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的广告里面总是出现外国人?

回答
在中国广告中频繁出现外国人,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并不是一个单一原因就能解释的现象,而是多种策略和考量的集合。让我们一点点来拆解。

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显而易见的理由,就是“国际范”和品质感的塑造。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尤其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西方国家,特别是欧美国家,被视为是现代、发达、高品质的代表。因此,让一个金发碧眼的帅哥或美女出现在产品广告中,似乎就能瞬间提升产品的档次和国际视野。这种做法是在利用一种“品牌联想”,将产品与“进口”、“高端”、“流行”等标签联系起来,从而吸引那些追求这些特质的消费者。

想想看,如果你看到一个广告,一个外国人在使用一款洗发水,头发飘逸光泽,同时背景是现代都市的夜景,传递出的信息可能就是“这款产品效果好,使用它能让你变得时尚、自信,就像那个外国人一样”。这是一种非常直观的视觉语言。

其次,目标市场的扩大和消费升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国际品牌和产品,同时也对本土品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告商希望通过使用外国人来吸引更广泛的消费者群体,特别是那些对海外产品有偏好或者受到国际文化影响的年轻人。同时,也可能是在为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做铺垫,提前建立一个“国际化”的品牌形象。

再者,“稀缺性”和“吸引力”的考量。

在中国,外国人相对于本地人来说,本身就带有一种视觉上的“稀缺性”。他们在广告中出现,自然更容易吸引观众的眼球,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一个面孔不太熟悉的外国模特,可能比一个你看惯了的中国面孔,更能让你停下来多看几眼。这种“注意力经济”的逻辑,促使广告商寻求更具视觉冲击力的元素。

另外,特定产品和品牌定位的需要。

有些产品本身就与国际化、全球化紧密相关。比如国际知名品牌的中国区广告,或者一些高端消费品、科技产品,使用外国模特来保持其品牌的全球一致性,或者突出其技术源自海外的优势。

再比如,某些产品本身的目标客户群就包含对外国文化接受度高的人群,或者产品的使用场景就设定在国际化的环境中。这时候,使用外国模特就显得更为契合品牌故事的讲述。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制造一种“信任感”或“专业感”。

特别是在一些健康、教育、金融类的产品广告中,使用外国专家或代言人,似乎更能传递一种专业、可靠、值得信赖的信息。例如,一款号称拥有国际先进技术的护肤品,请一位金发外国女明星代言,观众会更容易将其与“科技”、“有效”联系起来。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这种做法并非没有争议。有人认为,过度依赖外国面孔是一种“崇洋媚外”,忽略了中国本土文化的魅力和本土人才的价值。也有观点指出,这可能是一种偷懒的营销策略,没有真正深入挖掘产品的核心价值,而是依赖符号化的形象来吸引消费者。

近年来,随着中国本土品牌的崛起和文化自信的增强,我们在广告中看到的本土面孔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有力量。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特定时期和特定产品类别下,外国面孔依然是广告中一种有效的沟通工具,它背后承载着复杂的市场逻辑和消费者心理。理解这一点,才能更全面地看待中国广告中外国人的出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给题主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

广告行业是一个鱼龙混杂的江湖摊子。无责任夸张点说,99.8%的广告投入都是都是很低的。

甲方既想成本低,又想效果好。

实景拍摄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是不可能的。

只有在现成的图库里找到合适的图片进行PS操作拼接,凑起一张平面广告出来。

甚至很多广告公司连合法的图库都没有

那就只能让设计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动手强的手工画,探索强的向外找。

无论是用现成图库还是向外找,不管是景观还是人物,都是西方白人世界的元素占据绝对优势。

给你发个截图看下以前的存货:

家庭元素:

婴儿元素:

儿童学习元素:

再看风景:

铺路石:

风车国:

不用图库可能去实拍么?

不可能的啊。

其实绝大多数情况就是个经济原因。

发泄情绪毫无益处。

user avatar

准确地说,出现的都是高级外国人的画面。

user avatar

我不介意广告里有很多外国人,只要在敏感问题上处理好就行。比如白男华女的广告可以有,只要有差不多数量的华男白女广告就行

我甚至是希望外国人在广告里多一些,这才逐步有点盛唐气象嘛。连很多外国人进广告都受不了,大家对大唐的怀念怕是叶公好龙了。

事实上,国内广告市场甚至文艺市场开放给外国人是文艺宣传战线统战的重要工具,如果能通过中国市场捧红几个俊男美女尤其是亚非拉一带一路国的俊男美女,示范效果尤其好。中国现在制造小鲜肉等流量明星的能力很厉害了,为何不试试开发亚非拉一带一路国这广阔蓝海?把湾湾港港文艺界不坚决投共者的份额分给这些国家不好么?

