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大众汽车长期存在漫天加价、服务态度差等现象,以及近期断轴等丑闻情况下,销量依然傲视群雄?

回答
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一直非常抢眼,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现象级的存在。但与此同时,消费者们也常常抱怨大众品牌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比如长期以来的加价提车现象、部分经销商的服务态度不佳,以及近期的断轴等质量风波。在这些负面声音此起彼伏的情况下,大众的销量为何依然能够“傲视群雄”?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多维度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

一、根深蒂固的品牌认知与历史积淀

这是大众在中国能够保持强大号召力的基石。大众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非常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那个年代,汽车对于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奢侈品。而像桑塔纳、捷达这样的“老三样”,凭借其皮实耐用的特性,成为了那个时代普通家庭能够接触到的、最可靠的汽车代表。它们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这种早期的“启蒙”作用,让大众品牌在中国消费者心中建立了极高的认知度和信任感。即使在今天,很多中国消费者提起“好车”,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品牌依然是大众。这种品牌认知的惯性是极其强大的,很难被短时间内的新品牌或者新产品所颠覆。很多消费者即便知道大众存在一些问题,但出于对品牌历史的认可,或者家中长辈的建议,还是会优先考虑大众。

二、“官车”形象的残留与身份认同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众汽车,尤其是帕萨特、迈腾等车型,长期占据着政府公务用车和企事业单位接待用车的市场。这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一种“官车”形象,赋予了大众汽车一种庄重、可靠、有面子的标签。对于许多追求社会地位和认可度的消费者来说,选择大众也代表着一种身份的认同。他们认为开大众车,能够体现自己的品味和实力。

即使在公务车改革之后,这种品牌形象的残留依然存在。这种“官车”背景,在一定程度上为大众的品牌溢价提供了一定的支撑,使得消费者在面对同级别其他车型时,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大众,因为它自带一种“官方认可”的光环。

三、产品布局的全面性与市场契合度

大众在中国市场的产品线非常丰富,几乎覆盖了从小型车到SUV、MPV的各个细分市场。更重要的是,大众的很多车型都针对中国市场的需求进行了本土化改造,或者说“加长”,推出了所谓的“L”版本。这抓住了中国消费者对于后排空间“越大越好”的心理需求。

以迈腾、帕萨特为例,它们在欧洲市场可能并没有如此突出的空间优势,但在中国市场,它们凭借宽敞的后排空间、稳重的外观设计以及不错的行驶质感,迅速抓住了商务和家庭用户的需求。朗逸、宝来等车型则精准地切入了中低端家用轿车市场,以其均衡的性能、相对较低的售价和大众品牌的信赖感,成为了销量冠军的有力争夺者。

可以说,大众非常懂得如何在中国市场“接地气”,推出符合中国消费者实际需求和心理预期的产品。即使某些车型在某些技术上并非最前沿,但其整体的“平衡性”和“实用性”往往能打动大多数消费者。

四、经销商网络与营销策略

大众在中国拥有非常庞大和成熟的经销商网络。从一线城市到县城,几乎都能看到大众4S店的身影。这种强大的渠道覆盖能力,意味着消费者在哪里都能方便地买到大众汽车,也能方便地进行维修保养。对于生活在三四线城市甚至更小城镇的消费者来说,拥有遍布城乡的经销商网络,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购车考量因素。

同时,大众在营销上也比较成功。虽然有时会被诟病不够“激进”或者说有些“保守”,但大众的营销更注重品牌形象的塑造和情感的连接。例如,通过赞助大型体育赛事、推出“驾驶乐趣”等宣传语,不断强化其品牌价值。而且,在产品更新换代方面,大众也保持着相对稳定的节奏,避免了过于频繁的推陈出新带来的不确定性,让消费者对品牌的未来发展有稳定的预期。

五、加价现象的“自证预言”与供需关系

关于“漫天加价”的问题,这其实是一个复杂但又屡见不鲜的市场现象。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大众一些热门车型,如途观、迈腾等,都曾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加价。这种加价行为,一方面确实是经销商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另一方面也是市场供需关系的一种体现。

