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Twitter
1.当你饿了,强烈地渴望零食果腹的时候。
这个容器里装满了缝纫用品,没有饼干TT。
2. 然后你就去冰箱找食物,却发现你的美梦又一次破碎了。
当你想要来点冰淇淋的时候(鸡腿是什么鬼!!!),—wanqi (@tbhwanqi)
3. 当你的妈妈决定教你做饭的时候。
测量烧饭该放多少水……(一个指节哈一个!)——AnnaBanana (@annanarin11)
4. 蛋炒饭是主食。
用筷子搅拌鸡蛋——Eric chen (@chunky_chen)
5.你全家都靠吃这个为生。
每日早餐——stephanie (@snugglytori)
6. 要喝只能喝热水。
谁能一整天不需要热水?——Kyson (@kyson)
7. 这些东西可棒了。
大白兔奶糖。外面那层“塑料纸”也能吃。我超级怀念它!!!—April Daselle
8. 这是最像动画片的(电视剧)了。
中国人的成长日常—sarah (@yiff666)
9. 回到家,你总是穿着国产卡通睡衣——上面通常印在毫无意义的英语单词。
我姐给我从中国买来最可爱的牛牛睡衣,我却因此对她大吼……—vikki
10. 这些毯子能把你逼疯——睡觉太厚重、羊毛太多。
印着怪异图案的厚重羊毛毯。
父母荷兰人,很小就离婚了,然后5岁跟着来北京工作的母亲一起过来了,12岁时回了荷兰,读完大学后,因为各种原因现在又回到中国。
其实小时候的生活是比较开心的,因为自己是在国际学校读书,班上不止我一个外国小孩,所以大家也是见怪不怪,没有遇到什么被歧视,被排挤的事件。
反而在学校之外,会比较引人注意一点,其实我要是不说话,就只是一个普通的金发外国小孩,我受到的待遇,就和普通外国孩子没有什么区别,人们会多看两眼,或者偷偷拍照,也仅此而已。
但一旦开口,那就“麻烦”了,标准惊叹三连击“哇!”“你普通话好棒啊!”“你是不是从小在中国长大啊?”,然后问我一大堆的问题,要跟我合照,更过分的甚至会要录像。而我每次都要重复的东西,说实话,很烦,非常烦。
而且很多中国人会完全在这种情况下忽视掉礼仪,可能我和我的小伙伴在聊天,猛地后面冒出个陌生人搭讪,小朋友你普通话讲的真好,然后硬插入跟你聊天。到后来我已经在公众场合尽量不说中文(反正同学都会英文),遇到这些搭讪的也是转头就走,可能给他们留下了一个高冷白人小孩的印象了吧哈哈哈哈
真正的问题出在青春期,刚回荷兰时,我真的完全没有“回家”的感觉。这里人是相似的,但其他一切都很陌生,我不习惯清冷的街道,不习惯潮湿多风的气候,更不习惯同学们对于我身份的嘲讽。我没办法融入他们的聊天,他们说的电视剧,明星我都没有听过。课堂上一谈到和中国相关的话题,男生就会指着我说他就是中国佬,问他。虽然是玩笑,但这种不自知的排外让我很难受。而我又恰巧进入了建立自我认知的时刻,因此在荷兰那几年我强烈的没有归属感,也挺抑郁的。于是我大学选择了美国,虽然那更不是我的国家,但真的比荷兰舒服多了,荷兰很美,但很无聊。
大学毕业后我又回到了中国,我对于在这里找回归属感是抱有很大希望的,毕竟我熟悉中国的一切。但事实远没有我想的美好。我发现成年后,人们的种族意识反而比小时候更强。儿童可能在最初会对同伴的种族强烈好奇,但一旦大家混熟了,就完全忘记你是外国人这回事儿。成人却恰恰相反,出于礼貌,从第一次见面就不会对你投射太多异样眼光。可直到你们成为熟人,朋友,即便你说着一口中国话,对中国文化了如指掌————他们依然把你当外人。
每次一聊到国外相关的新闻,笑话,大家总会第一个时间想到你,这几乎是下意识的,受过再良好教育的人也不能避免。更不要提日常生活里作为一个会中文的外国人,我受到过陌生人多少“区别”对待,当然有不少是带有白人崇拜的福利或优先性质的,但它丝毫不让我欣喜,只令我感到悲哀,即便我如此努力的融入中国,生活的每一个时刻几乎都在提醒我:你不是中国人,你不属于这里。
而我已经生活在对外国人最“见怪不怪”的城市之一,我去一些偏远的地方旅游过,那里的人们对我的态度令我感到厌恶,所有人都盯着我,议论我,偷拍我,我感觉自己在他们眼里不是人,是动物。(我知道他们只是没有恶意的好奇,但我依然厌恶)
