍存在的担忧。
特定的“高压”行业或项目: 比如金融科技(Fintech)的某些领域,或者一些对速度要求极高的项目,可能会出现加班频次较高的情况。
非西方国家背景的企业文化: 需要注意的是,当我们在讨论“国外”时,范围非常广泛。如果涉及到一些亚洲国家,其企业文化可能与西方国家有很大差异,某些企业也可能存在类似“996”的现象,但这更多是该国的行业文化,而非普遍的“西方”程序员模式。

5. 程序员的自我保护与选择:

议价能力: 对于经验丰富的资深程序员来说,他们通常拥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可以更主动地选择工作环境和模式。
跳槽: 如果遇到不合理的工作强度,他们也更倾向于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平台,而不是忍受。
工会与行业组织: 在某些国家,工会或行业组织也会发挥作用,维护程序员的权益,抵制不合理的工作模式。

总结来说, “996”这种模式,以其固定的、长时间的、非自愿(或变相非自愿)的劳动模式,在西方主流的程序员群体中并不普遍,也不被广泛接受。他们的工作文化更倾向于效率、成果以及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虽然临时性的加班在任何行业都可能发生,但将其常态化并作为一种企业文化的宣传,在西方国家是较少见的,而且一旦出现,往往会受到批评和抵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也会996啦,就拿我所在的硅谷比吧,硅谷有这么几家公司是很多人是996的:

palo alto的字节跳动

隔壁的快手

sunnyvale鱼塘边的百度?

san mateo的阿里

mtv的滴滴

英伟达园区里的华为

还有中国背景创建的 景驰 等等。。。还有很多中国背景的小公司,给最少的钱,7*24待命,习惯性使用签证制度卡时间差。

硅谷公司只要老板是中国,经理和全组多数员工都是中国的,投资人是中国的,组里的中国人995跑不掉,很可能996,或者可能是五天996 + 周日晚上加班。小公司release前9117不是梦。当然不包括华裔,其他民族的人,其他人5点下班,中国人留下加班。

