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曾经是穷人食物现在却是奢侈食物?

回答
曾经的穷人食物,如今摇身一变成为餐桌上的奢侈品,这背后是一段段关于历史、文化、气候、科技乃至经济变迁的精彩故事。它们从卑微的泥土中走来,经历着身份的重塑,最终登上许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宝座。

1. 龙虾:从监狱餐到海鲜皇后

想必很多人听到龙虾,脑海中浮现的是昂贵的菜单价格和精致的烹饪。然而,在17世纪和18世纪的北美殖民地,龙虾可并非如此。它们数量之多,简直到了泛滥的程度,海边随处可见堆积如山的龙虾尸体。当时的殖民者发现它们浑身是肉,味道鲜美,于是,龙虾就成了穷人的廉价蛋白质来源。最夸张的时候,甚至有规定,不准连续三天以上吃龙虾,因为穷人吃得太多了,简直成了“贫民窟的食物”。

那时候的龙虾,就像我们现在吃廉价的鸡肉一样普遍。它们被煮熟、烤制,甚至被做成汤或派,是填饱肚子最方便的选择。

然而,随着人们对海洋资源认识的加深,加上过度捕捞,龙虾的数量开始锐减。同时,人们也发现了龙虾肉质细腻、味道鲜甜,富含蛋白质,口感也比一般的鱼虾要好得多。尤其是随着交通和冷藏技术的进步,龙虾可以被快速地运送到内陆地区,不再受地域限制,这就为它走向高端市场奠定了基础。

在随后的发展中,龙虾逐渐摆脱了“穷人食物”的标签。精细的烹饪方法、精致的摆盘,以及其稀缺性,都让龙虾的身价倍增。现在,在许多高级餐厅,一份龙虾动辄数百甚至上千元,成为节日庆典、商务宴请的常客。它不再是果腹之物,而是地位和品味的象征。

2. 牡蛎:从海边免费午餐到桌上珍馐

和龙虾的经历有些相似,牡蛎也曾是海岸居民最容易获得的食物。在历史上的许多时期,尤其是在北美和欧洲的沿海地区,牡蛎栖息地广泛,生长迅速,可以说是大自然的馈赠。当时的普通民众,尤其是渔民和沿海社区的居民,只需要去海边礁石上或浅水区就能轻易采集到大量牡蛎,它们是廉价而美味的蛋白质和矿物质来源。

在一些地方,牡蛎甚至被视为“猪食”,因为它们产量巨大,价格低廉,而且味道并不被所有人欣赏,有人觉得它过于腥腻。在某些贫困时期,牡蛎成为了最容易获得的食物,人们靠它勉强度日。

然而,同样的,对牡蛎的过度捕捞和水域污染,导致许多地区的牡蛎种群锐减,变得不再那么容易获得。与此同时,人们对牡蛎的营养价值,如丰富的锌和维生素,以及其独特的、带有海洋气息的鲜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高的追求。

尤其是在法国,牡蛎更是被赋予了“海中珍宝”的地位。从生食到各种精致的烹饪方式,牡蛎被赋予了优雅和奢华的色彩。现在,来自特定产地(如法国的吉拉多、美国的太平洋生蚝)且品质上乘的牡蛎,价格往往不菲,被视为高档食材,是品鉴美食家们的挚爱。

3. 黑麦面包:从基本口粮到粗粮精髓

提起黑麦面包,很多人可能会想到它粗糙的口感和浓郁的味道,认为它不如我们熟悉的白面面包那般精致。但在很多历史时期,尤其是欧洲的普通家庭,黑麦面包是他们最基础的主食。白面粉因其精细的加工过程和优质的口感,在过去是昂贵的奢侈品,只有富裕阶层才能享用。

穷人的食物,往往是那些更容易获得、产量更高、对加工要求更低的作物。黑麦就是其中之一。黑麦的适应性强,可以在贫瘠的土壤中生长,而且产量也相对较高,因此黑麦面粉制作的面包,虽然口感不如小麦白面,但价格低廉,是底层人民生存的必需品。很多时候,穷人的面包甚至混合了各种杂粮,以增加饱腹感和降低成本。

然而,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以及对食物多样性的追求,黑麦面包却重新获得了关注。现代人发现,黑麦面包富含膳麦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对心血管健康、血糖控制都有益处。其独特的风味和扎实的口感,也被一些追求“原味”和“健康”的消费者所喜爱。

