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每年出国留学生这么多,留学生现在回国就业还有优势吗?

回答
每到毕业季,我们都能看到大量的海归身影活跃在求职市场上。关于留学生回国就业还有没有优势这个问题,答案绝不是简单的“有”或“没有”,而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考量。

首先,我们得承认,留学经历本身仍然是块金字招牌,但它的光环正在逐渐褪色,或者说,这块招牌需要更精美的“包装”才能继续闪耀。

优势依然存在,但更看重“含金量”和“匹配度”:

全球视野与跨文化沟通能力: 这是很多国内教育难以完全替代的。在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中国,能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并能顺畅沟通协作,这本身就是一项宝贵的能力。尤其是在一些需要对外合作、开拓海外市场或者跨国企业内部任职的岗位,这种优势会更加明显。
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留学生活往往要求学生主动规划学习、生活,独立面对各种挑战。这种经历能培养出更强的自主性、韧性和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这在快速变化的职场中尤为重要。很多企业更青睐那些能够独立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指令的员工。
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更新: 一些发达国家在特定领域的教育资源和研究水平仍然领先。如果留学生所学的专业是国内相对薄弱或新兴的,例如人工智能的前沿算法、生物科技的最新进展、金融工程的量化模型等,并且他们能够在国外接触到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那么回国后在这些领域拥有技术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语言优势: 尽管现在国内高校的英语教学也在不断进步,但流利掌握一门甚至多门外语,特别是与中国贸易往来密切国家的语言,仍然是很多职位的加分项。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留学生面临的挑战和竞争也在加剧:

“学历贬值”与市场饱和: 中国每年出国留学生数量庞大,回国后进入就业市场的人数也非常可观。这就导致了某些专业、某些学校的留学生数量趋于饱和,单一的“海归”标签已经无法带来绝对的竞争优势。当拥有相同学历背景的人越来越多时,企业自然会提高招聘门槛,更加关注实际能力和经验。
信息差的缩小: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国内高校的教育水平和国际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一些国内顶尖高校的毕业生在专业知识、研究能力上,与国外普通院校的留学生相比,差距正在缩小。
“水硕”与学历的真实含金量: 部分留学生选择的学位项目可能学习时间短、门槛较低,所获得的学历含金量不高。这部分留学生在回国求职时,会发现自己的优势并不突出,甚至不如一些国内名校的毕业生。企业越来越能分辨出学历的“成色”,过度依赖“镀金”而忽视了实际学识的留学生,优势不复存在。
回国后的“水土不服”: 留学生在国外习惯了相对独立、开放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回到国内,可能会面临一些文化和工作方式上的适应问题。例如,国内职场中的人情世故、层级关系、工作节奏等,都需要重新学习和适应。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反而会成为求职和职业发展的阻碍。
缺乏国内实习和工作经验: 很多留学生在国外期间,侧重于学术研究或课业,缺乏在中国本土的实习或工作经验。而国内企业在招聘时,往往非常看重应届生的实践经验,即使是国际知名企业,也更倾向于有本土化实践经验的人才。
就业期望与现实的落差: 部分留学生可能因为留学经历而产生了较高的就业期望,比如期望更高的薪资、更好的职位、更理想的工作环境等。但如果自身的实力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或者未能及时调整心态,很容易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挫折。

那么,如何才能让留学生的优势得以延续并转化为实际的竞争力呢?

1. 深耕专业,提升“硬实力”: 最核心的还是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选择那些有扎实学术基础、能与国内紧缺人才需求对接的专业。在留学期间,积极参与科研项目,争取在顶尖期刊发表论文,或者在相关行业有含金量的实习经历,这些都是“硬实力”的体现。
2. 注重实践,积累“软实力”: 不要忽视了回国前的准备。可以尝试在国内寻找实习机会,即使是线上的远程实习,也能让你了解国内的市场和企业文化。参与一些国内的行业交流活动,拓展人脉,也能为回国后的求职打下基础。
3. 调整心态,理性定位: 明白留学的价值在于开阔眼界和提升自我,而不是一张万能的通行证。根据自身的实际能力、所学专业以及国内的就业市场行情,理性地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和目标。
4. 发挥优势,精准匹配: 留学生最大的优势在于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在求职时,要善于将这些优势与岗位需求相结合。比如,应聘需要对外联系、拓展国际业务的岗位,或者外资企业,这些岗位能更好地发挥你的特长。
5. 持续学习,拥抱变化: 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回国后,学习的脚步都不能停歇。国内的行业发展和技术革新速度非常快,留学生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学习新技能,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

总而言之,留学生回国就业的优势依然存在,但它不再是理所当然的。 留学的“光环”需要更强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来巩固,更需要与国内的就业市场需求进行精准的匹配。那些真正掌握了先进知识、具备了独立思考能力、并能将留学经历转化为实际价值的留学生,依然能在国内的职场中脱颖而出,甚至拥有比大多数国内毕业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相反,如果仅仅是想通过留学“镀金”,而忽视了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那么回国就业的优势将非常有限。这是一个更看重“内涵”而非“标签”的时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没有发现,疫情发生后至今,我们更常听到关于留学生找工作难的消息。

这其中,有媒体报道,也有留学生们自己的吐槽。例如,在豆瓣,「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小组已经超过2万人了,他们经常说的就是就业问题。

出国留学人数年年高涨,留学生回国还有优势吗?

