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总是内需不足,消费占 GDP 也一直不高?

回答
中国内需不足、消费占 GDP 比重不高是一个复杂且长期存在的经济现象,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因素。以下将从宏观经济政策、社会结构、居民消费习惯、市场环境等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 宏观经济结构与增长模式的惯性:

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的遗留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长期奉行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通过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投资等方式,有效地实现了经济的快速腾飞。然而,这种模式的弊端在于:
投资回报率递减: 随着投资规模的扩大,边际投资回报率逐渐下降,可能导致资源错配和效率低下。
对内需的挤出效应: 大量的资金被投入到生产和投资领域,相对减少了对消费领域的支持,也可能导致要素价格(如劳动力、资本)的扭曲,间接影响消费能力。
过度依赖出口: 早期,出口是重要的增长引擎,虽然带动了经济发展,但也使得中国经济容易受到外部需求波动的影响,对国内消费的关注相对减弱。

产业结构的不均衡:
重工业、制造业比重过高,服务业发展滞后: 虽然中国是世界工厂,但服务业(尤其是消费性服务业)的相对滞后,意味着就业结构和居民收入来源的多元化不足。服务业往往与高收入和消费需求更紧密相关。
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相对有限: 虽然这些产业在升级,但其对普通劳动者的吸纳能力与传统制造业相比可能存在差异,影响了更广泛人群的收入增长和消费能力。

二、 居民收入分配与消费能力:

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
劳动报酬占 GDP 比重长期处于较低水平: 相比于许多发达国家,中国劳动者报酬占 GDP 的比重一直较低。这意味着国民总收入的大部分流向了资本、政府等其他要素,而非直接体现在居民的消费能力上。
资本和利润的分配优势: 在投资驱动和部分行业市场化程度不足的情况下,资本所有者和企业利润的占比可能更高,而这部分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通常低于中低收入群体。

城乡和区域收入差距: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尽管脱贫攻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城乡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仍然存在,农村人口的消费能力相对较弱,且消费结构以生存型为主。
区域发展不平衡: 沿海发达地区与内陆欠发达地区在收入水平、就业机会、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也影响了全国范围内的消费潜力释放。

居民收入增长的稳定性与预期:
收入增长的不确定性: 部分居民可能对未来的收入增长持谨慎态度,这会增加他们的储蓄意愿,减少即期消费。
就业结构性问题: 结构性失业、青年失业率等问题,都会影响部分群体的收入来源和消费能力。

三、 社会保障体系与预防性储蓄:

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
医疗、养老、失业等保障覆盖不足或水平不高: 在中国,许多居民需要为未来的不确定性(如疾病、失业、年老)预留大量的“预防性储蓄”。这主要是因为:
医疗费用高昂: 即使有医保,自付部分、目录外药品等仍然可能产生巨额医疗支出,迫使家庭储备大量资金以备不时之需。
养老保障压力大: 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许多人担心未来养老金不足以维持体面的生活,因此选择提前储蓄。
失业风险和再就业难度: 尤其是在经济转型时期,失业风险和重新找到满意工作的难度,都会促使居民增加储蓄以应对风险。
教育成本高昂: 为子女的教育投入(从幼儿园到大学,甚至包括课外辅导)是一笔巨大的开销,许多家庭为了保证子女的教育质量,会优先储蓄用于教育。

住房成本的压力:
高房价: 特别是在大中城市,高昂的房价使得许多年轻人需要家庭支持才能购房,或者背负沉重的房贷,这极大地挤压了他们的可支配收入,减少了其他方面的消费。
购房与消费的替代效应: 购房往往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投资和保值手段,居民将大量财富投入到房地产,而用于其他消费的资金则相应减少。

四、 消费环境与消费信心:

消费者信心不足: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 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复杂变化(如全球经济下行压力、贸易摩擦等)可能影响消费者对未来经济走势的判断,降低消费信心。
收入预期不明朗: 如前所述,对未来收入的担忧会抑制消费。
信息不对称与消费欺诈: 部分市场中存在的产品质量问题、虚假宣传、售后服务不到位等现象,也会削弱消费者的信任度。

消费结构转型缓慢:
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转变的动力不足: 虽然部分高端消费品需求强劲,但广大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升级动力受到收入和保障的限制。
服务消费的供给和质量有待提升: 在文化、旅游、娱乐、健康、养老等服务领域,优质供给相对稀缺,价格偏高,制约了居民在这些领域的消费。