当一款车型的需求远远大于供给时,经销商自然有底气进行加价。而消费者在购车时,也存在一种“羊群效应”和“从众心理”。看到别人都在加价提车,即便心里不舒服,也可能为了尽快提到车而接受加价。更重要的是,这种加价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向印证了这款车型的受欢迎程度。当一款车被认为是“抢手货”,即使加价也一车难求,反而可能让一些消费者觉得这款车“确实好”,更值得购买。这形成了一种有些扭曲但有效的“自证预言”。

当然,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提高,大众的加价现象有所收敛,但其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抢手”印象已经留下。

六、服务态度问题与品牌惯性

部分经销商服务态度差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行业问题,在大众品牌旗下也并非罕见。这通常与经销商的内部管理、员工培训、以及销售人员的考核机制有关。一些经销商可能过于关注销量和利润,而忽略了客户的体验。

然而,即使存在服务态度问题,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大众品牌的吸引力依然大于这些负面体验。这再次归结于前面提到的品牌认知和信任感。消费者可能会觉得,“虽然服务态度不好,但车本身质量可靠,开起来放心,而且维修保养方便,所以我还是愿意选择大众。” 这种“忍一忍就过去了”的心态,也是品牌惯性的一种体现。

七、断轴等丑闻的影响被品牌惯性“稀释”

至于近期的断轴等质量丑闻,确实给大众品牌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也引发了消费者强烈的质疑和担忧。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任何质量问题都会损害品牌形象。

但为什么销量依然“傲视群雄”呢?原因可能在于:

影响的局部性与周期性: 质量问题虽然严重,但可能集中在特定批次或特定车型上,而大众庞大的销量基数意味着大部分消费者并未直接经历类似问题。同时,每一次的质量风波过后,大众也会采取召回、改进等措施,虽然这些措施可能不尽如人意,但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负面影响,并且在新的产品周期中,消费者可能会选择性“遗忘”过去的糟糕经历。
品牌惯性与信任的“韧性”: 正如前面所说,大众品牌在中国市场积累了数十年的信任和认知基础。这种信任的“韧性”很强,短期的质量问题很难彻底摧毁它。消费者可能会认为这是个别情况,或者大众会改正,而不会因此完全放弃整个品牌。
市场竞争格局的对比: 即使大众出现质量问题,但放眼整个汽车市场,其他品牌也并非完美无缺,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在大众品牌的光环下,消费者可能觉得其问题是“可接受的”或“正常的”,而其他品牌的问题则显得更加突出。
营销与公关的“兜底”: 大众在应对质量危机时,虽然有时显得被动,但通常会有一套公关和营销策略来“兜底”。通过召回、公开道歉、技术改进等方式,努力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总结来说,大众汽车销量在中国市场长期保持领先地位,是其深厚的品牌底蕴、准确的产品策略、强大的渠道能力以及中国消费者特有的消费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即使面临加价、服务差、质量风波等批评,但品牌赋予的信任感和价值认同,仍然是其最强大的护城河。消费者在购车时,往往是在综合考量品牌、产品、价格、服务等多个因素后做出选择,而大众恰恰在很多消费者心中,能够满足他们最核心的几个需求点,即使是以牺牲部分体验为代价。