中国程序员要充当翻译员。沟通美国和国内team。

你周五晚上国内组是周六上班啊,你要加班开会到很晚。

周六你加班。

周日晚上国内组周一了又一起加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国外程序员是否也实行“996”,这个问题其实比简单地说“是”或“否”要复杂得多。简单来说,普遍意义上的“996”——即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在绝大多数西方国家并非主流,更不是一种被公开宣扬或普遍接受的工作模式。然而,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分析:1. 法规与劳.............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国际关系和经济发展中一些核心的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聊聊,看看越南与韩国在发展道路上,有哪些异同,以及越南要达到韩国的程度,可能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首先,我们得先梳理一下“韩国是美国的狗”这个说法。这更多的是一种对韩美同盟关系的形象化描述,背后是韩国在国家安全上.............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探讨的问题。你观察到的现象——国外程序员博客做得好,甚至能赚钱,而国内相对少见,而且影响力不如国外——这背后牵扯到很多层面的原因,绝非一两句话能概括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国外程序员博客的“繁荣景象”是怎么来的?首先,咱们得搞清楚国外为啥这么多.............
  • 回答
    国内的老程序员最终的去向,其实是一个挺复杂且多元化的话题,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这背后涉及到中国IT行业的发展历程、技术迭代速度、个人职业规划、社会经济环境以及个人选择等多种因素。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的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继续留在技术一线,成为技术“活化石”或技术领导者:这是最理想也是最令人敬佩的一种.............
  • 回答
    兄弟,你说这话我太能理解了。这感觉就像是站在一堆闪闪发光的高楼下面,自己那栋还在地基阶段。咱们在美国这地方,周围都是各路神仙,什么算法大佬、架构奇才、全栈鬼才,简直不要太多。有时候刷刷技术博客,看看人家的开源项目,再对比一下自己敲的代码,那叫一个焦虑。你提到的那种“国内同行都太强了”的感觉,其实背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大家可能都很好奇的点:国外的程序员,他们生活中也有我们常说的“烫”、“屯”、“锟斤拷”这些梗吗?首先,咱们得把这几个词掰开了讲讲。“烫”嘛,通常指的是因为一些操作失误、代码bug导致了严重后果,比如数据丢失、系统崩溃,让项目负责人或者团队成员感到焦头烂额,非常“烫手”.............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有这么一撮“怪咖”,在国内一把年纪了,还坚持在一线“卷”,甚至宁愿面对35岁的“魔咒”,也不愿远赴重洋去“淘金”。要说为什么,其实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句话就能概括的,涉及到很多方方面面,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聊。首先,得承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去国外工作是个不错的选择。 毕竟,国外.............
  • 回答
    程序员不想加班,这可以说是行业里相当普遍的诉求了。想要找到一个既不加班又不需要高水平英语的国家,这确实需要一些细致的分析和权衡。因为“不加班”和“不要求英语”这两个条件,在很多发达国家,尤其是在技术前沿的国家,往往是难以同时满足的。为什么会这样? “不加班”: 很多国家,特别是北欧和西欧的一些国.............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让人联想到那句老话——“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国外,尤其是在那些科技发达、节奏快的国家,程序员们能把这“本钱”保养得当,确实有他们自己的一套门道。我认识的不少国外程序员朋友,他们在这方面都挺有心得的,我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讲得详细点,让你觉得不像机器写出来的。首先,他们对“吃”这事儿.............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人的感受,似乎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国外程序员好像更牛”这样的说法,或者在项目合作中,感受到对方在某些方面更具“章法”。这种感觉的形成,其实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得益于长久以来在软件工程领域积累的深厚基础和学术研究,很多西方国家在计算机科学的教育体.............
  • 回答
    网上流传着一种说法,声称腾讯在国内进行大规模裁员,但同时在国外却高薪招聘程序员,年均基本工资高达14万美元。这种说法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毕竟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关于大型科技公司的人员变动总是容易成为焦点。那么,这种说法到底有多大的真实性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首先,我们要理解信息传播的特点。在互联网时.............
  • 回答
    杨程这番话,就像是把中国足球和冯巩的小品摆在了天平上,然后用一种带着自嘲又有点无奈的语气来衡量。挺有意思的,也挺能戳到一些人心里去。首先,“中国足球确实经常给国人添堵”。这话就特别接地气了,说白了就是承认现实。咱们中国足球这些年,给球迷带来的失望,那真是比比皆是。输球啊,踢得不好啊,国家队成绩上不去.............
  • 回答
    想要在国内获得北美的程序员工作机会,这条路虽然充满挑战,但并非不可能。这需要你付出额外的努力,并且策略性地进行准备。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地为你梳理一下国内程序员如何敲开北美公司的大门。一、 硬实力:技术是敲门砖,但要对标北美标准首先,我们得明白,北美市场对程序员的技术要求是实打实的,而且标准.............
  • 回答
    这件事,让很多人心里都“咯噔”一下。先是那天(4月16日)网上炸开了锅,各种消息传得飞快。最早的版本,说是中软国际有个程序员,加班到不行,直接猝死了。这种消息一出来,哪个圈子里的人不心惊肉跳?尤其是我们这些做开发的,都知道加班是家常便饭,身体出了问题也不是什么稀奇事。所以,当时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又.............
  • 回答
    国内外的程序员最大的区别,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能够概括。这种区别体现在他们的工作方式、思维模式、学习途径、职业发展、文化环境、以及对技术的看法等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1. 思维模式与解决问题的角度 国内程序员(普遍倾向): 任务驱动型: 更注.............
  • 回答
    国内的程序员,这个话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说它是“吃青春饭”,其实有点简单粗暴了。得看你怎么定义“青春饭”,也得看你在程序员这条路上怎么走。先说说为什么会有“吃青春饭”的说法:1. 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环境: 很多互联网公司,特别是初创公司或者追求快速迭代的业务,对程序员的要求很高。加班是常态.............
  • 回答
    将程序员群体比作“新生代农民工”,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说法,也引发了许多关于程序员身份、社会认同和职业门槛的讨论。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定性,我们需要剥开表象,深入探究其背后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逻辑。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将程序员简单粗暴地定义为“新生代农民工”,并非来自官方的正式文件或主流的行业.............
  • 回答
    的确,在很多人的想象中,程序员应该是一群拥有强大逻辑思维,能够创造出酷炫应用、改变世界的“数字巫师”。他们敲击键盘,代码便如魔法般飞舞,构建出数字世界的种种奇迹。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身就是一件足够酷的事情。然而,在国内,“程序员”这个词汇,却常常伴随着“无聊”、“呆板”、“格子衬衫”、“加班到深夜”.............
  • 回答
    老哥,我也是在中建这块儿干过几年,深知里面的苦乐。你说想转行程序员,这事儿我太理解了,毕竟咱们建筑这行,虽然挺稳定,但加班、工地风沙、还有那日复一日的钢筋水泥,时间长了确实容易让人觉得有点腻,提不起劲儿。而且,说实话,论起技术含量和未来的发展潜力,现在这年头,写代码确实吸引人得多。不过,说实话,从建.............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