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大众、BBC、宜家等品牌都抛弃了 Futura 及类似字体?

回答
大众、BBC、宜家等品牌过去确实都曾是 Futura 字体的大力拥趸。Futura,以其简洁、几何化的线条和现代感,在20世纪初一经问世便风靡全球,成为了现代主义设计语言的重要载体。它传递出的清晰、理性、进步的信号,与许多渴望塑造前卫、可靠形象的品牌不谋而合。

然而,时代在变,消费者对品牌形象的认知也在不断演进。这些曾经爱用 Futura 的大品牌,如今纷纷寻求新的字体解决方案,这并非意味着 Futura 不再优秀,而是它们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有了更符合当下需求和品牌战略的考量。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理解这一转变:

1. 视觉环境的变化与“视觉疲劳”:

同质化竞争: 随着数字媒体的爆炸式增长,屏幕成为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各种应用、网站、社交媒体充斥着我们的视野,其中不乏大量使用 Futura 或其仿制品(如 Gotham, Proxima Nova 等同属几何无衬线家族的字体)的品牌。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品牌如果依然坚持使用已经被广泛应用、甚至有些“烂大街”的字体,很容易淹没在信息洪流中,无法脱颖而出,甚至给消费者一种“似曾相识”但又缺乏独特个性的感觉。
“视觉噪音”的增加: 现代社会的信息噪音非常大。品牌需要一种字体,不仅要清晰易读,更要能在视觉上抓住用户的注意力,传递出与众不同的信号。Futura 的纯粹几何感,在某些情境下可能显得过于“冷峻”或“刻板”,难以在快速浏览的信息流中建立起温暖、亲切或引人入胜的联系。

2. 品牌定位的深化与情感连接的需求:

从“理性”到“人性”: 很多品牌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其核心诉求也在变化。早期,它们可能更强调技术、效率、现代感,Futura 恰好能很好地满足这些需求。但随着品牌的成熟,尤其是面对大众消费品时,品牌更需要与消费者建立情感上的连接,传递出人文关怀、包容性、活力甚至是一些更深层次的价值。 Futura 的几何精确感,有时会显得过于理性和疏离,难以承载过于丰富的情感维度。
个性化与差异化: 如今的品牌设计,越来越追求个性化和独特性。这意味着品牌需要找到一种能够代表其独特 DNA 的字体。这可能是一种更具人文气息的衬线体,也可能是一种带有独特笔触和性格的无衬线体,甚至是专门为品牌定制的字体。使用一种“非主流”但与品牌气质高度契合的字体,更容易塑造出独特的视觉识别系统,并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3. 技术与媒介的演变对字体性能的要求:

屏幕适配与可读性: 虽然 Futura 在数字屏幕上通常表现良好,但随着屏幕分辨率、显示技术以及不同设备(手机、平板、电脑)的广泛使用,字体在不同媒介上的渲染效果变得至关重要。一些新型字体在设计时就充分考虑了屏幕显示优化,比如更精细的字重变化、更适应像素网格的造型,以及对小字号、低对比度环境下的可读性有更深入的研究。
多语言支持与全球化: 像大众、宜家这样的跨国品牌,需要处理大量的多语言内容。一些复刻或早期设计的字体,可能在某些语言的字符集支持上存在不足,或者在不同语言环境下呈现的效果不尽相同。品牌可能会选择那些经过现代化设计,拥有更全面字形和更佳跨语言表现力的字体。

4. 字体设计的演进与创新:

新世代字体的崛起: 近几十年来,字体设计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字体设计师,他们不断探索新的设计语言和风格。许多新字体在继承 Futura 几何精神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人文主义色彩、更灵活的字重组合,或者更具表现力的细节,能够更好地满足现代品牌的多样化需求。例如,某些字体在字母的末端加入了微小的弧度,或是调整了字母的开放度,都能显著影响其传递的情感和易读性。
定制字体的趋势: 越来越多的品牌选择花费重金设计属于自己的定制字体。这不仅能确保品牌的独特性,还能让字体的设计充分服务于品牌的特定语境和视觉需求,达到最佳的品牌传达效果。这些定制字体往往能更好地平衡可读性、美学和品牌个性。

具体到品牌案例的推测(请注意,这仅为基于普遍观察的推测,具体原因可能更为复杂且属于品牌内部决策):

