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市」在多数国家的行政区划中范围很小而在中国却是「超级广域市」吗?为什么?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行政区划体系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确实,我们常说的“市”,在中国大陆的语境下,常常涵盖着非常广阔的地域,远超其他许多国家对“市”(city)这个概念的理解。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背后有多重历史、政治和发展层面的原因。

一、中国“市”的概念演变:从城镇到区域中心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中国行政区划中“市”这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

早期:城镇中心。 最初,“市”主要指的就是人口聚集、经济活动活跃的城镇本身。在古代,城市更多的是一个政治和商业的节点,其管辖范围也相对局限,主要围绕着城墙内的区域以及周边少量直接控制的乡村。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发展战略的需要。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国家发展战略的推进,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成为核心任务。为了更有效地管理和发展一个幅员辽阔、区域差异巨大的国家,行政区划的设置也需要服务于国家宏观调控和区域发展的目标。
集中资源,发展重点。 国家希望通过设立区域性的中心城市,将资源(财政、人才、基础设施建设等)集中起来,以点带面,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将广阔的农村地区纳入“市”的行政管辖范围,就是一种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
打破行政壁垒,促进要素流动。 在一个“市”的管辖下,理论上可以更顺畅地协调区域内的经济活动、交通建设、产业布局等,减少行政层级的分割带来的阻碍。
基层管理单元的整合。 在中国的行政体系中,“市”下面还有县、县级市(现在很多已被撤销改为市辖区)、市辖区、县级政权等,最终到乡镇和街道。将广阔的农村地区纳入“市”管辖,也涉及到基层管理单位的整合和优化。

二、与西方国家“市”概念的显著差异

对比一下其他国家对“市”的理解,就能更清晰地看出中国的情况有多么“特殊”。

以城镇主体为核心。 在许多西方国家(如欧洲、北美),“市”(city, town, municipality)通常指的是一个具有相对较高人口密度、集中建设的城镇区域。其管辖范围往往仅限于这个城镇本身以及紧邻的、同质性的郊区。
郊区和乡村的独立行政单位。 很多国家的郊区和乡村地区,往往会构成独立的行政单位,例如“郡”(county)、“乡”(township)、“区”(district)等,它们与“市”是并列的关系,或者由更高级别的行政区(如州、省)直接管辖。它们有自己的自治机构和管理体系。
“大都会区”的概念。 西方国家虽然也有大都市的概念,但那是经济和人口上的关联,不一定对应一个统一的行政管辖单位。例如,伦敦都市区包含了很多独立的市镇和区域。

三、中国“超级广域市”的构成要素

在中国,一个“市”的管辖范围之所以如此之大,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类型的行政单元:

1. 市辖区 (Urban Districts):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区”,是城市核心区域,人口稠密,建设集中。
2. 县级市 (Countylevel Cities): 过去是一些较大的城镇,后来被提升为县级行政单位,但仍属地级市管辖。现在很多县级市已经被撤销,改设为市辖区,或者直接改为“区”,但这不改变它们在“市”的整体框架下。
3. 县 (Counties): 这是中国数量最多、面积最广的县级行政单位。一个地级市往往管辖着数个甚至十几个县。这些县包含了大量的农村地区、农业人口和广阔的土地。
4. 自治县 (Autonomous Counties): 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会设置自治县,它们也是在更高层级的行政区(如地级市或省)管辖下。

所以,当我们说一个中国城市(如成都、西安、郑州)的“面积”时,实际上是在说该地级市下辖的市辖区、县级市(现在多为区)和所有县的总面积。这个面积可以轻松达到数千平方公里甚至上万平方公里,里面包含着广袤的农村、山区、丘陵,以及大量非城镇化人口。

四、为什么会形成这种“超级广域市”?

