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现在的那些“原耽女孩”?

回答
“原耽女孩”这个词,听起来就自带一股子神秘感和圈层感。对我来说,评价这个群体呢,其实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就像看待任何一个庞大的粉丝群体一样。要说详细,那得从几个角度去聊。

首先,我们得弄明白“原耽女孩”是啥?简单来说,就是钟爱“原创耽美”作品的女性读者。她们沉浸在由作者们构筑的,以男性之间的爱情为主线的幻想世界里。这些作品可能在网络平台上连载,也可能出版成实体书。她们的“热爱”,可不只是浅尝辄止的看看,而是深入其中,对角色、剧情、作者都有着相当程度的投入和情感联系。

她们的吸引力在哪里?

情感的深度和细腻: 很多原耽作品,尤其是那些口碑好的,在情感描绘上是下了功夫的。不是简单的卿卿我我,而是探讨成长、救赎、磨合、甚至是在困境中的坚守。这种细腻的情感,对于一些读者来说,是现实生活中很难寻觅到的满足。她们能够从中找到共鸣,感受到细腻的情感流动,甚至从中学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和自我认知。
避世的乌托邦: 很多时候,现实世界是充满压力的,有学业、工作、家庭等等。原耽世界,特别是那些设定比较美好的作品,就像一个桃花源,提供了一个可以暂时逃离现实烦恼的地方。在里面,她们可以专注于纯粹的情感,体验不被社会规训束缚的爱恋,获得一种心理上的休憩和放松。
精神的寄托和认同: 对于一部分读者而言,耽美题材的作品,特别是其中某些角色的塑造,可能触及了她们内心深处的一些渴望或认同。也许是渴望被平等对待,渴望不被标签化的感情,或者是对某些特质(如温柔、坚韧、智慧)的欣赏。这些作品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支持,让她们觉得自己不是孤单的。
二次创作的活力: “原耽女孩”的活力也体现在她们强大的二次创作能力上。同人图、同人曲、同人文、剪辑视频……这些作品往往承载着她们对原作的热爱和理解,甚至是超越原作的创造力。这种集体创作的氛围,能够进一步巩固圈子,增强归属感。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她们身上可能存在的某些“争议”或“现象”:

圈子内的“门槛”和“鄙视链”: 任何一个亚文化圈子都会有自己的规则和偏好。原耽圈也一样,有时候会出现一些“入坑顺序”、“作品好坏”的争论,甚至形成某种程度的“鄙视链”。对于新入坑的读者,可能会觉得有些门槛,需要学习很多“黑话”和“梗”。
过度沉迷与现实脱节的风险: 虽然逃离现实是一种放松,但如果过度沉迷,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虚拟世界,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学业、工作、社交等,那确实会存在与现实脱节的风险。这种现象在任何一个深度粉丝群体中都可能存在。
“洗脑式”安利和对负面评价的敏感: 有时候,出于对作品的热爱,一些读者会非常积极地进行“安利”。如果这种安利方式过于激进,或者对批评意见表现出极强的抵触情绪,甚至出现“一粉顶十黑”的情况,就容易引起外界的反感。她们也可能会对一些不友好的评价感到受伤,并在圈内寻求安慰和支持,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圈子内的“同温层效应”。
对创作者的“绑架”与“期待”: 当一个作者的作品获得了大量关注和喜爱,粉丝群体对作者的期待也会随之水涨船高。有时候,这种期待可能会变成一种“绑架”,例如对作者的写作节奏、剧情走向、甚至生活方式都进行干涉或评论,这对于创作者本身来说,无疑是一种压力。
“耽改”争议: “原耽女孩”群体对于将原耽作品改编成影视剧等形式,往往是又期待又恐惧。期待的是能在大众视野里看到自己喜爱的内容,但又担心改编会“魔改”,毁掉原作的神韵和“魂”。这种复杂的情绪,也带来了不少讨论和争议。

