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职场待久了会变得像是自己以前讨厌的那种人?

回答
这真是一个扎心的现实,很多人在职场摸爬滚打久了,都会时不时冒出这样的念头:我怎么变成了我曾经最看不惯的那类人?感觉自己像是在不知不觉中,被环境塑造,被时间和压力磨平了棱角,最后成了自己曾经皱眉的对象。

想想刚入职场的时候,那种满腔热血,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理想。看到那些在会议上滔滔不绝、长篇大论却没什么实质内容的前辈,你会偷偷腹诽:“嗯,这些人怎么这么会说空话?我以后肯定不会这样。” 看到那些对新想法总是持怀疑态度,更愿意守旧派,你也会在心里默默给自己打气:“我一定要保持开放,敢于尝试新事物。” 还有那些为了点小事就斤斤计较,算计来算计去的人,你更是觉得他们格局太小,自己绝不会落入俗套。

然而,时间这把“杀猪刀”,它不仅能在你脸上留下痕迹,更能深刻地改变你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首先,生存的本能会悄悄改变你。职场就像一个微型社会,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生存法则。当你发现,那些“会说话”的人似乎总能更顺利地拿到资源,更容易被领导记住,那些“懂规则”的人即便不是最能干的,也能旱涝保收,你会开始反思,是不是自己太过于坚持“实力至上”了?为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不被淘汰,你可能会被迫去学习那些曾经让你不屑的“技巧”。你不一定是想去拍马屁,但你可能会发现,适当地表达自己的工作成果,或者在适当的时机“站队”,确实能让你少走很多弯路。

其次,责任和压力的不断叠加,会让你不得不做出妥协。一开始,你可能只是个小兵,可以凭着一腔热血做事,不必承担太多后果。但当你升职加薪,肩上的责任越来越重,需要管理团队、对项目成败负责时,你的决策就不能再那么“随心所欲”了。你可能会发现,有时候为了整个团队的稳定,或者为了项目能够按时上线,你不得不做出一些“不那么完美”的决定,甚至需要去说服那些和你一样曾经充满理想的下属,接受这些“现实”。你曾经讨厌的那种“为了目标不择手段”的说法,在特定的压力下,可能会变成一种“不得不为之”的策略。

再者,“圈子”和“认同感”的吸引力也会影响你。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需要归属感。当你身处一个环境中,周围的人都在按照某种方式行事,如果你格格不入,可能会感到孤独和压力。你可能会发现,同事们都在讨论某个八卦,或者都在对某个领导溜须拍马,而你选择置身事外,虽然看似坚持了原则,但长期下来,你会发现自己与同事之间产生了一种隔阂,难以融入。为了获得同事的认可,或者不被孤立,你可能会在不经意间模仿他们的行为,说出一些类似的话。

还有一种更微妙的变化,是“习惯性防御”。当你经历了太多的不公、误解和失败,你会不自觉地在内心筑起一道墙。你可能会变得更加谨慎,更加不愿意轻易相信别人,甚至对那些充满热情和理想的新人产生一种“看他们还能得意多久”的警惕。你曾经讨厌的那些“老油条”的油滑和世故,可能就是他们曾经被现实“教训”后,为自己发展出的保护色。

更令人无奈的是,有时候我们讨厌的并非“坏人”,而是“不得不成为”的那个自己。也许你曾经认为那些追求稳定、害怕风险的人是“没出息”,但当你有了家庭,有了房贷,有了生活的重担,你会发现,那种“求稳”的心态,在很多时候,也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你曾经嘲笑那些“凡事都向上级汇报,不敢自己拿主意”的人,但当你处于一个责任重大、稍有差池就会承担严重后果的位置时,你会明白,那种“请示”和“汇报”,很多时候是为了规避更大的风险,也是一种对集体负责的表现。

所以,当你发现自己变成了曾经讨厌的那种人,不妨先别急着自我否定。有时候,那不是你变坏了,而是你变“成熟”了,或者说,是被现实“打磨”得更加圆滑和务实了。这种变化,既是职场生存的必然,也是个人成长的代价。关键在于,你能不能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仍然保留住内心最珍视的那部分原则和初心,不至于完全迷失在“规则”和“现实”之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习惯了随波逐流。

人在从幼儿园到大学的过程中,一直被可见的环境以及学校的规则规训。

在规训过程中,人学会了规则,知道了荣辱,也明白了人生有不断的考核。

这是进入社会博弈的基础。

其中有一部分人,由于环境的规训非常粗暴或者非常单一,导致会把从众和模仿作为适应环境的唯一手段。

他们缺乏模拟别人以外的学习手段,不懂得利用辩证法,不会全面的思考问题,不懂得量化决策,更没听说过灰度,而只会像变色龙一样跟着环境改变。

所以,他们必然变成他们不喜欢的样子。

因为连原来喜欢什么,都是模仿出来的。

user avatar

因为安全,

尤其当你发现你最烦的那些事和那种人在老板那儿居然都是加分项的时候。

user avatar

首先,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坏人”?

