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那么多年收入 30~40 万以上的人啊?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好奇为什么感觉身边年收入三十万到四十万的人好像比以前多了。其实,这背后有很多相互作用的因素,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咱们慢慢聊,把这些原因都捋一捋。

首先,得承认一个大背景:整体经济的发展和“水涨船高”。
你想啊,咱们国家这几十年来经济发展那是翻天覆地的变化。GDP总量一直在涨,这说明整个社会的财富在增多。当经济蛋糕做大了,人均收入自然也会跟着提高。三十万、四十万在几十年前那绝对是天文数字,是少数人的专利。但现在,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这个收入水平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一个层次。

其次,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新经济的兴起是关键推手。
以前,我们可能更多地依赖制造业、农业。这些行业虽然贡献巨大,但附加值相对较低,能达到高收入门槛的人可能集中在少数管理层或技术专家。但现在不一样了。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医药、新能源等等这些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这些领域往往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对人才的需求也旺盛。在这些行业里,拥有核心技术、能够解决复杂问题或者能够抓住市场机遇的人,他们的收入增长空间非常大。一个顶尖的算法工程师、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一个在热门科技公司担任要职的人,年入三四十万甚至更高,是很常见的情况。

再者,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也功不可没。
现在的高等教育普及率比以前高多了。本科、硕士、博士的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人,通常具备更强的分析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容易进入高附加值的行业,也更容易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和更高的薪资。虽然高学历不直接等于高收入,但它确实提供了一个更好的起点和更广阔的平台。

还有,市场化机制的深入和人才的流动性增强也推高了部分人群的收入。
以前很多单位是体制内的,薪资体系相对固定。但现在,市场化的力量越来越强。企业为了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会给出有竞争力的薪酬。尤其是在一些竞争激烈的行业,为了抢夺稀缺人才,薪资水平自然会被抬高。同时,人才的流动性也更大了。一个人如果在一个岗位上贡献突出,但他现在的薪酬无法体现他的价值,他很可能跳槽到其他公司,获得更高的待遇。这种市场化的定价机制,客观上就让那些能力强、贡献大的人收入水平得到了提升。

另外,我们不能忽视通货膨胀和购买力变化的影响。
虽然收入数字变高了,但也要考虑到物价上涨的因素。三十万、四十万的购买力,和几十年前的三十万、四十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虽然如此,但如果单纯从名义收入数字上看,达到这个水平的人确实比以前多了。

还有一个角度是,“中产阶级”概念的扩散和自我认同。
以前大家可能对收入的划分比较模糊。现在,随着媒体和大众讨论的增多,“中产阶级”这个词越来越被大家熟知,也成为很多人追求的目标。年收入三十万到四十万,在很多城市已经可以进入一个相对舒适的生活状态,能够负担得起不错的居住条件、教育投入和消费水平。这部分人可能是公司里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有一定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士、成功的个体工商户、或者是在某些热门行业有稳定高薪的从业者。他们构成了社会的中坚力量,也更容易被大家看到和提及。

最后,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也让我们感觉“3040万收入的人变多了”。
以前,我们可能更多地是通过身边少数几个人的收入水平来判断。现在,互联网发达,各种招聘信息、薪资调查、职场经验分享层出不穷。我们更容易了解到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收入情况。当看到很多同行或者自己在关注的领域里,这个收入水平是普遍现象时,自然会觉得“原来有这么多人”。

所以,总的来说,年收入三十万到四十万以上的人之所以感觉变多了,是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教育普及、市场化深化、通胀以及信息传播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不仅是数字上的变化,更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个侧面体现。当然,也要看到,在享受高收入的同时,这些人通常也承担着更大的工作压力、责任和风险,他们的成功也往往是多年积累和努力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你只看新闻联播,就会觉得现在怎么有这么多省部级干部啊

user avatar

因为他们想骗你。

user avatar

你口中的这些同龄人,到底是你现实生活中认识的同龄人还是从网络发言中略见一瞥的同龄人?