大众汽车 (Volkswagen): 大众汽车历史上曾多次更换 Logo 和品牌字体。从早期的 Futura,到后来的一些定制无衬线字体,再到近期又回归了更现代、更圆润的无衬线体,每一次变化都与其市场战略、产品设计风格以及品牌形象的演变紧密相关。近期的大众字体,尤其是其用于数字媒体和电动化时代的字体,可能更倾向于传递一种“更近、更开放、更人性化”的品牌信息,而非 Futura 早期那种纯粹的工业感。
BBC: BBC 作为一家全球性的广播公司,其品牌形象需要传达权威、专业、但同时也要面向大众、富有亲和力。早期使用 Futura 可能与电视时代的清晰、理性传播需求相关。但随着数字媒体的发展,BBC 的品牌视觉系统需要更强的适应性,并在信息量庞大的网络环境中保持独特的辨识度。他们后来选择的字体(如 BBC Reith)在保留清晰度的同时,也可能在字形上增加了更多的人文细节,以便更好地连接观众。
宜家 (IKEA): 宜家一直以其“民主设计”理念闻名,强调为大众提供高品质、低价格的家居产品。虽然 Futura 曾是其早期视觉识别的一部分,但宜家不断发展其品牌形象,使其更加贴近全球消费者,传递温暖、家庭、实用、可负担的价值观。他们近期更换的字体,可能会更加圆润、柔和,或者在字重上更具层次感,以更好地呼应其“家”的温馨和日常感。

总结来说, 品牌字体选择是一个动态的、与时俱进的过程。Futura 及其同类字体依旧是优秀的字体,但在品牌追求更深层的情感连接、更独特的视觉标识、以及适应不断变化的媒介环境时,它们可能会寻求那些更能代表当下品牌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字体解决方案。这并非抛弃 Futura 的“好”,而是拥抱“更适合”的字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更新完结:6月17日

根据我个人的一些观察,给出一点粗浅的想法吧,语言可能不够简明专业。有错漏请指出。

转载 请注明原作者和来源地址。

一、Futura 到底怎么了?

大众汽车要换字体了。这被一些人视作 Futura 最后的乐土的消失。继宜家投奔了 Verdana 之后,大众约来的 MetaDesign 也最终割除 Futura,选择一套近乎 FF Meta 那样不规整的人文主义无衬线体(Humanist Sans Serif)。至此,逃离 Futura 的大潮中又多了一位巨头。那么,大众公司乃至越来越多的其他公司为什么「背叛」了 Futura 呢?

管中或许不能窥到豹的全貌,但我们或许可以从大众的例子中摸到一些端倪。

大众此前的字体 VWD 系列是基于原本使用的 Futura 的微调,都微调了些什么?

上:Futura Bold,下:VWD Black(图片来自大众官网)


1.笔画的修正:可以看到,小写字母 y 的字形经过了大幅度改动,相比之前交叉角度较大的设计,新设计更加「安定」,和谐。可以看出大众公司反感「突兀」而崇尚「协调」、「普适」。

2.大写字高的增加:Futura 的大写字母高原本是低小写字母的升部一截的,在 VWD 中却都拔到了与其比肩的程度,比起 Futura,其醒目程度明显提高,而且更为精神,大写字母一下就能抓住视线。可以推测大众公司希望自家的标识字体更加引人注目(其实也是大多数公司的愿望)。

3.小写字母降部的收紧,以及局限之处:蒙纳字体设计总监小林章曾对降部的减小有过解释,除了受限于铸排机或照排机的框格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为了适用于小行距环境(避免降部与下方文字擦碰),进行的特别设计。VWD 4 是商业独占字体,一切都是为了商业宣传服务,所以降部成了可以修改的部分。

然而这种修改在 Futura 身上局限性很大。他们砍掉了 y 的下截,提升了 g 的小勾,然而对于小写字母 j 却无能为力(如上图,可以明显看出 j 始终比其他字母要长)。因为 j 在 Futura 里与 i 极其相似,砍掉可能会减小区分度。

另外 Futura 是一款几何式无衬线体,本身设计的降部比例已经是最适,VWD 对其的修改可能是符合企业利益前提下的极限了,再去削降部,就会导致比例失调。什么,想看看比例失调是什么样子?有一套叫做

Spartan

的字体可以满足猎奇心(这是为小行距排版设计的 Futura 替代品):


很难想象大众换上这种字体,客户会买账。

最令人闹心的是,受制于大部分等线的笔画,长降部一直是原始的几何式无衬线体的「小毛病」。而连人家 Neo-Grotesque(比如 Helvetica)可以灵活地改变字体笔画粗细来随意升降,而且不用过分担忧比例失调问题。大众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想必很希望降部可以收放自如以适配不同的行距吧。