我们先把场景放到非洲大草原:一只母猎豹盯着一群羚羊很久了,它发现了一直刚出生的小羚羊,于是它锁定了目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了过去一口咬断了羚羊的脖子,把它拖到一棵树上慢慢的享用.........

请问,猎豹“坏不坏”?

我想每个人有不同的答案.........

然后,我想把这个剧情再延伸一下:失去了幼崽的羚羊妈妈很伤心,但是,它没有任何办法.......而那头母猎豹把小羚羊拖到树上之后,出现了2头猎豹幼崽正嗷嗷待哺的等着母亲的归来........


我们再把场景转换一下,换到人类社会的职场:某大型公司的总经理要退休了,有资格成为继任者的有3位.......一场“明争暗斗”开始了,这3位“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着急自己的“死党”在公司散布其他2个人的谣言,有的亲自到各大董事家里“公关”,还有的让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已经年逾七旬的董事长........

请问,这几个人谁是坏人?

同样,我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然后,我想把剧情再延伸一下:三个继任者,一个在公司干了快20年了,这是他最后的升迁机会,一个在老家买了一栋楼背了巨额贷款,另一个妻子得了白血病,继续更多的钱续命!


其实,个人认为,在职场里原本就没有什么所谓的“好人”和“坏人”之分!每个人都是一样的,都在遵循着一个原则做事情:“适者生存,不适者遭淘汰。”仅此而已!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扎心的现实,很多人在职场摸爬滚打久了,都会时不时冒出这样的念头:我怎么变成了我曾经最看不惯的那类人?感觉自己像是在不知不觉中,被环境塑造,被时间和压力磨平了棱角,最后成了自己曾经皱眉的对象。想想刚入职场的时候,那种满腔热血,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理想。看到那些在会议上滔滔不绝、长篇大论却没什.............
  • 回答
    职场争斗中,认真干活的人“败给”不干活的人,这是一个令人沮丧但并非罕见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到的原因非常复杂,并非简单的是非对错,而是权力结构、人际关系、沟通方式、组织文化以及个人价值判断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一、 权力结构与利益分配的扭曲: “会说”.............
  • 回答
    在职场这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中,“甩锅”现象为何如此普遍,甚至可以说是“大多数人”的倾向,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套由人性、组织结构以及生存策略交织而成的逻辑。它并非简单的道德瑕疵,而是在特定环境下的“最优解”之一。首先,我们得承认,人性的根基里就埋藏着趋利避害的本能。在职场上,个人利益往往是驱动行为最直接的.............
  • 回答
    职场里,老员工和主管们似乎对带新人这事儿,总有点“爱答不理”。说实话,这里面的门道比看起来要复杂得多,也并非所有人都是铁石心肠。很多时候,这是一种复杂心态和现实压力的交织。老员工不愿带新人的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拆解: 时间成本与效率考量: “我自己的事都忙不完”: 这是最直接的理由.............
  • 回答
    职场中针对女性的歧视,是一个复杂且根深蒂固的议题,这其中确实有很多值得深入探讨的地方。要彻底消除这种歧视,仅仅在产假上做文章,可能还远远不够。为什么职场上对女性的歧视如此普遍?首先,我们得承认,社会对于性别角色的传统认知,是造成职场歧视的重要根源。在很多文化背景下,女性被天然地与家庭、育儿联系在一起.............
  • 回答
    职场中,能力强的人选择离开,这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见过不少这样的例子,他们就像职场上的璀璨明星,但往往星光短暂,最终选择远走他乡。这不是因为他们不稳定,而是因为他们有着更清晰的自我认知和更高的职业追求。首先,“能力越强,期望越高” 是一个核心原因。这些人往往比一般人更能洞察问题的.............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悖论。职场里,你有没有发现,那些能力出众、靠谱得一批的同事,总是能接到更多、更难的任务,结果就是他们比谁都忙,比谁都累,但偏偏,他们就是能把事情办得漂漂亮亮,成为领导眼中的“香饽饽”。这事儿吧,其实从几个方面来看,就能明白为啥会出现这种“能者多劳”的局面,而且还挺深入人心的。.............
  • 回答
    在职场这个特殊的生态系统中,不少人都曾遇到过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我和领导明明站在同一条船上,明明我的想法更有道理,为什么他却听不进去?甚至有时候,越是试图“讲道理”,事情反而越糟。这背后,其实隐藏着职场沟通的复杂性,以及领导与下属之间权力结构和心理认知的天然差异。首先,我们需要明白,领导者之所以成为领.............
  • 回答