驱动中国形成这种模式的深层原因主要有:

1. 历史惯性与统一管理: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和资源调配能力,很多旧有的行政建制被整合。将原有的专区、县合并到中心城市,形成新的地级市,是当时加强管理的一种手段。这种模式在后续发展中得到了延续和强化。
2. 经济发展模式与城乡二元结构: 中国长期以来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和城市在户籍、资源、发展机会等方面存在差异。将农村地区纳入“市”管辖,在一定程度上是希望通过城市的力量来带动农村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然而,这种模式也导致了城市化的推进并非仅仅是“圈地建房”,而是行政管辖范围的扩张,将大量农村区域纳入城市经济和行政体系。
3. 计划经济的遗留影响: 在计划经济时期,资源的分配和生产的组织很多是通过行政区划来完成的。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的中心,需要有足够的“腹地”来支持其工业和商业发展,也包括提供农产品。这种对资源的控制和规划逻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政区划的设置。
4. 发展和税收的驱动: 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发展指标往往与辖区内的经济总量、人口数量、土地开发程度等挂钩。将更广阔的区域纳入“市”的管辖,有助于增加政府的管辖范围和潜在的税收来源,也为城市扩张和土地财政提供了空间。
5. 政治和行政效率的考量: 从某种角度看,减少行政层级可以提高行政效率。将所有县区都纳入地级市一级管理,可以减少省与县之间的直接联系,方便省里对地级市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

五、实际影响与讨论

这种“超级广域市”模式也带来了一些实际问题和讨论:

“市”的概念混淆: 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提到“市”,更多的是指城市建成区。但从行政管理上看,“市”的范围远超建成区,这种认知上的差异容易造成误解。一个生活在市辖区内的人,和生活在该市某个偏远县城的人,其生活环境、经济水平、基础设施条件可能天差地别。
管理难度增加: 管理一个面积广阔、包含了大量农村和山区行政单元的“市”,其管理难度和成本是巨大的。如何有效地平衡中心城区的发展与农村地区的振兴,如何实现区域内的均衡发展,是这些广域市面临的巨大挑战。
城市边界的模糊: 许多“市”的行政边界,与实际的城市扩张、人口聚集、经济联系的边界并不完全吻合。有时,一个城市(建成区)的经济影响范围可能已经超过了其行政管辖范围,而其行政管辖范围内的很多区域,又与中心城市联系不那么紧密。

总而言之,中国“市”之所以能够成为“超级广域市”,是历史演变、经济发展战略、政治考量以及城乡结构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体现了中国在特定历史时期,为了实现国家发展目标而采取的一种行政管理模式,但也伴随着管理和协调上的挑战,并且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对“市”的理解存在显著的差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用词有误,就这么简单。

我国现在的“地级市”,应该叫“府”,与明清两代的“府”一脉相承。明清就一直是三级行政区划,省下辖州/府,府下辖县。

民国时期来了个“去封建化”,搞了一出“废府”运动,把所有的府都取消了,变成省直管县。后来发现一个省管几十个甚至一百多个县根本管不过来,就又想恢复第二级行政区划,只不过换了个名字叫“道”。于是就出现了“废府改道”这样的闹剧。

建国以后本来想来个2.5级行政区划,也就是省下设立若干权力较低的“地区”,地区下辖县。结果后来开始将“地区”实权化,便出现了“地级市”这个类别,就又变回三级行政区划了。为什么不叫“府”或者“道”呢?因为zz原因,为了和前朝还有封建时代做切割呗!为什么叫“地”级市呢?“地区”级别的呗!

结果就是,出现了非常混乱奇葩的局面。中国出现三个级别的“市”:省级的“直辖市”、府级(“地”级)的“地级市”,县级的“县级市”,所有的都叫XX市!