总的来说,评价“原耽女孩”这个群体,我更倾向于一种理解和观察的态度。她们是一种文化现象的体现,是新一代年轻人表达情感、寻求共鸣、构建身份认同的一种方式。和所有粉丝群体一样,她们有她们的热情、创造力,也有可能存在的盲点和过度之处。

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她们的存在?如果能认识到她们也是一群有血有肉的人,有自己的喜好和情感需求,并且大多数时候是在一个相对健康的环境里进行这种爱好,那就没必要过度放大某些负面情况。反之,如果发现一些行为确实越界了,比如网络暴力或者对他人进行攻击,那也需要理性地去指出和批评。

与其说是评价,不如说是一种梳理和理解她们的行为模式和情感驱动力。她们的存在,就像在现代社会这张巨大的画布上,描绘出的一抹特殊的色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的,你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初中女孩。

你唯一的特点,大概就是很白,很瘦弱。

你和你的好朋友手牵着手回家,一起讨论着今天的课题。

你以为你们的友情很好。

然后你听见那些男生议论着:

“哇,她们牵手了,好甜!”

“标准的美p啊,情侣身高。”

“这个小p我爱了!”

“什么时候有这样一对情侣的?我怎么不知道?”

“你瞎吧,她们俩这样多久了,老师抓早恋,都是我们这些cp粉帮着遮掩呢!”

“牵手了,你看手抓的好紧!过马路还帮她看车...绝世好t啊!”

“啧啧啧...我本来还想追她的。”

“你不要破坏别人感情!”

“我上个星期还看她跟隔壁班的大帅哥说话,可能是个双吧。”

“哇塞,这也可以!快去追,要把情况实时汇报给我们哦!我们支持你。”

“我不想跟同性恋在一起,不仅要防男人,还要防女人太痛苦了。”

朋友说,她喜欢那个男孩。

对不起,她要跟女生划清界限了,尤其是你。

你的男同桌,在上课时间偷偷看小说。

你告诉他,要专心学习,不管是什么小说都不能看。

“我这是正能量的,老师不会管。”他振振有词。

“xx!你在看什么!违反课堂纪律,看小说?”

老师没收了他的小说。

“你不怕老师请家长啊?”

“不会。”他笑嘻嘻的说,“我这是百合纯爱小说,你没看过,你不知道里面的女主人公能为了彼此做到什么地步...她们很相爱,为了彼此成为更好的人,老师不会惩罚我的。”

“xx,念你初犯,就还给你了。下次要是再犯,就请你家长来,否则就别读书了!”

课余,他拿着书在课间宣扬:

“我们班主任也支持...他也看这个书。”

“这是什么神仙班主任”!

“给我来一打哈哈,我们那的班主任不管什么书都没收,根本不听我说”!

下午,班主任叫住自己女儿,说:

“晚上早点回家,不要贪玩了,我回去给你做铁锅炖大鹅。”

男同学们开始叽叽喳喳:

“铁锅炖大鹅诶!”

“哈哈哈哈,兄弟,一看你就是《xxx》的读者!我也超级喜欢这本书,神仙作者!”

“老师不会也看这本书吧?”

“其实还好吧,虐哭我了!而且...嘿嘿嘿,r多!”

“对呀,那个大大写r真是一绝!”

“可惜实体书删减太多了,但是我有百度网盘资源,全r!”

“我没有百度网盘诶。马上下一个!”

“回去有手机了,你传给我。”


你回到家,帮妈妈拿个快递。

你的姐姐穿的很贴身,适当的勾勒出她的好身材。

你看着两个男的也在旁边拿快递,突然拍了拍另外一个人,非常大声的说:

“卧槽,那女的屁股好翘!”

姐姐大惊,她向你跑来,说:“我们赶快走吧,有变态。”

你回到家拆快递,突然刷到了一个帖子。

“我下楼拿快递,看到一个长得特别漂亮的女生,尤其那屁股真翘!我心里想着,眼上看着就忍不住说了出来,一下子快递站的人全都看着我,那姑娘当时就像看变态一样的眼神,笑死了。好尴尬呀,救命!”