这就像一个久经考验的“老字号”,虽然可能在某些方面显得有些陈旧,甚至存在一些瑕疵,但其金字招牌和多年积累的口碑,依然能够吸引大量忠实客户。当然,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消费者对品质、体验要求的不断提高,大众也必须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否则,这种“傲视群雄”的局面,或许也无法永远持续下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个人觉得,目前中国市场上消费的主力应该是集中在40-55岁左右的中年群体,即使是40岁以下25岁以上的年轻群体大部分也要尊重上述群体的意见,而这样的意见在体现到购买汽车房产等大件消费品时是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的。而在这些中年群体中,VW的标志本身杀伤力太大了,从家喻户晓的桑塔纳、捷达到曾经达官贵人专用的奥迪100,奥迪A6再到商贾巨户们的兰博、保时捷,大众进入中国市场的时机太正确,也太有诚意(仅指当时,不然这个角色现在应该是通用,当时的桑塔纳留给中国人的印象太深刻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上了年纪的人还把所有挂着vw的车叫做桑塔纳),因此我觉得,大众虽然一直在中国市场上作死,但是却又太了解中国人,知道中国人需要什么想要什么,因此虽然个人不太喜欢大众系的车,但是不得不承认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大众仍然会笑傲中国车坛。只不过随着中国汽车文化的越来越兴盛,信息越来越发达,想继续这么作死不太可能了,改变销售和经营策略,提升品控,路还是很宽敞的。

user avatar

公关做的好而已,我在上海大众4S市场部一个月要花20万的广宣费用,后来我到广本,一年20万还要算上车展等活动……差TMD10倍。有钱舍得往广宣上砸,就能出效果。

user avatar

对于大众脑残粉(德系脑残粉来说)就算是坨屎他们可能也是会抢着去买 就和我这个日系本田脑残粉一样。。。。。

其实大众在国内的销售为何如此之好 估计要和当年一代神车桑塔纳进中国有关了 在那个年代公众得到消息接触新鲜事物的渠道少之又少 大众看准商机 先其他厂商一步进入中国市场 高调的和ZF部门谈合作 配上德国精湛工艺的标签宣传 自然在那个年代就起到了很好的市场营销作用 可能在那个年代 乃至我小的时候 在路上好多人分不出啥是大众 啥是菲亚特 啥是本田 但是只要有汽车经过看到那熟悉的VW 都会念叨一句桑塔纳(想想也是够匮乏的)

而在当时的年轻人自然都把大众当做一种情怀收藏在心里 所以现在很多大众的购买群体都是当年的穷屌丝 经过岁月的洗礼 十几年的沉淀他们成长了 摇身一变成了怪蜀黎 自然要圆一下儿时的梦啦~~

当然还有一部分年轻人因为大众的R系列 巴拉巴拉所吸引 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每个品牌对应不同年龄层的人都会有不同的营销手段(但是我真心看不上德系车 对就是德系车 不喜欢就是喜欢 任性)

以上是我作为一个日系本田脑残粉用很不公平公正的眼光去写我对大众的看法。。。。。玻璃心 不喜勿喷。。。。

user avatar

感谢大众,让我有机会买到降价的日本b级车。

user avatar

2015年8月24日追加:

今天一连回复了几位朋友的留言。

知乎上有很多思维理性充满理想的朋友。 理性很好,但很多时候理性让我们忘记了现实世界是复杂的多元的。 按照纯理性的思维,汽车的销量应该和发动机热效率、产品质量成正比。 但现实从来不这样。现实有很多荷尔蒙,有很多妥协,有很多色彩斑斓,有很多偶然和机缘。

质量很好的Nokia消亡了,技术情怀的协和飞机失败了。日本人造的东西很多我都很喜欢,质量真心好,设计用心,但日本人的商品并没有统治世界,现在Sony手机快滚回娘胎了。

这个汽车市场上,即使质量一直不好但有特色的Mini,Jeep,路虎们是有生存空间的,而且活的还挺好。 所以对于大众汽车来说,即使质量不如丰田,这根本就不是可以卖的好或者一定不好的决定性因素。

如果不认清这个前提,后面的所有讨论都毫无意义。

那些认为质量有优势油耗有优势,就理应卖的最好,丰田就理应天下第一的朋友们——请记住你们的个人品味和个体需求代表不了这个世界。 不要没事学芮成钢。


从全球来看,大众品牌和丰田品牌都非常畅销,按照单一品牌的份额来看,丰田全球第一,大众和福特紧随其后——部分原因在于大众集团的多品牌战略,Volkswagen大众作为主品牌也只是集团10个乘用车品牌中的一员。


