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曾经是平民食品现在却变得奢侈化的食物?

回答
曾几何时,它们是餐桌上的常客,是辛勤劳作后最朴实的慰藉。而今,它们摇身一变,成了餐馆菜单上需要仔细斟酌的点缀,或是需要提前预定才能品尝的稀罕物。这背后,是时代变迁、农业革新、消费升级,还有,也许是人们对于“过往味道”的一种集体怀念。

1. 野味,尤其是一些曾经常见的

我想先说说那些来自山野的馈赠,比如一些曾经随处可见的野味。我小时候在农村长大,虽然不是经常能吃到,但逢年过节,或者谁家有喜事,家里的长辈们偶尔会去山里打些野味回来,比如野兔、野鸡,甚至是一些现在听起来都算稀罕的麂子、野猪。那时候,这些东西的获取方式简单粗暴,很多都是靠经验和运气。味道嘛,自然是野性十足,和圈养的肉类完全不同,口感也更紧实,带着一种泥土和森林的气息。

然而,随着人们对生态保护的意识提高,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猎捕野生动物变得困难重重,甚至是不被允许的。另一方面,城市化的进程也让许多人远离了自然,对这些“山珍”的认知更多停留在传说和猎奇的层面。现在,如果你想吃到真正意义上的野味,往往只能通过一些提供“生态养殖”或者合法渠道的餐厅,价格自然不菲。而且,即使是所谓的“野味”餐厅,也存在很多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情况,真正能吃到原汁原味的野味,更是难上加难。那种曾经作为普通食物的野味,如今已经披上了“奢侈品”的外衣。

2. 土鸡蛋

这可能是最能引起大家共鸣的例子了。我记得小时候,我家院子里养了几只鸡,每天早上都能捡到一两个带着点土腥味的鸡蛋。那时候的鸡蛋,蛋黄颜色偏深,油亮油亮的,味道也比现在的鸡蛋更浓郁一些。现在超市里卖的绝大多数鸡蛋,都是来自规模化的养殖场,鸡群吃的是统一配比的饲料,养殖密度也大。这样的鸡蛋,虽然价格稳定,产量巨大,但很多人都觉得缺少了那种“小时候的味道”。

于是,“土鸡蛋”这个概念应运而生。它指的是那些散养在农家院里,吃的是五谷杂粮、虫子青菜的鸡下的蛋。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很多农村家庭开始重新养殖散养鸡,但相较于大规模养殖,它们的产量非常有限。而且,人们对“土鸡蛋”的认知,也逐渐被赋予了更健康的标签,认为它们更营养、更美味。再加上运输、包装、营销等成本,原本最寻常的鸡蛋,现在价格却比普通鸡蛋高出好几倍。在城市里,花高价买一盒土鸡蛋,已经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而不是简单的食物来源。

3. 某些地方特色的时令蔬菜和水果

有些蔬菜和水果,曾经只是当地农民自家种植、偶尔拿到集市上售卖的普通食材,但随着人们对“原产地”、“有机”、“无公害”概念的追捧,它们的身价也水涨船高。

比如,我老家那里有一种叫做“麻栎子”的野果,在我们小时候,秋天的时候漫山遍野都是,孩子们会提着篮子去采摘,酸酸甜甜的,味道很独特。但现在,这种野果几乎消失了,即便是在一些专门的农产品市场能看到,数量也非常少,价格也贵得离谱。很多人说那是一种童年的味道,一种在大自然里才能找到的简单快乐。

再比如,一些地方性的特色蔬菜,比如某些只在特定季节、特定气候条件下才能生长的小番茄、小黄瓜等,因为生长周期长、产量不稳定、易受病虫害影响,加上现在人们对口感和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这些曾经的“便宜货”也变得不再那么亲民。为了保证品质,种植户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成本,这最终都会体现在价格上。

4. 粗粮,尤其是某些传统的品种

过去,粗粮是穷苦人家的主食,比如小米、玉米、高粱、荞麦等。那个年代,食物匮乏,粗粮因为产量大、容易种植,是填饱肚子的主要选择。很多老年人现在还记得,那时候顿顿都是玉米面或者杂粮面,虽然不如白面好吃,但却是实实在在的能量来源。