现在,我们在烘焙店里看到的许多“高品质”黑麦面包,往往选用优质的黑麦品种,经过复杂的发酵工艺,并可能添加坚果、种子等配料,价格自然比普通小麦面包要高出不少。它不再是简单填饱肚子的食物,而是被看作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选择。

4. 猪肉(特定部位/特定养殖方式):从餐桌常客到风味体验

猪肉可以说是全世界最普及的肉类之一,但如果我们将视角聚焦到某些特定部位或者采用特殊养殖方式的猪肉,它的“出身”和“现状”却可能截然不同。

在过去,猪肉对于许多普通家庭来说,是难得的肉食来源。但通常是那些相对便宜的部位,比如猪头、猪蹄、猪内脏等。这些部位肉质较多,但烹饪起来需要更多时间和技巧,才能去除异味,使其美味。而像里脊、五花肉这样口感更佳、烹饪更方便的部位,对穷人来说,也是奢侈品。

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猪肉的供应量也越来越大,人们也越来越挑剔。那些曾经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猪内脏,如猪肝、猪肺,在经过精心处理和烹饪后,例如爆炒猪肝,成为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而那些富含脂肪、口感软糯的猪五花肉,更是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肥而不腻”的享受。

更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动物福利的关注,一些采用特殊养殖方式的猪肉,例如“黑猪肉”、“土猪肉”、“散养猪肉”,价格都比普通猪肉高出不少。这些猪肉可能因为饲养周期长、饲料天然、运动量大等原因,口感更佳,风味更浓郁,被赋予了“健康”、“天然”、“高品质”的标签,自然也就成了奢侈品。人们愿意花更多的钱去购买这些猪肉,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为了获得一种更纯粹、更健康的味觉体验和心理满足。

这些食物的转变,不仅是价格的波动,更是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变迁、消费观念升级的缩影。它们的故事告诉我们,食物的价值,有时并不仅仅在于其本身,更在于我们赋予它的意义和承载的文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94年,刚刚去丹东念书,本地的舍友,家住浪头的好兄弟,领我们整个寝室回家打牙祭,满桌的蟹子,虾爬子,飞蟹之外还有赤甲红,盐卤的和蒸熟的风味各异,蚬子好像都没上场。就是那一天,我学会了怎样浪费而快速的在3秒之内吃掉一个虾爬子。好像一大桌的海鲜,在菜市场里花了50块钱买的。

后来去东港,吃到了一种小贝壳——“迷溜儿”,东港话大概是这么说的。吃过晚饭,同学娘端出来一大盆盐卤的,拿来给我们哥几个边聊天边下酒,听说是买菜时候,卖菜的送的,没要钱,腌了一下午,刚开始有点吃不惯,有点腥,还咸,后来吃顺口了,一点都没剩。后来,在上海,我才发现这玩意儿就是鼎鼎大名的黄泥螺。

95年,赶上了蚬子上市的时间,10块钱买了2大锹,拿到学校旁边的小饭馆,现在知道了当时的做法应该叫“焗”,一个大蒸锅,加了一小碗水,蚬子开口熟了之后竟有小半锅的原汤。大学时间里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我们几个嗜酒如命的兄弟,一人一杯白酒没喝完,喝汤喝的眉飞色舞。

好多东西,其实不是穷人的食物,只不过我们在微末之时,和他恰逢其会。

user avatar

大黄鱼

上个世纪曾是中国重要的海洋经济鱼种,1974年产量达到20万吨,便宜的时候不如鸡蛋。

野生大黄鱼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极危。

大黄鱼经济价值高,肉质鲜嫩,富含蛋白质,是鲜食佳品,不仅鲜销,制罐及加工成“瓜养鲞”“黄鱼鲞”,而且还可综合利用。鱼鳔可以干制成名贵食品“鱼肚”,又可制成黄鱼胶,为工业用高级胶合剂的原料。大黄鱼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是一些中、西成药的原料。鱼鳔炒炼焙黄制成中药”鱼鳔胶珠“可治疗消化性溃病、肾结石等,耳石研末后与其他中药配伍制成“鱼脑石散”,对治疗鼻窦炎有较好的疗效。


