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西班牙殖民城市的中心普遍都有一个武器广场(Plaza de Armas)?

回答
西班牙殖民城市中心普遍拥有武器广场(Plaza de Armas),这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军事、社会以及宗教等多重考量,绝非偶然。它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空间,更是殖民时期西班牙王权统治在美洲大陆最直观的体现,承载了多种关键功能。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回溯到西班牙征服新大陆的那个时代。当西班牙人来到美洲,面对的是陌生的土地和原住民的抵抗。为了有效统治和巩固权力,他们采取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城市规划模式,这套模式的核心就是西班牙本土城市的结构和功能在新大陆的复制。而“武器广场”正是这种模式的突出代表。

首先,从 军事战略 的角度来看,这是武器广场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功能。

集结与防御的中心: 西班牙人抵达一个新地区后,首要任务是建立一个安全的据点,以抵御原住民的反击或潜在的竞争对手。武器广场被选定为城市的中心位置,因为它方便军队在需要时迅速集结。广场开阔的空间为士兵提供了部署、操练和武器展示的场所。一旦发生冲突,广场也成为了城市的最后一道防线,居民和守卫可以退守至此进行最后的抵抗。
军事力量的展示: 武器广场不仅仅是用来作战的,它也是军事力量的展示平台。每当有重要的军事活动,如阅兵、仪式、或者象征性的军事展示,都会在广场上进行。这是一种无声但极具冲击力的力量宣告,向当地居民和西班牙殖民者自身都表明,王权的力量和秩序是这里的最高保障。广场周围环绕的往往是总督府、军事司令部等重要的军事和行政建筑,进一步强调了其军事核心地位。

其次,从 行政与权力象征 的角度来说,武器广场是政治权力的心脏。

权力机构的汇聚点: 殖民政府的最高权力机构,如总督府(Palacio del Virrey)或省长府(Palacio del Gobernador),以及市政厅(Ayuntamiento),通常都直接面向或紧邻武器广场。这些建筑是殖民统治的物理载体,它们的集中设置,以及广场作为它们共同的“前院”,有力地象征着西班牙王室在当地的最高权威。
法律与秩序的执行场: 公告、法令的发布,重要的审判、公开的惩罚等,都常常在武器广场上进行。它成为了法律和秩序得以执行的公开场所,强化了西班牙法律的至高无上性。广场也因此成为民众感知和体验殖民政府权力的第一线。

再者,从 社会与文化功能 的角度,武器广场扮演了多重角色。

市民生活的中心: 随着城市的发展,武器广场逐渐演变成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集结点。它不仅仅是军事和政治的中心,也是商业、社交和文化活动的枢纽。在广场上,人们进行交易、聚会、交流信息,甚至举办庆祝活动和节日庆典。市场也常常设在广场附近,使其成为经济活动的热点。
城市认同的形成: 广场作为城市的中心地标,成为连接新旧世界文化、塑造殖民地独特身份的重要场所。广场上的建筑风格、公共艺术(如有)以及在此发生的各种活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居民的文化认知和城市归属感。它是殖民社会秩序的集中展现,也是社会生活的舞台。

最后,也不能忽视其 宗教意涵。

与教堂的紧密联系: 许多武器广场的旁边都会建有宏伟的主教堂(Catedral)或重要的教区教堂。在西班牙殖民体系中,天主教会是王权统治的重要支柱,宗教的传播和管理与政治统治紧密相连。教堂作为精神权威的象征,与代表世俗权力的总督府等建筑并列在广场两侧,形成一种“剑与十字架”的权力共生关系,共同构筑了殖民统治的精神和物质基础。

正是基于以上这些复杂而相互关联的功能,西班牙殖民者在拉丁美洲各地,从墨西哥城到利马,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到圣地亚哥,几乎都按照这套模式复制了一个以武器广场为核心的城市布局。它们共同见证了西班牙帝国在全球的扩张,也成为了拉丁美洲许多城市至今仍然保留的独特城市肌理和历史遗产。这些广场不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那个时代社会结构、权力运作和文化交融的生动载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个好问题。

  目前 @Dr.Zeng 的回答很好地阐述了这种城市规划现象,也说明了它同罗马传统的一些联系。但是其实,对西属美洲城市设计渊源的探讨是一个经典的学术问题,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就有很多详细的考察和理论推演,很大程度上已经超越了对城市规划本身的讨论,牵涉到制度、观念等领域。接下来,本回答会对西属美洲城市设计渊源的有关理论做简要探讨,文中会附带大量殖民地时期的城市地图。


