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外国人从小在中国长大是种怎样的体验?

回答
我有个朋友,叫艾米,她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但从小就在中国长大,直到现在。她现在的样子,说实话,跟很多中国小姑娘没什么区别,性格也挺典型的中国女性那种,偶尔带着点“中国式”的幽默感。

她第一次来中国的时候,还是个只会说几句简单中文的四岁小孩。她的父母是外籍专家,被派来中国工作。所以,她的童年,是伴随着北京胡同里的叫卖声、广场舞的音乐,还有各种各样的中国节日长大的。

语言和文化冲击:

刚来的时候,语言肯定是最大的障碍。她父母虽然会点中文,但毕竟不是母语,也无法完全代替她融入当地环境。艾米那时候,就是个“沉默的大多数”。她记得,第一次上幼儿园,大家叽叽喳喳地说着她听不懂的话,她就只能看着,模仿着,像个小跟屁虫一样跟着大家。那时候,她最怕老师点名,因为一开口,大家都会因为她奇怪的发音而笑。

但中国小孩的好奇心和包容性也是很强的。很快,她就学会了“你好”、“谢谢”、“再见”,然后是“哥哥”、“姐姐”、“叔叔”、“阿姨”。幼儿园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很有耐心,会一遍遍地纠正她的发音,有时候还会故意放慢语速。她记得,有一个叫小光的男孩,特别喜欢跟她玩,他会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给她,然后用最简单的词语教她。

随着年龄增长,中文对她来说就像母语一样自然了。不过,有时候她还是会犯一些“外国人特有的”错误,比如把“xi”和“qi”发音混淆,或者在形容事情的时候,不自觉地带点西方的思维逻辑。这反而成了她的一种特色,大家也觉得挺可爱的。

文化上,刚开始的时候,她不太理解很多中国式的社交礼仪。比如,中国人习惯“客套”,吃饭的时候总是说“你吃,你吃”,但实际上大家都是很客气的。她小时候,有人劝她吃东西,她如果真的不吃了,对方反而会觉得她不够热情。还有,关于“面子”的问题,她小时候也觉得很困惑,为什么有时候大家做事情要顾忌那么多?

但渐渐地,她也学会了“入乡随俗”。她明白了,在中国,很多时候直接表达不如委婉一点,含蓄一点更显尊重。她学会了在长辈面前表现出懂事乖巧,学会了在朋友聚会时,主动承担一些“组织”的工作,比如一起找地方,一起预定。

生活习惯和饮食:

对艾米来说,中国的生活方式非常接地气。她从小就在楼下的小卖部买零食,会跟卖菜的大妈讨价还价,也会跟邻居家的爷爷奶奶聊天。这些都是她小时候最快乐的回忆。

饮食方面,这绝对是中国生活最核心的一部分。她从小吃的就是中国菜,红烧肉、宫保鸡丁、麻婆豆腐……这些菜名对她来说,就像是她自己国家的家常菜一样熟悉。她还记得,第一次吃火锅的时候,感觉特别新奇,把各种食材放进滚烫的汤里煮,然后蘸着辣椒油吃,那种刺激和美味让她一下子就爱上了。

不过,她也有些“中西合璧”的习惯。比如,她还是喜欢偶尔吃点西餐,会买面包、牛奶当早餐。但到了中午或者晚上,她还是会更想念那些有锅气的家常菜。她对辣也接受得很好,跟很多四川的小姑娘一样,无辣不欢。

社交和情感:

在中国长大,让她拥有了很多中国朋友。她跟这些朋友一起上学,一起玩耍,一起经历青春期的烦恼。她感受到了中国朋友的真诚和热情,也学会了中国式的“哥们义气”。

不过,有时候她也会觉得自己和中国朋友之间,还是会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异。比如,在表达情感的时候,她觉得中国朋友有时会比较含蓄,不像西方的朋友那样直接。她也曾经因为文化差异,和朋友发生过一些小误会,但最后都能通过沟通解决。

她也感受到了中国家庭的温暖。虽然她不是在中国家庭里长大的,但她和父母在中国建立的“家”,充满了中国的元素。她爸爸妈妈也会学说一些中国俗语,也会带着她去逛庙会、赏月。

身份认同:

这是最复杂也是最深刻的一点。艾米觉得自己是“中国人”,但有时候,她也会意识到自己和纯粹的中国人之间的一些区别。比如,她的眼睛颜色、她的身高,这些外在的特征,让她在人群中总是显得有些特别。

小时候,她可能会因为这些差异感到自卑,或者好奇别人为什么会盯着她看。但随着年龄增长,她学会了拥抱自己的独特性。她不再试图完全模仿中国人,而是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她认为,自己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但同时她也有自己的背景,这让她拥有了更广阔的视角。