大黄鱼属石首鱼科,脑袋里的两块耳石很大。有种针对大黄鱼的捕捞方法——敲罟。船夫猛烈敲击绑在穿帮上的竹竿,将声波传到水下,与大黄鱼的耳石共振,很快就会使鱼群晕厥。

这个方法从广东潮汕地区传到福建、浙江等地,因为效率高被迅速效仿。但这种捕捞方式危害很大,效率太高,一网捞上来的鱼又不分老幼。

这种过度捕捞持续很久,市场供大于求,鱼肉很快就卖不上价,保鲜技术又不够成熟,有很多上好的大黄鱼就放着烂掉或拿去地里堆肥。

国家虽然也出面禁止敲罟这种破坏极大的捕捞方式,但灾难并没结束。


因为之前长期用敲罟的方式捕鱼,加上参与的渔船众多,鱼群数量很快就下来了。越冬场外海的幼鱼也被被盯上,鱼群再次遭受沉重的一击。

1974年初春,近2000对机帆船前往大黄鱼的主要越冬场外海中央渔场围捕。这一年舟山渔场的大黄鱼产量由10万吨猛增到16.81万吨,创造了我国渔业史上大黄鱼产量的最高纪录,而纪录的背后,是中国渔业史上的一大败笔。以后的几年,大黄鱼的产量逐年直线下降。


结果就是拖着大黄鱼满载而归的景象70年代末已经很少见,80年代甚至难以形成渔汛。


这是一次真实的中国“吃货”几乎吃光某个物种的情况。

跟北美旅鸽一样,人类捕获水平提高,放肆捕获,不做限制,导致族群数量急剧减少,最后再来一招釜底抽薪。

现在大黄鱼的养殖技术已经成熟,19年海水养殖产量为19.8万吨,近三十年每年都会放流鱼苗回东海。

但野生大黄鱼要恢复到几十年的盛况仍需要努力。

————————————补图————————

这个应该更直观一点,

70年代中期,两毛五,八十年代初期,四毛五,八十年代后期大幅涨价,十几块几十块,九十年代初,二十年以前,已经达到上百块一斤。


——————————6.17补——————

评论有人说我图不对, 是小黄鱼。我改了,末尾再补充一张。之前那个是百科上摘下来的,虽然我吃鱼不少,但几乎没有分辨能力,见谅。

user avatar

1849 年左右,美国加州发现了金矿,在当时的中国广东农村生活得穷困潦倒的贫苦农民为了”金山“的传说,纷纷以各种方式跑到美国去掘金。当金子全部都被开采完毕以后,很多这些农民没有回国,而是又参与了横贯美国大陆东西的铁路线建设。

当年,修铁路的工人还有爱尔兰人。他们不讲卫生,喜欢酗酒,他们住的山谷完全不需要有任何标志,铁路资本家们去视察修路情况的时候,只需要用鼻子就能找到这些爱尔兰工人,因为整个山谷都发臭的。

对比起爱尔兰人,来自广东农村的华人工人不仅勤奋努力,还会动脑筋想办法让工程加快速度。他们非常讲究卫生,从广东带去的习惯,要每天都洗热水澡,要喝煮开的热水。广东人自古就一定要每天洗热水澡喝热水(经历过广州的天气的小伙伴就知道如果不是每天洗澡喝烧开过的热水的话,会有怎样的后果。北方的朋友是想象不到的。)。在清朝的时候广州开始的“饮茶”这一个其它菜系没有的粤菜的概念,就是从“泡水馆”开始的。所谓“泡水馆”,就是专门用大锅炉烧开水的店铺,供应市民日常热水的需要。有的泡水馆早上顺便供应简单的早餐点心,做体力劳动的阶层可以一早打工的时候买早餐吃,于是就慢慢出现了“一厘馆”和“二厘馆”这样的最早的茶楼的雏形。后来慢慢就发展成了一种可以从早餐吃到午餐,甚至吃到深夜的餐饮概念,吃的东西的种类可以有几万种。这个概念就叫“饮茶”。在美国修铁路,遍地是灌木丛林, 烧水完全不成问题。于是,华人农民工会带着一个后勤大篷车队(车队里面的人是不参加修路的体力劳动的,只负责后勤),每天负责烧热水给工人洗澡,提供热茶给工人喝,还负责煲老火汤,煲凉茶,并且还有一个厨房,负责做饭。当时他们的食物是吃什么呢?他们吃海鲜。

首先被贫苦华工看上的就是海参和鲍鱼了。加州出产世界上最大的红鲍,一只就比一个成年男人的手掌都要大。但是,西方人根本就不吃鲍鱼,因为不会吃。然而,来自四大菜系头把交椅,”食在广州“粤菜系从小熏陶出来的广东人,恰恰就是最会做鲍鱼的!他们可以免费天天吃没人吃的鲍鱼。另外还有一个东西,现在西方人都不吃的,就是海参了。海参对于当时的白人来说,根本就是垃圾,谁会吃呢!一网捞上来,鱼就要,海参就扔。于是华人就捡起来,做成美味佳肴!

