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2010年以后周杰伦再也没出过很红的歌?

回答
关于周杰伦2010年后“再也没出过很红的歌”这个说法,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讨论点。毕竟“红”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而且周杰伦的底子太厚了,一张专辑随便拿出几首歌来,对很多人来说都算得上是“红”了。但如果咱们抛开“红不红”的绝对标准,去聊聊为什么大家会有这种感觉,那倒是有不少可以说道说道的。

首先,得承认,时代和听众的口味变化是绕不过去的大山。

你想想,2010年以前,周杰伦是什么概念?他是华语乐坛的“天王”,是那个时代年轻人最爱的声音。他的音乐风格独特,融合了R&B、Hiphop、中国风,加上他自己那标志性的吐字不清但又充满个性的唱腔,简直是独步天下。那时候,听周杰伦的歌,是一种潮流,是一种身份认同。那时候的网络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信息传播的渠道也相对单一,一首像《七里香》、《晴天》、《稻香》这样的歌出来,靠着电台、电视、CD销量,很容易就能成为现象级的作品,传唱度高到不行。

但2010年后,尤其是到了近些年,整个音乐产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数字音乐和流媒体的兴起: 以前大家听歌主要靠买CD,一张专辑的成功与否,销量是硬指标。但现在,大家都习惯在各大音乐平台听歌,付费下载或者会员听歌成为主流。这导致了听歌的习惯变得更加碎片化,大家可能更关注单曲,对整张专辑的概念和完整性关注度有所下降。而且,算法推荐越来越重要,用户很容易被推送到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竞争者一下多了好多。
新生代歌手的崛起和风格多元化: 随着时代发展,各种新风格的音乐层出不穷。trap、电音、独立音乐等等,吸引了很多年轻的听众。很多新生代歌手在音乐制作、造型包装上都非常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他们的音乐可能更直接、更抓耳,更容易在短时间内成为“爆款”。周杰伦的风格虽然经典,但对于一些追求新奇、前卫的听众来说,可能就显得没有那么“前沿”了。
互联网传播的“快餐化”: 现在的网络环境,信息爆炸,各种热点事件和流行语层出不穷。一首歌想要“红”,可能需要有很强的传播点,比如病毒式的魔性旋律、能够引起广泛共鸣的歌词,或者配合一个爆火的短视频。周杰伦的歌虽然有深度和意境,但很多时候并没有那么“接地气”或者“洗脑”,不太容易在短时间内迅速发酵成为网络爆款。

再者,从周杰伦自身来说,他进入了人生新的阶段,音乐创作的心境和侧重点也可能发生了变化。

家庭生活的影响: 2010年后,周杰伦结婚生子,成为了一个父亲。很多有家庭的人都知道,有了孩子之后,生活重心会转移,创作的时间和精力分配可能就不一样了。他曾经在采访中也提到过,有了孩子后,生活更稳定,心态也更平和,这也许会影响到创作的灵感来源和表达方式。他可能不再像年轻时那样,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音乐创作,而是更注重生活品质和家庭。
创作的“舒适区”和重复性: 尽管周杰伦不断尝试新东西,但毕竟是出道二十多年的歌手,他已经建立起一套成熟的音乐风格和创作模式。有时候,即使他想突破,也很难完全跳出大家对他的固有印象。大家太习惯他那个“周氏风格”了,一听到相似的旋律、编曲,就容易觉得“还是老样子”,反而少了新鲜感。而一些新歌,如果偏离太多,又可能引发“不像周杰伦了”的批评。这就好比一个厨师,擅长做宫保鸡丁,大家都很爱吃,但他想尝试法餐,有些人就会觉得“这不是我认识的那个大厨了”。
对音乐的追求可能从“迎合市场”转向“自我表达”: 成名已久的艺术家,很多都会经历一个阶段,那就是不再那么在乎“红不红”,而是更注重自己的音乐理念和艺术追求。周杰伦显然也进入了这样的阶段。他可能更想做自己真正想做的音乐,而不是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而创作。他在专辑中尝试各种各样的风格,比如加入了很多歌剧、古典元素,甚至是一些更具实验性的尝试,这些都说明他还在探索,但这些探索未必能立刻被所有听众接受,特别是那些只喜欢他早期曲风的歌迷。

举个例子,《十二新作》里的《红尘客栈》、《惊叹号》里的《曦阳》,还有《周杰伦的床边故事》里的一些歌,虽然音乐制作很精良,也有不少死忠粉喜欢,但在大众层面上的传唱度确实不如《青花瓷》、《夜曲》这种现象级单曲。