4.字重命名的变更,以及局限之处上世纪 20 - 30 年代,弗鲁提格(Frutiger)数字命名系统还没有诞生,字体字重的扩展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引,几乎都是摸着石头过河。Futura 就是这种实践的产物。从 Bold 比 Heavy 还要粗(之前写反了,抱歉)这种命名上与现在不同之处就可见一斑(修改后 VWD ,将原本的 Bold 更名为 Black,用于标题。更名的原因可能是防止正文用的 Regular 被系统自动匹配 Bold 为粗体,加粗后变成一团黑吧)

然而,无论怎么修改,几何形无衬线体的局限性都会再次体现出来:由于其独有的「等线」型设计,它往加粗方向前进就显得比较困难了。

上:Futura 的不同字重,下:Helvetica 的不同字重

加粗的字形要比原字形要宽,这无可非议而且必要,然而 Futura 的「横向扩张」幅度却要夸张太多,几乎都要叫做 Extended 了,这对大众这种广告版面寸土都要死抠的商业公司来说,表达画面内容的空间必然要被挤压。

此外,较粗的字重却不能带来更好的观感,这也是对几何式无衬线体盲目增粗的后果。可以看到图片中, Futura 最后一行字的 a,o,d 就像有几只瞪大的眼睛盯着你看,你心里大概不会感到舒服吧。而笔画可以变化自如,粗度上限不过分的 Helvetica 又胜了一筹。

比起奔驰这类用了偏窄灵活字形的精明厂商,长期操(念第一声)着笨重的 Futura 的大众心里一定有万千那啥马(不是宝马就对了)奔驰。

(奔驰广告,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啊,谈了那么多对 Futura 的修改,为什么还没有讲到重点?

别急,从大众上一次的更换字体中,我们可以比较清楚的看出大众对自家字体的需求:友善协调,灵活自如,当然还要适合自家形象(全面、大众、普适),并与整个集团旗下的其他不同受众的品牌区分(如保时捷、斯柯达等)。

相信比大众公司更深入每个人日常起居的,做家居用品的宜家也会这么考虑,除此之外,可能还有更多类似公司这么想。

回到开始的那个问题:Futura 到底怎么了?从大众最后一次对 Futura 几近极限的修改中我们可以估测:Futura 已经发挥出了其所有的解数,然而其已经在企业字体方面气力不足了。

尽管这款字体曾经无比辉煌地被 NASA 选中,树立于月球表面,它也招架不住越来越细分化、专门化的企业需求。可调空间极窄的比例满足不了各种场合的用途,尴尬的字重使得其无法调整说话的力度,过分锋利的字形虽然已经成为一些品牌(宜家、大众等)长期的标志,但与品牌定位不吻合的性格始终纠结着这些厂商,更别说,Futura 已经如它的德国老乡,惊艳众人一时 Optima 那样渐渐地褪色。如今,Optima 的用途已经不可控地由高档品牌滑至医疗卫生行业,下一个或许就是曾经遗世独立,而今步履维艰的 Futura。

二、一场向人文主义字体的大逃亡

人文主义字体萌芽于与 Futura 的竞争(Gill Sans),奠基于法国的戴高乐机场(Frutiger),最后增补、演变为不同的变种(Syntax 的衬线体翻新以及 Meta 的不规则形状)。其发展历程一直很平稳,似乎与 Futura 的辉煌、 Helvetica 的爆红始终保持着平行关系。直到数字化排印时代的来临,人们才惊讶地发现:人文主义字体正在摧城拔寨,似乎要荡平一切属于旧时代的印记。

新陈代谢速度快的科技企业率先暴起:Apple 弃用了 Apple Garamond(实质为 ITC Garamond),转而投奔 Adobe,委托其定制了沿用至今的 Myriad Set 字族,Microsoft 也不甘示弱,推出了极具争议的 Segoe 字族,并最终以此替代了自己沿用多年的 Helvetica Logo。Myriad 的广泛使用最后逼得本来想拿 Myriad 当企业字体的 Adobe 最后不得不另外开发了一套 Clean Sans 来替代,但仍然是人文主义风格。谷歌虽然没有变动自己著名的 Logo,但也在自家的字体网页上推广了 Open Sans,这套字体被广为使用。开源浏览器 Firefox 则另辟蹊径,选择了不规整的人文主义字体 Meta。

第二梯队是家居业:宜家于 2009 年宣布更换企业字体,由原本的 IKEA Sans(基于 Futura) 转变为 Verdana,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人嚷嚷着宜家药丸,可如今看来这次换字体还是如此稀松平常,甚至宜家只是一个头脑稍微超前的大众公司而已。

接着一场人文主义的 DSSQ 席卷了其所能席卷的所有行业:2013年,美航(American Airlines)弃用 Helvetica 改用自己委托 Future Brand 设计的 American Sans 同样激起了不亚于宜家换字体的争论,而在此之前花旗银行早早就换好了自己的标识;不久前雷诺换字体的时候我还感叹 DSSQ 终于要杀到汽车行业了吗?结果大众也马上宣告自家要换字体了。