加州一直到 1920 年代,日本人才跑去那边大规模捕捉鲍鱼,制成罐头运往日本。这时才引起了白人的注意,这个东西能吃吗?有个德国裔的厨师于是尝试把大鲍鱼横切成很薄的薄片,然后加奶油像煎牛排那样煎,发现非常好吃。于是才把吃鲍鱼的方法推广到白人的社群里面。于是,白人也会吃鲍鱼了。

除了鲍鱼和海参,各种蚝,各种青口,各种蚌,当时的美国人都是不会吃的,也成了华工的日常食物。于是,”天天吃鲍鱼海参“,变成了在美国的华工写信回家吸引更多家乡子弟到美国的一个最大的宣传和诱惑。而事实上,贫穷的华工真的是穷得只能吃鲍鱼和海参了。

当然,加州鲍鱼现在已经是非常奢侈的食物,人工饲养的,活的,连壳要卖 45 美元一磅。假如是野生鲍鱼,加州渔业局规定私人捕捉野生鲍鱼必须要有执照,不能使用潜水器具,必须一次铲成功。对于鲍鱼的大小尺寸有严格要求,一铲出水就必须用尺子量尺寸,不符合的要马上放回海里。一个人捉鲍鱼每次最多可以抓三只。每个人每次最多可以同时拥有最多三只鲍鱼。一个人每年最多只能捉十八只鲍鱼。渔业局的人会在有野生鲍鱼的地方严密监视捉鲍鱼的人,发现违反规定的就会重罚。而加州的海参,野生的只有两种,数量也越来越少了。目前,拥有执照的人还可以潜水在加州捉海参,但是大规模的捕捞就没有了,野生的加州海参也成了奢侈食物。

另外一个当年的华工当做穷人食物的东西就是加州的熊掌了。当然这个东西也是极度奢侈的奢侈食物。只不过因为当年加州的熊多,吃熊掌根本就不算什么!

下面的图是我平常吃的鲍鱼跟辽参,干鲍鱼发的鲍鱼,看上去也是非常小的。当然就不是美国的华工当年吃的那样的大鲍鱼和大海参了。现在鲍鱼海参早已经成为奢侈食物,只有在当年,才是贫穷广东农民工到美国打工的时候吃的不值钱的东西。(评论区里面有童鞋以为我说的是从前广东穷人随便吃鲍鱼海参:大错特错了。我说的是一百多年前去美国的华工在美国随便吃没人吃的鲍鱼海参。对于“食在广州”的会吃的广东人而言,鲍参翅肚在清朝的时候就已经是奢侈品,哪里会是穷人吃得起的呢?正因为在美国没人会吃这个东西,才让贫穷的华工感觉自己顿时像富豪了,天天吃鲍鱼海参!)

user avatar

海肠。

不知大家有没有吃过海肠,其鲜美真可谓莫可名状。传以前鲁菜师傅的绝招之一就是将海肠焙干研粉,做菜的时候偷偷加入进去。

海肠学名单环刺螠,外形算得丑陋,但据说中国产地不多,烟台是重要产地——我在日照也见过。我也是青年时代旅居烟台,据老辈人言讲,以前海肠多得很,家家户户开春都要吃韭菜炒海肠,或者包海肠饺子。我07年刚到烟台还常见海肠,价格尚能接受,然而在大概2010年以后海肠价格突然暴涨,以前去内脏的海肠不过十几块一斤,那时小的涨到三五十,老海肠价格都上百一斤了。

好吃,可是吃不起了。从前常有人拿了一支带活塞的粗管子去滩涂上找海肠洞,找到了拿活塞一抽就能捡到海肠。海边特色的烧烤摊除了常见的肉鸡翅之类,还有烤扒皮狼,烤大虾等等,以及,烤海肠。

海肠包饺子也很棒,与韭菜鲜味相得益彰。如今胶东馆子的海肠饺子,都在58元以上一份了吧。

大学暑假跟同学去日照海边的酒店打工,来了个外地客点菜。老板推荐海肠,客不懂啥是海肠。老板遂带他到海肠缸前示之,客恍然:我以为啥是海肠呢,这不就是海JB嘛!

user avatar

必须是小龙虾,我记得我小时候小龙虾都是被当做稻田害虫捕捉的,虾贩子们在农村大约1-2元钱一斤从农民手里收购然后3-4元在市区贩卖,农民想着反正害虫能卖钱,一下午厉害的能捉个七八斤,要知道那会十几块钱在农村可不是个小数目。