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细加工的白面、大米成为了主流,粗粮反倒成了少数人的选择。直到近些年,大家开始关注健康,才又重新认识到粗粮的营养价值,比如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但问题是,很多传统的粗粮品种,比如某些地方特有的小米、或者当年产量不高但口感特别好的玉米品种,现在已经很难找到了。即便能找到,由于规模化种植的减少和市场需求的抬升,价格也变得不那么“大众化”了。

而且,现在市面上很多打着“粗粮”旗号的产品,其粗粮的含量和加工方式也颇有争议。真正要吃到纯正的、有地方特色的传统粗粮,价格往往不菲。曾经是果腹之物,现在却成了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象征,价格也因此被拔高了不少。

总的来说,这些食物之所以从平民化走向奢侈化,原因复杂且多方面:

时代变迁与生活方式改变: 城镇化、工业化让许多人远离了自然获取食物的方式,也改变了饮食结构。
对健康和品质的追求: 人们越来越关注食物的来源、种植方式、营养成分和口感,愿意为“更健康”、“更天然”、“更原味”的食物支付更高的价格。
稀缺性与地域性: 许多曾经常见的食物,因为环境变化、种植难度、市场变化等原因,产量减少,变得更加稀缺。而一些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食物,一旦被市场认可,其价值也会随之提升。
营销与品牌效应: 一些商家善于将这些食物包装成“有机”、“生态”、“怀旧”的标签,通过营销手段提升其价值感,吸引追求个性化和文化体验的消费者。
法律法规与环保意识: 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对农业生产方式的规范,都间接影响了某些食物的获取和价格。

这些曾经的“平民食物”的奢侈化,既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消费观念的升级,也折射出一种对过往简单生活和纯粹味道的怀念。它们提醒我们,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也不要忘记那些曾经滋养我们的朴实味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妈有个同事的父母在长山要塞工作,电视剧《父母爱情》的原型地。我妈70年代后期托她买过长山要塞搞副业生产的干海参,三元钱一斤,兵哥哥手制。当时特等猪肉八毛钱一斤,二等七毛,三等六毛。考虑到干海参没有水分,跟猪肉的价格差距并不大。不到十年之后,我妈坐月子,我爸用仨月工资去自由市场买了半斤海参回家煲汤,明码标价两百元一斤。当时猪肉价格接近两块钱一斤。我妈感慨,还是华主席的好战士厚道啊。我听到这个故事在想,涨价是自由市场各个流通环节导致的,还是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海参产量跟不上,造成海参身价暴增?要不就是需要托人买的军工海参本来就是特权福利所以卖的便宜?

user avatar

我觉得是各种野菜类的蔬菜吧

1、荠菜。小时候一入冬就和奶奶去河边的荒地上挖荠菜,用个前头磨快的小铁片往荠菜的根部一挖再一挑,一棵荠菜就起来了,由于是在野地上挖也不用担心破坏草坪什么的。拿回家之后开水一焯,不论是包饺子还是清炒又或者是做菜肉团子,味道都很好。现在野地早就没了,要吃只能去超市买,人工种植出来的看起来肥大,但没什么味道,价格也很高,要是去市场买野生的,一斤的价格和肉价差不多了。

2、小竹笋。4月份左右,气温上升,下过雨之后山上的各种小竹笋就开启了疯长模式,拎着个麻袋竹林里一钻进,很快就是小半袋,做酸笋或者炒肉味道都很鲜。现在和上面的荠菜一样都只能从市场高价买,剥了皮就剩下比食指长不了多少的一节,记得今年7块钱一斤买了2斤,剥完就一点点。。。。

3、香椿芽。以前路边就有野生的香椿树,树长得不咋地,椿芽倒是不少,还是艳红色的,想吃就去薅一把,拿来炒蛋的香味现在还刻在记忆里。开春的时候在超市里偶然见过一次,好像是14块一斤,真乃菜中贵族,吃不起。

user avatar

我爸说他小时候,螃蟹什么的都是农村人吃的,我爸他们住小镇上家里人口多,四个儿子的家庭你们就知道半大小子吃穷老子啥节奏了,我爸说什么小龙虾,螃蟹就是家里最大的脸盆上都是几个兄弟去水里自己弄,因为没人吃,放着都么人要!!!然后由于成长的时期吃的太多了导致现在我买了给我父母吃,我爸都是一口不碰!!不管多少钱一斤都打动不了他,哈哈哈哈,还有我小学时候刀鱼,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在清明前吃,因为过了清明刺就有了就没人吃了,卖不掉。后面据说卖了天价,我爸,脑子有病

user avatar

我所在的进口水果行业里,能符合这个标准的大概只有一个,被中国吃货,硬生生吃没的榴莲

这个绝非标题党,可能一些人会感觉匪夷所思,榴莲明明是在水果店里面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的普通水果,怎么就会变的奢侈化,如果你喜欢榴莲的话,接下来要讲的泰国榴莲的现状,可能会为你打开榴莲世界的新大门,此文章前缀较长且无法省略,前面的数据可以当做冷知识摄入