结果就出现了“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与天津市接壤。”这种奇葩的通名大混乱。(解释一下,比如“XX县/市”,XX叫做“专名”,就是这个地方自己的名字,后面那个县啊市啊之类的就叫“通名”,就是他所属的行政区划的名字。)

还出现了专名大混乱,如某些地方地名本末倒置:如山东省聊城地级市,“聊城”本为“东昌府”下辖的一个县的名字,因PLA驻地在这里,所以改成“地级市”之后想都没想、一拍脑门就决定这个府级行政区用这个县名字代替了!后来“东昌府”这个名字因为有点历史意义,不舍得放弃,于是又在聊城市境内搞了一个“东昌府区”!本来是东昌府、聊城县,一下变成“聊城”府级(地级)市下辖东昌府区了,爷俩反过来了!滑天下之大稽。类似的还有以“商丘”这一县名代替“归德”这一府名,搞出来了个商丘地级市。

举个例子,就好像山东省从明天起改叫济南省了,然后山东这个名字因为有点历史意义不好意思扔掉,就在济南市内随便找块地搞了个“山东区”!本来是山东省济南市,现在改叫济南省济南市山东区了!233,这不是乱起名字吗?

强烈建议:地名需要大整。首先“府”需要恢复,第二像“聊城市东昌府区”这种没文化令人笑掉大牙的名字必须改掉。东昌府就是东昌府,他就是一个府的名字;聊城县就是聊城县,不应该出现什么“聊城地级市东昌府区”这种东西。

别说什么“大家都用惯了”、“改什么改,又没有影响,凑凑合合能用就得了”这种话,这都是天天吃不饱饭的没文化的人喜欢说的(没有歧视的意思),地名乃国家历史文化的传承,很重要的。中国想做文化大国、文化强国,对于自己国家的地名,更要严谨对待。

另外说一下各级行政区对应的外语名:

省:province

直辖市:direct-administered municipality

“地级市”、府:prefecture

县:county

city不是行政区划名,是个繁华点的聚落都可以叫city,很主观的。北京城区可以是个city,通州新城也可以叫city。

小结: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觉得:哇,人家国家的市都这么小,我们的市都这么大!那就是因为用词有误,人家国家的市指的是city,咱们的市其实是prefecture或者municipality,中文里本作“府”。

user avatar

有的答案说的不错,我扩展一下。市只是个叫法而已,法国的省大小也就和我国地级市差不多大。

在现有生产力和技术水平下,为了行政效率层级增加是趋势,越是大国尤其是中央集权强的国家越会如此,就连小国也会,只不过名字各有特色,不一定都叫地级市。

ps:被评论点拨了一下,发现自己的想法是见山是山了。简单来说,地级是合理必须的,县市分离也是可以的,原因在于职能与区划混淆,最后有说到。



比如2000年俄国开始设立的8个联邦管区,类似西汉的刺史部,说是一级行政区划但又不是正式权力实体,更像是监督机构,之后随着不断扩权难保不会成为真正的行政区划。

如果按照中国叫法,联邦区是省,州是地级市,区市是县,区管市县是乡镇,再往下还有,一样是多层级。



法国1956年正式出现大区,和俄罗斯一样起初只是行政派出机构,权力有限。1982年正式成为行政区划,之后中央不断下放权力,至今本土已有13个大区。

按照中国叫法,一级区划的大区是省,二级区划的省才是地级市。再往下是省区,更像是清代道台,不是完整的行政区划。往下的市镇就是县级市,但市下面也划有市区的。



德国有16个州,按照中国划法州就是省,大点的州下面设有行政区,又是类似道台。行政区和小点的州下有县,就是我国的地级市。再往下就是市县,就是我国的县级市。


以上是欧洲大陆国家的典型区划,西班牙意大利都是如此,省才是我国的地级市,之上往往有更高一级。相比之下英国比较复杂,但也是上面的大致设置。

其逻辑基本上是规避分封为了集权,又因为各自的分封历史在集权之后又要放权。

其实很多人羡慕欧洲区划,仔细观察会发现欧洲的行政体制其实很简陋,层级复杂性高于我国,比起几千年磨砺下来的成熟甚至有点腐朽的官僚体制是很低效的。毕竟西方的官僚体制学的就是我国,如今也不过几百年。