如果是网络中知道的同龄人,你还当真了,那你就太天真了,因为他们可能连你的同龄人都不是,多少人吃饱了上网发言评论一下,不管是喷,还是捧,还是炫耀,都是为了满足一下自己内心迸发出来的小欲念,看见你看完他喷出来的东西当真了,就会很高兴。

就像一些喷子发现自己被拉黑了,兴奋得能直接大小便失禁,边欢呼雀跃地洗裤子,边继续在网上写篇文章喷道,你看他拉黑我了吧!说明他怕了!他都不敢跟我大战三百回合!

如果你口中的同龄人是现实中认识的人,那这些人是和你在同一行业或同一个公司工作的人,还是现实中很少打交道的邻居,朋友的朋友,多年不联系的同学之类的?

如果是后者,你也没必要如此当真,随便吹两句的事儿,又不用负责,干嘛不吹呢?吹完你心里不舒服了,他心里就舒服了,这就是一个博弈,别放心上,在意你就输了!

如果是同一公司或同一行业,你很确定他们收入确实比你高很多,那你就没必要来问别人,这问题问你自己最合适,为什么你的领导工资比你高?为什么他是领导而你不是?

这个问题都想不明白,就别上班了,回去复读重新高考去吧!

记得选个好专业!

user avatar

我给你讲个故事:

上古时代。。。哦不,就几年前,知乎有一个女神,叫童瑶。

青梅竹马+才女+考上复旦+英国留学+花店老板+先天心脏病,什么叫小资人设?

林黛玉直呼内行。

于是成功在知乎募捐(骗钱)了一大笔。


最后经扒皮,确认为初中毕业无业游民,性别是男性。

user avatar

弄清楚比例和绝对数的区别,以及吹牛和真实的区别。

这群人很多是一件半真半假的事。

现在16-59岁的人口8.8亿,刨除一些还在读书的,按少了算,就说7亿人吧。

哪怕只有1%,也有700万人。

再说年入30-40万的比例肯定不止1%,千万级人口肯定是有的。我记得之前看见过一个数据说有4000万人(不知道真实性,没去核对),还有一些做小生意的很难被纳入统计,所以实际数据肯定要高于统计数据的。——所以真实的情况就是比例低,但绝对数不小。

再加上互联网吹牛逼的水分,整体上形成「过亿人口甚至数亿人口的规模的样子」是没问题。

有个段子说

劳斯莱斯年销量四千多台,抖音上有4万多台

各大网络平台都这样,吹牛逼炫富的一大堆。

互联网上有部分吹牛的,也有部分真实的,经过互联网一放大,你就会发现:哇塞,真的好多人年入数十万呀。

如果你反驳没有这么多人,对方就会拿真实的那些来反驳你,可以进一步固化吃瓜群众的认知。

也有人确实就生活在高收入人群里,他们也会被自己的生活范围所固化,认为网络上说的都是真的。

于是「年收入30-40万的人很多」就成了「事实」。

至于收入没这么多的人在哪里,在某些人眼里,这些不能算人

user avatar

不是年收入三四十万的人多,而是这群人老在你眼前晃悠。

我前几天看了一下我在b站的关注列表,基本上都是粉丝量10万以上的大up主,就算粉丝不到10万也至少在1万以上的。

你可以随便刷刷b站的视频,看看是不是基本上都是有一定粉丝量的up主发出来的?