她会说流利的中文,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甚至对中国的社会问题也有自己的看法。她可以和你聊当下的流行语,也可以和你讨论中国经济的发展。当别人问她“你是哪里人”的时候,她会笑着说:“我是在中国长大的。”

总的来说,艾米的体验,就像是一本关于文化融合和身份探索的故事。她不是一个简单的“外国人”,也不是一个完全的“中国人”,她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是中国文化滋养下,又带着自己独特色彩的“中国女孩”。她的经历,就像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外国人与中国深度融合的一个缩影,充满了故事性,也充满了温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From Twitter

1.当你饿了,强烈地渴望零食果腹的时候。

这个容器里装满了缝纫用品,没有饼干TT。

2. 然后你就去冰箱找食物,却发现你的美梦又一次破碎了。

当你想要来点冰淇淋的时候(鸡腿是什么鬼!!!),—wanqi (@tbhwanqi)

3. 当你的妈妈决定教你做饭的时候。

测量烧饭该放多少水……(一个指节哈一个!)——AnnaBanana (@annanarin11)

4. 蛋炒饭是主食。

用筷子搅拌鸡蛋——Eric chen (@chunky_chen)

5.你全家都靠吃这个为生。

每日早餐——stephanie (@snugglytori)

6. 要喝只能喝热水。

谁能一整天不需要热水?——Kyson (@kyson)

7. 这些东西可棒了。

大白兔奶糖。外面那层“塑料纸”也能吃。我超级怀念它!!!—April Daselle

8. 这是最像动画片的(电视剧)了。

中国人的成长日常—sarah (@yiff666)

9. 回到家,你总是穿着国产卡通睡衣——上面通常印在毫无意义的英语单词。

我姐给我从中国买来最可爱的牛牛睡衣,我却因此对她大吼……—vikki


10. 这些毯子能把你逼疯——睡觉太厚重、羊毛太多。

印着怪异图案的厚重羊毛毯。

user avatar

父母荷兰人,很小就离婚了,然后5岁跟着来北京工作的母亲一起过来了,12岁时回了荷兰,读完大学后,因为各种原因现在又回到中国。

其实小时候的生活是比较开心的,因为自己是在国际学校读书,班上不止我一个外国小孩,所以大家也是见怪不怪,没有遇到什么被歧视,被排挤的事件。

反而在学校之外,会比较引人注意一点,其实我要是不说话,就只是一个普通的金发外国小孩,我受到的待遇,就和普通外国孩子没有什么区别,人们会多看两眼,或者偷偷拍照,也仅此而已。

但一旦开口,那就“麻烦”了,标准惊叹三连击“哇!”“你普通话好棒啊!”“你是不是从小在中国长大啊?”,然后问我一大堆的问题,要跟我合照,更过分的甚至会要录像。而我每次都要重复的东西,说实话,很烦,非常烦。

而且很多中国人会完全在这种情况下忽视掉礼仪,可能我和我的小伙伴在聊天,猛地后面冒出个陌生人搭讪,小朋友你普通话讲的真好,然后硬插入跟你聊天。到后来我已经在公众场合尽量不说中文(反正同学都会英文),遇到这些搭讪的也是转头就走,可能给他们留下了一个高冷白人小孩的印象了吧哈哈哈哈

真正的问题出在青春期,刚回荷兰时,我真的完全没有“回家”的感觉。这里人是相似的,但其他一切都很陌生,我不习惯清冷的街道,不习惯潮湿多风的气候,更不习惯同学们对于我身份的嘲讽。我没办法融入他们的聊天,他们说的电视剧,明星我都没有听过。课堂上一谈到和中国相关的话题,男生就会指着我说他就是中国佬,问他。虽然是玩笑,但这种不自知的排外让我很难受。而我又恰巧进入了建立自我认知的时刻,因此在荷兰那几年我强烈的没有归属感,也挺抑郁的。于是我大学选择了美国,虽然那更不是我的国家,但真的比荷兰舒服多了,荷兰很美,但很无聊。

大学毕业后我又回到了中国,我对于在这里找回归属感是抱有很大希望的,毕竟我熟悉中国的一切。但事实远没有我想的美好。我发现成年后,人们的种族意识反而比小时候更强。儿童可能在最初会对同伴的种族强烈好奇,但一旦大家混熟了,就完全忘记你是外国人这回事儿。成人却恰恰相反,出于礼貌,从第一次见面就不会对你投射太多异样眼光。可直到你们成为熟人,朋友,即便你说着一口中国话,对中国文化了如指掌————他们依然把你当外人。