最近染了黑发,很方便,能骗骗陌生人说自己是新疆的,免去一大堆麻烦。
底下有很多答主都被质疑为什么都要匿名。你说为什么呢?我像所有知乎用户一样说话,关注相似的话题和给出相似的回答。可当我说出我是一个白人的时候,试问你们当中还有多少人能把我当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看待?你们能憋住你们肚子里想问我的一股脑问题吗?讽刺的是,我回答的这个问题本身便是一种对我这样的人的特殊对待,毕竟谁会去问东北人在中国长大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估计我话就算说到这,依然会有傻逼在评论区留言:哇,你中文好好呀)
我想归属感的缺失,或许是会困扰我一辈子的问题了吧。我不清楚以后自己会在哪,中国或者荷兰,以前倾向于中国,但更成熟了以后意识到:对某些的东西的认识,共鸣,是随着时间变化可以慢慢加深的,而你与本族不同的外貌,却一辈子都无法改变。
我多么希望自己在中国,也能有天被当成普通的中国人来看待,人们看到我不再是:嘿,老外。而是:哦,你是“外裔民族”吧。
总的来说,我觉得我的体验更类似于中外混血而非“中文好的外国人”,后者可能看上去与我更相似,但交流过后会发现思想存在天差地别。
---------------------
没想到回复还挺多的,说点轻松的吧……
1.小时候和朋友们玩闹闯祸了啥的,都会把我推出去,没办法,有谁能对一金发碧眼的娃发火呢?老头老太还会觉得我可爱给我零食哈哈哈。
2.我在荷兰同学家第一次做客,它们养了只只可爱的西施,我兴高采烈的去撸,结果他父亲一脸忧虑的问我:你是想吃它吗?
我:#¥%1%……&
3.在荷兰时遇到中国游客会很高兴,会站他们旁边偷听,然后在聊天过程中插一句嘴“我也这么觉得”,然后看他们一脸震惊,很爽。
4.虽然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从小在中国长大的,但还是会经常对我一些“中国化”的发言感到震惊。
有一次大家出去玩,一个女生中暑晕了,大家赶忙去扶,我吼了一句“掐人中试试!”
然后我看到他们像看鬼一样看我……
———-
两年过去了,想法也改变了很多,这个回答下的评论我很久没看过了,想着今天更新一下。
回答一下中文问题,我是哪怕在荷兰和美国的时候,也是有一直在玩中国互联网的,知乎微博贴吧,我本身就宅,又没什么朋友就和网友们瞎聊,再加上我喜欢阅读写作,我的中文不止是母语水平,甚至可能比大部分中国人还要好。(当时的网友都以为我是中国人hhh
但可能让很多人失望了,我并没有觉得自己是中国人,即便是写下最早回答的时候,也没有那么觉得。因为就像我说的,我的脸就不可能让我被认为是中国人,很多评论里安慰“你就是中国人”的人,我知道是出于好意,但只会令我无奈一笑,很多人刚认识我都会说“你简直就是中国人!”,但其实相处下来你就会知道,真的就是说说而已。而且将“你是中国人”当作一种夸奖说出,也会令我感到不适,我不认为任何种族是更优越的。
但好在,归属感不再困扰我了,疫情也影响了我很多,工作人际等等。也让我明白了一件事,真正亲近你的人接纳你后,他们早就忘记了你是怎样的国籍,种族,在他们面前,你就是个人,是一个个体,仅此而已。
回过头看当初的归属感疑惑,与其说那种孤独是“在中国长大的外国人”身份带来,可能更多与我私人成长经历有关,父母远离,颠沛流离的生活,让我一直处在某种不安当中。
或许内心强大了,自己便是自己的归属。未来我会在哪,我会更多从实际的角度去考虑,中国,荷兰,美国?都有可能,你又怎么知道未来的自己会是什么样。(不过目前对象是中国人,所以暂时不会走hh,也很感谢多亏她治愈了我很多)
我会将现在的自己定义为世界主义者,什么是同类?和你一个种族,长相相似的就是同类?和你有同样的成长背景,爱吃同样食物的就是同类?都不是,拥有共同价值观和信仰的才是同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