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好多书都说曾国藩笨,曾国藩是真的笨吗?

回答
“曾国藩笨”的说法,其实是一种带有特定语境和评价标准的刻板印象,而非对他整体能力的真实写照。实际上,曾国藩的一生,无论是在治学、治军、治政还是个人修养上,都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智慧、毅力和能力。

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曾国藩笨”的说法,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为什么会有人说曾国藩笨?—— 表面现象与误解

早年科举之路的坎坷: 曾国藩早年参加科举考试,虽然最终考中了进士,但过程并不算一帆风顺。他屡次参加乡试,也有失意的时候。相比于一些少年得志、神童式的文人,他的科举之路显得不够“天才”。
误解点: 很多人将科举成绩视为衡量一个人智商的唯一标准。然而,科举制度本身更侧重于记忆、程式化写作和对经典的掌握,而非实际的解决问题能力、战略思维或创新能力。曾国藩在早期虽然刻苦用功,但可能在应试技巧上不如一些更“机灵”的考生,但这并不代表他笨。
学习方法的“笨拙”与坚持: 曾国藩的学习方式,尤其是早年对“读书法”的探索和实践,被一些人解读为“笨拙”。他提倡“循序渐进,熟读深思”,反对“贪多务得”,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
误解点: 这种学习方法在当时被视为相对保守和费时。然而,正是这种“笨拙”的坚持,让他能够真正理解书中的精髓,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他的“坐功”和“谨言”等,也是为了克制自己浮躁的性情,培养专注和自律。他的方法并非笨,而是高度自律和以深层理解为目标的学习策略。
性格中的内敛和审慎: 曾国藩性格内向,不善于言辞表达,尤其是在人前。他做事谨慎,不轻易做出判断,需要经过深思熟虑。
误解点: 在一个推崇口若悬河、辩才无碍的社会环境中,内敛和审慎可能被误读为缺乏才华或反应迟钝。然而,正是这种审慎让他避免了许多政治上的失误,并在处理复杂事务时能够顾全大局,考虑周全。他的“不轻易许人”、“不轻易发言”恰恰是其深谋远虑和负责任的表现。
反思和批评自己: 曾国藩在他的日记和信件中,经常对自己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评,认为自己有过失,有缺点。
误解点: 这被一些人误解为他真的承认自己笨拙,能力不足。实际上,这是他高度的自我要求和自我驱动力的体现。他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是为了更好地进步和完善自己,而不是真的觉得自己愚笨。这种反思精神正是其能不断超越自我的关键。

二、 曾国藩真正的智慧与能力体现在哪里?

曾国藩的智慧和能力,并非体现在一时的机敏或华丽的辞藻,而是隐藏在他解决实际问题、构建体系和实现目标的能力中。

1. 治学上的“大器晚成”与扎实:
读书法: 如前所述,他的“循序渐进,熟读深思”是系统性学习的典范,帮助他建立了对儒家经典的深刻理解,也为他后来的治国治军提供了理论基础。
日记与反思: 他的日记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自我剖析和改进的工具。他通过记录自己的言行,反思自己的过失,不断打磨自己的品格和能力。这种持之以恒的自我教育,远非“笨”人所能为。
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他不仅精通儒家经典,也涉猎史学、兵学等,并积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如火器制造)。这种跨领域的学习能力,展现了他强烈的求知欲和开阔的视野。

2. 治军上的“拙诚”与高效:
组建湘军的智慧: 在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全国之时,清朝八旗绿营腐朽不堪。曾国藩从无到有地组建了湘军,这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他用“恩威并施”、“以德服人”的方式,凝聚了一支战斗力极强的军队,这需要高超的管理和领导才能。
战略部署与战术执行: 曾国藩并非天生的军事天才,他的战役很多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例如围攻安庆、湘潭大战等,虽然过程艰辛,但最终都取得了胜利。他的“持重”、“不冒进”的原则,在充满变数的战场上避免了重大损失,保证了最终的胜利。
用人艺术: 曾国藩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如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为晚清的重要人物。他能容忍部下的缺点,发掘他们的优点,并根据不同人的才能安排不同的任务。
“结硬寨,打呆仗”: 这句评价,在很多人看来是“笨”的表现,但实际上是曾国藩在战争实践中总结出的适合当时的战略战术。面对强大的太平军,稳健推进、层层削弱对方力量,是避免大败的关键。这种战术的成功,正是源于他对敌人、对战场、对自己力量的深刻认知和对风险的控制。