  提到西属美洲的城市设计问题,绕不开的一份史料是《1573年菲利普二世颁布的关于西印度发现、新移民和抚慰的敕令集》Ordenanzas de descubrimiento, nueva poblacion y pacificacion de la Indias, dadas por Felipe II en 1573)。这份史料当中的第110-137条详细阐述了国王对新城镇建设的要求。在第112条当中,国王规定,在城镇建设选址完成之后,应当首先建设大广场,如果城镇处于内陆,广场应位于城镇中心,如果城镇处于海岸,广场应位于港口的登陆点。第113条写明了对广场大小的建议。第114-117条提出了对于广场周边道路铺设的要求。第118条要求城镇应当建立多处小广场,并在旁边修建教堂/修道院,以便服务于新大陆的宗教事业。第119-137条写明了对各类功能性建筑如教堂、市政厅的建设要求,住宅及农牧场应有的规划方式,新城镇在防卫和印第安人事务方面应注意的事项等等问题。

  这些指令充分彰显了菲利普二世时代日益臃肿的官僚机构所生产出的文件政治,但与此同时,通过这些材料,我们能够很容易找到影响西属美洲城市设计的一些重大因素。首当其冲的便是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对于“理想城市”的概念。古罗马风格在西属美洲城市建设当中的凸显既来自悠久的传承,也来自15世纪文艺复兴对于维特鲁威等古典作家作品的重新发掘。显而易见的是,理想的中心广场+条块状布局在实际的城市建设中常常是不适用的,出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很多城市都不能够建成正方形/长方形的轮廓或全是水平/竖直的街道。但几何图形布局的关键在于,它是一种统治秩序的象征,大广场+放射式道路+格状街区是对一种对帝国统治合法性的诉说。西属美洲城市规划最直接的范本是圣菲德格拉纳达(Santa Fe de Granada),这是一座标致的长方形格子城镇,建立于1491年,最初是一座用于围困摩尔人的堡垒。

  但是“古罗马影响”的理论解释似乎并不是完美的,有挑战观点认为,早期的殖民者大多是没有知识的文盲,因此不大可能了解起源于古代的建筑理论。这种新观点强调,大广场+格状街区的布局是早期征服者们的一种务实选择,因为这种布局有利于统治者进行管理,对土地和奴仆进行清晰的分配。但这种观点也有局限性,因为城市布局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是不断在动态变化的。早期的征服者可能把一些城市建设得乱七八糟,但后来的管理者则会把它们变得规整起来(如圣多明各),或者干脆抛弃旧城另谋新址(如危地马拉城),才最终形成了今人能够观察到的模样。

  此外,还有一种观点强调,城市规划是对当时的社会哲学(即中世纪神学)的一种体现。美洲城市的建设受到神学理论的影响,特别是来自托马斯.阿奎那的《论统治者的统治方式》(On Kingship to the King of Cyprus )。这种论说的核心是,建立城镇被认为是一种礼拜行为,要围绕着天主对于世界的旨意展开,因此城市设计主要体现的神的秩序,而非古典帝国的秩序。

  以上三种理论虽然存在一定冲突,但并非不可调和。在西班牙,古典法哲学和中世纪神学在13世纪的法典《七法全书》(Siete partidas)当中已经呈现出了复杂的交织,很难说孰轻孰重。总的来说,西属美洲的城市设计,直接受到美洲的具体环境和伊比利亚社会思想的双重影响,其中后者是中世纪西班牙和古典罗马的混合产物。


  最后,我们来看一些实例。

  从形成渊源来说,西属美洲的城市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建立在前哥伦布时期印第安人城镇基础之上的,另一类是殖民者建立的新城市。前一类中的代表是墨西哥城、波哥大、基多和库斯科,后一类中的代表是圣多明各、哈瓦那、韦拉克鲁斯、卡塔赫纳、利马和布宜诺斯艾利斯。在16世纪,前一类城市的格局还基本由前哥伦布时期的状况所决定,随着印第安人人口锐减带来的重新安置,以及城市自身的不断改造,此类城市在布局上才逐渐趋近于殖民地城市的一般模式。