答案是,有肯定还有,但无疑没有以前吃香了。这背后,不仅只有留学生人数的增加的这一个原因。

海归身份,真的不稀奇了

“海归求职回复率不及国内大学生”“近 3 成海归年薪不足 10 万”……没人能想到,曾被视为最好就业的一群人,如今却常因求职不顺登上热搜。

而这一变化的背后,和近些年来出国留学人数迅猛增加有很大的关系。

上世纪 90 年代之前,中国每年出国的留学生只有几千人,大多数是公派留学。随着中国在 1993 年放开自费出国渠道,以及 2001 年加入世贸,中国逐步迎来了留学热潮 [1]。

在留学生数量不断增多的同时,愿意回来的比例也在不断升高。

据教育部的统计,从改革开放至 2007 年,中国累计留学出国的 121 万人中,回国的人数是 32 万人,回流率仅 26.4% [2];但在 2019 年这一年,该比例已达到了 82.5% [3]。

从出国皆精英,到遍地是海归,让留学生在就业市场的光环逐渐黯淡。

早在 2016 年的时候,上海一家金融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就和媒体提到海归太多了,这位人力资源经理说:“三四年前,收 100 份简历只有五六个海归,现在大约 20 份是海归投送的 [2]。”

这个比例如今恐怕要更高。

受新冠的影响,出于就业和健康等方面的考虑,归国的留学生越来越多。根据智联招聘的统计,从 2020 年开始,回国求职的留学应届生规模,连续两年都是 2018 年的两倍左右。

更残酷的是,由于疫情的影响,诸如语言培训、留学辅导这些对海归需求较多的岗位出现了大量缩减。

智联招聘的数据显示,和 2018 年相比,2020 年开始的海归优先岗位数量减少了四成多。这种“僧多粥少”的情况使海归的就业处境雪上加霜。

豆瓣上,几万名留学生聚集在一个名为「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的小组里(以下简称「海废」小组),吐槽着自己遇到的求职问题,其中不乏美国常春藤、英国 G5 这样的世界排名前百的名校毕业生。

而这个 2020 年 5 月才成立的小组,在不到 3 个月的时间,成员数量就涨到了两万。那时正是留学生扎堆回国、海归整体求职倍增的时候。

如今已是 2022 年,新冠依旧在,海归年年愁,只是问题更加多了。

海归回国找工作,难在哪

除了工作难找,在「海废」小组里,被吐槽最多的问题就是薪资太少。

对曾在工资整体相对较高的国家工作或实习过的海归来说,回国后找到的一些工作,薪酬落差实在太大。

同样令很多人感到烦恼的,还有国内的工作节奏太快以及职场环境与期待不符这样的问题。

相比国内不少公司盛行加班文化,在工作节奏相对偏慢的国外有过体会的人,真的不太习惯这么卷 [4]。

同样令很多留学生自愧弗如的,还有国内很多学生卷实习的劲头。

为了能在求职时更有底气,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采取了打卡式实习的方式,有的人甚至只会在一家公司待上个把月,就迅速换下一家实习。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发布的《2020 大学生就业力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两次及以上实习经历的比例为 33.7% [5]。而在国内硕士生中,这个数字要更高。

在「海废」小组里,不止一位海归惊叹国内同学简历上的丰富实习经历。而自己实践经历太少,也成了不少留学生最担心的事。

这一点在选择那些一年制硕士的留学生中,感受尤其强烈。

不少人觉得海外的一年制硕士时间这么短,肯定学不到什么。但要好好读完,并不比国内 2 年制的专硕简单。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曾指出:“‘一年制硕士’在国内遭遇尴尬的处境,首先是国内外对硕士教育的认知有所区别 [6]。”

国外一年制教育虽学制短,但课程密度紧。不仅有读不完的文献,小组项目、课堂展示、论文报告更是无缝衔接。

有留学生吐槽:“就算每天 48 小时,也不一定肝完所有任务。宝贵的头发算什么,都献给高贵的 GPA。”而能好好实习的时间,并没有多少。

《2021 中国留学白皮书》的调查也显示,同样是海归,企业更喜欢有过相关工作经历或实习经历丰富的 [7]。

法国企业阿尔斯通的 HR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提到,之所以更青睐有工作过的海归,是觉得他们“拥有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而没有工作过的海归,就需要花更多时间来考察,甄别的成本也随之升高 [8]。