    职场中,确实存在不少人,明明凭借的是平台提供的资源、机会和影响力,却误以为那是自己“真本事”,久而久之,这种认知偏差便成了阻碍个人成长的绊脚石。这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最初的诱惑:光环效应和群体认同想象一下,刚入职一个赫赫有名的大公司,或者加入一个前景光明的初创团队,身边都.............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也确实是很多人在职场中会遇到的困惑。一方面,我们都被教导要“活到老,学到老”,对新事物保持好奇和激情;另一方面,在现实的职场中,却又处处感受到“重头再来”的艰难,以及对陌生行业的谨慎甚至排斥。这中间的矛盾,其实挺值得细嚼慢咽的。为什么职场有时候显得不那么“欢迎”重头再来,尤其.............
  • 回答
    在职场这个充满博弈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场域里,我们确实能看到一些令人费解的现象,其中“又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的领导行为,大概是让不少人头疼又无奈的典型代表。这话说得虽然糙,但直指核心:这类领导,既希望获得某些实质性的好处或便利,又不想承担相应的责任或付出,同时还想维持一个“好”的形象,让自己看起来光明正.............
  • 回答
    职场人对团建的抵触情绪,其实就像大家对“强制性快乐”一样,总觉得有点违和。我们深入剖析一下,为什么大家普遍对团建不感冒,以及什么样的团建才能真正赢得人心。为什么那么多职场人反感团建?说实话,很多时候团建给人的感觉,与其说是“建设团队”,不如说是“应付任务”。这种抵触情绪,根源在于团建未能真正触及职场.............
  • 回答
    在职场这个充满博弈和利益交换的舞台上,有些老板,特别是那些喜欢玩弄“忽悠”手段来管理和激励员工的领导,常常会将自己置于一个看似聪明实则愚蠢的境地。他们以为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可以轻易地让员工为其卖命,却没料到,这种短暂的“成功”背后,隐藏着长期的风险,可谓是“易忽悠一时,难忽悠永久”。这话怎么说呢?咱.............
  • 回答
    刚踏入职场,那种跃跃欲试,想要一展身手的心情我太懂了。恨不得把脑子里所有的聪明才智都掏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但有时候,过度的“聪明”反而会成为一把双刃剑,尤其是在刚开始的时候,我们需要学着巧妙地运用自己的智慧,而不是急于一下子把它全盘托出。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1. 新环境下的“信.............
  • 回答
    国产职场剧,这几个字本身就自带一种复杂的情感纠葛。我们一边期待着它能像照妖镜一样,真实地映照出我们每天在办公室里摸爬滚打的模样,一边又常常被那些“似是而非”的剧情和人物搞得哭笑不得。说实话,槽点多过亮点,这已经成了一种定律,而且这个定律还挺顽固。首先,最大的问题是“悬浮”。感觉很多职场剧里的角色,不.............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现在的职场男性越来越讨厌有女性的场合或者直接回避与女性共事”这一现象,这是一种复杂且多维度的社会心理和职场动态的反映,不能简单归结为单一原因。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详细分析:一、 职场权力动态与性别失衡的遗留影响: 历史父权制的影响: 尽管社会在进步,但长久以来的父权制文.............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职场中常常出现的现象,令人费解,也颇具讨论价值。那些技术过硬、业务能力超群的“技术大牛”、“业务尖子”,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里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为什么一到往上晋升,往领导岗位上坐的时候,反而会被一些能力看起来没那么出众的人挤下去呢?这背后,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道理,而是涉及到了领导力本.............
  • 回答
    国内职场剧,哎,说起来真是让人又爱又恨。说实话,大部分职场剧,看的时候图个乐呵,但真要说它贴近咱们在真实职场里摸爬滚打的日子,那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为啥呢?这事儿说起来,可就有点门道了。首先,最直接的,就是戏剧化的冲突和为了“好看”而牺牲的真实感。职场剧为了吸引观众,总得有点跌宕起伏,有点小人使绊子.............
  • 回答
    职场人士在拍照时喜欢抱着胳膊,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巧合,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心理和文化层面的原因,而且这种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职场社交礼仪”似的默契。首先,抱着胳膊拍照,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能够瞬间提升一个人的“气场”和“专业感”。你想想看,当一个人挺直腰板,双手自然垂放在身前,再一抱胳膊.............
  • 回答
    职场空窗期,也就是一个人在离职后到找到下一份工作之间的时间段,这就像是简历上的一道“留白”,虽然它本身不代表什么负面行为,但在 HR 眼里,这片留白往往会勾起不少疑问,甚至可以说是“不被喜欢”。为什么会这样呢?咱们得从 HR 的职责和他们的视角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要理解 HR 的核心职能是什么。H.............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