税收和价格政策的影响:
部分税负对消费的抑制: 虽然有减税降费措施,但一些间接税和消费税可能影响最终消费价格,部分居民对税收负担有感知。
价格上涨的压力: 部分生活必需品或服务的价格上涨,会挤占居民其他方面的消费支出。

五、 金融体系与消费信贷:

消费信贷的可及性和成本: 尽管消费信贷在中国发展迅速,但对于部分低收入群体或缺乏信用记录的人来说,获得便捷、低成本的消费信贷仍然存在门槛。
金融产品对消费的刺激有限: 相比于投资理财产品,面向大众的消费刺激性金融产品(如低门槛的消费分期、消费券等)的设计和推广仍有提升空间。

总结:

中国内需不足、消费占 GDP 比重不高是一个系统性问题,是经济发展模式、收入分配机制、社会保障体系、市场环境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提升内需和消费占比,需要从根本上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居民的后顾之忧,同时优化消费环境,提振消费者信心。这通常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发点个人意见。(其它答案有提到一些东西,我更新下,特别说明)

那就是“内需”和“消费”根本不是两个可以直接等同概念,本题很多人都把两个东西搞混了。。

国内生产总值由三部分构成,即GDP=投资+消费+净出口。

消费按支出法是最终消费,投资是资产形成最终额。

而实际上投资需求和消费消费都属于内需,目前在中国的GDP构成中,投资和消费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左右,这两部分合起来占到GDP常年处在80%—90%(实际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不能直接相加,需要另一套模型,但是这个比率状况有大的相关性,故而用来作为“定性探讨”)。。不存在所谓“内需不足”。

(特别补充:很多人把“朱老板”时期提到的政策提法给误解了,当时的具体情况出口不畅(亚洲经济大势不好),且90年代末当时出口品还停留在加工品时代,故而朱老板提到“增大内需”这个提法,实际上是以指的政府投资引导一个统筹现行业集,背靠需求市场的主体行业,也就是开了“政府直接参与”的产业政策先例。。但是这被某些人误解到“消费主导”上面了,完全就是把这种提法“错用”且“滥用”了,而且现在我国根本早就解了90年代末的问题和处境。。)


也就是说你会发现以下结论。

  • 消费占比低,是因为资本形成最终额大,也就是投资力度大。

  • 我国的内需占比一直都大于净出口。


而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我国的发展模式一直是政府牵头的产业政策,在这个框架下利用国有资本或者通过政策偏向吸引私人资本,来进行集中投资,最后产生收益,这种收益也会反馈到地方经济之中。。

这就是我国从改革开放初期所主导的“产业政策引导的市场经济模式”,目前而言,也是我国总体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

所以我朝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内需不足”。。


其实我们来谈谈消费。

'很多国奥派和中左派批评我朝经济的理由大致在于“产能过剩”和“外贸依存度过高”,所以需要牵头“消费主导经济”,而居民现状储蓄不足,这样的增长“模式”是失衡的、不可持续的。。

我们这里不谈他们是怎么得出结论的,我们来谈谈这个结论是否合理,首先他前提预设都值得商榷,“产能过剩”不是整体情况,而是局部领域的“结构性情况”,哪能直接倒推。。。

首先我认为消费比率其实被低估了。。


  • 居住消费由租金、房屋维修保养及水电煤气等支出构成,其中租金又包括租客支付的实际租金以及房产所有者自住的虚拟租金。目前的官方统计数据使用建造成本乘以一个固定的折旧率(城镇住房是2%、农村是3%)作为对虚拟租金粗略的估计。虽然这种方法很容易,但是它大大低估了实际的居住消费。不仅建造成本大大低估了房屋的市场价值,而且2%的折旧率也低估了实际的租金回报率。

  • 其次,我国实体公司经营在存在“公司消费”和“发票经济”,统计数据不能涵盖由公司账户付费的私人消费,此项支出一般被视作企业的经营成本。。


故而最终消费占GDP比率中国(2012年) 51.8%,这类数据是否能反映真实情况,其实很难说。。

然而,某些人所谓“消费主导经济”这种提法合理吗?