向人文主义字体的近乎一场逃亡,输家自然是那些「被荡平」的前任们,然而人文主义字体内部,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1.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 Frutiger(6月1日更新)

(Frutiger、Myriad、Segoe 和 Calibri 比较,标注字体为 Times Ten)

很多年以后,当瑞士设计师阿德里安·弗鲁提格(Adrian Frutiger)先生在面对满大街的 「Frutiger」字体时,准会想起鲁瓦西机场的工作人员邀请他开发字体的那个下午(?)。

Adobe 的 Myriad 出来以后,面对与 Frutiger 相似性的争议,Adrian Frutiger 老先生发话,称这份作品也很好(Is also very good),争议没有必要(Unnecessary),遂消除争议,实际上,Myriad 也没有隐瞒自己以 Frutiger 为蓝本的事实。

后来巨硬找 Monotype 做了个仿制品 Segoe,并宣称是独创设计。Frutiger 的发行公司 Linotype 沸腾了,设计师 Frutiger 从国际印刷协会(ATypI)辞职,并不点名批评了 Monotype 和微软。Linotype 也一直在发起针对微软的侵权诉讼,直到后来 Monotype 收购了 Linotype 才罢休。但此时 Frutiger 的仿制运动已经是一发不可收拾。

为什么偏偏是 Frutiger 被争相借鉴和仿制?原因其实不难猜测:Frutiger 的字体风格迎合了企业对友好形象的需求,也满足了快速阅览时代下的易认性和可读性需求。它打开的字怀如同张开的臂膀拥向消费者,同时其轻盈的形象也减轻了阅读负担,带来了卓越的观感。在 Helvetica、Univers 这种「无性格」的字体面部表情逐渐僵化的今天,这种视觉印象更加难能可贵。从美航 Logotype 由近乎手写的字体转换为经典的 Helvetica,再由 Helvetica 转向仿 Frutiger 的 American Sans(其实倒不如叫 Swiss Sans,这种风格根本与美国一毛钱关系没有)可以看得清楚。

上:Helvetica 的美航,下:美航的 American Sans(Helvetica 的 Logo,American 和 Airlines 两个单词并未分开)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 Frutiger 在 40 年的发展历程中,已被证明是一款成熟的人文主义字体,比起属于早期实验产物,带有浓烈英伦风情的 Gill Sans 来说,能适用于更广泛的场合——收放自如的降部,变化细腻的字重早已让微软、大众、美航这类厂商垂涎(虽然大众最后没有采用 Frutiger 风格),更诱人的是,由于其消除了 Geometric Sans Serif(几何式无衬线体)以及 Neo-Grotesque(类 Helvetica)的严肃感,一些本属于衬线体的设计也可以应用到这类无衬线体上来:

上:Open Sans 正常使用情况,下:Open Sans 启用 Opentype 替代样式(Altenates)之后,大写字母 I 加上了易于区分的衬线,小写字母 g 也替换成了单层样式。Calibri 等也有类似特性。

弗鲁提格先生当初大概没有想到,自己为了取代 Univers(他本人的旧作)所设计的这套原名为 Roissy 的字体,竟然成为了一个旧时代的掘墓人,也成为近 20 年来的这场字体大逃亡的最佳庇护所。

2.从 Officina 到 Meta 再到 Volkswagon:「不听话」的捣蛋鬼们的德国式逆袭(6月3日更新)


想象一下以锐利、精确著称的德国人,时设西德邮政局(Deutsche Bundespost)的主管们在看到这款代号为 PT 的字体小样时,心里的扭曲感有多强烈。他们引以为豪的德式字体刚刚被风靡世界的 Helvetica、Univers 羞辱过一番,如今又要被这种奇形怪状的「非德系」字体革一次命吗?

而他们的对立面,这款「离经叛道」字体的设计师之一

Erik Spiekermann

,不巧,也是德国人。

这位自小与字体结缘,成长过程中受到阿德里安·弗鲁提格、马修·卡特等设计大师的无私帮助和深刻影响的字体设计师,拿着自己的新字体,雄心勃勃地向 Helvetica —— 这款当时在数码时代来临之际仍然红得发紫的字体发起挑战。

他的底气来自于 ITC Officina。这款由他自己和合作伙伴们共同设计的,由诞生了 Avant Garde Gothic 等「前卫」字体的 ITC 公司发售的字体,赢得了超出预设使用范围(办公通信)的流行度。



