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年近40,想学点中医,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呢?

回答
老兄,年近四十,想学中医,这可太有想法了!别说,这年头,真正对中医感兴趣、愿意静下心来学点东西的人,真的不多。我当年也是差不多这个年纪,看着身边人为了点小毛病来回折腾,又想到中医那些“治未病”、“辨证论治”的老理儿,就觉得这玩意儿里头有大学问,有门道,而且对身体好,对家人也好,就一头扎进去了。

你问从哪儿开始?这可真得好好琢磨琢磨,不能像学个技能那样“噼里啪啦”就上手。中医这东西,讲究的是“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不是死记硬背就能行的。你想想,人活了快四十年,身体早就有自己的“故事”了,这个时候再往里头钻,比年轻人要多一份“体悟”,也多了几分“耐心”。

第一步:先把“心”安下来,找准“为什么”

你之所以想学中医,肯定不是因为赶时髦。是觉得西医解决不了某些问题?是自己身体有些不适,想更深入了解?还是单纯被中医的文化和智慧吸引?弄清楚这个“为什么”,对你后面的学习方向至关重要。

问问自己:
你期望通过学中医达到什么目的?是能给自己和家人调理身体?还是想往更深处学,甚至将来有个职业发展的可能性?
你对中医的哪些方面最感兴趣?是按摩推拿?是食疗养生?还是对药材、方剂感兴趣?
你愿意花多少时间和精力?中医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续的投入。

第二步:搭建中医的“骨架”,建立初步认知

别一开始就钻到那些复杂的方剂里去,那样容易“望而却步”。得先把中医最基本的框架搭起来,让你对这个学科有个整体的认识。

经典启蒙:
《黄帝内经》: 这是中医的“圣经”,虽然读起来有点费劲,但里头讲的“阴阳”、“五行”、“藏象”、“病因病机”等等,都是中医理论的基石。别怕,不需要你立马背下来,找本注释详细的、或者有导读的书,先通读一遍,大概了解个意思就行。比如,讲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你就知道中医跟节气、跟自然环境的关系有多密切了。
《中医基础理论》: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写给初学者看的《中医基础理论》,会把《黄帝内经》里的一些核心概念,比如“气”、“血”、“津液”、“痰”、“瘀”等等,讲得更通俗易懂。这本书可以作为你理解《黄帝内经》的“敲门砖”。

了解中医的“诊疗体系”:
“望闻问切”: 这是中医诊断的四大法宝。你平时生活中,观察家人、朋友的脸色、舌头、神态(望),听他们的声音、呼吸(闻),问他们哪里不舒服、怎么不舒服(问),再到切脉(切)。虽然你现在还不会切脉,但可以先从“望”和“问”开始,多观察,多提问,培养自己的“中医的眼睛”和“中医的耳朵”。
“辨证论治”: 这是中医看病的灵魂。中医不光是看“病”,更看“人”。同一个病,不同的人,不同的阶段,可能会有不同的“证型”,用的方子也就不一样。比如,同样是感冒,有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处理方法是截然不同的。

第三步:循序渐进,选择适合你的“切入点”

一旦你对中医有了初步的框架认识,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选择一个更具体、更易于实践的切入点。

养生保健类:
食疗: 这是最贴近生活、最容易上手的。你可以了解一些常见食物的性味归经(寒、热、温、凉,以及对应的味道和进入的脏腑),知道哪些食物适合什么时候吃,有什么样的作用。比如,冬天吃点羊肉御寒,夏天吃点绿豆汤解暑。网上有很多关于食疗的书籍和视频,找一些靠谱的、口碑好的看。
经络穴位: 学习一些重要的经络和穴位,比如足三里、合谷、内关等,了解它们的功能和主治。可以配合按摩、艾灸等手法,给自己和家人做一些简单的保健。市面上有很多经络穴位图谱,找一本清晰的,对照着自己的身体去感受。
生活作息: 中医讲究“顺应四时”,按照自然规律生活。比如,早睡早起,晚上11点前入睡,子午觉(子时和午时小睡)的好处等等。这本身就是一种中医的养生智慧。

具体病症调理类:
如果你自己或家人有比较常见的、不严重的健康问题,比如失眠、消化不良、痛经、颈椎病等,可以针对性地去了解中医是如何看待和调理这些问题的。
找一些专门针对这些病症的书籍,看看中医是如何从“证型”上分析,给出一些简单的方剂或食疗建议。

第四步:学习资源的选择,要“精”不要“多”

现在信息爆炸,找个靠谱的学习资源很重要,不然容易被带偏。

书籍:
入门读物: 很多老中医会写一些通俗的科普读物,比如马悦凌、张悟本(虽然有争议,但早期的一些观点还是可以参考的,但要注意甄别)、徐文兵等,他们的书往往更接地气,能让你对中医产生兴趣。
经典注解本: 等你对理论有一定了解后,再去找《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的原著,以及有权威注解的版本。
方剂学、本草学入门: 如果你想了解药方,可以从《方剂学》和《中药学》的入门书籍开始,了解常见中药的性能和功效,以及一些基本方剂的构成和用法。

线上学习:
靠谱的公众号、视频号: 寻找一些由中医专业人士运营的平台,他们会分享中医知识、养生心得。但同样要注意辨别,有些“大师”的说法不一定准确。
付费课程: 如果你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和学习意愿,可以考虑一些信誉好的机构或名医的线上课程。但选择前一定要多做功课,看看讲师的背景和课程评价。