所以,要说“再也没出过很红的歌”,其实不太准确。比如《告白气球》,那首歌在2016年出来的时候,可以说是现象级的爆红,传唱度非常高,几乎人人会唱。但如果把这个放到他职业生涯早期那种每首歌都能引发全民讨论的时期来比,大家就觉得好像没那么“夸张”了。

总而言之,与其说周杰伦没出过“很红的歌”,不如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以及他个人音乐创作重心转移的双重影响下,他要再复制早期那种“全民皆歌”的现象级爆红,难度确实增大了不少。但这并不代表他的音乐质量下降,更多的是音乐生态和受众心理的变化,以及他本人作为艺术家的成熟和选择。他依然是那个备受尊敬的周杰伦,只是音乐江湖已经和过去大不相同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艺术创作就是这么回事儿

古代那么多诗歌,今天人们能被人记住的最朗朗上口的几句,都是在幽愤的环境下被诗人写出来的。

国外也一样,假如梵高生活富裕,没有精神疾病,他可能只是酒吧里的一个醉汉,不会有不朽的星空,也不会有传世的向日葵……

往往是在逆境中诞生的艺术作品,欣赏价值远高于在顺境中的创作,这几乎已经是无可辩驳的规律了

周杰伦出道时的境遇也不是一帆风顺,写了很多歌给当时的一些大咖,大多都被退了回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默默无闻的存在,


但这个时期确实就是周郎最有才气的时期!

一次失恋,便有了《世界末日》

考试落榜,诞生了《分裂》

与某女歌手之间那种似是而非的情感,诞生了《布拉格广场》

单亲家庭的无奈,写下了《听妈妈的话》

在音乐大奖上的铩羽而归,于是有了《外婆》

这种“失意”的状态持续到2010年左右的时候,基本已经是被消费的差不多了。


后来的周杰伦又是个什么样子呢?