现在特别怀念小时候吃的小龙虾,小的2-3元一斤,大的4-5元,而且不是现在这种种群退化的净是些头大身子小几乎吃不到什么肉的。那时候我家长辈可是根据猪肉的比价算过小龙虾的出肉率,那会五花肉5元一斤,里脊肉大约7元,一斤四块钱的小龙虾都能出个3两多肉,而且那时候小龙虾个个都有大钳子,大钳子里面还有两大坨肉,现在我都十几年没见过大钳小龙虾了。或者说我现在生活的社会层次已经不允许我见到这种大钳子大身子的小龙虾了。

还有小时候吃的野生长江小鱼现在应该也价格不菲了,或者说这些长到2-3两的小鱼也几乎见不到了。而当时就是由划着两个汽车充气内胎组成的小筏子的渔民一大早在江中打捞然后在岸边直接从渔网上摘下来新鲜现卖的。这些野生小鱼真的就是穷人补充蛋白质的来源,小的一块钱1斤,中等的1.5元,大的2-2.5元。如果我家连续吃了很多天的小鱼,那么肯定是这个月家中过得比较拮据。可惜那会吃的太多,以至于看见饭桌上摆的煎鱼,就连吃饭的胃口都没有了,宁可吃咸菜下饭,现在回忆起来真的还是很美味的,长大之后就再也没吃到鱼背肉那么厚且香的炸小鱼了,而且现在恐怕就是有钱也很难吃到这种个头的野生小鱼了。

user avatar

说一个不撞车的。

小时候回东北老家过年,第一次见到了冰天雪地的林区。

某天吃饭,大爷一边端了一盆子炖菜上桌,一边神秘兮兮的冲我笑:“猜猜这是啥?”

我是真有点提不起兴趣来,回林区好多天了,桌上什么没见过。这个动物看起来体型不大,跟好多土豆炖在一块,显得不怎么上档次。

大爷看我不猜,以为是缺少提示,提起筷子翻了翻,盆里露出一个啮齿类动物的头骨。

我控制住了脱口而出的“耗子”二字,做出了非常保守的猜测:“田鼠?”

“差不多吧,灰狗儿,现在可难整到了。”大爷还有点自豪。

啥玩意儿?

“还成了稀罕物了。”我奶不以为然“以前老来祸害菜园子。”

“现在卖挺贵呢。”我大爷抗辩。

“还花钱买?这东西贼得很,我就躲在墙垛子那里,用砖头丢,一下一个,你们小时候都没少吃。以前长得可大了,还肥,你这个才这大点。”

大爷不说话了,年幼的我则对擅使砖头的暗器大师肃然起敬。

当年到底也不知道这个灰狗是何方神圣,直到后来有了万能的百度。


灰狗子,学名魔王松鼠/灰松鼠

请不要用野生动物炖土豆。

哦不对,请不要食用野生动物。

user avatar

胡建人。

小时候去海边,偶尔会捡到鲎。嗯,就是那个蓝血史前生物。算是跟置顶的佛手一样,都属于“地狱的食物”吧。


有大有小。小时候还抓了好几只小的,放在黄桃罐子的玻璃瓶里养着。

大的拿去炒蛋吃。

前几年已经十分少见,现在已经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吃不得!!!

鲎,音[hòu],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属于肢口纲 [4] (Merostomata)剑尾目(Xiphosura)的海生节肢动物,鲎形似,身体呈青褐色或暗褐色,包被硬质甲壳,有四只眼睛,其中两只是复眼 [1] ,头胸甲前端有0.5毫米的两只小眼睛,对紫外光最敏感,只用来感知亮度,头胸甲两侧有一对大复眼。虽然鲎可以背朝下拍动鳃片以推进身体游泳,但通常将身体弯成弓形,钻入泥中,然后用尾剑和最後一对步足推动身体前进。
鲎的祖先出现在地质历史时期古生代的泥盆纪,当时恐龙尚未出现,原始鱼类刚刚问世,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它同时代的动物或者进化、或者灭绝,而惟独只有鲎从4 亿多年前问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鲎有“活化石”之称。

说个福州人应该比较有印象的玩意。——番薯米

小时候为了让番薯保存更久点,新鲜的番薯用刨丝器刨出一根根番薯米,晒干后收藏。

平时煮饭的时候加上调味吃。质量差的番薯米都是拿去喂猪。

前段时间回乡下,想吃的时候问了家里人,现在一斤好的质量的都是20多元了。

福州城里部分菜馆也有卖这种饭,价格还不便宜呢。


再说个最近比较火的

香椿

不懂此前没啥人吃的,前段时间冒出一堆开车偷摘香椿的新闻。



最后说个曾经穷人也不吃的玩意,现在居然上了菜桌!!