当然我也承认我有私心,我就是喜欢看到各国美女亮相中华大舞台。现在里面的美欧日韩人士份额太大了,希望未来东南亚南亚中东中亚非洲拉美的势力能迎头赶上,这样一来“既降殇值又增唐味”,可谓一举两得。

我也身体力行,头像已经换了。

user avatar

他是国人最熟悉的外国面孔—— de Rucci 。



他双眉微蹙一脸悲天悯人的济世气息,直视前方眼神坚毅洞察一切自信坚定,双肩舒展隐隐透出权威气息,一看就是 professor ,是带着全球最新科技从天而降的救世主,是拯救你因过度加班而千疮百孔的脊柱的白衣天使。



所有的这些足以让你不禁闪回上次你颈椎病发作,想抢而死活抢不着的协和专家号预约页面上,那些可望而不可及的白大褂了。


看着他的脸,你的脑袋自动建立逻辑链条:专业+高科技+消费=健康。你在畅想躺在这样的床垫上,就是张开双臂拥抱 high tech !拥抱 modern life !拥抱颈椎和脊柱最佳状态!



它是你踏进中产生活门槛的跳板,就算只是住在北五环18平单间里点着二十块的外卖,至少你有1.5x2米的空间和中产阶级差距拉平。


但你有没有想过,这床垫广告上的这个神秘老头是谁?



根据慕思床垫稍早期的网页,广告上的白胡子老头是来自法国的睡眠专家,慕思公司的官方英文名叫 de Rucci ,官网中表示品牌就是以创立慕思的法国设计师 de Rucci 命名的。


广告里写道“源自1868年”、“法国皇家设计师”,俨然一副床品高奢蓝血品牌之资。



然而根据天眼查显示,慕思是一家来自广东东莞的公司,创始时间2004年,身体里流动着红红的中国血。而且,现代意义上的床垫发明于1920年,慕思没有道理在同治年间把一战后的东西做出来。


“假洋鬼子”在中国


“装假洋鬼子”是新千年后中国老板牌最爱的营销策略,刚刚接触世贸和全球化的中国消费者对洋货有一种完全的信任,认为国际品牌往往是设计和创新的先行者,拥有更多尖端技术和功能,更值得信赖。


故而中国老板热衷于隐藏自己的 local 气息,用稀奇古怪的洋名字和金发碧眼的广告模特武装自己。比方说同样来自广东的蒙娜丽莎瓷砖、来自北京的佛罗伦萨暖气,来自广州的索菲亚衣柜…



小到装修卫浴,大到楼盘小区,相信你们屯里绝对会有几个xx国际、xx时代广场、金色维也纳、阳光爱琴海、香榭丽舍、东方夏威夷……欧陆风情、美式田园、英伦气派、法国浪漫任君选择,足不出市全球行。


经典“假洋鬼子”广告还有曾经风行b站鬼畜区的金坷垃。金坷垃号称自己是一个来自美国圣地亚哥(Shengdiyage)的化肥品牌。



金坷垃的品牌故事具有极强的故事性,不仅有国际纠纷、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还有第三世界人民联合起来捍卫农业命脉科技权利的感人戏码,将金坷垃浸润着浓厚的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品牌文化拔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金坷垃包装上那个戴着眼镜名为威廉伯爵( Wellin Boss ,私以为翻译成威廉博士更加信雅达)的老头跟慕思床垫上的老头有着同款智慧眼神,是来自美国的金坷垃研究专家。



但不要小瞧威廉伯爵,他是当代达芬奇,在不同的科研领域有着不俗的表现。不仅涉足家居领域:



在男性生殖健康方面同样颇有建树:



但实际上,广告中的老头只是一个普通模特,他的这张照片因为是免费的图片素材而广为流传,世界上也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威廉伯爵”。



慕思床垫广告上的老头也是如此。


2011年著名的“达芬奇事件”之后,慕思公司作出声明:广告上的老头仅仅为聘请的模特,而并非法国专家本人。同时在国内的宣传中他们也开始弱化“法国设计师”、“创始于1868年”的概念。


(注:达芬奇事件:2011年7月10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播出《达芬奇天价家具“洋品牌”身份被指造假》,国产公司达芬奇销售的这些天价家具,并不像它们宣称的那样是100%意大利生产的。2011年12月23日上海市工商局向达芬奇家居发出行政处罚决定书,对其处以133.42万元罚款。)


但是,慕斯床垫接轨国际的执念依旧不改,广告上露着大白牙的模特还是金发碧眼的白种人。



真洋人碰上“假洋鬼子”