  圣多明各堪称西属美洲的基石。在1502-1509年间,时任西印度省督尼古拉斯.德.奥万多在此地实施的许多政策,包括印第安人的委托监护制,也包括对城市的规划,都成为了未来大陆殖民地的模板。

  波多黎各是西班牙人在伊斯帕尼奥拉岛后殖民的第二个主要岛屿,圣胡安是它的首府,该城的地位和圣多明各一样,在大陆殖民地开辟后被忽视。

  在墨西哥的征服之后,哈瓦那成为了航线上最关键的节点之一。该城的主要职能是为大舰队服务,并且充当堡垒。

  韦拉克鲁斯是科尔特斯的登陆地。在此地建立起的城市成为了墨西哥城最重要的对外港口。

  老巴拿马城曾是巴拿马地峡贸易繁荣的见证者,该城在1670年后被海盗劫掠,尔后废弃。居民们在西边几公里外建立了新的巴拿马城。

  这座以“迦太基”命名的美洲城市是南部西印度航线最重要的节点,定居者在狭窄的地形当中照样采用了城市设计的一般模板。

  在殖民地时期,秘鲁总督区的首府利马是整个南美洲最繁华的城市。这张地图绘制于1685年,即1687年大地震发生的两年之前,精细地刻画出了“诸王之城”的壮丽。

  征服者佩德罗.德.巴尔迪维亚决定在肥沃的智利中部河谷建立起圣地亚哥,从此该城成为了这个狭长地区的唯一中心,直到今日。

  波哥大易守难攻,印加帝国都未曾在政治上控制这座城市。西班牙人征服之后,给它起名为圣菲,但是古老的名字并没有被抛弃,因此这座城市也常被称为圣菲波哥大。

  委内瑞拉开发较晚,在整个16-17世纪都被视为边鄙之地。这张地图很好地刻画出了加拉加斯的简陋,却又不失神准。

  征服者们早在1535年就建立了第一个布宜诺斯艾利斯,但是由于原住民的侵扰,居民们在1541年集体迁往巴拉圭的亚松森。直到1580年,原先的城市才被重建。这座城市是拉普拉塔河上的新娘,但对于内陆城镇来说,她更像个美丽的吸血鬼。

  历史上,危地马拉城曾三易其址,最近的一次是在1776年,原因是前一年的大地震让人们觉得有必要在一个离火山远一些的地方重建家园。新城市也将在几何布局上有更完美的形态。

  在1519年和2019年,墨西哥城都是西半球人口最多的城市。这张墨西哥城地图绘制于1794年,时任新西班牙总督里维拉希赫多伯爵(1789-1794年执政)决心实施改革,议程之一就是翻修墨西哥城。这位热忱的总督在地图上标识出道路和房屋的状况,并特别留意有关排水的信息,因为公共卫生的改善将是城市发展的重点之一。但他无法预料到的是,西班牙在美洲的统治已经时日无多。

user avatar

谢邀。


干货,超多图预警。


Plaza de Armas,翻译为武装广场、兵器广场更为妥当,传统意义上讲,武装广场是为集合和检阅军队所用,而广场附近一般设有要塞、兵器库,亦可称为兵器广场。


Plaza de Armas是西班牙殖民地大多数重要城市的中心所在,这种市政规划结构并非西班牙殖民者独创,早在古罗马时期,Plaza (广场)也就是Foro(市苑)发挥着重要的市政作用。



由古罗马传承的城市规划的特点是,街道相互垂直,把城市均匀地划分为若干方块。




被街道圈起来的每个小方块为一个街区,里面有四五户人家。各街区按照几何经纬组成城市,这样的城市规划非常有利于照明采光,给排水,交通,军事,治安,市政管理等。至今很多欧美城市都是这样规划的。



古罗马人会在靠近河流、水源附近的山丘选择建城,这种习惯延续至今。你可以看到那些历史名城都是如此,比如罗马老城由七座山丘构成,靠近台伯河河湾,佛罗伦萨老城被阿诺河一分为二,萨尔茨堡也是依河而建,福寿城堡在最高处俯瞰着全城。作为基督徒和穆斯林常年争夺的马德里、托雷多更是特征明显。托雷多护城河环绕,河上还修了堤坝。而马德里是放大版的托雷多,北边大片山丘可退可守,南边一条苹果河在冷兵器时代是为天堑。