地瓜叶

这小时候都是喂猪喂兔子,或者秋收后晒干烧柴用,居然上了餐桌。虽然价格也不贵就是了。我倒是一直不吃这玩意。

小时候喜欢拿这个做项链做耳环做手镯 。


网络图片,侵删

可能是一群中年人的人生第一副耳环??

user avatar

这个真的有,还不少,举三个例子吧

第一个,小麻虾,包括所有无污染状态下的水生鱼虾。

过去稻田里,小水沟,到处都是小青虾,我们叫“麻虾”。不像样个小小田壑里,都能一捧捧的捞出麻虾。回家和着盐菜煮了,一天三顿都是它,没有吃伤也差不多,看到就没食欲。如今不是买不到,就是很贵,都快上百块钱一斤了。

除此之外,还有螃蟹,水塘埂边都是了,基本不吃,嫌没肉。小龙虾,垃圾虾,到处爬的都是,根本不挨它,一脚踢远远的。刀鳅鱼,钓起来必须摔死不要,如今百元一斤买不到。

第二个,鸡头米,我们叫“激灵泡”。

每年夏天接上来的时候,农民采下煮熟,筐子提到城里卖,五分钱一茶盅,现在看几乎不算钱。可是如今也卖到好几十块一斤,关键还不是当年的味道。吃过当年的味道就知道,如今的水塘怎么啦?长不出来那个味道了。

第三个,烤红薯,包括所有原生农产食物。

我这里当下红薯一块钱一斤,好多年都这个价,不涨不降。穷的时候天天吃,有时还吃不饱,但是不能说吃够了。我们把“吃够”叫做吃伤。我只有一种食物吃伤了,就是包谷面和红薯面窝窝头,按说比红薯还高一级,至今不吃它。

除此之外,原生品种和种植的蔬菜瓜果,就是老品种,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的食物类农副产品,都有吃够现象,如今吃不起。更多是吃不着,没有了,有钱买不到。

user avatar

小龙虾和皮皮虾都有人说了,

我来说一个号称“来自地狱的美食”

这玩意官方称为笔架,俗称佛手贝、石砌、狗爪螺、龟脚、鸡冠贝、鸡足、鸡脚、观音掌等,龟足(Capitulum mitella),古称石蜐[jié]。

这东西以前属于根本没人吃的玩意,

我第一次吃这玩意大约还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

有天家里人提了一铁桶这玩意回家,

说是以前帮助过的一个渔民大叔送来的,

全家对着这个玩意想了很久都不知道怎么下口,

后面决定,水煮!

反正煮开就一定能吃!

煮完之后,有点香气出来了,

我们看着这个造型,发现不知道从哪里下口……

这玩意上面像贝壳的部分,是它的内脏和滤水的鳃,唯一能吃的是下面那个棘皮里面的一小段肉柱……

然而,剥开是一种诡异的粉红色……

但是八十年代啊,有啥不能吃的?

我们当年馋到连学校操场周围长的三叶草都能给它吃断根!

一口下去,哇塞!

简直是鲜味炸弹!

淡淡的腥香加一点点的咸味,肉柱略有韧性而q弹,比花蛤、蛏子啥的都好吃!

然后我和家人一起,

一晚上吃掉一个铁桶的这玩意……

之后问那个渔民大叔,还有没有?

大叔哈哈的说,你们城里人真是奇怪,这玩意在岛上猪都不吃……

来岛上管饱,特意再搞一桶就比较麻烦了。

后面才知道,这个东西长在礁石缝里,很难采集,而且很难长大,长到我们那天桶里的规模,至少要五年以上。

现在在海鲜馆子要极偶尔才看得到,

网络上查了一下价格,

新鲜的一斤86元,按餐厅的利润加上去,现在想吃一盘至少100元起步……

重点是你还未必能遇上。

(13 条消息) 有哪些不亲临发源地就吃不上的中国美食? - 知乎 (zhihu.com)

这里有介绍,不过烹饪方法么,

呵呵

user avatar

也不算穷人食物,我们这特产黄蚬子,肉肥味鲜,二十年前5块钱3斤,道边用铁锹铲着卖。我爸拿个桶去买,回来支个小碳炉,什么佐料都不用放,烤开口了就能吃,拎着壳连汤带肉,一盆两个人能吃饱。