个人意见是不合理的。

经济增长是由投资加上效率的提高促进的。消费不一定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处于高增长的国家,消费率相对低一些,投资率高一些。经济增长就是要通过投资收益来实现的,这也是产业政策的核心,而所谓理想状况下完全靠高消费率增长的国家根本找不到完备的实例,很多是对高消费的西方国家经济状况的一种臆断,故而在目前我朝经济模式下,保证收益是很正常的经济运营,非要找个需要提高的地方,那就是效率和投资规划需要进一步加强。。

user avatar

所谓“中国内需不足、消费占GDP比例过低”,其实是彻头彻尾的伪问题。

GDP里面都是些什么呢?

支出法计算GDP是这样的:

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其中:

最终消费=居民消费+政府消费

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存货变化

净出口=出口-进口

————————————————————————————


简单地说就是,你这个国家今年新增的货物/价值,总有个派上用场的地方。


要么,是居民和政府消费了,要么在投资中用掉成为固定资产或存货,要么就是卖给别的国家了。(当然要相应减去从别的国家进口的货物/价值,那些计入了消费或投资,但不是本国生产的)


————————————————————————————


消费低比例低,说明资本形成高、出口高。


中国近年来消费占GDP约50%,资本形成总额占GDP比例基本在40-50%,净出口约占10%。


大家看明白了么,为什么消费比例低?因为中国资本形成总额远远高过一般国家。


美国资本形成总额占比例一般在20%左右,净出口是负的,因此消费比例当然高,一般在80-90%。


资本主义就是一个投资-收益的过程,也是一个资本总量不断增加的过程。敢问投资力度不大,社会经济又怎么可能快速增长?


有人批评说,中国消费占GDP比例在国际范围内都是比较低的。显然的啊,如果中国资本形成总额所占的比例和美国一样低,大家觉得高速经济增长又如何能实现呢?敢问那些消费比例比重“正常”的、看起来很健康的国家,有哪个发展比中国快的?


所以,根本不存在什么“中国消费占GDP比例太低”,而是中国投资占GDP比例较高。而投资力度大,也是中国目前仍然在高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而内需较低,恰恰是因为出口强劲。


就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和类似人均GDP的国家相比,都是毫不逊色的。这也从侧面说明我国的消费并不是真的太低。只不过是投资力度大、出口强劲,因而衬托得消费、内需较低而已。

user avatar

厉害了,我的国!

回答之前,发点数据。

[北京]

  平均房价:67951元/㎡

  平均工资:9942元/月

  房价工资比:6.83

[厦门]

  平均房价:44235元/㎡

  平均工资:7452元/月

  房价工资比:5.94

[深圳]

  平均房价:46879元/㎡

  平均工资:8892元/月

  房价工资比:5.27

[上海]

  平均房价:48384元/㎡

  平均工资:9802元/月

  房价工资比:4.94

[天津]

  平均房价:26687元/㎡

  平均工资:6733元/月

  房价工资比:3.96

[广州]

  平均房价:26453元/㎡

  平均工资:7996元/月

  房价工资比:3.31

来源:国家统计局2017年数据


进入正文,我长这么大头一次被数据看笑过。

虽然我也经常玩弄数据,去掉一堆最低值,选出一堆最高值。

可我顶多糊弄糊弄作业。

国家大概不是在糊弄我的命。

就算假设北京6W7,广州2W6的房价是真的,北京1W,广州8000的平均工资是真的。(反复跟自己这么说,到2077年你会信的)

我们简单想一想,房子的刚需主体是谁?

是事业刚刚起步,有结婚意向的年轻人。

知乎里的年轻人,除了我之外,应该都是年薪百万的。

但是知乎好像并没有啥人玩...所以不能成为一般参考。

北京买一套100平的房子,6M(少了),按照平均工资一除,夫妻双方合计年收24W算30W(多了)。20年。25-45。

不生孩子,不不吃不喝,节假日家里蹲着玩手机。不交保险,不买车。

更何况数据还有多了少了的出入。

就这样,20年,透支了人生最美好的20年,换了北京一套房。

这还是能够上平均收入的高收入群体。

你以为这就完了?

It‘s just beginng

你买房子不要贷款的?


等等,我们夫妻俩一共月入才2W啊,月供2W6???