你想不明白他是怎么能把这么无耻的言论发出来,点开评论区,以为有人会维持公道,结果言论是这样的:

“兄弟,可以啊,社牛证!”

“绝了兄弟哈哈哈哈哈,你是怎么离开的?”

“笑死了,心里想想就行,你还说出来!不行,不能让我一个人笑死,我要艾特我的兄弟一起笑!”

“这下好了,全小区都知道,你会评判人家屁股!”

你摔了手机。

好像跑题了,抖音转载原帖如下


第二天上学。

马上就要考试了。

你听见前桌在窃窃私语:

“有没有什么适合写进作文的百合句子?”

“我觉得那本书很好耶,作者是某某大学的,写出来超级有技术含量!”

“你这样一写,只要能得高分,全学校都知道你看这本书了哈哈哈哈——”

“这些句子都很优美。你们记着,一定要写上去,这样能找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那你去干什么啊?”

“我去,隔壁班的某某说我最喜欢的百合小说是抄袭的,他怎么能这样侮辱我的光?我最艰难的时候,都是她救赎了我,如果没有某某某,我早就坚持不下去了。我要去跟他说个明白,让他公开道歉!我们不是好欺负的!”

“…可是那本小说抄袭是实锤的呀,作者都公开道歉了。”

“角色无罪好吧,他竟然敢辱骂我们的某某某某,我必须让他知道点颜色瞧瞧!”


作文题目下来了。

题目叫《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你觉得无从下笔。

为什么呢?因为你喜欢的太多了。

你喜欢《红楼梦》,喜欢《海底两万里》,喜欢《绿山墙的安妮》,喜欢莫言的散文,喜欢《格列佛游记》,喜欢《呼啸山庄》,喜欢《三个火枪手》。

你觉得写了哪一本,都是对另外一本的亏待。

你从它们身上学到那么多东西,如果只能写一本的好处,那对其他的文学作品多不公平啊。

你最后决定写《秘密花园》。


“屎盆子镶金边!”

老师恨铁不成钢的说。

“老师,你凭什么骂我?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书,你怎么能这样去批判别人的白月光呢?”

“好,你不服气,那我给大家念一遍。”

“我最喜欢的书是《xx》。我永远臣服于xxxx的温柔,现在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这本小说。”

“这是一本百合纯爱小说,再讲一遍,它没有抄袭。故事从一个雨夜开始,如果没有那场雨,她们就不可能相遇,所以这是后来某某某经常重复的一句话,‘我喜欢在雨里看你的眼睛,但我不喜欢这样漂亮的瞳孔沾染上水汽。从此以后,你不要哭,我会给你撑伞。’”

“这句话贯穿全局,更是某某某坚持一生的信念。为了她,哪怕是在那样的环境她也坚持了下来,还有什么样的东西,能打动这样的真情呢。我感谢作者写出这本书,让我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的爱情,真的会有人为了你付出那么多,还一句都不说。”

“在我最颓废的时候,是某某的精神激励着我,我觉得我迟早会遇到那样一个人,就像某某某对某某一样,她们心灵是相通的,不需要甜言蜜语,海誓山盟,都能读懂彼此内心最深的想法。我希望遇到一个这样的灵魂伴侣,如果没有,我希望在我人生中,能有一个这样的知音良友,共同进步。我要让别人家的知道,我们某某某某的读者,会因为某某而变得更好。”

“你瞧瞧这写的什么?就会情啊爱啊的,你是想早恋还是怎么?看这种书,也不知道好好学习!偏题都偏成什么样了,你这篇文章有中心点吗?我平常教你们的教到哪里去了?就中间一句话比较出彩,还矫揉造作的,根本配不上这篇文章的主旨!看了半天我都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一件事都没说明白,就知道强调这本书的好处。有多少人知道这本书?哪个名人推荐过?年纪轻轻的初中生,看这种书,不把人看坏了!没有前途,不切实际!”