按照德法西意的实际规模,相当于我国中大型省份,大区实际上就是地级市。但地级市下面的县级区划却是省,省下面还分级,这次不拖沓吗。

只不过是西方先开始工业化强化了组织度,加上地方自治和高福利掩盖了这个窘境。



反观儒家文化圈,反而都和中国不一样,也是一件奇特的事。

韩国一级区划是道,二级区划是韩国的郡和市,郡类似我国的县。韩国这里就没有地级市,而是直接的市县分离。



日本也是市县分离的典型,一级区划是县,二级区划是市町村。



越南一级区划是省,二级区划就是市县,同样是市县分离。越南可以说非常奇葩,前两大宗主国都加设一级了,真是不知道越南中央怎么管得过来。



台湾恐怕是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一级区划直接就是县市,二级区划就是市区和乡镇。


其实就算这几个地方,区划设置的原因历史也各有不同。

很多人反感地级市,觉得吸血和降低效率,其实在现有技术水平下,行政区划有一个阈值,不是简单直筒子划分就有利于集权和扁平化管理。

但凡说区划,都鼓吹扁平化,不是多划几个省,就是撤销地级市,然后说这才是有高效,地级市就是吸血。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要是这么说那还要啥组织,直接皇帝一个人直领全国得了。

根据各国区划划分,大概能判断出行政效率的阈值在30个区划以下,超过30个就会降低行政效率,除非像美国那种实行地方分权自治。

对于省级区划内部也是一样,河南省17个地级市,1个省直辖县级市,21个县级市,83个县。加起来比越南区划还多,不设地级市要逼疯省中央,除非分权管理。这就是大区划和小区划的区别,中国太大了,勉强划出三十个出头,每一个省还是大,就只能继续划。

韩国的道明显是像德法一样,方便实行集权,实际规模属于国内中型省,韩国的道实际就是地级市。日本有地方分权自治传统,反而不便再加一级。越南不太了解,但必然存在自治体系。

台湾是太小,才真正有条件搞市县直辖,同样类似的就有海南,10平方公里面积以下的省级除了宁夏都做到了直辖市县。



有说到民国,其实台湾现在是这样,在大陆时好像也是二级区划,实际上早就准备往三级走了。

民国北洋废府置道,实际上恢复了三级区划。但很难说是不是打算为废省做准备,否则这么做就是多此一举。

那么袁世凯恐怕是打算搞小省制,反正地方各省自治强,又管不过来,还不如把它们彻底肢解。以后中央集权加强,可以再设大区。

而且看实际区划,基本就是按实际山川形便和人文聚居区来划,比省份这种战区式划法更为贴近现实。许多现在政区划分想象爱好者,其实也就是和这个接近。


但现实是并没有出现废省,反而道也没了。KMT这个亲美亲日政权虽然也有地方分权,好歹比北洋军阀混战好点。而且充分学习美日区划,他们都是市县直辖,我们也要市县直辖。

只是他们也知道现实,所以在市县之上加了一个行政督察区,就是建国后的专区,后演变成地区,再演变成地级市。

这个过程和汉代刺史变州牧,法国大区演变是一个历史客观过程,不因人为意志而转移,我们看看民国的督察区和地级市区划差别有多大?