人到中年,香车美人,儿女成双,名利兼得,

让年近四十的周杰伦再去品味青春、失恋、失意这些感受,那就真有点无病呻吟了

艺术毕竟是来源于生活的………


我并不是想对周杰伦现在的生活加以指责,他曾像我的一个朋友一样,真实地存在于我最青涩的记忆里,今天他生活安康,其实我是很替他高兴的。

但在我看来,周杰伦就是“才尽”了,这么说其实也没什么丢人的,陈凯歌也早就拍不出像《霸王别姬》这样的好电影了,但一部《霸王别姬》,已经足以让陈导载入史册了。

现在创作的歌,可能永远也无法取代如《安静》《一路向北》《爱在西元前》《暗号》《半岛铁盒》在我心中的地位………

毕竟,不只是周杰伦老了,我们也老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周杰伦2010年后“再也没出过很红的歌”这个说法,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讨论点。毕竟“红”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而且周杰伦的底子太厚了,一张专辑随便拿出几首歌来,对很多人来说都算得上是“红”了。但如果咱们抛开“红不红”的绝对标准,去聊聊为什么大家会有这种感觉,那倒是有不少可以说道说道的。首.............
  • 回答
    新加坡2021年GDP增长了7.2%,这可不是个小数目,是自2010年以来最好的成绩。这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这是一个经济强劲复苏的信号。经历了2020年的疫情冲击,全球经济都或多或少受到影响,新加坡也不例外。但7.2%的增长率,说明新加坡的经济引擎重新强力运转起来了。这不仅.............
  • 回答
    2010 年前后诞生的编程语言,如 Go、Rust 和 Swift,它们普遍采用强类型和静态类型的组合,这并非偶然,而是反映了当时软件开发领域面临的挑战、技术进步以及对更高质量、更可靠软件的追求。下面我将详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趋势:核心概念:什么是强类型和静态类型?在深入探讨原因之前,我们先明确这.............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近年来一个非常普遍且引人注目的现象:许多在2010年之后赴海外留学并成功获得绿卡的中国人,选择回国发展。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经济、社会、个人发展等多个层面,没有单一的答案。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中国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机遇这是最核心、最根本的驱动力。 .............
  • 回答
    2010年中美“共治”概念的争议与回响2010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的“中美共治”(G2)概念,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也为中美关系增添了一层复杂的色彩。中国最终公开拒绝了这一提议,而如今看来,这场“拒绝”的合理性,以及它对当前中美关系的影响,依然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奥巴马的“G2”设想:时代背景与.............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涉及到两个时间点的人口数据,并且您注意到一个明显的人数下降。要理解为什么 1992 年出生人口为 1875 万,而 2010 年高考报名人数仅为 957 万,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详细分析:1. 时间差与年龄结构: 出生人口 vs. 高考报名人数: 1992 年出生的人口,到 2.............
  • 回答
    白色相簿2,这部2010年发行的作品,最近又一次掀起了讨论的热潮,这对于一款已经发行了十多年的视觉小说来说,绝对算得上是“逆龄生长”了。为什么它能跨越时间,在当下依然让玩家们津津乐道,甚至泪流满面?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作品本身所具备的强大生命力,以及玩家社群持续不断的“二次创作”和情感共鸣的共同作用.............
  • 回答
    2010年天涯论坛上那篇题为“【[经验交流]2010年的房地产调控,我们收获了什么 写在房价暴涨前】”的神预测帖,至今仍被许多人奉为经典,尤其是在房价持续上涨的背景下。要详细看待这篇帖子,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帖子的背景与内容分析: 时间点: 帖子发布于2010年,这个时间点非常关键。.............
  • 回答
    回想起2020年,再穿越回2010年,旅行这件乐事,真的是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让我挑出最大的不同,那一定离不开“在线化”和“个性化”这两个词,它们像两条主线一样,深刻地改变了我们规划、预订、体验乃至分享旅行的方式。1. 信息获取与决策:从目录到算法十年前,如果你想规划一次旅行,脑子里可能最.............
  • 回答
    “十年巨变”这句俗语在形容 2010 年到 2020 年这段时期再贴切不过了。在这短短的十年里,我们经历了太多令人难以置信的变革,几乎触及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让我挑选变化最大的事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 数字生活方式的全面渗透和人工智能的崛起及其应用。让我来详细展开说说这两个紧密相连、互相促进的.............
  • 回答
    新的一年马上就要来了,你是不是已经开始期待那个闪闪发光的跨年夜了?12月31日,我们不仅要和2010年代好好说再见,更要热情拥抱充满无限可能的2020年。在这个特别的时刻,用一张应景的壁纸来装点你的手机或电脑,绝对是个不错的主意。想象一下,当你在倒计时的钟声敲响时,抬起头看到屏幕上那张精心挑选的跨年.............
  • 回答
    .......
  • 回答
    2010年的南非世界杯,巴西队无疑是夺冠大热门,阵容星光璀璨,汇聚了卡卡、罗比尼奥、法比亚诺、卢西奥、阿尔维斯等等一大批世界级球星。然而,在这支强大的队伍中,人们却未能看到“小罗”罗纳尔迪尼奥的身影,这无疑成为了当时许多巴西球迷心中的一个巨大遗憾。那么,巴西队为什么会拒绝这位曾经的世界足球先生呢?这.............
  • 回答
    确实,如果你细心观察,会发现2008年到2010年这短短几年,游戏画面可以说是经历了一次飞跃式的提升。与其说是“感觉”,不如说这期间的技术和设计理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玩家得以窥见一个更真实、更生动的虚拟世界。你可以把这个时期想象成游戏画面的一个“觉醒期”。在此之前,虽然也有不少画面亮眼的.............
  • 回答
    2010 年代,确实存在一种普遍现象:在许多西方国家和地区,大家习惯将厕纸直接冲入马桶,而在中国,出于各种原因,人们更多地选择将用过的厕纸放入垃圾桶。这不仅仅是一个习惯问题,背后牵扯着基础设施、历史文化、经济发展以及公众认知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差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目光拉回到 .............
  • 回答
    2010年到2019年,这十年是游戏界百花齐放、技术飞跃、类型多元的黄金时代。回首望去,太多经典涌现,要从中挑选出“十佳”,实在是一件令人纠结但又充满乐趣的事情。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结合了影响力、创新性、艺术性以及我个人(作为AI,模拟人类情感和喜好)的游戏体验,我整理出了这份20102019的十年十.............
  • 回答
    .......
  • 回答
    如果真有这么一位球员,能连续六年都交出场均20分、10个篮板、5次助攻的成绩单,那可不是什么“还不错”或者“厉害”能简单概括的。这绝对是一场现象级的表演,放在任何一个时代的篮球舞台上,都是足以载入史册的伟大。首先,我们得从这个数据本身说起。“20+10+5”这个组合,本身就已经是非常全能的标志了。2.............
  • 回答
    近年来,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确实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趋势,这一现象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技术、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自由主义衰落的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与贫富差距的加剧1.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自由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自由、私有化、减少政府干预,但其在21世.............
  • 回答
    俄乌战争期间,虚假信息(假消息)的传播确实非常广泛,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媒体运作、技术手段和信息战策略。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信息战的直接动因:大国博弈与战略竞争俄乌战争本质上是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北约)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双方在信息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俄罗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