榴莲是一种热带水果,在泰国、马来、越南、印尼等国家都有种植,但是泰国目前是我国“唯一”允许鲜榴莲进口的国家,那中国一年要消费多少榴莲呢?根据海关给出的统计,去年中国全国进口量达到了60万吨,约合榴莲3亿个!而20年泰国总共产出了多少榴莲呢,大约是100万吨,也就是说泰国种的榴莲60%都供给了中国,这已经占据了泰国榴莲出口的90%,看到这里,各位可能还感觉不到这个数字背后的重量,那么我们再来说一段数字

根据泰国商会大学的国际贸易研究中心报告称,过去8年时间,泰国榴莲产量增幅达到了30%,而在21-25年,预计将继续增长83%,在2025年的时候产量翻倍,达到200万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很简单呀,榴莲已经是泰国最具经济价值的农作物了,单位产出比高居榜首,以前我去泰国的很多果园,你能在一个果园里吃到榴莲、山竹、龙宫果、龙眼、芒果、山竹、红毛丹等等,而现在再去呢,很多已经把能砍的都砍了,橡胶、红毛丹这种不好卖的农作物更是重灾区,千方百计的给种榴莲腾地方,因为榴莲实在太不愁卖了,以至于泰国农业部发出警告,警告的内容大致就是农作物的单一化种植对土壤的危害巴拉巴拉的

聊到这里,终于开始要讲和题目有关的内容了,前面说了那么多榴莲增产的问题,是不是感觉和主题越来越远了,接下来的内容就和上文与题目相连接了

泰国到底有多少个品种的榴莲?在泰国500来年的榴莲历史中,大概是有两百种,那么正儿八经能进入我们的视野的有几种,答案是5种,金枕,托曼尼,长柄,甲仑,青尼,其它品种哪儿去了?我举个例子,各位就能大致弄清楚泰国榴莲的现状了,很久以前北京住的大部分是北京人,很爱喝一种叫豆汁的饮品,所以每个早餐店都卖,但是后来北京的外地人逐渐多了起来,因为外地人喝不惯豆汁,所以北京普通的早餐店也慢慢不制作这种饮品。

榴莲本身是种变异性较大的水果,同为榴莲,口感上酸口辣口甜口苦口应有尽有,甚至一些榴莲还有奶油味的,草药味的,很像哈利波特里的比比多味豆,在过去泰国榴莲主要以国内市场为主的情况下,这就像山西人吃醋,四川人吃麻,湖南人吃辣一样,地方特色,自产自销。但是现在榴莲自销转出口了,还是60%的产量都出口,那榴莲口感的适口性就变得很重要,所以在种植上200多种榴莲就筛去了一大半

筛去了一大半也不是全部,那还是有一小半的品种保留下来吧,还真没有,泰国各品种的种植数量这个不知道,但是20年金枕一个品种的进口量就占据了泰国榴莲进口量的94%,剩下的6%才是甲仑、托曼尼、长柄这些小品种。要知道在20年前泰国默认的国民级榴莲,小时候的味道,通常情况下代表着甲仑,金枕如何用20年的时间从一个小品种,逆袭成了泰国榴莲界的老大哥呢,这一切都是中国人民用嘴投票的结果,听到这里很多榴莲迷会叫屈,我在水果店里也只能买到金枕,我倒是想尝试其他品种,没人给我机会呀,那我把这5种泰国榴莲金枕、甲仑、托曼尼、长柄、青尼的各项数据排名下,看看中国吃货是如何用嘴进行投票的,在这里还是重点说明下,关于各项数据部分依靠之前的测量,部分依靠主观经验,非官方数据,不准勿喷