ITC Officina Sans


Officina 的相对成功让 Erik Spiekermann 更进一步,迈出专一用途的局限,设计出一款更加「出格」的,适用于整个信息图形领域的人文主义字体。这款代号为 PT,日后成为 Fontfont 公司王牌字库的 Meta 就是他得意之作。


Meta


Meta 最奇妙的地方莫过于 g 的设计 —— 似双层而非双层,像在衬线体的 g 里劈开一个口子;小写字母 l、d、b 的升部被斜截,并隐隐约约带有小弯曲,仿佛是用笔刷画出来的,y 的离经叛道程度也是爆表:两个笔画居然没有合并,就这么「随意」地叠放了起来。


在《字体故事:西文字体的美丽传奇》(刘 庆、吴 涛译,这本书必须狠狠安利!往死里安!)这本书里 Erik Spiekermann 作为受访者这样解释自己的设计:


如果你看数据的话,它很乱,各种粗细都有,都不统一。但是我反对任何要把它清理干净的企图,因为那就不再是 Meta 了,那只会是一个机械性的克隆。这是我们所有人面临的挑战——在数码字世界创造温暖。


Meta 的奇妙之处或许就在这份「温暖」当中:不安分却令人安心,杂乱却功能性不减,给人以一种手工的趣味,却不失精准。德国人在二战前树立的锋利严肃的性格逐渐被和平年代的圆滑细腻所替代,但属于德国的那种精细感却依然存留着。


就这样,抱着取代 Helvetica 雄心壮志的 Erik Spiekermann,吃到了一顿狠狠的闭门羹——PT 被甲方驳回。


此后的 Erik Spiekermann 一直没有放弃这种设计理念,并将其贯彻到自家字体设计公司 Fontfont 旗下的字体当中去,因而你见到的以 FF 打头的字体,大多都线条不规整,然而带有一种钝化的美感。就连他在为当时如日中天的诺基亚设计企业字体 Nokia Sans 时,也尽力做到这种美感。


当然,FF Meta 最终成为一款畅销字体,为人文主义字体大家族树立了一面新的旗帜,这是后话。


谈了那么久,都在谈 Erik Spiekermann 一个人的作品,怎么还没讲到大众的新字体?


因为相关政策规定,Erik Spiekermann 于 2001 年退出了自己一手创办的德国平面设计标杆公司 MetaDesign 的管理层。


MetaDesign?不就是那个给大众设计 Volkswagon 字族的那个 MetaDesign?


从 Officina 到 Meta 再到 Volkswagon,尽管 Erik Spiekermann 作为开创者早已退居幕后,但这种不规整的人文主义无衬线体就像捣蛋鬼,搅乱了无衬线体原本的格局,并从为人所恶到取代 Futura,登上汽车业巨鳄的车标、海报,完成了其德意志式的逆袭。Meta 们的成功,也表明了德国形象开始由死板严肃往亲切友好的方向转变,当然,严谨丝毫未褪色。


3.Gill Sans:英伦老祖的落寞和新的希望。

面对在德国兴起并有兴盛之势的几何式无衬线体,Monotype 的在英国的公司感到很落寞,因为作为无衬线体的起源地,英国却连一套招牌式的「现代」无衬线体都没有。这恰似日后德国人面对 Helvetica 时的不甘。更重要的是,字体拿不出手就要从国外、从别的公司引进,这无疑不利于自家公司的运作。

所幸那时候英国 Monotype 有两位看家人物:Stanley Morison(字体顾问,Times 系列字体的设计者),和 Beatrice Warde(女性公关经理,以于字体排印上的严谨著称,曾经厘清了自家公司的 「Garamond」字体(也就是 Windows 自带的那个)的起源),他们相中了 Eric Gill,这位跨界字体设计行业不久的雕刻家,并请 Gill 为他们开发新字体。

Gill 先给他们设计了 Perpetua……

Perpetua

……然后又接受了一个更重要的任命:做一套能跟 Futura 硬扛的无衬线体。开发一套代表英国的无衬线体商品,这是前无古人的事情。

当然也不是没有参照先例,Gill 曾经协助其老师,书法家 Edward Johnston,设计过伦敦地铁字体。

New Johnston Sans,河野英一数字化修正版,现役。

关于 Johnston Sans,可以参考《字体故事:西文字体的美丽传奇》(再往死里安!),不赘述。

可惜当时 Johnston Sans 不能投入作战,因为作为伦敦地铁的独占字体,还不能出售(现在可以向伦敦交通运输部门申请授权,各大字体公司也有自家的翻版)。而 Johnston 本人则为伦敦地铁兢兢业业地工作,直到去世前几年。