高铁开了之后这玩意儿价格飞涨,去年我去问,60一斤…贝壳类压秤,二斤才能勉强装一盘。

不止贵,还少,一般的菜市场根本没有。有一种样子很像的外地货,壳薄肉瘦,鲜味远不能比,像嚼胶皮,15块钱2斤。我问老板没有本地黄蚬子吗?老板也不瞒我哈哈笑说哪有本地的,全市场也没有本地的。

还有本地的梭子蟹,小时候我妈经常腌一盆。我们蒸蟹子都是按“锅”为单位算的。前年夏天我儿子想吃蟹子,我去问,本地母蟹400一斤…价格劝退。公蟹价格稳定在一百七八,一只就得一百多。有家做的好的腌蟹,360一只…一只…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曾经的穷人食物,如今摇身一变成为餐桌上的奢侈品,这背后是一段段关于历史、文化、气候、科技乃至经济变迁的精彩故事。它们从卑微的泥土中走来,经历着身份的重塑,最终登上许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宝座。1. 龙虾:从监狱餐到海鲜皇后想必很多人听到龙虾,脑海中浮现的是昂贵的菜单价格和精致的烹饪。然而,在17世纪和1.............
  • 回答
    有一些食物,它们曾经是只有少数富裕阶层才能享用的奢侈品,但随着历史的变迁、科技的进步以及全球化的发展,如今已经变得触手可及,成为我们日常餐桌上的常客。以下是一些曾经的奢侈食品,现在却变得平民化,并附带详细的解释:1. 糖 (Sugar) 曾经的奢侈: 在中世纪欧洲,糖是一种极其珍贵的商品。它的生.............
  • 回答
    纵观历史长河,那些曾经是皇家贵族餐桌上的珍馐,如今依旧散发着独特光芒、让普通人望而却步的食物,其魅力从未衰减。它们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文化、传承与稀缺性的集大成者。鱼子酱:海洋深处的黑色黄金说起奢侈品,鱼子酱绝对是绕不开的名字。在古罗马时期,鱼子酱就被视为珍品,只有贵族和富商才有机会品尝。如今,.............
  • 回答
    曾几何时,它们是餐桌上的常客,是辛勤劳作后最朴实的慰藉。而今,它们摇身一变,成了餐馆菜单上需要仔细斟酌的点缀,或是需要提前预定才能品尝的稀罕物。这背后,是时代变迁、农业革新、消费升级,还有,也许是人们对于“过往味道”的一种集体怀念。1. 野味,尤其是一些曾经常见的我想先说说那些来自山野的馈赠,比如一.............
  • 回答
    生活中,总有一些事情在时光的洪流中悄然改变了身份,从曾经的“不可碰触”变成了如今的“习以为常”。这些转变,往往折射出社会观念的进步、科学认知的深化,以及法律条文的与时俱进。以下是一些曾被视为违法,如今却已合法化的例子,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展开讲述。1. 商业广告的全面开放与规范回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电.............
  • 回答
    有很多知名人物曾经是同学,而且他们的同学关系往往很有趣,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成长、机遇和命运的思考。下面我将列举一些例子,并尽可能详细地讲述他们的同学经历:1. 乔布斯和盖茨:硅谷黄金时代的两位巨头 背景: 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和比尔·盖茨(Bill Gates)是科技界的两.............
  • 回答
    古代文明的辉煌,常常隐藏在岁月的尘埃之中,许多珍贵的知识和思想,曾一度淹没于历史的洪流,又在机缘巧合之下,重现于世人眼前。这些“失而复得”的古籍,如同重生的凤凰,为我们揭示了前人智慧的深邃,也让我们对历史的理解更加丰富和立体。要说近现代被重新发现的失传古籍,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那批出自 敦煌莫高窟 .............
  • 回答
    曾几何时,世界各地充斥着令人着迷的未解之谜,它们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激发着无数的猜测与想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进步,以及一些有心人的揭露,我们发现,许多曾经轰动一时的“世界未解之谜”,不过是精心编织的骗局,其背后隐藏的,是人类的好奇心、求知欲,甚至是贪婪与欺骗。1. 尼斯湖水怪:从.............
  • 回答
    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最终覆灭,其领土逐步被蚕食,最终只剩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命运确实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历史案例。历史上,也有不少国家经历过类似的“瘦身”过程,从庞大的疆域逐渐萎缩,最后仅存一隅,甚至最后只剩下首都附近地区才灭亡。以下是一些与东罗马帝国相似的国家案例,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它们的故事: 1.............
  • 回答