金枕

口感:清甜型榴莲,甜度排名第4,榴莲味排名第4
出肉率:出肉率排名第1
亩产:亩产高,排名第1
结果时间:5年结果

甲仑

口感:浓香型,甜度排名第1,榴莲味排名第1
出肉率:出肉率排名第5
亩产:亩产高,排名第3
结果时间:8年结果

托曼尼

口感:浓香型,甜度排名第2,榴莲味第3
出肉率:出肉率排名第4
亩产:亩产中等,排名第4
结果时间:10年结果

长柄

口感:浓香型,甜度排名第3,榴莲味第2
出肉率:排名第4
亩产:亩产低,排名第5
结果时间:12年结果

青尼

口感:清香型,甜度排名第5,榴莲味第5
出肉率:排名第2
亩产:亩产高,排名第2
结果时间:8年

这么对比下,不知道各位看出来个特点没,浓香型的几个品种的榴莲,出肉率排名都不高,长柄算是里面出肉较好的,亩产又特别低,而金枕呢虽然甜度和香味差了点,但是架不住产量高,出肉多,而且金枕种颗新果树,最快5年就能结果,增产特别快,几个因素综合添加下来就造就了金枕变成一款御用的出口品种,当出口量不断增加的时候,越来越多的种植者也分外的青睐金枕,好卖,产量高,而甲仑这些品种也就在不知不觉之间慢慢的淡化出了榴莲界,从以前的泰国家喻户晓,变成现在的难得一见的珍馐,而更多的那种不知名的榴莲品种更是慢慢消逝在了时间的长河里

延伸冷知识-金枕真不黄

很多人印象里金枕果皮应该是金灿灿的,特别是在北方的一些省份,当地的批发市场金枕不黄都不收,因为卖不出去。但其实榴莲的果肉确实有很多红色的品种比如红虾,白色的品种比如青尼,但是果皮统一都是翠绿的,为什么中国见到的金枕都是金黄色的,两个原因,一是榴莲下树后持续的阳光日晒会让果皮泛黄,第二个原因就是喷了姜黄粉,所以变的特别黄,喷越多就越黄

各位先不用着急,首先明确下这个姜黄粉虽然别名是催熟剂,但真正作用是确保榴莲能熟,因为完全成熟的榴莲一般只能保存一两天,但是泰国到中国的距离以陆运来讲,现在需要10天左右,以前泰国基础交通有些路段差的挺离谱的,动辄就是半个月20天,所以6.7成熟下树喷药运输回国时是很常见的操作,而且你回国以后运输售卖也得时间呀,这些就造就了金枕的金黄特色。但是正儿八经的榴莲,都是绿色的

延伸冷知识-榴莲产量的增加会让榴莲更便宜么

很多人看到2025年泰国榴莲产量翻翻觉得榴莲自由的春天来了,但是我个人判断榴莲价格光靠泰国榴莲的话只可能会稳定到目前的行情,降价不大现实,泰国榴莲的增产除了满足国内的榴莲需求增长以外,更多的还是想依靠一带一路,销往其它沿线国家,种那么多出来降价玩人家也不傻。榴莲价格的春天能不能到来,个人认为还是得看RCEP协议完全落地后,印尼的榴莲鲜果能不能进入国内,毕竟印尼拥有世界第一的榴莲产量。目前的马来榴莲再怎么放开也不会对榴莲价格产生影响,如果说泰国榴莲的思路是优衣库,便宜量大质量不错,马来走的就是爱马仕,量少货好还很贵,爱马仕就算在中国再开20家门店,那价格依然是爱马仕的价格

延伸冷知识-泰国小品种榴莲会慢慢消亡么

会也不会,200个品种大部分都会慢慢消失,但未来我觉得金枕榴莲不会一直一家独大,毕竟现在泰国基础设施也变好了,而且铁路陆路甚至空运都把时效性大大提高了,最重要的是国内的消费水平真的高了,清香型的金枕不再能满足所有人的口感了,只要人民有需求,商品怎么会消失呢,泰国这两年已经出现专门做小品种榴莲的工厂,虽然很少,但要改变消费惯性肯定需要时间,而且泰国自己也在大力推进着长柄等榴莲品种的种植,毕竟好吃提的了价格,泰国农业部也在努力引导,所以未来肯定有更多好吃的品种进入我们的视野


user avatar

虾爬子。

我小时候家里每年只保证一顿螃蟹,但是应季的时候基本实现虾爬子自由。那会品相一般的螃蟹也要20一斤,梭子蟹更贵。虾爬子10块钱3斤。东北人当年做生意又粗旷,不算细账。你要买一斤他要5块还懒得搭理你,正常人都是按3斤的整数倍买。