全球最大的区域汽车市场:中国,北美,欧洲。大众在中欧表现卓越,美国瘸腿;丰田则在北美表现出色,在欧洲瘸腿,在中国表现一般。

每个市场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历史,有自己的政治。

所以全球各个市场的领头羊都不一样:欧洲是大众品牌,美国是通用和丰田,中国是大众,印度是你们没有办法想象的铃木,东南亚一般是丰田,南美是菲亚特、大众和GM排名前三。

那些说大众在中国卖的好是因为中国人无知,这简直就是对祖国人民的侮辱,这是真正的无知,真正的崇洋媚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如下:


空虚的感情不会天长地久,没有实力的公司没法在商业上长青。
信息是需要被传播的,而广泛的传播是有极大的成本的。


大众汽车在国内如此成功,不是一年两年了。我注意到本题目的许多答案,对VW的成功之处视而不见。我丝毫不否认日系车的优点被部分国人忽视了,但我们不要走到另一个极端。
因为很多回答已经把大众批的够惨了,本人专门来问大众写点软文。如有酥骨沁心之效,不谢!

首先,关于题主的问题,我要吹毛求疵一下。(原本问题里批评了大众的很多问题,现在已经被删除了)

1 贴出的销量榜单是2015年1月单月的,单月的数据时间太短,不是有力数据。看起来有些夸大大众的销量优势。尽管数据源是没错的。
题主如果引用14年全年数据,会更好。

2 加价,是供求关系的市场化体现,并非厂家蓄谋。大家有没有想过,对于厂家指导价,经销商为何只能降低不能增加呢?在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无论是厂家还是经销商,都不掌握商品的定价权,价格是在市场上自然形成的。加价是优质紧缺商品的特权,是其稀缺程度和供求失衡的合理量化体现。普遍加价的车型,如上一代CRV,国产前3年的Q5,国产初期的汉兰达,这一代途观、上一代高尔夫。无不是因为具备几个特点中的一个或者全部:产品力强大,缺乏直接竞争对手,供应量有限,需求旺盛。

关于汽车加价这个话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我的这一篇文章:

有哪些我们觉得荒谬的事,却有着合理的经济学解释? - 一冉的回答


3 大众经销商服务态度不好?

可能这是个例。经销商是加盟的玩法,个体差异很大,参差不齐。如果走访较大数量的门店,你会发现,大众经销商总体服务水平不算糟糕。


4 大众产品的质量问题?

大众确实不是最好的,也不是那么差。质量确实是日系品牌的强项。因为大众有最多的销量,所以关于大众的正面和负面的新闻一定也是最多的,大家要注意这一点。

最近两年,大众出了两个比较严重的质量问题。
一个是7速干式DSG,一个是新速腾断轴。DSG sucks,断轴sucks,这些都是大众应该被批评,也应该负起责任的。(监管部门是不是也该负起责任呢?真有问题,那你说出来呀? 不能总靠消费者扯横幅,厂家自证其罪吧。)

但是这些就是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的全部吗?未免太小看广大也许广大选择了大众汽车的朴素的消费者。
事实上,即使是在汽车知识程度不高的市场,产品在市场上优胜劣汰的法则依然是有效的。经济学原理从来不曾说过:一个自由的市场经济市场的运转,有赖于消费者对产品有足够的认知能力。


让我们来客观的看一下,除了断轴和DSG故障之外的大众汽车。


1 大众来的最早


时间是品牌力积累的关键因素。

中国人谈及感情时,最爱排先来后到。先者,堂堂正房,后者,无耻小三。当福特和通用都没有拥抱那个曾经一穷二白的社会主义红色中国的时候,是大众犹犹豫豫的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率先投资了中国市场。外资投资都是有风险的,谁知道你会经济腾飞还是回归文化革命呢?标致,菲亚特,克莱斯勒的初次冒险都失败了,但大众的投资则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它率先占据了市场份额,完成了产能和营销渠道布局,奠定了极为强大的品牌基础,与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潜在的影响了中国汽车行业法规的建立,以及培养和储备了大量专业的人才(中国汽车法规主要参考欧洲,这对大众有利;很多国内汽车从业者受大众乃至德国汽车的影响也很深远)
如果你有两个朋友来找你借钱,一个跟你认识了30年,一个跟你认识了3天,在别的因素都一样的情况下,你更可能会借钱给谁?