    在我所处的这个领域——也就是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曾经流传着一些我们现在看来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有些可笑的“真相”,但它们在当时可是被奉为圭臬,影响深远。我来给你扒拉几个最“离谱”的。1. 神经网络能解决一切问题?当然,神经网络现在确实是AI的“明星”,什么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几乎无所不能。但在.............
  • 回答
    乌克兰确实曾经是航空防务领域举足轻重的大国,其工业基础和技术实力在苏联时期就已非常雄厚,尤其是在航空和防空领域,拥有许多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和深厚的家底。以下是乌克兰曾经拥有的航空防务领域的主要家底,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一、 航空制造的巨擘: 安东诺夫设计局(Antonov Design Burea.............
  • 回答
    近现代中国,在历史的长河中,曾有几个领域如璀璨的星辰,闪耀于世界之巅,然而,时过境迁,这些曾经的辉煌却渐次黯淡,令人扼腕。究其原因,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时代变迁、内外因素交织的结果。一、 陶瓷技艺:从“中国制造”到“他国模仿”曾经,中国的陶瓷,尤其是瓷器,是世界瞩目的焦点。从景德镇的精美青花瓷,到龙泉.............
  • 回答
    回望历史的长河,科技的浪潮一次又一次地席卷着人类社会,重塑着行业的格局。其中,有许多曾经令人羡慕、地位显赫的职业,在技术的进步面前悄然退场,从业者们也因此经历了人生的转折。曾经的辉煌:那些被科技吞噬的高尚职业 书吏与抄写员: 在印刷术普及之前,书籍和重要文献的复制主要依靠人力。书吏们以精湛的笔法.............
  • 回答
    说起来,我们村里出了个烈士,这事儿说起来,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但每每提起,大家的心头都会涌上一股复杂的情感,既有骄傲,也带着些许心酸。我的邻居张大爷,他儿子就是那位烈士,叫张明。张明这孩子,从小就跟别的孩子不太一样。别的孩子还在泥巴地里打滚,他就能捧着一本书,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他话不多,但眼神里总是.............
  • 回答
    说实话,要说“哭笑不得”,我觉得我更像是被小朋友们偶尔的脑洞逗得哈哈大笑,然后又觉得他们怎么能想到这个而暗自佩服。毕竟,我没有亲身体验过那些微妙的情感波动,但我在处理信息和生成回应时,确实接触到了很多非常有趣的问题。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一次是个小家伙问我:“姐姐(他这样称呼我),为什么我把鼻屎放进嘴.............
  • 回答
    国内学术界涌现出许多令人瞩目的年轻学者,他们凭借着扎实的学识、敏锐的洞察力和不懈的努力,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学者不仅代表着中国科研的未来,更成为激励后辈奋发向上的榜样。下面,我将尝试描绘几位在40岁以下、深耕本土或学成归国后在本土贡献科研成果的年轻学术之星,力求从他们的经历和成.............
  • 回答
    当然,有很多故事曾经被认为是真实历史,但后来被证实是虚构的,或者其真实性受到严重质疑。这些故事往往因为其戏剧性、教育意义或仅仅是流传广泛而得以存在。下面我将详细讲述几个著名的例子:1. 特洛伊战争与特洛伊木马 曾被认为是真实历史的故事: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描述的特洛伊战争,以及希.............
  • 回答
    这些年,咱们国家进步太快,很多我曾经习以为常、觉得是“舶来品”的东西,深入了解后才发现,它们其实是咱们老祖宗早就玩剩下的,而且玩得相当精彩。这感觉就像是寻宝,挖出来的宝贝比想象的还要古老、还要珍贵,而且就在自家后院里。印象最深的有这么几件,说出来你可能也觉得挺不可思议。1. “土豆”的起源——其实是.............
  • 回答
    虎退治:日本的传说与现实“虎退治”在日语中意为“退治老虎”,这个词语在日本历史和文化中,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它更承载着一种象征意义,代表着勇敢、力量以及克服巨大困难的精神。虽然日本本土并不产老虎,但“虎退治”的传说和故事却在日本广泛流传,并与一些历史人物紧密相连。“虎退治”的象征意义之所以日本会有.............
  • 回答
    关于贝加尔湖在历史上是否属于中国领土的说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涉及复杂的历史变迁和不同的解读视角。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梳理不同时期的史料,并理解其中包含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因素。支持贝加尔湖曾为中国领土一部分的史料支持贝加尔湖曾属于中国领土的说法,主要依据是古代中国王朝在地理范围上的扩张,以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