宫殿,城堡,要塞被修建在山丘和制高点上,居高临下,河流为城市提供水源和防御加成。



西方那些最初的城市由横竖垂直的两条主干道构成,再与主干道平行,沿垂直、水平方向筑路,像切蛋糕一般划分出若干方正的街区(Manzanas),

主干道会被建设得极为宽敞。古罗马人发明的混凝土技术不仅仅被用于修建大型工程,诸如神庙、雕像、宫殿等,同样也被应用于兴建各种执政官用以取悦民众而倡导的市政设施,诸如公路、澡堂、渡槽等。大理石被打磨光滑,切割整齐,用混凝土粘结起来,铺就出整齐、笔直的街道,旁边还设有排水沟等,便于行人、战马、牛车、马车、兵车高效穿行。

同时,为了加强对邦国的控制,保证政令的畅通,除了城内,城市与城市之间的道路,也具有极高的质量。

罗马式城市规划方案在罗马征服欧洲的过程中被推广开,在西罗马往东罗马过度,即拉丁式往拜占庭式过度的过程中被推广开,在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角逐的过程中被推广开,在大航海、殖民的过程中被推广开,所以,放眼全世界所有祖上可追述到拉丁文明的城市,都是在四四方方切蛋糕。

在纬度较高,天气较冷的地方,街道设置得较为宽敞,便于采光和照明,在纬度较低,天气较热的地方,街道设置得较为狭窄,便于利用建筑物的骑楼和阴影遮阳避光。一座阡陌交通,四方有秩的城市中其实分布着大小若干广场,而位于城市中心,主干道交叉点上的广场,最为重要,被称为市苑,城镇中心等。作为几何盈缩空间,这些市苑,中心方便人群的聚集,对于开展一系列活动极为重要,大到军队集合,宗教仪式,节日庆典,商贸交流,小到街坊领居八卦唠嗑,散步遛狗不可或缺。

这个传统流传至今,比如万达的购物中心,叫万达广场,就是一个有文化,高逼格的称呼。购物中心明明是栋楼,大家又不是在广场山吃饭看电影买衣服,正因为这广场的称呼自是来自于古代西方,已沿用多年。


1492年地理大发现,或者说殖民开始以前,欧洲国家,或者说继承了古罗马物质和精神遗产的古拉丁文明,以及后来一脉相承的天主教文明,包括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罗马尼亚等,其主要城市的构成方式都是——

1.选择依山傍水的平地,或者山丘。

2.铺就横向主干道。

3.铺就纵向主干道。

4.在主干道交叉点建设市场苑,广场。

5.围广场构建市政厅、大教堂、城堡或要塞、兵器库、市场等重要市政设施。

6. 沿广场、主干道发散辐射出平行的街道,划分出街区,包括住宅区,商业区,港口区,军事区等,以此将城市扩展。


通常,欧洲国家称城市中心的广场为主广场,如果要翻译得好听一点,就是马约尔广场,Plaza Mayor. Mayor一词的意思是较主要的,重要的,较大的。也就是用来表示一座城市中,较重要,较中心,较大的那一座广场。


对于欧洲城市及其殖民地来说,广场是城市的心脏。


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的马德里,王宫以东是东方广场,东方广场东南是马约尔广场。(大号字母i)



巨大的广场便于剑士、骑兵、火枪手、加农炮兵的集合,也便于教廷进行宗教集会,宗教裁判所行刑。

广场四周的骑楼自带拱廊,也可以为商贩提供遮风避雨的空间,马德里马约尔广场的跳蚤市场每周日开市,延续至今。


著名的菜市场也位于附近,如圣米格尔市场,今天还在运作。


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领主广场(Piazza della Signoria):



这个位于佛罗伦萨旧宫前的“L”形广场,得名于旧宫(领主宫)。这里也是佛罗伦萨共和国的起源与历史的焦点,至今仍是该城市政治、经贸、文化、艺术中心。这里是佛罗伦萨人以及众多游客的聚会地点。广场周围是佣兵凉廊、乌菲奇美术馆、商人法庭、乌古其奥尼宫。距其五分钟步行路程即是花之圣母大教堂,廊桥,野猪喷泉等。


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广场:



像威尼斯这样开放,贸易发达的城市,它靠近码头的圣马可广场更是对贸易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奥地利萨尔茨堡福寿城堡下的大教堂广场、莫扎特广场:




葡萄牙里斯本罗西欧广场:



在伊比利亚美洲(西班牙、葡萄牙所在的伊比利亚半岛以及拉丁美洲),几乎所有重要城市都沿袭了宗主国的城市建设模式,与宗主国的安全环境略有区别,早期殖民地时刻面领着两种威胁——来自于当地的印第安土著的反抗和来自于海上的海盗和别国军队的侵袭与骚扰。因此城市中,中心广场军事功能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一方面,几乎所有的殖民者都力图在新大陆上重现故乡的荣光,都竭尽所能,登峰造极地营建比故乡首都还规模宏大的广场,教堂,城堡,市政厅。

一方面,为了征服当地土著,抵抗海盗骚扰,炫耀武力,惩戒叛逆,抵抗外敌入侵,主广场上经常性的武装操演,军队集合也就成了常态。


作为加勒比海的门户,古巴曾经是西班牙殖民者苦心营建了多年的殖民地,而哈瓦那口袋状的天然良港,易守难攻,历来更是兵家必争之地。直到美西战争,缅因号沉没,美国人获胜之前,这里都是西班牙人引以为傲的不沉的加勒比海的无敌舰,用今天的话来说,古巴之于当时的西班牙就相当于日本之于美国。


今天你走在哈瓦那老城La Habana Vieja,(世界文化遗产) 可以看到例如老广场、圣弗朗西斯科广场、武装广场、贸易广场、大教堂广场等众多由西班牙殖民者修建巩固多年的功能性广场。





哈瓦那旧城的武装广场具有极强的殖民地核心建筑群特征,北边靠近海港的地方,是Castillo de La Real Fuerza(皇家武装力量城堡),就是上图那个四边形花瓣状城堡。这个城堡以东是内港出海河道,河道东端是另一座更大的Moro莫尔城堡。


到了夜间,老城所有的要塞都会点火鸣炮宣布港口戒严,莫罗城堡和皇家武装力量城堡之间会拉起一根粗大的铁链封锁整个内港出海口。

可爱的古巴人民至今还在cos表演当年的放炮仪式cañorazo。到了夜晚,穿着西班牙军服的礼炮小队会举着火把,走上城墙,然后大喊:安静了,入夜了,关闭港口了。然后用古法点燃号炮。



武装广场正西方是Palacio de los Capitanes Generales(总督府),这是座带有骑楼,回廊,内院,地窖的三层建筑,历来总督及家眷都居住于此。正东边是庙宇和公爵府。由此可见,殖民时代的军政长官,商贾政要等达官显贵都居住在武装广场附近。





在拉美其它国家,如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德·智利,秘鲁首都利马、墨西哥墨西哥城这些有殖民历史的国家,均有武装广场或主广场,并保留至今。


如,圣地亚哥·德·智利的武装广场:


利马的马约尔广场:



墨西哥城的宪法广场:




综上,主广场、马约尔广场、市政广场、武装广场、兵器广场说的其实都是同样一种市政设施,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过去和现代宗主国和殖民地城市及其文化、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西班牙殖民者征服美洲文明的顺序不一样,所以广场叫法也略有区别,征服玛雅、阿兹特克文明较早,其中反复出现冲突,融合等进程,流血较多,所以整个中美洲大城市中心多用武装广场命名。而加勒比地区的大小安德烈斯群岛做为大航海时代最为重要的海港和门户,为兵家必争之地,常年饱受战争威胁,故也多见武装广场。而在南美洲的智利、秘鲁、阿根廷等地区,印加文明本来就不夺海滩,而是在山里打游击,例如马丘比丘,这有利于早期殖民城市的平稳发展,另外征服者用铁甲火药征服印加文明的过程已然是摧枯拉朽,呈现压倒性优势,故南美大城市多见直接以宗主国叫法命名的马约尔广场。



以上。


感觉是不是有点像在听加勒比海盗的故事啊?




如有更多问题需要了解和讨论,欢迎加入真正的西班牙留学生群,五百多位小伙伴在这里和你一起真实交流。加群请联系微信:

Mandarina_94



知乎专栏《西班牙留学攻略》,微信公众号《板鸭留学攻略》及《今日西班牙》由巴大、巴自治、康普、马自治、卡三等高校硕、博士及专家、教授,欧洲政、商、侨界精英共同组建,旨在凭专业知识和真实经验传播西班牙文化、教育、社会、时尚方面的权威资讯,为投资、移民、留学、文化交流提供精确参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