从上面得知从新中国建立后主流就是省管专区和市,并没有直管县。只不过那时市管市比较少,主要以地区管市为主。

5060年代是专区,70年代变成地区,80年代逐步变成地级市,也算是一脉相承。兜兜绕绕又回到府管县格局,其实中国从来没变。


以上回答是见山是山的回答,有些关于东西方的评价应该是有问题的,权当参考,不必当真。

前面回答总结的是地级区划的必要性,我国真正的问题源于区划和职能混淆,关键就在于市的乱用。

可能是西化原因,北洋首次正式用市的区划,近现代对于市的理解不足,以及历史变迁过快来不及细想地区这个临时区划的安排,才出现地级市这种存在。

城市就是工商业职能的代名词,和乡镇一样。地区和县就是区划,但我们把县当成了农村,地区当成了城市,出现了混乱,也才出现地区地级这种没有文化底蕴的名词。


一市多用简单来说好处就是层级扁平化,有利于城区市的集中发展。地级区划首长兼任城区市长,直辖城区,有助于工业化。

反之就是市简单化,去区划化。可以学习德国或韩国,县级作为区划名称而存在,市就是城市县,县就是乡镇县,或者干脆用市和郡来区分。

这样地级首长不直辖城区,只直辖县,不设区的市,设区的市。坏处是层级增加,不利于中心城市吸血,官员等级不好处理。好处是一碗水端平,也能增加辖区,理清名称。

比如一些地级市十几个县级区划,一多半是城区。地级与市分离,地级政府只是驻在中心城市,这样地区辖区就只剩几个,完全可以进行地区合并,进而节省省级资源。反过来又可以推动省级兼并,节省国家资源,提高行政效率。

又比如镇级市问题,就是因为市的概念不清才会出现。地区统管下镇级市可以直接升级成地区直辖市,级别不用升。


当把区划与职能分离的时候,直辖市也可以叫做城市省,就不会出现混乱。

70年代的时候有过试验,比如同名市同名县,但80年代的地市合并明显急功近利了。

如今木已成舟,其实再说这个问题也于事无补,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user avatar

三种不同的红色和liu bowen两位知友

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了我国地级市存在原因

关于地区消失,地级市增加直至成为一级行政区

基本是两种方式

第一种:撤地建市。也就是直接翻牌子,某某地区直接翻牌子改名某某市。地区行署驻地所在的县级市(有些甚至还是县)改市辖区,个别因为辖区面积大,会拆分若干市辖区。

例如:临沂地区行署驻地临沂市(县级)被拆分为兰山区、河东区和罗庄区。

例如:山东16个地级市(曾经17个),无地市合并情况。

从上述图片可以看出,临沂、德州、聊城、菏泽、滨州就是典型的翻牌子,也就是撤地建市。80年代的烟台、潍坊、济宁、泰安也是翻牌子。

济南、青岛一开始就是地级市(后来副省级)。

济南:省会,江北历史名城。青岛:清末发展起来的工商城市,民国时期一度直辖市。淄博:清末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淄博算是第一个翻牌子的,淄博专区成立淄博市(期间有个矿物专区过度))。枣庄、东营,因矿设立的地级市(枣庄基本析置于济宁地区,东营基本析置于滨州地区(惠民地区))。日照、威海、莱芜,分别从临沂地区(五莲县属于潍坊市)、烟台市、泰安市析置的地级市。

==================================

第二种:地市合并。也就是存在同名的地级市和地区。地区撤销后,地区所属的县(县级市)并入同名的地级市。

例如:河北省辖11个地级市,其中除了廊坊市、衡水市是撤地建市,秦皇岛市是唐山地区析置新设立外,其余都是地市合并。

唐山地区情况特殊一些,唐山地区一部分并入唐山市,其余是以秦皇岛市(县级)为基础,成立地级秦皇岛市。

广西的崇左市、来宾市也是这样,甚至现在崇左和南宁共用一个区号,来宾和柳州共用一个区号。

从上述图片可以看出,河北省除秦皇岛市、廊坊市、衡水市之外,其余都是地级市和同名地区存在。(1992年前,廊坊地区已经翻牌子成为廊坊市)。唐山地区一部分成为秦皇岛市,一部分并入唐山市

1992年后,同名地区并入同名地级市

所以河北在一段时间内,只有廊坊和衡水两个单市辖区市,廊坊在安次区析置广阳区(2000年)。河北的单市辖区地级市就剩下衡水一根独苗,直至冀州市撤市建区,成立冀州区。

所以河北的沧州、邢台、邯郸的市辖区面积小,人口相对少。还有就是存在承德市、承德县;邢台市、邢台县;沧州市、沧县;邯郸市、邯郸县(已撤销),这种高比例的市县同名的现象(4/11=0.36)。


题外话

1、第一个消灭地区的省份应该是江苏省,再次是辽宁省

2、现在还有地区的省份:黑龙江(1)、新疆(5)、西藏(1)、内蒙古(3)(盟也属于派出机构)。截至2019年4月份。

其中黑龙江的大兴安岭地区作为地区,行署驻地不是县级市,也不是县,而是区,市辖区的区(设置加格达奇区人民政府)