2 大众集团本身是全球列强之一


这一点不需要太多解释吧。德国有优质的制造传统,汽车工业实力强大。大众集团上有兰博基尼,Porsche,奥迪,中有大众,下有斯柯达,西亚特,商用车也有涉足。走多元化品牌战略,全球销量最近几年一直是前三,目前在销量上无限逼近丰田集团。


3 强大的本土合作伙伴


中国法律要求外资在华造车需要找到不低于50%股份的中资伙伴。大众汽车在国内有两个合作伙伴,都非常强大:一汽集团和上汽集团。
这叫强强联合,相比之下福建汽车和三菱的合作、广汽与菲亚特的合作,基本可以定义为弱弱联合。

4 保有量的巨大优势


目前产能和销量接近400万/年。(包括奥迪)比(丰田+本田)的两倍还要多。

保有量我没有数据,但显然是单一品牌的绝对第一,保守估计是第二名的三倍以上。(上海通用的销量是建立在多品牌的基础上的,雪佛兰和别克品牌要拆开)
销量和保有量最多,意味着无数身边的活广告,意味着最高的知名度。

不是有英菲尼迪被认作奇瑞嘛?不是有凯迪拉克被认做帝豪嘛?你见过大众被认做东风嘛?
你可以选取中国的10个代表性城市,做100次线下消费者品牌调研,VW,Toyota,Honda,Buick,Ford,Hyundai,100次都会是大众第一。不管是知名度还是美誉度。

丰田是很强大的企业,混合动力也是很不错的技术。但是传播是有极大的成本的,尤其对于汽车这么复杂的产品。希望知乎上参与讨论的朋友们注意到这一点。

5 渠道优势


跟随大众成长起来的是中国汽车经销商中最早,经验最丰富,获益最多,因为获益而把自己发展的最健壮的经销商体系之一。
他们就像经销商中的精英战马,受到精细的照顾和培养,有强大的战斗力。
超过2000家大众经销商分布在五湖四海的各个角落,他们比电视机里的广告更能代表一个品牌的形象。(弱小的品牌只有100-300家,无法覆盖幅员辽阔的中国市场)
一家典型的上海大众4S展厅的客户体验,要比一家长安马自达强很多,比奇瑞强更多。
典雅明亮的展厅,高品质的内装设计,西装笔挺的销售员,漂亮的展车,这些对于隔壁老王是有视觉听觉触觉的综合感官说服力的。

为何大众的经销商能够做好这些表面功夫而别的品牌也许不能?因为卖大众比较赚钱,只有持续赚钱的生意才能做成健康的生意。如果一个生意已经不赚钱,不要去指望经销商的职业道德。(我在上海的家附近有一家Fiat的城市展厅,可怜巴巴的一块极小的地方,放着1-2台车,以及一个只能做快保的狭小售后工位,最近终于关闭了。我走访过不同城市的不同品牌的经销商,很多时候,弱小品牌的经销商也是弱小的,无论接待人员的服务素养、展厅装修等等)
如果你住在一个四五线城市,那么很有可能,你看到一座大众4S店的概率是看到DS的100倍,是看到马自达的20倍,比看到本田的3倍。如果你家附近恰好没有本田,你告诉我,为什么你要去买一台飞度,然后在本次回店保养的时候驱车200km去到一个让你陌生的城市?