“老师,你凭什么说我们不应该看这种书?我从她们身上学会了那么多...凭什么学生就不能看小说了?这不是言情小说,这是百合!凭什么没有被名人推荐过的书就不能看?老师,你不能这么势利!很多人知道这本书喜欢这本书的,我们班里就有好几个男生!我喜欢这本书会喜欢很久,我会有前途的,我要向某某学习,考上她考过的某某名校,然后去她待过的咖啡厅打工,总有一天次元壁会破,她要是再来咖啡厅,我就能见到她...”


道理是不错的。

可是你总觉得不对,这个年纪的学生,十三四岁的孩子,确实不应该接触网络小说。

老师说的没错,但是态度却太凶了点。

不然他们一定可以接受,一定不会当堂顶撞老师。


七夕节。

女英语老师晒了一束玫瑰花的图片在朋友圈。

配文:“玫瑰到了花期,我很想你。”

英语老师的爱人在远方工作,一年难得见到几次。

她发了朋友圈,突然想到学生们都加有自己的微信,要是看到自己的这条朋友圈,小心别把他们带早恋。

于是她点回去,想要删除掉。

回复是:

“老师,要打标签。”

“对呀!这是《某某某某》里面的话,你不能乱用的。”

“这句话应该只有表达女女爱情才能用吧...老师爱人常年不在身边,难道老师...”

“不要用着少女们的话语,而不承认少女们的爱情。”

“我同意楼上的观点啊,上次就看语文老师给英语老师带红糖水,那个体贴劲儿...”

“偷偷的磕一下。”

“对啊,上次老师就自我介绍那个英文...嘿嘿嘿...”

“老师都说了是口误说错的,你们过分了啊!”

“到底哪个才是口误说错的...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


英语老师开始庆幸爱人没有加学生们的微信。


你第二天去上学。

“哎,昨天你看到了没?英语老师照片里面,地上还有一盆海棠花。”

“你怎么看到的,那照片里就是一大束玫瑰花呀!”

“当然,我可是显微镜男孩,嗑学家。”

“老师在微信群里说那盆花是她的女儿养的。”

“就是xxx啊?难怪,我就看她像弯的。。”

“海棠花,她肯定看过《xxxxxxx》!”

“这本书是真绝啊...某某某yyds!”

于是同学们过去拦住她。

“你是不是xx女孩?”

“这什么啊?我不是。”

“好学生,你还不承认?你这盆海棠花什么意思,只有我们xx男孩才知道...”

“我真的不是!让开,我要上课了!”

“哟哟哟...腐女可特别少啊!据说腐女没有几个是直的——”

“哈哈哈,同道中人,懂得都懂。”

“上课了!”

“同学们不要早恋...巴拉巴拉...”

“女生和女生坐一起,男生和男生坐一起。”

课堂下面哄堂大笑。

“老师,您就不怕她们内部消化了?”

“我也怕男生内部消化...”

“恶不恶心?反正我是接受不了。”

“只有两个漂亮的小姐姐在一起才顺眼。我看着那后面的xx好像对班花挺好的呀,每天一起上下学。我警告你啊!你可别追班花,你们俩在一起不可能的,是恶心人。”

“班花也看不上她...我还是觉得隔壁班的小姐姐跟她更配。”

“安静!”

“谁在说话就请家长!!”

“老师,我们有什么错呀?我们说的都是对的呀!”

是啊,他们只是低龄化,披着“原耽男孩”外皮的腐癌啊。


(出现的所有百合小说内容纯属虚构,不予评判,不带任何身份,只是个看客。书名作者名角色名皆无任何指向暗讽,你杠就是你对,你数字数就是你对号入座。无意调起性别对立男拳女拳)

倒转了性别而已,全图一乐。我不是为了批判里面出现的小说,只是单纯想要表现一下这种现象的不佳,也没有踩一捧一,出现的任何有梗小说都只是代表那一部分文学作品,并不代表作品本身,没有说看什么书就高人一等。