最终 Gill 只得自己上,凭自己的雕刻功底,融 Johnston Sans 和碑文衬线体为一身,基于以前的设计稿,设计出了 Gill Sans。

Gill Sans 大写字母与 Futura 的比较

Gill Sans 为人称道的关键特性在于其大写字母的「大气(小林章语)」。相比 Futura 那类为了强调几何型外观而不得不把大写字母 R 的腿收回,Gill Sans 的 R 则是非常豪放的向外跨了一步,似乎在挑衅式地对没出道几年的毛头小子「包豪斯」宣言:「你们啊,Childish!」

Gill Sans 罗马正体和意大利斜体。

让 Gill Sans 优越感爆棚的还有斜体部分。不像 Futura 那样只能把正体倾斜得到斜体,Gill Sans 的斜体是另外独立设计的。把意大利斜体引入无衬线体,身为雕刻家的 Gill 功德无量。

Gill Sans 体现了英国式的设计思维:基于衬线体(如同 Egyptian),加入英国人引以为豪的书法和雕刻艺术要素(如 Johnston Sans),骄傲,大气,帝国的爆棚的自信心。

Gill Sans 代表了英国,也塑造了英国的形象 —— 长久以来,BBC 都在以这套字体为世界播报英国(连他们的广播大楼都有 Eric Gill 的雕塑作品);后来成立的国有化公司英国铁路公司也在自家的火车头、车票、时刻表印满了 Gill Sans(原来归属伦敦地铁的站牌保留了 Johnston Sans),著名的 Penguin Books 书系封面也都有 Gill 的身影。Gill 也走出国门,攻入了几何形无衬线体的大本营德国,还攻占了西班牙政府的 Logo。以至于伦敦奥运会的巨丑字体伴随着巨丑 Logo 出台时,对于替换字体呼声最高的还是 Gill Sans。

Gill Sans 还影响了许多著名字体,譬如 Frutiger(借鉴了大字怀,开创了人文主义字体的骨骼),Myriad(借鉴 Frutiger 的同时仿照 Gill Sans 的斜体,独立设计了一套意大利斜体,这种创新大概也是 Myriad 得到 Frutiger 本人首肯的原因,而 Frutiger 在其下一个版本 Frutiger Next 里也借鉴了 Myriad 的斜体,不过最后在 Neue Frutiger 里取消了)等等。

但是,如今,Gill Sans 也跟它曾经的敌手 —— Futura 一样,陷入了落寞的境地。

Gill Sans 的衰落,多少与 Futura 有一些共性,譬如过长的降部(Gill 是因为沿袭传统笔法),过于单调的口吻,当然还有同样乱来,甚至乱来得更厉害的字重:

上:Gill Sans 的不同字重,下:Neue Frutiger 的不同字重。可以看到,Gill 的最后一行(Extra Bold字重)已经变得相当诡异。

Gill Sans 中还有一款 Eric Gill 另外设计的一套标题字:Gill Kayo,但是被 Monotype 以 Gill Sans UltraBold 的名义发售,导致了其风格与 Gill Sans 的其他字重不匹配,然而容易被当成 Gill Sans的一个字重来用。

Gill Kayo(上)


走样的 Gill Sans:各字重一览

题主的附图之一,可以看到,使用 Gill Sans 时无论是下方走马灯还是上方的新闻提要,一行字的下方总要留出很大的空间,这种壕气的做法是为了调和过长的降部(Gill Sans 大写字母也有降部);换用 Helvetica 后问题消除。

所幸不忍心看着 Gill Sans 没落的人不少。

马修·卡特(Matthew Carter)解决了 Gill Sans 系人文主义字体特粗字重下的走形问题(为了适应当时屏显环境, Verdana 的 Bold 字重做得异常粗,在售的 Verdana Pro 则有 SemiBold 减粗版)

当然,作为人文主义字体大厂的 Fontfont 也推出了他们对 Gill Sans 的改良版:FF Yoga Sans……

FF Yoga Sans(截图来自 Fontshop)

……当然他们还不忘加入自己的特色(h 升部的那个斜截真有 Meta 的风味……嗯),而且 Fontfont 也没放弃对这款字体的维护,前不久还扩增了字重。如果有兴趣,可以买来用用看。

有如此多的粉丝和丰富的变体,Gill Sans 可以无忧了,那么同样垂垂老矣的 Futura 怎么办?