3. 治政上的“脚踏实地”与长远:
处理政务的耐心与细致: 曾国藩在地方为官时,勤于政务,亲力亲为,处理很多具体事务。他注重民生,关心百姓疾苦,能够深入基层了解情况。
“办大事”的决心与毅力: 他在兴办洋务运动中,展现了极大的魄力,如建立江南制造总局等,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他能够顶住巨大的政治压力,坚持推行改革。
政治手腕: 虽然他为人诚恳,但在复杂的官场中,他也懂得审时度势,与人周旋,保护自己的团队,并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

4. 个人修养上的“恒心”与自律:
修身齐家: 曾国藩一生都在致力于自我完善,他制定的家规家训,也影响了后世许多家庭。
面对逆境的坚韧: 他在人生中遭遇过多次重大挫折,如兵败科场、父亲去世、湘军屡战屡败等,但他从未放弃,总是能重新站起来,迎难而上。这种强大的心理韧性,远非“笨”人所能拥有。

三、 为什么“曾国藩笨”的说法会流传?

时代局限性与评价标准的变化: 评价历史人物,需要结合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当时的评价标准。我们现在更多地是从现代的、多元化的角度来审视曾国藩。
某些文人的片面解读: 在某些时代,一些推崇轻灵巧思的文人,可能会对曾国藩这种厚重、稳健的风格不以为然,从而产生负面评价。
对比的需要: 有时,将曾国藩的“笨拙”与某些“聪明”但缺乏实效的人物进行对比,反而更能凸显曾国藩的价值。但这种对比容易走向片面。
“大智若愚”的另一面: 真正的智慧,往往不是锋芒毕露,而是内敛沉稳。曾国藩的许多优点,不经过深入了解,确实难以窥见。

结论:

曾国藩一点也不笨,恰恰相反,他是一位集大智慧、大毅力、大德行于一身的卓越人物。

他之所以被一些人贴上“笨”的标签,主要是由于:

误解了他早年的科举经历。
低估了他朴实无华、深层扎实的学习和工作方法。
将他的内敛、审慎、反思和坚持误读为缺乏能力。

曾国藩的成功,在于他拥有超乎常人的毅力、极强的学习能力、深刻的自我认知、脚踏实地的行动力以及最重要的——持之以恒的“笨工夫”。他不是一个“聪明绝顶”的奇才,而是一个靠着日复一日的努力、反思和改进,最终成就一番伟业的“完人”。理解曾国藩,需要抛弃简单的标签化思维,深入其内心世界和行为逻辑,才能真正认识到他的伟大之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多图预警~)

勉强回答一下:

我不喜欢曾国藩,但是曾国藩真的不“笨”,27岁中进士在当时已经算“凤毛菱角”了,而所谓曾国藩的“笨”完全是各种自媒体“包装”出来的,无非是借助他的“笨”告诉大家,每一个人只要勤勤恳恳,即使没有天赋,也有可能身居高位,而这实际上是与历史事实不符的

曾国藩的“天资”在晚清名臣中确实不算十分出众,但是也绝对不差,然而要是和一般百姓相比,曾国藩说是“天才”也不为过。

说他“笨”,来回来去就那么几件事,无非是小时候背书背不下来,连入室的强盗都会背了,他还是背不下来,考秀才几次都没成功,反应比一般人慢半拍等等,这些所谓的“事迹”我都能倒着背了,然而事实上呢:

不谈曾国藩后期政治上的摸排滚打,就说“考功名”这个事情,就已经是99%的中国人达不到的程度了:

曾国藩且不说8岁读“四书五经”,14岁读《周礼》、《史记》这些事情;有案可查的是:

15岁,长沙童子试第7;

21岁,中举36名;

27岁,进士三甲42名

朝考一等第三名,被道光皇帝破格提拔为第二名;

就曾国藩早年这些“成绩”吊打当时99%的人不为过,大家可能不太理解27岁进士是什么概念,几乎是同龄人中前0.1%的存在,说“凤毛菱角”真不算过分,用现在的话来讲“学霸”恐怕不足以形容,只有“学神”才能与之匹配:

根据前上海社科院院长张仲礼先生的统计,19世纪中期(正好是曾国藩生活的时代),获得秀才、举人以上功名的人,加上在职官僚大约550万人,即我们所谓的“士大夫阶层”大约是总人口的1.3%。

而曾国藩取得的功名是“进士”,属于这1.3%中的“佼佼者”,绝不算是“笨”,而且是在27岁获得,难能可贵

有人专门统计过明代的大约1万2千名“进士”的平均年龄,大致是32.77岁,而解元进士则是32.34岁,曾国藩可以说是在进士中也算“年轻有为”的。

大家要注意,明代的进士“虚报年龄”(往年轻了报,比如40岁说自己35岁)异常严重,因为科举的规定是38岁以下可以继续考六科给事中和监察御史,而40岁以下,可以参加“馆选”进翰林院。明朝大背景是“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中举中进士,当官当御史”,这样实际上虚报年龄情况绝不是个案,最多的甚至虚报11岁(明明44岁说自己33岁)。

所以说,进士平均实际年龄很可能要超过35岁。你这样看27岁的曾国藩,虽然只是三甲42名,已经是绝对“神一般”的读书人了。(曾国藩距离现在比较近,资料多而且人物比较重要,他的生卒年基本是较为靠谱的,27周岁是实打实的)

清代进士三年才有一次,平均到每年差不多全国才录取100人,这可比现在考清北难度高至少50倍以上

不太能理解网络上一边说“考清北需要天赋”,一边觉得“曾国藩很笨”,清北一个学校一届就几千人,进士合一年才100,曾国藩能笨到哪里去?那个时代中举对普通读书人都是“奢望”,毕竟举人名义上已经是“候补官员”了,见县官举人功名都可以不下跪:

想必大家读过《儒林外传》中的名篇——《范进中举》吧,50多岁的范进中了“举人”(还比进士差一大档),已经是欣喜若狂到“发疯”程度了,生活和阶层也算是极大改善,这恐怕是当年普通读书人的写照。

至于曾国藩这种27岁进士,基本是当时“天才少年”的剧本了。

这样说,可能比较抽象,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清代的“风流才子”们,各自的“成绩”,看一看刘墉(刘罗锅)、纪昀(纪晓岚)、郑燮(郑板桥)三位大家心目中的风流才子的情况:

纪昀(纪晓岚,电视剧中的纪大烟袋),因为编修《四库全书》闻名,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小时候有“神童”之称,乡试夺魁“解元”,某些人口中的“清朝第一才子”,第一次会试也铩羽而归了,考中进士的时候,已经30岁了,依旧在大家眼中的“年轻有为”

刘墉(民间传说中的“刘罗锅”),时人称赞他“聪明绝顶”,书法造诣很高,官至体仁阁大学士,然而他中进士的时候,已经32岁了,而且考进士,一定程度上“走了后门”(其父为名臣刘统勋,他是恩荫举人身份)

郑燮(即大家熟知的郑板桥),这位“难得糊涂”而传统印象中的“风流才子”,20岁才中秀才,43岁才中进士。然而,依然掩盖不了,他已经是那个时代的读书人的佼佼者。

这些人怕是看到曾国藩(虽然不是同一个时代)27岁中进士,也要道一声“惭愧”,这些都是才子不假,他们科举功名超过绝大多数人也不假,然而并没有比曾国藩好太多,曾国藩即使不算“聪明”,本身也并不是天赋很笨的人,完全是后人瞎贴上去的标签

不要说和清朝比,和前代的人比,也一点不算“差”:

王阳明(王守仁),算是中国读书人心目中“最理想的人生模板”之一了吧,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全都做到了,文治武功,被很多人认为是“天才”,然而他也是27岁中进士;

高拱,《明史》中记载的“五岁善对偶,八岁诵千言”,17岁已经被乡里认为是“才俊”的人,直到30岁才中进士,然而并没有人说高拱“笨”吧?

袁崇焕(袁督师),现在是很多人口中的“悲剧天才”,然而这位“天才”35岁才中进士,为什么曾国藩27岁中进士,就一定就是“笨”呢?