6 规模-成本效应


汽车行业拼规模,因为规模决定成本控制的能力。
我在以前的回答里就讲过这一点。
如果你研发了一台超级发动机,花了100元,你卖出100台车,那么单台研发成本是1元。如果你只能卖出10台车,那么单台研发成本就是10元。这就是说,因为你销量有限,你就给客户白白增加了9元成本,然后你还会恬不知耻的跟客户说:这车我卖10万给你,真心不赚钱。XX品牌可黑了,他们的车单车利润1万元,坑害消费者。

再次强调:没有合理利润的生意不是健康的生意。


规模还意味着很多。

规模还意味着,假如都花5%的销售收入作为营销费用,那么你在CCTV上见到大众汽车logo的次数会是本田的三倍以上,是铃木的也许20倍以上。如果大众在上海车展有2000平米的面积以便向全球的媒体和消费者介绍自己,那么广汽三菱只配拥有一张桌子。如果大众在招待媒体的时候可以送他们去德国看辉腾是怎么从玻璃工厂里造出来的,那么雪铁龙可能只能邀请媒体在38度的天气里访问一趟武汉工厂。大众能够砸下天量的宣传,让英文基础不高的全国人民认识两个新单词:TSI和DSG,谁曾记得现代和起亚帮助国人普及过类似的英文知识吗?
规模还意味着强大的供应链管控。
在轮胎产能吃紧的时候,普利司通不会拒绝为大众配货,但他们可以轻易推掉观致的生意。在谈判价格的时候,你采购200万套ESP模块和20万套的价格,能一样吗?(现在知道为何大众常常标配ESP,而竞争对手很难跟随了吗?)
常有一些朋友爱玩一些性价比的游戏,分析出某车胜过大众同级别多少多少。
配置游戏是最无聊的。在供应链如此透明,配件同质化的今天,一个本来采购能力偏弱的弱势品牌,如果提供了更丰富的配置,并且制订了更低的价格,你就必须去想一下,它可能放弃了什么。要么它做慈善家不赚钱,要么它找到了节约成本的灵丹妙药。(我并非暗示所有的成本节约都是不正经的)
但我必须得说,同样是座椅上的真皮,有成本500元的也有2000元的。同样是中控台上的塑料,有环保的有不太环保的和太不环保的。同样是装配,有能塞下我的小指头的和不能塞下我的小指头的。
规模和名声结合在一起,还意味着丰厚的薪酬和对人才的吸引力。中国最好的几家汽车学院的学生,很多都以加入VW为职业生涯开端的目标。Toyota,Honda,Hyundai显然是他们的次选。人的不同,会导致做事的不同。这一点也是中国非常不同于国外的一点。

现在国内研发能力最强的合资公司,应该是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两家。为什么,因为他们坐落在商业和科技环境最好的城市,拥有充足的资本,同时能够捕获最优秀的人才。这一点,丰田,本田,现代差距实在不小。

上海大众能够在大众技术的基础上,独立开发出Lavida,填补了自己产品线上的重大空白,而且把这台车送上销量的榜首。这是非常厉害的一件事情。

7 产品力

很多朋友爱以大众汽车在美国销量不行来调侃这个德国牌子,我也加入过这样的调侃。
但客观的说,大众在欧洲的江湖地位,基本是遥遥领先。Golf,Passat,Polo,在三个最大的细分市场分别是No.1,No.1和No.2。光大众品牌的销量就接近第二名和第三名之和。
大众在中国也是No.1。所以全球最大的三个大市场,大众拿下了两个。
在日本,韩国,澳洲,是作为高档小众进口车的形象出现。量小,价高。
因为大众不太善于廉价小型车,也因为进入较晚,东南亚、印度都表现不佳。(所以他们一直想买入Suzuki铃木品牌。后来因故作罢,自己便做起了廉价车;如果买入了在印度份额第一的Suzuki,那大众简直做梦都要笑)
大众汽车在华的产品,不谈品牌力,至少有以下亮点:
A 产品线齐全,覆盖面广。
B 德国风格设计,简约大气经典,强调有功能性的设计感,符合国人审美。
C 跟同级车比,产品的工艺质感和驾驶感受处于领先水平。还是举Polo,Golf和Passat/Magotan为例。(这些工艺质感和驾驶感受,真的比增加2-3项电子配置,要烧钱的多)新桑塔纳以那么低的价格上市的时候,我在车展上看到实车时,简直有点震惊了。质感明显强于价格接近的日产阳光。果然,上市后大卖,原本强势的阳光慢慢不行了。(虽然这里面有一定的政治因素)