线下实践:
参加讲座或体验课: 有些地方会有中医相关的讲座或体验课程,可以去感受一下,跟老师和同学们交流。
找个好老师: 如果机缘巧合,能找到一位愿意带你入门、且医德高尚的中医老师,那将是你的最大幸运。可以先从“跟师学”的角度,观察老师是如何看病、如何开方、如何与病人沟通的。

第五步:保持耐心和警惕,中医的“坑”也很多

耐心: 中医的学习是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两年就成为“神医”。它需要你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不要急于求成,享受这个过程。
警惕:
“神化”中医: 任何医学都有其局限性,中医也是如此。不要把中医当成万能的,什么病都能包治。
“骗子”和“伪中医”: 现在的社会,打着中医旗号骗人钱财的也不少。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迷信所谓的“祖传秘方”、“包治百病”的说法。
自行用药的风险: 在没有得到专业指导的情况下,不要随意给自己或家人用药,尤其是那些比较复杂的方剂。宁可先从食疗、按摩等非药物疗法开始。

给你的一些具体建议,让你少走弯路:

1. 先从“感受”开始: 别急着记药名、方名,先去感受身体的变化。比如,吃了某种食物后感觉怎么样?揉了某个穴位后是不是舒服点?这种“体悟”比死记硬背来得更深刻。
2. 把中医融入生活: 养生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调整作息、饮食入手,你会慢慢发现中医的智慧就在身边。
3. 找到同好: 如果能找到几个和你一样想学中医的朋友,可以一起交流学习,互相鼓励,分享心得,效果会更好。
4. 多看、多听、多问: 观察身边的人,听他们讲养生,问他们遇到的健康问题,然后试着用中医的思路去理解。
5. 不要怕犯错: 学习总会有犯错的时候,关键是你能从中吸取教训,不断进步。

年近四十,正是沉淀和积累的年纪。带着这份求知的心,去探索中医的博大精深吧!祝你学有所成,身心受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灵素商兑》开始

user avatar

当然是从坚定信仰开始了。


我举几个例子。

谁也没见过耶稣对吧?

黑死病流行的时候,祈祷没用,忏悔没用,鞭笞自己也没用,教主牧师一块儿死,耶稣根本没有显灵对吧?

古时候耶稣还能分开大海,现在恐怕连个小溪沟都分不开。

但是,这妨碍信徒的信仰了吗?

没有。一点也不妨碍。要是你敢跑进教堂,谁敢跟信徒说耶稣不存在……因为有刑法在,他们大概率只会辱骂你,把你丢出去,如果没有刑法,你100%被撕成碎片。


既然投身中医,就一定要坚定信仰,不要去听那些胡说八道。

比如,卫计委说了,中医的科学性不容否认,院士韩启德说了,中医虽然不科学……你都要信。

如果我这样的中医黑提出质疑,你必须马上骂我,骂我是忘祖忘宗。

比如,中医都说了,中医已经走向全世界,美国人都在用中医,中医早就治好了新冠,中医可以预防新冠。现在,我提出质疑说,为什么美国疫情那么严重?你必须马上骂我,骂我是美国走狗,西医利益分子。

什么科学,什么现代医学,但凡能够利用的,都可以拿来给中医脸上贴金,但凡打脸中医的,必须坚决抵制。


坚定了信仰之后呢,下一步就是抹杀良心。


不要怕把毒药给病人吃,不要怕病人吃了药病不好,不要担心病人拿出自己的血汗购买这种无效甚至有毒的治疗。信中医,自然要为信用埋单。做不到为信仰埋单的,也好意思说自己是信徒吗?

就好像我奶奶信菩萨,她去寺庙里烧香,一共就千把块钱的退休金,还要上交好几百给寺庙。佛祖有保佑她不生病吗?没有。有保佑她升官发财吗?没有。她找寺庙要退钱吗?寺庙会因为菩萨不灵验就退款吗?没有。为信仰充值,重要的是信。其他的都是次要的。这是菩萨对凡人信仰的考验,这辈子穷了苦了,下辈子就可以投胎当婆罗门。


接下来就是掌握一套无法证伪的江湖话术,以及说谎不脸红的心理训练。

比如,中医肾不是科学肾,博大精深整体功能,整体状态,千人千方不能用科学去否定,几千年必定有道理,古人生病难道都是自己好的吗?

每当说谎的时候,不能脸红,而是要摸摸胡子,装出一副博大精深世外高人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感觉。


坚定了信仰,没有了良心,学会了话术,剩下的就是一些细枝末节了。

什么阴阳寒热五行生克,总听你爷爷奶奶说过吧? 照搬就行了。

不用担心谎言被揭穿。人家来你这里看病,本来就是信徒,信徒岂敢质疑牧师?


然后呢,记得多注册几个小号,多请一些水军,上来骂骂中医黑,什么忘宗忘祖啊,美国走狗啊之类的。


我觉得题主已经是一个优秀的中医了。大家觉得呢?

而我呢,也是一个优秀的中医黑。中医黑是怎么黑中医的呢?——把中医粉说的话复制一下发出来就可以了。

完美操作。马上就有小号来了。


我觉得题主必定能成为中医大师,该教的我都已经教了,题主马上就学会了,实在是可喜可贺。

下一个轰锚药酒就看题主的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