在此之后,将版图拓展到南半球的慕思公司并没有放弃老头的脸。


广告上的老头在这里失去了异国情调的神秘滤镜,对这个在墨尔本机场无处不在并且时时刻刻用意味深长的眼神打量自己的 de Rucci guy ,澳洲网友品出了几分温子仁恐怖片的氛围,并纷纷表示崩溃。



“在墨尔本机场多年来我的噩梦一直萦绕在进站和出站通道中,而这一切要归功于无处不在的 de Rucci guy 广告牌和中国床上用品制造商。”


“这老头看起来像是那种会在你晚上醒来的时候,默默坐在角落,淹没在黑暗中,只有他的烟斗忽明忽灭,就在那里静静地看着你的那种人。”


“他看起来喜欢收集人的皮肤。”



在“澳大利亚睡眠节”期间悉尼街头巷尾的每个显眼广告位,都有老头热心地为市民的睡眠质量提供专业建议。也许是意识到吸烟与健康睡眠理念打架,慕思用 photoshop 邪术生生夺走了老头的烟斗。



出场率最高的 de Rucci guy 无疑是“澳大利亚睡眠节“最大的明星。有人特地赶来和 de Rucci guy 的广告合影,只因很多朋友说他俩长得特别像。



而远在中国的南锣鼓巷,也有前来旅游的外国游客在吉事果店广告牌上发现了他们熟悉的脸孔。不同的是,这次广告牌上的确实是他的朋友本人。



如果不是朋友来北京旅游恰巧看到这个广告牌,招牌上的这位法国小哥怎么也不会想到,他2007年在伦敦参加音乐节的照片居然作为西班牙小吃的广告出现在2019年的北京街头。


其实归根结底,以上种种都能被归类为广义上的“白猴子表演”,这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那些金发碧眼长得完全符合国民对老外刻板印象的外国人会被中国企业或政府招募来扮演成各式各样的角色:平面广告上的国外专家、楼盘开业的外国合作方代表,时尚派对里的欧洲名流…


2016年, David Borenstein 拍了一部名为《梦想帝国》的纪录片,讲述了重庆最大的外国人租赁公司的故事。他本来到中国来是为了做人类学研究的,结果在街上被星探发现,进入了“白猴子表演”行业。



在纪录片开头,外国人租赁公司的创办人 Yana 说了一段话: “只要老外往那儿一站,那就变了,就不是某个偏远山区房地产修的房子,那就是未来国际化的城市。”


这就是所谓的民族自信。


user avatar

这种情况总要过去的,我们看见了未来,但是活在现实之中。

现代工业产品,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三次工业革命,欧美都是领导者和开创者,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只能跟随在先驱者的后面,忽快忽慢的追赶着。

尊师重道,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中国人尊重老师,所以要把老师的照片贴在产品上,以示尊重。

本质上来说,就是这么回事。

从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就发觉这样的一些细节。

你生病了,要住医院,需要动手术。

医生说:“你这个病不算严重,我的学生就可以完成,下周一安排某某主刀,你不用担心,没问题的。”

你一听就急了,这怎么可以,我的命不是命吗?找个学生来做,这不是草菅人命吗?

先表示不干,发脾气,然后准备给红包,医生不要还坚持说这没问题。最后找遍所有关系,一定要老师给动手术。

医生逼于无奈,为了解决问题,只好答应。

动手术的时候,医生往手术台边一站,结果还是学生主刀做完的。

病愈后,到处说还是老师厉害。

学生能怎么办?

不学到这两下子,多实践,以后更没办法。

老师是招牌,是硬货。

广大患者就信这个,所以大医院门口全是知名医生的照片,好让大家相信医院的实力。

真的到了住院部,门诊部,在一线的还是以年轻医生为主。

中国这么大的人口基数,只用老医生看病,这现实吗?

就这么回事。

美国在上世纪30年代就开始普及电冰箱。

中国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最强家电是电风扇。

当美国人天天追肥皂剧的时候,中国的乡村还在点着煤油灯。

什么是工业革命?

那就是老师,要承认欧美国家所开创的历史。

中国老百姓很质朴的观念就是尊重老师。

然后天天在家里督促自己的孩子要好好读书,有一天赶上来,超过老师。

当下一次工业革命由中国人率领的时候,这一切都将成为历史和记忆。

user avatar

肮脏的逆向种族主义。

user avatar

因为我们不止在芯片,还在“高大上”这个意象的人形具化和传播代言上,被白色人种卡脖子了。

卡的死死的,东方面孔一点机会都没有。

还记得水中“跪”族百岁山么?就一瓶矿泉水,也得找个白毛红肤的老外来演,试图蹭人家的种族荣光,拔高自己low逼的鄙视链叙事道场。

真是丑陋,庸俗,弱智,愚蠢,卑微,媚洋的极致操作了。

水中贵族?我看你是水中“跪”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