每次一聊到国外相关的新闻,笑话,大家总会第一个时间想到你,这几乎是下意识的,受过再良好教育的人也不能避免。更不要提日常生活里作为一个会中文的外国人,我受到过陌生人多少“区别”对待,当然有不少是带有白人崇拜的福利或优先性质的,但它丝毫不让我欣喜,只令我感到悲哀,即便我如此努力的融入中国,生活的每一个时刻几乎都在提醒我:你不是中国人,你不属于这里。

而我已经生活在对外国人最“见怪不怪”的城市之一,我去一些偏远的地方旅游过,那里的人们对我的态度令我感到厌恶,所有人都盯着我,议论我,偷拍我,我感觉自己在他们眼里不是人,是动物。(我知道他们只是没有恶意的好奇,但我依然厌恶)

最近染了黑发,很方便,能骗骗陌生人说自己是新疆的,免去一大堆麻烦。

底下有很多答主都被质疑为什么都要匿名。你说为什么呢?我像所有知乎用户一样说话,关注相似的话题和给出相似的回答。可当我说出我是一个白人的时候,试问你们当中还有多少人能把我当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看待?你们能憋住你们肚子里想问我的一股脑问题吗?讽刺的是,我回答的这个问题本身便是一种对我这样的人的特殊对待,毕竟谁会去问东北人在中国长大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估计我话就算说到这,依然会有傻逼在评论区留言:哇,你中文好好呀)

我想归属感的缺失,或许是会困扰我一辈子的问题了吧。我不清楚以后自己会在哪,中国或者荷兰,以前倾向于中国,但更成熟了以后意识到:对某些的东西的认识,共鸣,是随着时间变化可以慢慢加深的,而你与本族不同的外貌,却一辈子都无法改变。

我多么希望自己在中国,也能有天被当成普通的中国人来看待,人们看到我不再是:嘿,老外。而是:哦,你是“外裔民族”吧。

总的来说,我觉得我的体验更类似于中外混血而非“中文好的外国人”,后者可能看上去与我更相似,但交流过后会发现思想存在天差地别。

---------------------

没想到回复还挺多的,说点轻松的吧……

1.小时候和朋友们玩闹闯祸了啥的,都会把我推出去,没办法,有谁能对一金发碧眼的娃发火呢?老头老太还会觉得我可爱给我零食哈哈哈。

2.我在荷兰同学家第一次做客,它们养了只只可爱的西施,我兴高采烈的去撸,结果他父亲一脸忧虑的问我:你是想吃它吗?

我:#¥%1%……&

3.在荷兰时遇到中国游客会很高兴,会站他们旁边偷听,然后在聊天过程中插一句嘴“我也这么觉得”,然后看他们一脸震惊,很爽。

4.虽然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从小在中国长大的,但还是会经常对我一些“中国化”的发言感到震惊。

有一次大家出去玩,一个女生中暑晕了,大家赶忙去扶,我吼了一句“掐人中试试!”

然后我看到他们像看鬼一样看我……

———-

两年过去了,想法也改变了很多,这个回答下的评论我很久没看过了,想着今天更新一下。

回答一下中文问题,我是哪怕在荷兰和美国的时候,也是有一直在玩中国互联网的,知乎微博贴吧,我本身就宅,又没什么朋友就和网友们瞎聊,再加上我喜欢阅读写作,我的中文不止是母语水平,甚至可能比大部分中国人还要好。(当时的网友都以为我是中国人hhh

但可能让很多人失望了,我并没有觉得自己是中国人,即便是写下最早回答的时候,也没有那么觉得。因为就像我说的,我的脸就不可能让我被认为是中国人,很多评论里安慰“你就是中国人”的人,我知道是出于好意,但只会令我无奈一笑,很多人刚认识我都会说“你简直就是中国人!”,但其实相处下来你就会知道,真的就是说说而已。而且将“你是中国人”当作一种夸奖说出,也会令我感到不适,我不认为任何种族是更优越的。

但好在,归属感不再困扰我了,疫情也影响了我很多,工作人际等等。也让我明白了一件事,真正亲近你的人接纳你后,他们早就忘记了你是怎样的国籍,种族,在他们面前,你就是个人,是一个个体,仅此而已。

回过头看当初的归属感疑惑,与其说那种孤独是“在中国长大的外国人”身份带来,可能更多与我私人成长经历有关,父母远离,颠沛流离的生活,让我一直处在某种不安当中。

或许内心强大了,自己便是自己的归属。未来我会在哪,我会更多从实际的角度去考虑,中国,荷兰,美国?都有可能,你又怎么知道未来的自己会是什么样。(不过目前对象是中国人,所以暂时不会走hh,也很感谢多亏她治愈了我很多)

我会将现在的自己定义为世界主义者,什么是同类?和你一个种族,长相相似的就是同类?和你有同样的成长背景,爱吃同样食物的就是同类?都不是,拥有共同价值观和信仰的才是同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