欢迎关注一苒说车 - 知乎专栏
2015年2月23日,上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一直非常抢眼,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现象级的存在。但与此同时,消费者们也常常抱怨大众品牌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比如长期以来的加价提车现象、部分经销商的服务态度不佳,以及近期的断轴等质量风波。在这些负面声音此起彼伏的情况下,大众的销量为何依然能够“傲视群雄”?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多维度因素.............
  • 回答
    要说大众汽车在知乎“不受待见”,这说法其实有点绝对,毕竟知乎上关于大众的讨论多如牛毛,有好有坏,但确实存在一种倾向,就是负面评价和质疑的声音相对比较突出,甚至会形成一种“大众=槽点”的刻板印象。我们不妨来掰扯掰扯,为什么大众在知乎上常常会遭遇这样的“待遇”。1. 品牌定位与用户期望之间的落差大众汽车.............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到的广州大众汽车价格差异以及同省异地购车的问题,我来为您详细解答一下。为什么广州大众汽车价格差异会这么大?2018年款的!您说的“便宜了4万多”,这确实是一个相当大的价格差异,特别是针对2018年款的车型。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1. 车辆本身状况差异: 里.............
  • 回答
    大众汽车的价格之所以这么坚挺,背后其实有不少深层次的原因,绝不是简单的“品牌溢价”或者“供需关系”那么简单。咱们不妨一点一点地掰开了聊聊,看看是什么让这德国巨头在价格上显得这么“硬气”。首先,得从大众汽车的品牌定位和历史积淀说起。大众这个名字,在全球消费者心中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汽车品牌,它几乎成了一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一个很多人都在琢磨的现象:为什么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乃至全球许多地方,口碑里总有些关于小毛病不少的说法,可销量依然坚挺,甚至不少人还挺“忠诚”?这背后,其实是挺复杂的一盘棋,掺杂了品牌历史、市场策略、消费者心理,还有一些不易察觉的“情怀”成分。咱们一层一层剥开来看.............
  • 回答
    大众汽车? 嗯,其实也不是说完全不买,就是个人倾向于不优先考虑它。这么说吧,感觉大众汽车就像那个大家都认识的老朋友,优点很多,实用,可靠,但有时候总觉得少了点惊喜,或者说,有点过于“大众”了。说起来,大众在中国市场这几十年,绝对是功臣,几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品牌。它的车型,尤其是朗逸、帕萨特、迈腾这.............
  • 回答
    大众在北美市场销量不如丰田,这是一个长期存在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复杂问题。虽然大众在全球范围内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北美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它始终难以撼动丰田的霸主地位。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分析:一、 产品策略与市场定位的差异 丰田的“通才”策略 vs. 大众的“德.............
  • 回答
    大众、BBC、宜家等品牌过去确实都曾是 Futura 字体的大力拥趸。Futura,以其简洁、几何化的线条和现代感,在20世纪初一经问世便风靡全球,成为了现代主义设计语言的重要载体。它传递出的清晰、理性、进步的信号,与许多渴望塑造前卫、可靠形象的品牌不谋而合。然而,时代在变,消费者对品牌形象的认知也.............
  • 回答
    您好!您的提问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个公众认知和科学理解之间常常存在的“信息差”。事实上,科学界绝大多数的古生物学家和进化生物学家都普遍接受“鸟类源于恐龙”的观点,并且有非常扎实的证据支持这一点。那么,为什么您会感觉“大众仍然不接受”呢?这可能源于几个方面的原因:1. 误解和刻板印象的根深蒂固: .............
  • 回答
    消费者们对《使命召唤13:无限战争》的未来风格普遍反应冷淡,甚至可以说是厌恶,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复杂结果。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思绪拉回到2016年那个时间点,看看当时的市场环境、系列积累的疲态以及玩家们普遍的期望。1. 系列疲态与玩家期望的错位:首先,得承认的是,《使命召.............