加格达奇区和松岭区在行政区划上,仍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但是实际行政管辖权上,不但归大兴安岭地区管辖,而且是和鄂伦春旗平级的区(市辖区建制)。

大兴安岭地区共辖4个市辖区,1个县级市,2个县。分别是:加格达奇区松岭区新林区呼中区漠河市呼玛县塔河县

大兴安岭地区的特殊现状的前世今生:


侵删


内蒙古的盟属于派出机构,行政机关为行政公署,但是行政首长不是专员,而是盟长


3、曾经存在唯一一个地区的省份是青海省,省会西宁是地级市、除海东地区外,均是自治州。

4、地区基本都是省政府的派出机构,但是新疆有两个地区是自治州的派出机构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派出机构:塔城地区和阿勒泰地区,曾经还有伊犁地区,不过伊犁地区撤销,所属县(县级市)由自治州直管。

user avatar

是的

中国的“市”相当于古代的州或道。首府所在的城市实际上也归道台/知州管理。而县令也同时管理县城和周边农村。

而西欧地区,二级行政区的领主并不会直接管辖其辖区内的城市。城市往往实行自治制度,辖区只在城墙内,对周边农业地区没有管辖权。

延续这种体制,西欧和新大陆的二级行政区绝不插手“城市”,市政府也几乎不会管理周边的非农业区。即使周边城市成了卫星城,中心城市也对其无管辖权。

中国也曾试图如法炮制,即省、地区、市(区、县)政府三套班子、地区级政府不直接管理市政,但效果很差:区县级单位之间工作协调很困难。

这套体系留下了一些痕迹,例如小学数学课本里只有“省城”和“县城”,以及“地级市”这个词。

user avatar

这个“超级广域”的市,还真是我们中国的特色。

众所周知,城市的管理和农村管理,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方式,正因为这样,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城市的发展,自然而然就需要一种不同于农村管理的政区出现,——这就是“市”。换言之,“市”的管辖范围,仅限于城市(以及城市毗邻的郊区)。

中国最早的作为政区的“市”,是1926年设置的广州市,孙科任市长。从那时开始,一直到解放初期,中国“市”都是蛮正常的,也就是仅限于对城市(及其郊区)的管理。而城市周围的广大农村地区则由“县”进行管辖。

从五十年代开始,中国有部分市的管辖区域开始扩大,开始将周边县域包括了进来,最初是为了统一调配市民口粮而采取的措施。而到了大跃进时期,由于经济原因,主要是为了便于劳动力的调配,密切城市和农村的结合,于是开始了较大规范的“市管县”。

但随即大跃进就失败了,中国经济遭受重创,在中央的号召之下,城市人口大量返乡,而市管县的尝试也就此中止,原先好多管辖了县的市,也纷纷将吞下去的县又吐了出来。

总得说来,直到80年代初,中国的“市”绝大多数仍旧是点状政区,管辖范围仅限于城市。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步发展,“市管县”再次提上了日程。

1982年,中央开始在江苏试点“市管县”,1983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地市州党政机关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在这份文件里,中央明确提出,要“实行地、市合并,由市领导县”。从这时候开始,中国掀起了最大范围的“市管县”的浪潮。

也就是从这时候起,中国的市纷纷从一个点状政区成为了“超级广域”的政区,数年时间,仅管辖城市的“市”几乎就绝迹了。到后来九十年代还掀起了一股“县改市”的浪潮,不过几年后就被叫停了。

为什么中央会做出这个决策呢?说到底还是为了经济发展,由市来管辖县,正是为了打破城乡壁垒,疏通城乡之间资源流通,以地区中心城市为龙头,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简而言之,市只管辖城市、周围农村由另外的政区进行管理的,这叫做“城乡分治”。象中国现在这样的模式,我们中国给起了个名字,叫做“城乡一体化”。

三十年来的“市管县”的实践,利和弊都非常突出,几十年来争议不断,到现在也没个定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