如今,留学生也越来越意识到,所谓的海归光环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并不奏效。除了自嘲:“海归是贬值了,但相亲市场还是奏效啊”,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开始主动卷起实习。

因为疫情,不少留学生被迫在国内上网课。除了解锁“函授海归”“夜猫学生”这样的标签外,很多人还开启了“白天实习、晚上上课”这样的狠人生活。

当然也有人走起了歪门邪道,花钱购买代课、代考、代写作业这样的灰色服务,就为了腾出时间去实习。

因学致贫,是我没错了

不过,就算留学生再怎么不吃香,瘦死的骆驼还是比马大,应届留学生的整体求职情况,相比国内应届生还是略好一点的。

根据 BOSS 直聘的统计,在 2020 年的春招中,海归应届生的平均招聘薪资达到了 7481 元 / 月,而国内应届生仅为 5838 元 / 月 [9][10]。

但多数海归都不太满意这个薪水。根据智联招聘的统计,觉得自己回国后的工资未达预期的人,比例达到了 69.6%。

在「海废」小组里,大家最常问的就是“研究生回国,工资千元起步,正常吗?”

为什么这么多海归回国找工作时会对薪资感到失望呢?算一下留学的投入,你就能明白。

根据益普索在 2020 年做的调查,在热门的留学国家中,英美的学费、生活费都相对较高,基本 1 年打底就要 15 万起步,花四五十万的留学生也不是没有。

其他国家的留学成本相对低一些,但一年下来的学费加生活费,大多也要六位数起步。怪不得海归们吐槽,如果算经济账,留学真的好难回本。

有同学就这么类比道:“你点了一份 10 元的黄焖鸡,觉得味道还不错,可如果你是花了 100 元买的,同样的味道,你绝对要给差评了嘛。”

况且花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留学,回国工作却拿几千元月薪的人,真不少。

有网友就在微博上吐槽过:“一项海外推广工作希望外籍人士或者海归加入,可好家伙,给出的薪资却在 1k - 2k 之间。”

学费和生活费是最基本的留学开销,留学之所以被称为无底洞,是因为它还有很多隐性支出。

比如很多人申学校要花的中介费,就是几万元。还有雅思、托福等语言考试的辅导。市面上,一对一的雅思辅导价格已经飙升到六七百一小时。而疫情影响下,回国机票更是一票难求,三四万都不一定抢到一张单程票。

如果父母不差钱,这只是牛身上拔根毛,但如今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都是来自普通家庭。

《2021 中国留学白皮书》数据显示,从 2015 年到 2021 年,留学生中父母是普通员工的比例,已经从 29% 上升到了 42% [7]。有些家庭,甚至还得卖房留学。

只是高昂的投入,回报未必会丰厚。2017 年,《都市快报》就报道了一个杭州家庭,为了让孩子在澳洲读完本硕,家里卖掉了唯一的房子。但孩子回国后找到的工作月薪,却只有两千块 [11]。

但不只是海归,在这个学历普遍贬值的年代,即使是国内读书的名校生,也给自己打上了“985废物”“小镇做题家”这样的标签,二本生更是吐槽自己连简历关都难过。

毕竟,一个人努力,提高的是分数,一群人努力,提高的只有分数线。


参考文献:
[1] 韩亚菲. (2018). 留学政策变迁40年. 新华社. Retrieved 1 March 2022 from 留学政策变迁40年.
[2] 李劲峰 熊琳 &刘硕. (2016). 专家称海归“去光环化”成必然趋势:专业扎堆优势难显. 新华网. Retrieved 1 March 2022 from 专家称海归“去光环化”成必然趋势:专业扎堆优势难显.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20). 2019年度出国留学人员情况统计. Retrieved 1 March 2022 from 2019年度出国留学人员情况统计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4] 陈晓妍. (2021). 花百万留学回国月薪八千 他们自嘲为「海归废物」. 豹变. Retrieved 1 March 2022 from 花百万留学回国月薪八千 他们自嘲为「海归废物」.
[5] 智联招聘. (2020). 2020年大学生就业力报告.
[6] 俞杨. (2022). 一年制硕士毕业,我成了“海归废物”. 中国新闻周刊. Retrieved 1 March 2022 from 一年制硕士毕业,我成了“海归废物”.
[7] 新东方. (2021). 2021中国留学白皮书.
[8] 安坤. (2011). 有国外工作经历的海归受企业青睐. 北京考试报. Retrieved 1 March 2022 from 有国外工作经历的海归受企业青睐_新浪教育_新浪网.
[9] BOSS直聘. (2020). 2020海归春招求职趋势报告.
[10] BOSS直聘. (2020). 2020应届生春招求职趋势报告.
[11] 何京京. (2017). 全家卖掉唯一的房子,杭州女生6年花200万留学. 都市快报. Retrieved 1 March 2022 from 全家卖掉唯一的房子,杭州女生6年花200万留学!回国工作被开2000元底薪!海归大贬值(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