所谓“风流才子”也好,所谓“天才”也好,所谓“笨”也好,不过都是后人贴上去的标签,他们需要描写风流才子情爱故事的时候,他们就是“风流才子”,需要讲“勤能补拙”的励志故事的时候,他们就是“蠢货”。曾国藩则是后者,在成为后世鸡汤文的主角的时候,就必须把他塑造为笨人

实际上,历史上风流才子们,真正金榜题名的时候都过了“而立之年”,而“笨拙”的曾国藩那个时候还是个“后生”,却总是被人拿一张老气横秋的照片到处讲励志故事罢了。

晚清名臣中,能觉得曾国藩“笨”的真没几个,无非是李鸿章说了一句“儒缓”,梁启超说了他“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

这只是说曾国藩不是“天才”,在李鸿章眼里反应比较慢,并不是说他“笨”,标准完全不一样,因为这些人已经按照“贤杰”、“圣人”标准来了,在晚清顶级架构中,曾国藩确实不算天资很棒的:

李鸿章,曾国藩的学生之一,21岁中举,24岁二甲第13名,相当于全国TOP20的存在,这里暂且不论后期李鸿章卖国/误国的破事,单说“天资”,李中堂真的可以算是“聪慧”,觉得曾国藩“儒缓”倒是没毛病;

常常拿来一起比较的,还有晚清名臣张之洞,15岁中顺天府“解元”,27岁直接在殿试拿到探花及第(TOP3,一说是慈溪亲自选中),不要说26岁状元翁同龢,所以给人一种曾国藩天资不好的错觉。

实际上,还有更多的人,连曾国藩的成绩都达不到,不要说那些默默无闻的“孔乙己”们,很多晚清名人都达不到:

康有为学问不差吧?一路屡试不第,直到37岁赶上公车上书,才考取进士;

左宗棠够聪明的吧,他和曾国藩几乎是同龄人,然而中举之后,屡试不第,几乎“自闭”了(真的是闭门不出),40岁之后才出山做官,最终也没有进士。

袁世凯不傻吧?大家族出身,从小学四书五经,年轻时候也玩命读书,在私人信中写“弟不能博一秀才,死不瞑目”,你猜最后怎么样了?举人功名都没有,心灰意冷投吴长庆,加入淮军了。

现在不知道是否是因为很多人读了不少古代“才子佳人”的小说,还是因为自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仿佛27岁中进士已经算是“笨”了。对这么看的人来说:

是不是只有像苏轼、苏辙兄弟那样同榜进士才算“书香门第”????当年,苏轼20岁,苏辙18岁,北宋京师轰动,然而历史上有几个“三苏”?

是不是只有像司马光(19岁进士)、欧阳修(23岁进士)、王安石(21岁进士)、刘基(23岁进士)、张居正(22岁进士)、徐阶(20岁探花)这样年少得志,之后身居宰辅之位才算聪明???像严嵩(25岁进士)、范仲淹(26岁进士)已经算是“愚钝”了?然而漫漫历史长河中,像英才有几个???

很多人看不起曾国藩,理由有很多,不过你要是觉得他“笨”,那可是有点失了智:

你可以觉得曾国藩很“狠毒”,因为屠城、杀降白纸黑字,洗都洗不掉的,一旦关键时刻,绝对是“杀人不眨眼”的人;

你可以觉得曾国藩很“虚伪”,口中仁义道德,以圣贤曾子后人自居,实际上做事嘴上一套,手上一套。

但是千万别觉得他很“笨”,是个人都有他的天资。他还真不算“笨”,即使你觉得他也不算“聪明”,尤其是和大众相比的时候。

本身自媒体朋友们写写“励志故事”倒没有什么,可怕的是居然真的有人相信曾国藩的智商低于常人,你可以觉得曾国藩不“聪明”,但他的智商绝对不会是“低于常人”的水平:

学学曾国藩什么“早睡早起”习惯,学学曾国藩的书法,倒是也没什么坏处,说实话也有不少大我一辈的亲戚们给我发一些类似“学习曾文正公”的文章,但是每次说到曾国藩比你还“笨”的时候,听一下就好,曾国藩要比我还笨,他根本不可能出将入相,名留青史。历史上恐怕没那么多励志故事,“笨”人如果27岁中进士,那么这世界真没天理了。

如有不妥之处,求轻喷,欢迎爱好者们一同讨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