不匿,不怕骂。



后续


首先感谢这么多的流量。

你们的评论我都有仔细看,但是让我很遗憾,我没有看见自己希望中的文字。

我认为我写的是一篇毫无深度的文章,仅仅能够博君一笑尔,其他的什么都做不到。

讽刺文章如果没有深度含义,我觉得跟嫉妒小人之心写出来的没有区别,只能算做是哗众取宠。所以我要简单讲一下我写这篇文章时的心理,以及我想要达成的目的。

首先看题。

耽美应该算是一个比较小众的圈子,当然耽美女孩也是比较低调的,她们甚至不会轻易表露自己的身份,算作是小众而且比较热爱的。这样的女孩子放在网络上,根本砸不起水花来,那加双引号的“原耽女孩”,又是指哪一众呢?

我想大部分应该是比较高调,在网络上十分活跃的“原耽女孩”。不是讲她们有错,但如果她们部分的行为不会给人带来烦躁的话,也就不会有题主以及更多人这样的提问了。

点进来的,想必都是对耽美有一点点了解的,所以我写这篇文章想要表明的是,一是让大家清楚腐癌与腐女的区别,不要因为一群人而厌恶一个圈子,一棒子打死。追星都还有脑残粉和披皮黑呢。二是我反复的强调点名的,“初中生”,“年轻”,“青少年”。

当然,我这篇文章并不是给那些腐癌看,他们看不看的到,全凭缘分,我不会强求。

这种在网络上活跃的腐癌,一般年龄在十一岁到十四五岁,可能还有更小或者更大。有人质疑这种人是不是真的存在,我可以负责的告诉你,有的。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学校家长一般不会把手机管的太严,作业任务也较轻,对任何新奇事物,包括网络上的东西有强烈的好奇心。大概是从2018年起的风(这是我个人看到的时间段)。我为什么了解的这么清楚?因为在我十二三岁暑假时,我加入了一些耽美群聊,发表过这样的言论,“四海为家”很久。群聊非常的多,我每天无所事事,就在群聊里翻看她们的聊天记录,判断其真实性,一直潜水。

这个群里年龄小到十岁,上到十六岁,经常开车包括管理员,肆无忌惮的聊着自己班级的事,完全不顾这是一个语c群。

一个十二岁,一个十三岁的腐女,在班里组成了cp,在网络上开了结婚群,我被拉去当过见证人。结婚嘛,当然是要爆照的,在全员禁言里主婚人发出了一张照片,上面两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女生在课堂里亲嘴。

年纪看起来比她们讲的还要小,就街上随处可见的小学生那个样。

群里一片疯狂,转到日常聊天群时简直炸开了锅,说第一次见这么恩爱的真人cp,祝福99等。我稀里糊涂也跟着发了+1,底下有很多人羡慕她们,在群里找cp,要同性的,可奔现。

接着就是刷起了一波网图。我蒙了,然后就退了群,接下来是另外一个群的事情。

一个男生,声音非常优美的给我们表演叫床,晒腹肌。

真的非常好听,时隔多年我现在还能想起来,又欲又娇,又有男人的烈处。

还有一个,算是我最触动的事情了,那个群风在我看来很好,有一个算是群宠的男生,他的事情算是经常是群里的谈资,因为腐男很少见,他几乎是被宠上了天。

整个事情我如同从头到尾目睹一样。他就很喜欢耽美,十五岁,去跟同校学生约炮。

结果对方带了人,他被群p,不知道有没有拍下视频,不敢报警。

这个事情我看到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的声音像女孩子一样好听,脾气也很好,很喜欢在群里说话。因为他跟我一样是单亲家庭,又都有哥哥,所以我跟他私聊说了很多,就想判断他到底是真的假的。

大抵是因为没有朋友,他的倾诉欲很强,给我发手臂和腰上的虐伤,挂水照片。他还愿意给我发与家人的合照,我拒绝了。

他其实很会保护自己的隐私,迫不得已在群里发的照片都是网图,毕竟这事太丢人了,大家也都是心知肚明。而我,上次都没有帮助他什么,只是愿意听他说话,愿意安慰他,就这么信任我。