WTF IS THIS

三成的首付,180W,双方父母4个人出了。

基本把一个普通家庭的存款掏光了,更不要说现在无房不嫁的婚姻市场能有多少单手180W的男方家长。

说了这么久,才说道正题。

一套房子。

绑架了三代人,十个劳动力全部的积蓄,而其中两个还要为之付出20年的无偿劳动。

买买不起,吃不吃起,

国家还要我们TMD生二胎。

而且还经常依托媒体发声:“当下年轻人社会观念淡薄,只顾现世享受,不愿承担社会责任”

除非你亲生父亲是唐老鸭,不然真不知道这日子怎么过。

996的无限加班,你能坚持到45,铁人王进喜都要在你面前低头好吧。

更不要说你还得为你哪将来根本不存在的退休生活存钱。

现在退休平均养老金年31602元

而按照你现在的缴纳比例,等你退休,每年你大概可以领12702元。

不算通货膨胀。

我记得94年我出生的时候,大连房价800一平。

过去了24年

我们的人生,起码还有俩24年才能退休(估计)

而你居然再问我中国为啥内需不足?

老子连饭都吃不起,逢年过节只敢在家玩手机。

45岁之前没我!

我们这个国家的消费力,在那百分之一的富二代和拆迁户身上。

请大家以后在舆论上善待他们

万一他们跑了,我们国家的内需就真的完了。

破乎首破800赞,感动


对评论的一些回复:1.月入1w不配在北京买房


我相信能达到平均水平,已经是合格的北京市民了,所以说北京普通市民不配在北京买房,趁早收拾东西回周口店吧


2.其他相关国家不要求25岁买房,哪个国家都不好买。

纽约平均大概需要一个人7.8年的工资可以买到一栋不错的房子,二层楼,独栋住宅,私有产权。40w刀。

而北京100平公寓,需要两人20年,还绝逼不够。


3.中国税负低,所以房价高可以理解。

中国宏观税负并不低,以间接税形式在平日消费中征收。而且下以3500起征,许多高管又以1元年薪加股份分红奖金等方式避税。实际在劫贫济富。

美国则以直接税为主,因此纸面税负看起来高。但物价相对低。贸易战前,许多中国产品在美售价比国内还低。

4.工资好像比印象的高很多

数据是没扣五险一金,没扣税的名义工资。

应该求职网站上的大数据(我招10个高级翻译,年薪50w,虽然一个都没招到,但也平均进去了)

就酱

没有发达国家的命,得了发达国家的病

感谢老哥@李呀李嘉图


杠精们,看好了!

