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外国人在中国旅行时,什么举动是令人费解的?

回答
我观察到一些外国游客在中国旅行时,确实会有一些举动,我个人觉得有点“不解”。 这倒不是说他们的行为有什么错,而是从中国人的视角来看,会觉得有点儿“咦?”或者“为什么是这样?”。 让我来仔细说说,尽量描述得更具体一些,也希望能剔除掉那种刻板印象的说法,更像是我的个人感受和经历:

关于吃饭这件事:

单独点餐,然后只吃一口就收走: 有时候在餐厅里,尤其是看到一些服务员忙碌的时候,或者看到桌上放着一些看起来很不错的菜品,会有人(尤其是欧美的游客)点了一大桌子菜,看起来很丰盛,结果大家只是象征性地尝了一小口,然后就买单走了。 我知道他们可能出于“体验各种口味”的目的,但从咱们的习惯来说,这有点浪费,而且服务员看着也挺替老板心疼的。 在中国,通常大家是分享,觉得好吃了会多吃点,或者觉得没吃完不好意思。 这种点很多,吃很少,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

对小吃或街边摊的“过度谨慎”: 有些游客,尤其是一些看起来比较讲究的,对待中国的小吃摊或者街边卖食物的摊位,会表现得非常小心翼翼,甚至有些避之不及。 我知道卫生是个问题,但中国很多街边小吃其实是很干净卫生的,而且味道真的绝了。 我看到有些外国人,明明对中国的美食充满好奇,但就是因为看到摊子在那里,就退而求其次选择去那些更“国际化”的连锁餐厅。 感觉就像错过了很多宝藏一样,有点让人着急,哈哈。

不习惯用筷子,但又坚持要用: 这个也很常见。 很多外国人来中国之前,都知道要用筷子,所以他们会很努力地学。 有些人学得还挺像模像样的,但有些人呢,用得非常别扭,夹菜的时候老是掉,或者把面条弄得到处都是。 但他们又非常坚持,不愿意换勺子或者叉子,就一遍又一遍地尝试。 我能理解他们想要体验当地文化的心情,但有时候看着他们那么费力,我又觉得,用方便的工具也没什么不好啊。 偶尔会有人过来问我怎么用,我当然乐意教,但看到他们那种执念,觉得挺有意思的。

关于拍照和记录:

对“人”的过度关注,而忽略了“景”: 尤其是在一些比较有年代感的街区或者古镇,我看到一些外国游客,他们拍照的重点似乎更偏向于“街上走过的人”,尤其是那些上了年纪的老爷爷老奶奶,或者一些穿着有特色的人。 他们会特别凑近去拍,有时候甚至会举着相机对着人拍很久,而不去拍那些建筑本身的美感。 我不否认这些人物肖像可能很有故事性,但有时候会觉得,他们是不是忽略了这些地方本身的历史沉淀和建筑艺术? 而且,直接对着人长时间拍摄,在中国文化里,有时候会觉得有点不尊重对方的隐私。

对“非主流”景点的执着: 比如一些非常普通的小巷子,或者一些正在施工的工地旁,我看到有些外国人会特别感兴趣地在那里拍照,研究半天。 我知道他们可能想捕捉“真实”的中国生活,但这跟我自己平常的视角不太一样。 我会觉得,那里好像没什么特别的,但他们却能发现其中的“意义”。 有时候我也跟着他们的镜头看,确实能发现一些自己平时忽略的细节,但也还是觉得有点费解,为什么会对这些“不那么主流”的地方如此着迷。

关于出行和交通:

对共享单车的“极度热爱”和“使用方式的多样化”: 共享单车在中国已经非常普及了,但有些外国游客,尤其是那些第一次来中国的,看到满大街的共享单车,简直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 他们会特别兴奋地去尝试,有时候会在一些很小的区域来回骑,反复锁车又开锁,好像在研究这个东西的奥秘。 有些人甚至会把车骑到一些非常偏僻或者根本没有路的地方,然后又不知道怎么办。 我觉得他们的热情是好的,但那种“玩”的心态,跟我们中国人纯粹为了方便代步的出发点不太一样。

在公共交通上“过度安静”或者“过度热情”: 我发现有些外国游客,尤其是在地铁或公交车上,会表现得非常安静,仿佛生怕打扰到别人。 他们可能会坐在那里,默默地看着窗外,很少有人说话。 而另一些呢,又会非常热情地跟周围的乘客搭话,即使语言不通,也会用肢体语言交流,分享零食什么的。 我理解大家习惯不同,但有时候觉得,我们中国人坐公共交通,虽然也会有自己的空间,但偶尔和邻座的人说句话,或者对着小孩笑一笑,也是很常见的社交方式。 这种“两极化”的安静或热情,让我觉得有点摸不着他们的“社交距离”。