  • 回答
    大众高性能车之所以会选择一些在主流之外的汽缸排列方式,背后其实有不少深思熟虑的工程考量,并不是一味地追求“不占优”。相反,这些非主流的选择,往往是为了在特定领域达到极致,从而塑造出大众性能车独特的产品个性与驾驶体验。咱们就拿大众在高性能领域最标志性的几款车,比如高尔夫GTI、高尔夫R以及曾经的辉腾(.............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不少车主在实际驾驶中会感受到大众EA211发动机和本田L15B8在扭矩输出特性上的差异,尤其是扭矩平台(也就是发动机在哪个转速区间能够输出最大扭矩的范围)的宽窄。要说为什么EA211的扭矩平台相对来说更窄,这背后牵扯到很多发动机设计和调校的思路,咱们一块儿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也是很多人在网络上都能体会到的微妙情绪差异。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看看为啥大众对虐猫和虐蟑螂的态度能这么“冰火两重天”。首先,得聊聊大家对猫和蟑螂的“情感连接”那可是天差地别。 猫:毛茸茸的朋友,情感的寄托。 猫,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早就从一种单纯的动物,跃升为.............
  • 回答
    大众对于古典音乐的疏远,并非源于其内在价值的缺失,而是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文化和个人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剖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解读:一、 认知隔阂与文化门槛: “高冷”的刻板印象: 长期以来,古典音乐被贴上了“阳春白雪”、“精英化”的标签。媒体的宣传、艺术教育的侧重,都容易让大众.............
  • 回答
    “浪漫”这个词,本身就带了点神秘和煽情的味道,当它被用来形容一门语言,尤其是法语,人们脑海里浮现的画面,往往是左岸的咖啡馆、香颂的低吟浅唱,以及那些在街角深情对视的恋人。为什么偏偏是法语,能承载如此多的浪漫幻想?这其中,故事可不止一点点。首先,咱们得承认,这跟法国人的文化和历史离不开。法国,自古以来.............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一起探讨这个问题。你提出的关于孔子的看法,确实触及了一个很多人都可能存在的困惑,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反思”。你觉得孔子“偏执”,想要“以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别人”,这是一种很直接、也很真实的感受。我们不妨就从这个角度,深入聊聊为什么大众普遍认为孔子“好”,而你会有这样的感觉。首先,我们要.............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可太有代表性了,相信不少车主甚至潜在购车者都有类似的感慨。大众、丰田、本田,这几家在国内乃至全球市场绝对是响当当的销量巨头,产品线布局广,口碑也积淀深厚。但要说到内饰,尤其是和一些新兴品牌,甚至某些豪华品牌比起来,总感觉差点意思,有点“老气横秋”或者“功能至上”的调调。要深挖这个问题,咱.............
  • 回答
    大众车主和车迷对大众汽车的看法存在差异,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并非所有大众车主都觉得自己的车差,而车迷对大众的批评往往集中在几个特定方面,尤其是双离合变速箱的顿挫感和发动机的某些问题。大众车主为什么不觉得车差?1. 实用性和性价比的平衡: 市场定位: 大众在中国市场,特别是过去,一直以“国.............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都会有的感受。我仔细想想,觉得大众对游戏、动画和漫画的道德要求之所以存在差异,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吧:一、历史积淀与认知差异: 动画和漫画的起步早,且自带“艺术品”光环: 想想看,动画和漫画(尤其是日本漫画)在中国普及得相当早,而且早期引进的大部分作品,无论是手冢.............
  • 回答
    大众汽车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针对中国市场,确实没有大规模推广CVT变速箱,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且与中国消费者对汽车的偏好、大众自身的品牌定位以及技术策略都有着紧密的联系。首先,我们得明白CVT变速箱的核心特点。CVT(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也就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