纽约收入中位数,看好了,是中位数家庭收入52000刀,一个人27000刀,一年16w人民币,跟我上面那个中国单人平均收入1W块(家庭一年算30W)差不多。

位置大家自己去找,我就不说了,大家心里有数。

4000平尺折合444平,售价62W刀,折合12年收入。

北京房价就该比纽约吊,可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内需不足、消费占 GDP 比重不高是一个复杂且长期存在的经济现象,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因素。以下将从宏观经济政策、社会结构、居民消费习惯、市场环境等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宏观经济结构与增长模式的惯性: 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的遗留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长期奉行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通过.............
  • 回答
    明清战争,这场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的冲突,许多人将其定性为一场内战。然而,围绕这一定性,历史学界和社会上都存在着不同的解读和争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明朝和清朝都曾是中国王朝的统治者,其政权更迭在形式上符合中国内部政治斗争的范畴;另一方面,清朝的统治者是满族,一个在中国传统认知中来自“塞外”的民.............
  • 回答
    我印象中有一首MV,它的画面绝对让你过目不忘——那里面充斥着各种电影里的经典爆炸场面,场面之震撼,简直可以说是视觉的盛宴!配合着歌曲的内容,感觉就像是在说,“你看,那些所谓的‘英雄’,他们身后从来都少不了轰轰烈烈的爆炸声响。”如果你的描述是准确的,那这首歌很可能就是 Panic! At The Di.............
  • 回答
    .......
  • 回答
    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的如期完成,无疑为中欧关系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法国总统马克龙在这个关键时刻提出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一同访华的倡议,其背后蕴含的意义十分丰富,值得我们深入解读。首先,这一提议凸显了中欧在协定达成后,希望巩固和深化双边关系的强烈意愿。投资协定不仅仅是一份商业文件,更是中欧之间战略互信和合作共赢.............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发展战略的复杂性和多重考量。简单地将“巨资修路到贫困山区”与“让村民搬迁并保护森林”对立起来,可能未能完全捕捉到中国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的深层逻辑和目标。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 为什么选择投资贫困山区基础设施,而非大规模搬迁?中国政府选择将基础设施.............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为什么中国在意大利当前面临疫情困境时,选择伸出援手?这其中确实涉及到了国际关系、地缘政治、公共卫生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1. 人道主义援助与国际责任的体现: 全球性疫情的共性: 疫情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病毒没有国界。在任何国家遭.............
  • 回答
    “马尔萨斯陷阱”这个说法,在很多人脑子里可能直接关联着人口爆炸和资源枯竭的悲观图景。但如果把中国的发展历史拉长了看,尤其是从古代到近现代,你会发现,我们似乎总是在一种循环里打转,有点像被无形的手推着,反复陷入某种“资源人口”的困境,又勉强从中挣脱。这就像一个一直在原地踏步,或者小幅度爬坡的跑步机,跑.............
  • 回答
    中国家长对孩子的“事无巨细”的掌控,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习惯,更像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和生存逻辑交织下的产物。想要把这事说透,得从好几个层面去掰扯。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咱们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和环境因素。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是个农业社会,土地是命根子,人口多地少,生存竞争就异常激烈。家长要把孩子拉扯大,不.............
  • 回答
    中国文化对“美”的理解,确实与西方文化有着显著的不同。与其说中国文化“不注重”外在美,不如说它更侧重于内在美,并将外在美视为内在美的延伸或映衬,而不是独立的、至高无上的追求。这种观念的形成,源于中国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哲学思想以及社会结构。一、 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文化是中国传.............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足球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普遍且深刻的心理现象,那就是“救世主情结”。为什么中国足球迷如此热衷于将希望寄托在一个横空出世的球星身上,认为他能凭一己之力扭转乾坤?这背后其实交织着历史的伤痛、现实的无奈、以及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渴望。一、长期的低谷与对“奇迹”的渴望中国足球在国际赛场上的表现,.............
  • 回答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周期性覆灭的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种深层原因相互作用、长期积累的结果。这种“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规律,可以用一系列关键因素来解释,它们共同作用,最终导致王朝的衰落和更迭。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政治制度的先天弊端与演变 皇权的高度集中与潜在的专制风险: .............
  • 回答
    中国古代人物画之所以在很多人看来“不那么写实”,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绘画的哲学思想、艺术追求、技术限制以及文化传统等多个方面。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绘画理念与追求的根本差异: 中国古代绘画:重“神韵”而非“形似” “以形写形,亦以神.............
  • 回答
    中国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干涉,常常披着“为你好”的外衣,这背后确实有着复杂而深层的原因。这不仅仅是某个家庭的个例,而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环境以及家长自身的经历等多重因素交织而成的一种普遍现象。首先,我们得聊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观念。这可以说是中国教育文化的核心驱动力之一。从古至今,知识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要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觉得“中国被欺负”,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这里我尽量详细地阐述,并尝试用更自然的语言来表达。历史的阴影:百年屈辱与民族创伤首先,不能回避的是中国近代以来遭受的“百年屈辱”。从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打.............
  • 回答
    关于中国在改名问题上的立场差异,涉及国家利益、国际关系以及历史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复杂考量,并非简单的一概而论。与其说中国“认可”韩国的改名诉求,不如说中国在某些特定语境下,对韩国方面提出的某些名称变更保持了审慎的态度,或者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回应。而对于白俄罗斯,其诉求的性质和提出的背景也与韩国存在显著差.............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总是中国人买越南媳妇”这个问题,其实背后涉及的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经济现象,并非简单的一句“买”就能概括的。它源于中国国内长期的性别比例失衡,以及两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交流的差异。要深入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中国国内的性别比例失衡:深层原因与直接影响首先,我们.............
  • 回答
    中国的科研人才“留不住”是一个复杂且长期存在的现象,它涉及多方面的原因。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我们探讨作为普通人能够做些什么。一、 中国科研人才“留不住”的深层原因分析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留不住”并非绝对的“流失”,而是指人才流向国际前沿、高薪岗位,或者选择放弃科研事业转向其他领域。这种现象背后有着深.............
  • 回答
    在中国广告中频繁出现外国人,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并不是一个单一原因就能解释的现象,而是多种策略和考量的集合。让我们一点点来拆解。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显而易见的理由,就是“国际范”和品质感的塑造。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尤其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西方国家,特别是欧美国家.............
  • 回答
    关于中国人在到站下车时表现得格外积极,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挺有意思的社会文化因素和实际考量。与其说是一种“特别”,不如说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下,人们权衡利弊后做出的理性选择。你想想,中国的公共交通,尤其是大城市里的地铁和公交,那人流量可不是闹着玩的。尤其是在早晚高峰时段,车厢里挤得那叫一个水泄不通。这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