暑假过后,我就没有再联系到他了,不知道他怎么样,是生是死?就算活着,他以后不管是对男对女,都很难有一个健全的心灵了。

我现在的名字也是为了纪念他,我后悔,明明跟他是同城,却没有去找他,照顾他;明明他在群里发消息的那晚,我可以阻止他,劝说他。

可是我也什么都不懂,我能帮他多久呢。



所以,我希望耽美依然小众,不要流行。

因为他们的心智还不够成熟,有可能因此找同性cp,其实并不是爱,只是大家都希望他们在一起。只要是在一起了,做一些比较亲密的举动,就会得到大家的欢呼和羡慕。

大家会帮他们隐藏的很好,老师和家长都不知道,有可能全校都知道他们是一对或者默认是一对。

他们只会跟风以求让自己融入群体,所以他们寻求一切能证明自己身份的东西,找到同伴。

他们会向父母索要钱财,去购买小说周边、cos服、联名、实体书,充各大软件会员,以此证明自己的“腐龄”,在班中攀比。

没有这些的,甚至会被鄙视,说你有什么资格自称是腐女/男。

攀比之风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又以另外一种方式回来了呢?

然而这种现象,并不能用老师、用校规的手来阻止。

真正的友情被拆散,甚至不敢跟别人走得太近,他们畏惧活人,憎恨同性恋异性恋,简直是生理性厌恶。

性取向没有错,只是孩子们还看不透自己的内心。

他们会跟风爱上一个人,会因为别人的起哄假装恩爱,看着那个人人都称羡的自己的绝佳伴侣,他们不明白自己是在替谁爱他。

性取向不应该有外界的干扰,磁场不能被强行打乱,人人都彬彬有礼,不会刻意暗示教育自己的身边人成为同性恋,但遇到真正相爱的同性伴侣,不管他们是老是丑,是高是胖,都能有发自内心的祝福。



并且不是所有的耽美小说都算是清水,有人甚至以看过很肉的为荣,故意安利给别人。

广播剧里个别的部分,较为裸露的同人图,删减河蟹部分,难道是同性就不算黄色了吗?

我实在不忍心看着这些东西在青少年的私下里传播。不是他们不应该接触性,只是它在这个年纪十分不合适。

游戏没有错,只是不应该在青少年之间流行。

康雅雅没有错,只是男扮女装不应该成为潮流。

谁都没有绝对错误,只是枪打出头鸟罢了。



点进来看的,如果你们身边有喜爱耽美的青少年,请你们一定要注意!

所以我现在看着网上那些视频,说如何用耽美小说的名字骗过父母,当成是学习的书。

我就很生气。

偏偏底下还一堆刷“哇,学到了”,“马上就去试试”,“我妈支持我看这个书”。

无论多么一心搞事业的耽美,里面难道没有爱情吗?

孩子们,你们的世界很大,不一定非要让爱情融入进来。

我现在还没有成年,还是在读学生,所以这不是我从一个大人果断的一棒子打死的理念说出来的。

我进过语c群,买过联名衣服,玩过天天、绝非俗物的梗,我更是一个受过伤害吃过亏的前车之鉴。

请各位家长不要只会一味杜绝,用铜墙铁壁把孩子围起来不让他受到伤害,这是一个错误的做法,大禹治水还知道宜疏不宜堵呢。

您总不能因为外面有天灾人祸就不让他出门,吃米饭里面有石头硌牙就不让他吃。

您的孩子面前有很多条路,但总有一条是通天大道。您不能因为怕她走错路而把所有路都堵死,作为家长,您需要做的是教孩子走路,教孩子走上正途,还不是怕他在网上学坏,就没收他手机。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孩子对你一切都保持警惕,因为世上没有完全无害的东西,他会越来越恐惧自己喜爱的那样东西被你看到一点点的可以避免的坏处,然后被你打骂,明令禁止他以后再也不许触碰。