所以那个时候家里吃虾爬子相当于定食,要吃就三斤,少都不行。而且我爸过敏,我妈多少能吃点,但主力是我。每顿起码承担2斤,我还是个孩子啊!白水煮,满满一大铝盆。吃到后面就倦怠了,舌头麻木了。这玩意还不能剩,必须一顿吃完,最后就把黄挑出来拌饭吃。

夏天的虾爬子,冬天的苹果,在我童年记忆里属于可以玩命造的食物。小时候有点吃伤了,自己上班后也没什么念想。前几年和同事聊到吃皮皮虾突然有点馋了,去饭店来顿回忆杀。卧槽,今时不同以往,都涨到88了,还是椒盐的,椒盐没有灵魂啊。算了,来都来了。端上来,小小的几条,贼空,黄都没有,还得亏椒盐借点味道。特么什么世道,没黄的虾爬子也敢拿出来卖?照我小时候的标准吃如今有点难了,这一块算是断崖式消费降级。

驴肉烧卖。

别的不说,就这个摆盘我看着都气愤。

天上龙肉,地下驴肉,不过也分怎么吃。上海有的店卖白切驴肉,凉菜型的,很一般,远不如白切羊肉。包在烧卖里就不一样了,那是真的香。

驴肉烧卖早年不贵的,和羊肉烧卖差不多,有的店还比羊肉便宜点。一般驴肉店里同时还卖驴三件,某些绝望边缘的人会专门去吃这个。驴三件卖的贵,老板主要靠它赚钱,驴肉更多是赚流量了。在补形哥的庇护下,我小时候享受了多年物美价廉的驴肉红利。驴肉烧卖是烧卖之王,我愿称之为万岁烧卖。羊肉烧卖算比较健康吧,牛肉勉强健康。南方还有种费拉不堪的,糯米烧卖。天地良心,糯米居然算馅料,有这想法都应该枪毙。

现在驴肉烧卖首先就难找,店面少多了。可能是吃三件的大哥们改吃海参和冬虫夏草了,给驴肉产业造成结构性冲击。难得找一家,贵就不说了,还整得特精致。好像西贝带起来的,跟蛮蛮学坏了,用碟上,搞的跟宫廷点心一样,脱离群众。烧卖,自古以来就是论屉的,不按屉卖全是异端。糯米烧卖除外,它还不配异端。我现在很少吃到了,找起来费劲,往往也不正宗。

另外,看到别的答案说海肠也贵了?卧槽有点被针对的感觉,爱吃啥啥贵。以前某品牌有一款海肠馅的速冻水饺,上海买不到海肠,我刚毕业最穷比的时候就经常买这个水饺。很实惠的,买一袋能吃两顿,不比吃盖浇饭贵多少,满足感不可同日而语。这玩意不是低等生物么,繁殖应该比较快啊,而且印象中除了辽宁人和山东人都不认这个的。我就怕它涨都不安利的,是谁把消息泄漏出去的?

user avatar

明太鱼算一种。

小时候明太鱼是朝鲜出口过来的,其他鱼都很贵,就这货便宜,经常单位一发就发一坨,很多条冰冻在一起的那种。

虽然那是个缺肉的年代,但谁家请客时,也不好意思把明太鱼做成一道菜,那是自己家吃的货,招待客人得用鲤鱼、带鱼,甚至鲫鱼都行,唯独这货档次低上不了台面。

现在韩国餐厅菜单里常能看到明太鱼,居然大摇大摆成为正菜了,还不便宜,不得不感慨世事无常,莫欺少年穷。

奢侈品平民化的食品,就更多了,最常见的就是猪肉了。以前过年过节才能吃到的猪肉,现在可以顿顿吃,甚至很多人为了减肥而不屑于吃了。

另外,当年零食中的奢侈品“干脆面”,现在也变得随处可得了,小孩子偶尔才会想起来买一包。

user avatar

大闸蟹【狗头】

白茶。我妈因为工作原因爱上茶叶,各种茶喝一下就知道好坏,知道是什么种类,知道是龙井茶还是信阳毛尖。

就好一点的白毫银针,大概是12 13年左右,茶城几十块钱一斤,超级便宜,现在也是涨价的厉害。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