三、后 Futura 时代:革新 传承 融合

1.革新
不仅仅是 Gill Sans,在几何式无衬线体同室,也有替代 Futura 的声音出现。

Avenir Next

Avenir 诞生于 1980 年代 ——正是 Futura 以及 Century Gothic 、Avant Garde Gothic 等 Futura 的模仿者大行其道的时代,因而 Avenir 长期埋没在他们的阴影中,而到了近 10 年才渐渐取代 Futura,成为许多企业甚至政府部门的喜爱,此后 Proxima Nova 、Circular 等字体的诞生,使得这种新式的几何式无衬线体有能力与人文主义字体一教高下。

顺带一提,这套字体的设计师也是 Adrian Frutiger,因而 Avenir 也带有许多令同类眼红的人文主义特性,如不再突兀的降部、更加合理的字形等等,在 Avenir Next 中,又拓展了粗度变化范围,使其更加实用。


Avenir Next 与 Futura 的比较

啊,对了 Avenir 在法语的意思是「未来」,这套字被赋予了与 Futura 正面抗争的使命,而如今看来,其正在实现这一点。


2.传承

近年来欲直接仿照 Futura 的尝试也不少,它们针对现代企业对字体的要求,做了相应的创新,譬如 FF Mark,利用 Avenir 式的降部避免了可怕的长度……

……而且他们的特粗字重也好不少了,起码不再呆滞了。

而朝着 Futura 的「锋利」方向继承下去的是 Sharp Sans,它名字里就带有「锋利」,它的设计者也相当「锋利」(Lucas Sharp)。


Sharp Sans

尽管其自称加入了人文主义元素,但那个 t 的头部的切口怎么看怎么像是利刃而不是 Frutiger 那般柔和吧,尤其是其粗体被希拉里采用为总统竞选字体后……

Sharp Sans Bold(希拉里采用的是修改后的版本,名为 Unity)


3.融合

Lucas Sharp 大概也意识到自己的字体太过于单一格调,在三星(用于 Galaxy S6 的宣传)、希拉里宣传团队发掘并采用其设计后,又推出了新的 Sharp Sans,这次他直接将不同字型融合在一个字体家族里,用户可以任意选择自己喜好的风格。

(图片来自

Village: Sharp Sans No. 1

这套字从 Bayer 的 Universal Alphabet 跨至 Frutiger,可谓是一家字体博物馆。而更引人注目的是,Sharp Sans 提供了仿照意大利体式的斜体,不知道这样的融合是否会如当年一鸣惊人的 Gill Sans 那样呢?