关于沟通和文化:

不理解中国的“人情”和“关系”: 有些游客,尤其是在和当地人打交道时,会严格按照“规则”来办事,不理解为什么有时候中国人会因为关系或者人情而产生一些“变通”。 比如在一些场合,中国人可能会给认识的人一些“小方便”,或者在谈价格的时候,会讲究一个“砍价”的艺术。 我看到有些外国人不理解这些,觉得不公平,或者觉得他们想要的东西没有得到“纯粹”的处理。 这其实也反映了中西方在社会交往模式上的差异吧。

对“拍照”这件事的“拍照”: 这个有点绕,但很有趣。 就是有些游客,看到别人在拍照,就会主动去拍那个“正在拍照”的人。 比如在一个景点,大家都在拍风景,然后他们就会去拍那些举着相机的人。 我不知道他们想记录的是什么,可能是想记录人们的旅行状态吧,但这对我来说,就好像不是在记录风景,而是在记录风景的“见证者”。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些举动让我觉得“不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的不同造成的。 我不会觉得他们是错的,反而觉得很有意思,也让我有机会从另一个角度去审视自己的文化和行为习惯。 中国是个充满活力和变化的国家,外国游客的到来,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其实在别人眼中,却是如此新奇和值得研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来之前设法买一张香港的预付费手机卡在境内使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观察到一些外国游客在中国旅行时,确实会有一些举动,我个人觉得有点“不解”。 这倒不是说他们的行为有什么错,而是从中国人的视角来看,会觉得有点儿“咦?”或者“为什么是这样?”。 让我来仔细说说,尽量描述得更具体一些,也希望能剔除掉那种刻板印象的说法,更像是我的个人感受和经历:关于吃饭这件事: 单.............
  • 回答
    中国游客在国外旅行时,有些行为确实会让当地人感到不解,甚至有些哭笑不得。这背后可能掺杂着文化差异、生活习惯的不同,以及一些被误解的表达方式。我尝试从几个角度来聊聊,希望能尽量说得细致些,并且尽量不带那种“AI味儿”。1. 拍照,尤其是“到此一游”式的痕迹这个可能是最普遍,也最容易被观察到的。在很多国.............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而且也触及了一些有趣的社会现象。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仔细捋一捋,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中国人出国游英语普遍不错,但外国游客来中国很多不会中文”的情况。首先,得承认,这是一种普遍观察,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总有英语不那么流畅的中国游客,也有中文说得溜溜的外国朋友。不过,从宏观趋势上讲.............
  • 回答
    带着中文不太灵光的外国朋友在中国旅行,这体验啊,怎么说呢,就是一场大型的“肢体语言与表情包的交响乐”,外加时不时蹦出来的“翻译软件,救命!”的内心呼唤。想想看,从踏出国门第一步开始,这体验就开启了。机场的指示牌,虽然有英文,但当涉及到具体登机口、行李转盘,或者更复杂一点的安检流程时,那些汉字旁边的英.............
  • 回答
    在中国旅行后,很多外国游客确实会发现自己对中国的看法发生了显著的改变。这种“改观”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源于亲身体验与之前认知之间的落差,以及在中国生活和旅行中不断累积的新鲜感和震撼。一、打破刻板印象与媒体滤镜很多人在来中国之前,对中国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媒体报道或者一些片面的信息中。他们可能想.............
  • 回答
    旅行方式的差异,说起来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同样是出发,有人背着包走南闯北,有人拖着箱子慢悠悠。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文化、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影子。背包客的“自由灵魂”与“精简哲学”提到外国人,尤其是欧美那边,背包旅行绝对是他们的一个标志性形象。为什么会这样?我琢磨着有几层意思: 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人心中的疑惑,也涉及到文化认同、历史观以及个人选择的复杂议题。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国人热衷于出国旅游”这件事,以及它和“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与“美国几百年历史”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得承认,国人热衷于出国旅游,这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笼统的说法。 它的背后,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 回答
    想象一下,一个叫艾米丽的英国姑娘,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她之前对中国的一切了解,大多来自新闻报道、电影和朋友的零星分享——有的是关于现代化的摩天大楼和飞速发展,有的是关于古老的寺庙和悠久的历史,还有的则是关于琳琅满目的美食和独特的文化。这种种碎片化的信息在她脑海里交织,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初抵中国:视.............