这里面原因很多,大up主视频质量高是一方面,b站的算法是另一方面,但是总体来说,最终的客观结果就是大up主们老在你眼前晃悠。

那么b站up主人均粉丝量有多少?我猜不到100。

工资的问题也是一个道理,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能给你留下印象的陌生人,大概率工资都不会低,要么是他自己在说话,要么是别人在说他们。但是这些人在人群中的比例,其实是相当低的。以三四十万为标准,就算在上海也是人均工资的三倍了,大于等于这个收入水平的人,占比5%左右。

但这5%的人,发出了大部分你听到的声音。

user avatar

哈哈,这个问题我熟,我来提供一个视角:行业。

2016年我和老婆硕士毕业,211学校,专业都比较尴尬,我是机械,她是材料。

毕业第一份工作,我去了某央企,工资6000;老婆去了某半导体企业,工资7000。

人生第一次调薪,我涨了400,老婆涨了1000。

人生第二次调薪,我涨了400,老婆涨了3000。

人生第三次调薪,我涨了800,老婆涨了6000。

然后近两年,半导体行业薪资爆炸,老婆跳槽,年收入超过40万了。我。。。躺平了,内部转岗到了人事部门,现在一年10万多点。

回顾过去五年,我和老婆的涨薪节奏基本一致,奈何涨幅天差地别。老婆想跳槽大把公司可选,我想跳槽。。。从这个生产线跳到另外一个生产线吗?

当然,我老婆是很优秀的,工作以来,大小奖项拿了不少。我的绩效也不差,基本在前30%,每次调薪也都没有落下。

行业的薪资差距绝非普通人能随便抹平。今年半导体行业,年收入超过40w应该比较普遍了;机械行业嘛,工作10几年高工也就20万左右。

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选择的重要性大于努力。站在风口,躺着飞也比别人跑得快。

最后,我还是感觉人生幸运,普通家庭有一个人能抓住风口就是万幸了,感谢老婆大人带飞。。

user avatar

个人而言,在一线互联网公司,所谓大厂,从身边同事取样,没有一个低于年薪30万(不含实习生、不了解行政职能部门、一直在研发部门)的,连应届生都是30w+。身边不乏年薪百万的人,不是吹牛的,给我看过工资条和个税单的。

每次想到周围的人都那么厉害,就很有压力,觉得自己还需要努力。前两年跟家属说,如果我们加起来能有年薪百万应该很舒服了吧,现在我们早已超过还没觉得很舒服,可能是因为刚买房掏空了积蓄吧。

有时候因为身边的人收入太高,会产生大家都很有钱共同富裕的错觉。只有跟父母聊天,聊聊老家的亲友,才会清醒起来。

欢迎回到现实世界。

回头看看老家的亲友,那分层就大了。学历最低的堂哥堂姐之类的,初中肄业,工厂上班,月入5k,每天12小时,上班期间不存在像我们一样摸鱼,手机上要统一上交的。一份工资养一家六口。

本科毕业的表弟表妹好多了。报社上班年薪十几万。建筑公司上班拿20万一年,但是没有五险一金。做公务员20w+一年,五险一金保障齐全,公积金覆盖房贷还有剩余,手头可支配资金有几十万。

超过30万的好像还没有。一个也没有。

个人觉得,从生活品质上看,年薪20万左右在老家的生活品质远超上海年薪50万。

不要去跟网友比,在自己所处的环境里努力,才是真正的人生。

user avatar

这有啥稀奇?唉!

笔者通常会避免讨论个人的收入支出状况,因为这是个人的三大隐私之一。

好吧!既然讲起来,提醒一下,国际上务必坚守不过问“任何人”的三大隐私是:

1. 年岁? 当面问人几岁是极不礼貌;同样地私下猜測也不合适,更何况公开讨论。除了个人愿意公开讲了,公之于众,否则年龄就是永远的隐私。

2. 婚姻状态?当面问人家庭状况,尤其问"结婚了没?"真的非常不礼貌,(这让不少各地大爷、大姥、大妈在西方文化中会很无聊了?可能问了人还被告?算是侵犯罪?),就算个人愿意分享,不应该再转传或议论,因为假如造成伤害,守口如瓶也不足以形容。

3. 个人财务,这范围更广泛了,但只要紧守一个原则,“絕不比較,不理不睬。”

结论是以上文不对题,大伙儿见谅了,甭去提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