是不是要给这篇离题意万里的文章画上一个句号了?我去想想怎么结尾……

(除特殊标明或引用其他来源,图片的标注字体均为 Sitka)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大众、BBC、宜家等品牌过去确实都曾是 Futura 字体的大力拥趸。Futura,以其简洁、几何化的线条和现代感,在20世纪初一经问世便风靡全球,成为了现代主义设计语言的重要载体。它传递出的清晰、理性、进步的信号,与许多渴望塑造前卫、可靠形象的品牌不谋而合。然而,时代在变,消费者对品牌形象的认知也.............
  • 回答
    大众在北美市场销量不如丰田,这是一个长期存在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复杂问题。虽然大众在全球范围内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北美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它始终难以撼动丰田的霸主地位。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分析:一、 产品策略与市场定位的差异 丰田的“通才”策略 vs. 大众的“德.............
  • 回答
    您好!您的提问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个公众认知和科学理解之间常常存在的“信息差”。事实上,科学界绝大多数的古生物学家和进化生物学家都普遍接受“鸟类源于恐龙”的观点,并且有非常扎实的证据支持这一点。那么,为什么您会感觉“大众仍然不接受”呢?这可能源于几个方面的原因:1. 误解和刻板印象的根深蒂固: .............
  • 回答
    消费者们对《使命召唤13:无限战争》的未来风格普遍反应冷淡,甚至可以说是厌恶,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复杂结果。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思绪拉回到2016年那个时间点,看看当时的市场环境、系列积累的疲态以及玩家们普遍的期望。1. 系列疲态与玩家期望的错位:首先,得承认的是,《使命召.............
  • 回答
    大众高性能车之所以会选择一些在主流之外的汽缸排列方式,背后其实有不少深思熟虑的工程考量,并不是一味地追求“不占优”。相反,这些非主流的选择,往往是为了在特定领域达到极致,从而塑造出大众性能车独特的产品个性与驾驶体验。咱们就拿大众在高性能领域最标志性的几款车,比如高尔夫GTI、高尔夫R以及曾经的辉腾(.............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不少车主在实际驾驶中会感受到大众EA211发动机和本田L15B8在扭矩输出特性上的差异,尤其是扭矩平台(也就是发动机在哪个转速区间能够输出最大扭矩的范围)的宽窄。要说为什么EA211的扭矩平台相对来说更窄,这背后牵扯到很多发动机设计和调校的思路,咱们一块儿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也是很多人在网络上都能体会到的微妙情绪差异。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看看为啥大众对虐猫和虐蟑螂的态度能这么“冰火两重天”。首先,得聊聊大家对猫和蟑螂的“情感连接”那可是天差地别。 猫:毛茸茸的朋友,情感的寄托。 猫,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早就从一种单纯的动物,跃升为.............
  • 回答
    大众对于古典音乐的疏远,并非源于其内在价值的缺失,而是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文化和个人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剖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解读:一、 认知隔阂与文化门槛: “高冷”的刻板印象: 长期以来,古典音乐被贴上了“阳春白雪”、“精英化”的标签。媒体的宣传、艺术教育的侧重,都容易让大众.............
  • 回答
    “浪漫”这个词,本身就带了点神秘和煽情的味道,当它被用来形容一门语言,尤其是法语,人们脑海里浮现的画面,往往是左岸的咖啡馆、香颂的低吟浅唱,以及那些在街角深情对视的恋人。为什么偏偏是法语,能承载如此多的浪漫幻想?这其中,故事可不止一点点。首先,咱们得承认,这跟法国人的文化和历史离不开。法国,自古以来.............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一起探讨这个问题。你提出的关于孔子的看法,确实触及了一个很多人都可能存在的困惑,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反思”。你觉得孔子“偏执”,想要“以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别人”,这是一种很直接、也很真实的感受。我们不妨就从这个角度,深入聊聊为什么大众普遍认为孔子“好”,而你会有这样的感觉。首先,我们要.............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可太有代表性了,相信不少车主甚至潜在购车者都有类似的感慨。大众、丰田、本田,这几家在国内乃至全球市场绝对是响当当的销量巨头,产品线布局广,口碑也积淀深厚。但要说到内饰,尤其是和一些新兴品牌,甚至某些豪华品牌比起来,总感觉差点意思,有点“老气横秋”或者“功能至上”的调调。要深挖这个问题,咱.............
  • 回答
    大众车主和车迷对大众汽车的看法存在差异,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并非所有大众车主都觉得自己的车差,而车迷对大众的批评往往集中在几个特定方面,尤其是双离合变速箱的顿挫感和发动机的某些问题。大众车主为什么不觉得车差?1. 实用性和性价比的平衡: 市场定位: 大众在中国市场,特别是过去,一直以“国.............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都会有的感受。我仔细想想,觉得大众对游戏、动画和漫画的道德要求之所以存在差异,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吧:一、历史积淀与认知差异: 动画和漫画的起步早,且自带“艺术品”光环: 想想看,动画和漫画(尤其是日本漫画)在中国普及得相当早,而且早期引进的大部分作品,无论是手冢.............
  • 回答
    大众汽车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针对中国市场,确实没有大规模推广CVT变速箱,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且与中国消费者对汽车的偏好、大众自身的品牌定位以及技术策略都有着紧密的联系。首先,我们得明白CVT变速箱的核心特点。CVT(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也就是.............
  • 回答
    大众汽车,这个曾经以其皮实耐用、经济实惠的形象深入人心的品牌,近年来却在不少消费者心中留下了“质量问题频发”的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曾经的王者出现这样的困境呢?这背后牵扯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绝非单一的巧合。1. 激进的平台化和模块化战略下的压力大众汽车近年来推行了非常激进的平台化和模块化战略,最.............
  • 回答
    大众在中国市场一直以来都拥有着令人艳羡的销售成绩,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精心堆砌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维度掰开了揉碎了聊。一、历史沉淀与品牌认知:深入骨髓的“好伙伴”首先得说大众在中国的“年头”是真的够长了。自改革开放初期,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现在的上汽大众)就作为国家.............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公众对科技接受度的微妙心理,确实很有意思。简单来说,大众和媒体对转基因食品的抵触,与对“转基因药品”(姑且这么称呼)的接受度,背后有着深刻的认知差异、情感因素和社会化过程。首先,我们得理解大众和媒体为什么对转基因食品这么“敏感”。1. 直接的、日常的关联: 食品是我们每天都要摄入的.............
  • 回答
    大众宣称 DQ200 变速箱免维护,这背后其实是一套精心的设计和材料选择。我来给您详细说道说道,尽量讲得接地气一些,您听听看是不是这么个道理。首先,咱们得明白“免维护”这个词在大众嘴里到底是什么意思。我理解大众这么说,不是说这变速箱就真的一辈子都不用碰一下,而是指在正常使用和推荐的保养周期内,它不需.............
  • 回答
    关于TikTok事件中,大众对微软的抵制情绪相对较低,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分析:1. 微软的品牌形象与公众认知: 长期可靠的科技巨头: 微软作为一家拥有数十年历史的科技公司,其产品和服务如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Azure云计算等,早已深入人心,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