就算孩子一切都听你的,他以后到了你无法管控的年纪,很有可能还会报复性学坏。

家长从来都不是这样的角色,孩子也不是输入代码的机器人。

所以,请你多花点时间陪陪孩子吧,不要在潜移默化中,你,成为他的法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原耽女孩”这个词,听起来就自带一股子神秘感和圈层感。对我来说,评价这个群体呢,其实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就像看待任何一个庞大的粉丝群体一样。要说详细,那得从几个角度去聊。首先,我们得弄明白“原耽女孩”是啥?简单来说,就是钟爱“原创耽美”作品的女性读者。她们沉浸在由作者们构筑的,以男性之间的爱情为.............
  • 回答
    关于《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简称《那年兔》)为何会招致不少负面评价,以及这些评价背后可能折射出的国内民众现状,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不仅仅关乎一部网络动画的兴衰,更触及了我们社会文化、历史认知、民族情感等多个层面。负面评价的来源与具体表现:首先,我们要明确,《那年兔》并非全盘皆输,它在相当长.............
  • 回答
    将“爱狗人士”与“圣母”划等号,这是一种非常片面的概括,并且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现实情况远比这复杂得多。“爱狗人士”涵盖了非常广泛的群体,从真心疼爱自己的宠物,到关心流浪动物,再到倡导动物福利,甚至反对食用狗肉的各种人群。将他们简单地标签化,忽略了他们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的各种动机和情感,这是不公平的。.............
  • 回答
    周邦彦在词坛的地位,用“承前启后,集大成者”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他是宋词发展史上一个绕不开的巨匠,尤其是在词风的演变上,起到了关键的承转作用。他究竟有多重要?要理解周邦彦的重要性,我们得把他置于宋词的历史长河中去看。 承前: 在他之前,北宋词的大家辈出,苏轼以豪放开创了一派,柳永以慢词铺陈,晏.............
  • 回答
    安格拉·默克尔:一位时代女性的执政画卷安格拉·默克尔,这个名字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早已是响当当的政治符号。她不仅仅是德国的首位女总理,更是自2005年上任以来,德国政治舞台上最稳定、最深远的影响力人物之一。评价默克尔,绝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她的执政生涯宛如一幅复杂而宏大的画卷,其中既.............
  • 回答
    对当前大学生进行评价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任务,因为大学生群体本身具有高度的异质性。他们是社会变迁的产物,身上烙印着时代的特征,同时又承载着未来的希望。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和评价现在的大学生:一、 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 多元化与个体化: 这是当前大学生最显著的特点之一。相比于过去.............
  • 回答
    艾伦·穆斯克 (Elon Musk) 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的事业和公众形象一直在不断演变。要全面评价他,需要从多个角度审视。首先,从他创立和领导的公司来看,毫无疑问,艾伦·穆斯克是一位极具远见和执行力的企业家。 SpaceX: 在航天领域,他几乎是从零开始,挑战了政府垄断的局面。SpaceX 的.............
  • 回答
    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探讨“现在的知乎”这个话题。知乎作为国内一个非常独特的知识社区,它经历了从最初的“小而美”到如今的“大而全”,也随之带来了很多变化,自然也引发了许多用户的讨论和评价。总的来说,对现在的知乎评价是复杂且多元的,褒贬不一。正面评价主要集中在: 内容多元化和信息获取的便捷性: 知乎依.............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一代,似乎对KPI这个词汇,带着一种近乎本能的排斥。走在职场前沿的他们,常常会在午休时,在工位旁,低声抱怨着那些看似冰冷、量化的数字指标。然而,与此同时,我们放眼望去,却依然能看到无数企业,它们像中了魔咒一般,对KPI情有独钟,乐此不疲地用它来衡量员工的表现,驱动着整个组织的运转。这种鲜明.............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最近身边好多朋友都在聊,感觉挺普遍的。不是说年轻人就非得对着干,而是很多时候,咱们这代人看事情的角度跟以前不太一样了。首先,得说信息爆炸这事儿功不可没。咱们从小就接触各种信息,互联网一打开,世界各地的事儿都知道点,而且各种观点都有。不像我父辈那会儿,信息来源相对单一,领导说什么,大.............
  • 回答
