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产职场剧为什么总是槽点大于亮点?

回答
国产职场剧,这几个字本身就自带一种复杂的情感纠葛。我们一边期待着它能像照妖镜一样,真实地映照出我们每天在办公室里摸爬滚打的模样,一边又常常被那些“似是而非”的剧情和人物搞得哭笑不得。说实话,槽点多过亮点,这已经成了一种定律,而且这个定律还挺顽固。

首先,最大的问题是“悬浮”。

感觉很多职场剧里的角色,不是在办公室,就是在去办公室的路上,但就是活脱脱地不像在“工作”。他们身上的衣服永远光鲜亮丽,妆容精致得仿佛随时要去拍杂志封面。即使是加班到深夜,第二天依然神采奕奕,黑眼圈?不存在的。更别提那些为了剧情需要而出现的、动辄价值连城的装备,仿佛职场是一场大型的奢侈品展示会。

这种“悬浮”还体现在剧情设计上。为了制造冲突和戏剧性,编剧们似乎总喜欢把事情往极端了推。一个新人,第一天上班就能提出颠覆公司战略的绝妙想法,然后迅速获得老板赏识,这合理吗?一个普通职员,为什么总能因为一点小事就和高层直接对峙,而且还能全身而退?职场里的沟通成本、层级关系、人际博弈,这些最真实的东西,在很多剧里都被简化成了“个人能力爆棚”或者“纯属巧合”。

其次,剧情逻辑和人物动机经常“下线”。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情节,看完之后只剩下“为什么?”的疑问。比如,明明是公司的重要项目,但整个团队仿佛都在“摸鱼”,只有主角一个人在拼命。或者,一个关键人物,为了完成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竟然犯了低级到让人发指的错误。更让人费解的是,很多角色的人设前后矛盾,上一秒还在大义凛然,下一秒就为了点小恩小惠出卖朋友。

人物动机更是捉摸不透。有时候,你会觉得他们做某些事情,完全是为了推进剧情,而不是出于自身合乎逻辑的思考。比如,有些反派角色,坏得那么纯粹,那么没有缘由,让你怀疑他们是不是就是为了“衬托”主角光环而存在的。而有些配角,辛辛苦苦为主角铺路,最后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反而被主角的“光环”顺手带走一切,这种“工具人”的命运,也让人感到不舒服。

再来,职场“小白”式的成长线,看得人血压升高。

很多职场剧,尤其是以新人成长为主题的,往往会把职场新人描绘成一个完全不懂事、什么都要从零开始教的角色。但这并不代表他笨,而是他“纯真”得不谙世事。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奇遇”,他会快速学习、成长,最终超越所有人。

这种成长模式,虽然有一定的励志色彩,但它往往忽略了职场中最核心的“沉淀”和“积累”。真正的成长,不是靠一两次的“灵光一闪”或者“贵人相助”,而是通过无数次的尝试、失败、复盘,以及与同事、领导的日常磨合。剧里那种“开挂式”的成长,与其说是职场成长,不如说是“升级打怪”,少了几分真实,多了几分童话。

还有,过度强调“职场恋爱”,模糊了核心价值。

不得不承认,职场恋爱是吸引观众的一个重要元素,毕竟谁不想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谈一场浪漫的恋爱呢?但问题是,很多剧把这份“浪漫”放得过重,甚至成了主线。原本应该是探讨行业发展、团队合作、个人价值的职场剧,最后变成了一出出“办公室恋情指南”。

为了给男女主角创造机会,编剧会安排各种“巧合”,让他们在会议上、在加班时、在出差中,不断地产生交集,然后因为一点小小的误会,或者一个小小的帮助,就迅速擦出火花。这种“因公生情”的模式,虽然有市场,但往往冲淡了职场剧本身应该有的深度。你看着看着,就忘了他们是为了什么项目而努力,只记得他们又对视了,又牵手了。

剧本的“惯性”和“套路”也是一大顽疾。

国产剧似乎总有一种“惯性”,一旦某个模式火了,大家就趋之若鹜。比如,前几年流行“霸道总裁爱上我”,后面就出现了一堆类似设定的剧。现在职场剧火了,大家就开始扎堆拍,但很多剧组似乎并没有深入研究职场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而是简单地套用一些“通用模板”。

“创业套路”、“公司内斗套路”、“职场小白逆袭套路”,这些套路就像是给职场剧打上了烙印。你基本上可以猜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谁会背叛,谁会成为主角的助力,谁又会在关键时刻掉链子。这种可预见性,让观众失去了探索的乐趣,也让剧本身的“新鲜感”大打折扣。

最后,我们期待的“真实感”,往往被“好看”所牺牲。

观众看职场剧,其实是想看一些 relatable(能产生共鸣)的东西。我们想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我们遇到的困境,以及我们如何应对。但很多剧为了追求“好看”,牺牲了真实感。

比如,职场里的沟通,往往是冗长、重复、充满隐喻和试探的。但剧里为了快节奏,直接把沟通简化成几句精炼的台词。职场中的“丑陋”,比如办公室政治、人际关系的拉扯、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潜规则,这些才是职场最真实的部分,但很多剧却避而不谈,或者用一种“脸谱化”的方式来呈现。

当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亮点的存在。比如,一些剧在特定行业(如医疗、金融、科技)的细节处理上,确实下了功夫,让观众看到了一个相对真实的行业生态。一些演员的演技也在线,能够撑起人物的复杂性。但总体来说,当亮点被密集的槽点淹没时,我们只能叹息,为什么职场剧,总是这么“不职场”呢?

也许,要拍出一部真正出色的职场剧,需要的不仅仅是资本和明星,更需要的是对现实世界的深刻观察,对职场生态的细致洞察,以及敢于触碰和展现那些不那么“光鲜亮丽”的真实。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在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不是被那些“悬浮”和“虚假”的角色,看得一愣一愣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像很多人都说,在大学里教你如何择业的指导老师,他们可能一毕业就留到了大学,从来没有在求职的大军中真正去求过职,可能还写不好一份非常亮眼的简历,却一年一年的上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

编剧和导演们可能也很少或者没有真正去体会过各个阶层的职场是什么样的。

电视剧中的职场白领,小裙子,细高跟,妆容精致,走路带风,咖啡小资,下午坐在透明窗前来个下午茶,谈个项目,再谈个美美的恋爱,然而自从北漂后,自己经常跟朋友吐槽,那些穿着卫衣牛仔裤,素面朝天,早上拿着豆浆油条走进各个写字楼的,正是现实中的白领大军,哈哈。

电视剧终究是电视剧,不是纪录片,所展现出来的不过是理想化的场景,职场剧也就是一个噱头,看个热闹就好

真正的职场,比电视剧普通的多,苦逼的多,辛苦的多,真正的商场厮杀,比电视剧更可怕,然而真正的职场斗争,也许比电视剧中单纯透明的多,也许比剧中宫斗的狗血有过之而无不及,这都是真实的生活,都是真实的职场,不是电视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