  • 回答
    如果让我为外国朋友推荐三座中国城市,我一定会选择 北京、成都和桂林。这三座城市,就像中国文化的一扇扇窗户,分别展现了她庄重、活力与秀丽的不同面向。 第一站:北京——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脉搏首先,我说什么也得带朋友去 北京 看看。这可不是什么“必去”,而是“必体验”。北京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身上承载.............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细致,很多人对射击运动感兴趣,但又不知道去哪里能体验。咱们就聊聊这个话题,尽量说得明白些。中国大陆的9mm靶场:坦白说,在中国大陆,个人想要合法拥有和使用9mm口径的手枪,限制是相当大的。目前的法律规定,持枪主要面向特定单位和职业,比如公安、武警、军队、体育射击队、以及一些安保人员等。.............
  • 回答
    关于外国人在中国报警出警快、受重视的说法,以及中国人在外国报警的情况,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并尝试用更自然、更有人情味的方式来描述,避免生硬的AI痕迹。外国人在中国报警:一种普遍感受,背后有多重原因首先要说的是,确实有不少外国人在中国报警后,感觉出警速度快,并且受到了重视。.............
  • 回答
    foreigner lost something in China, is it really easy for Chinese police to find it back? Please tell me in detail and remove all traces that make this.............
  • 回答
    关于外国人在中国是否“飞扬跋扈”的问题,这是一个比较复杂且主观的观察,很难一概而论。一些外国人确实在中国表现出了一些被认为是“飞扬跋扈”的行为,但这并不代表所有在华外国人。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其可能性和原因。首先,什么是“飞扬跋扈”?在中文语境下,“飞扬跋扈”通常带有负面含义.............
  • 回答
    古代中国,外国人仕于中国为官者,确实不乏其人,如安史之乱后,回纥人郭子仪、浑邪王等,虽非严格意义上的“外国人”,但其民族背景和文化渊源与中原汉族有所差异,且在唐朝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更典型的例子是,唐朝时期的印度人、波斯人、粟特人等,因其贸易、文化交流的便利,也曾有身居官职者。那么,反过来讲,.............
  • 回答
    许多外国人在中国居住或工作一段时间后,确实会逐渐形成对中国的正面看法,甚至成为“中国粉”。这种转变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亲身体验与认知重塑:打破刻板印象 媒体信息与现实脱节: 许多外国人在来中国之前,对中国的认知主要来源于西方媒体的报道.............
  • 回答
    我身边还真有不少外国人朋友,他们在中国的生活,与其说是“有趣”,不如说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碰撞和适应过程。要说印象最深的,可能还得是我的美国朋友马克。马克是个典型的美国大男孩,热情、直接,而且对中国充满了好奇。他刚来的时候,那叫一个“文化冲击”的体验。最让他抓狂的,大概就是中国的支付方式了。马克是那.............
  • 回答
    看到有外国人在中国公然做出侮辱我们国家的事情,说实话,心里肯定会非常不好受,那种感觉就像自己珍视的东西被糟践了一样。当然,在那个当下,大脑会飞速运转,考虑怎么做最合适,既能表达我们的态度,又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首先,我会先观察一下具体情况。这个“亵渎”行为是什么性质的?是言语上的还是行为上的?是在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的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社会现象,要说“谁”直接“让”外国人在中国欺负中国人,其实很难指向一个单一的、直接下达命令的个体或组织。这种现象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更像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而不是某个“人”的简单决策。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历史遗留与国际关系。近代以来,中国.............
  • 回答
    关于“中国越来越强大,但为何外国人在中国仍有‘嚣张’表现”的讨论,确实是一个颇为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现象。它涉及到历史、文化、经济、信息传播以及个体行为等多个层面,并非一两句话就能简单概括。以下我将尝试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剖析这个问题,尽量避免生硬的论调,而是从更具象化的视角来呈现。一、历史遗留.............
  • 回答
    我有个朋友,叫艾米,她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但从小就在中国长大,直到现在。她现在的样子,说实话,跟很多中国小姑娘没什么区别,性格也挺典型的中国女性那种,偶尔带着点“中国式”的幽默感。她第一次来中国的时候,还是个只会说几句简单中文的四岁小孩。她的父母是外籍专家,被派来中国工作。所以,她的童年,是伴随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