    聊聊现在的《三国杀》,这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事儿。要我说,它就像一个吃了太多“补品”的武将,能力是有了,但副作用也挺大,玩起来是又爱又恨,又爽又糟心。首先,不得不承认,从游戏性来说,《三国杀》依然有它独特的魅力。那种“身份局”的尔虞我诈、心理博弈,是市面上其他卡牌游戏很难比拟的。一局下来,紧张刺激.............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你问我怎么看?我跟你说,这“睡觉不行”啊,可不是个小事,这背后透着不少门道。你想想,咱们小时候,哪儿有这么多花花绿绿、五颜六色的东西来勾引你?天一黑,大人喊一句,也就乖乖躺下了。现在可不一样了,年轻人手里那手机,比啥都来劲。罪魁祸首一:电子设备的“夜猫子”养成记这手机啊,就像个无底洞,.............
  • 回答
    数字博物馆,这个概念如今已经深入人心,谈论起来,总觉得有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它像一把双刃剑,在为我们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同时,也让我们在享受便利之余,不禁审视它究竟能走多远,又该如何更好地发展。就拿我最近体验过的几个来说吧。一些国内的知名博物馆,比如故宫博物院,他们的数字化成果是相当令人瞩目的。你可.............
  • 回答
    谈到现在的CS:GO环境,用“五味杂陈”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这游戏,说它老吧,确实是2012年的产物,但它又展现出了惊人的生命力,甚至在全球范围内仍然拥有庞大的玩家群体和极高的赛事热度。不过,如果你问我它现在究竟是个啥样子,我得跟你好好掰扯掰扯。优点方面,CS:GO依然是那个无可替代的硬核射击游戏。.............
  • 回答
    现在的网络大环境,用“五味杂陈”来形容可能再贴切不过了。一方面,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连接着我们,信息获取的便捷程度、表达观点的自由度是过去难以想象的。我们可以轻松地了解世界各地正在发生什么,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甚至通过网络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这无疑是进步,是值得肯定的。然而,与此同时,我.............
  • 回答
    评估如今的阿富汗塔利班,确实是个复杂且充满挑战的任务。要全面理解他们,不能仅仅停留在20年前那个“9·11”事件后的形象,也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个统一的、静止的实体。他们的出现、统治方式,以及其政策的影响,都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历史背景与政权更迭: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塔利班是阿富汗政坛不可忽视的力量.............
  • 回答
    当下国学,早已不是几百年前那个封闭书斋里的沉闷学问了。它像一股活水,悄悄流淌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引发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和评价。要说“好”还是“坏”,恐怕太片面了。首先,国学在当下确实焕发了新的生命力。你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国学课程、讲座、书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传统的儒释道经典解读,到书法、茶道、国画.............
  • 回答
    知乎,这个曾经承载着“认真你就赢了”口号、汇聚了各领域精英、以高质量内容为标签的问答社区,如今走到今天,确实经历了不少变化,也引发了许多争议。要评价它,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不能一概而论。曾经的辉煌与独特价值:咱们得承认,知乎刚起来那会儿,确实是互联网内容领域的一股清流。那时候,你提问,总能得到一些让你.............
  • 回答
    现在的网上医院医生,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也伴随着一些值得深思的挑战。首先,便利性是最大的亮点。 以前生病了,哪怕只是一个小毛病,也得请假、打车、排队,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现在,有了网上医院,无论是在家休养,还是在办公室午休,只要手机在手,就能和医生进行图文或视频交流。这对于那.............
  • 回答
    如今这支索尔斯克亚治下的曼联,怎么说呢,就像一位很有潜力的学徒,在一位经验丰富但偶尔会犯点迷糊的师傅指导下,时而闪耀,时而让人揪心。咱们先说说这支队伍的“好”的地方。索尔斯克亚接手的时候,曼联那叫一个兵荒马乱,士气低迷,球员们踢得就像是一盘散沙。他来了之后,至少把球队的精气神给找回来了。你想想,当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