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太平天国里石达开、李开芳等名将在穷途末路之时会选择被俘凌迟而不是自尽呢?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太平天国末期那些悲壮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所处环境。石达开和李开芳,作为太平天国极具声望和能力的将领,他们的结局都非常惨烈,而且似乎都选择了被俘受凌迟的命运,这背后确实有值得深思的原因。与其说他们“选择”被俘凌迟,不如说是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他们所能做出的、或许是被迫的、又或许是包含复杂考量的决定。

首先,咱们得明白,到了石达开、李开芳他们这样的境地,太平天国的大势已去,他们自身也身处绝境。这可不是什么战功赫赫、意气风发的黄金时期,而是风雨飘摇、兵败如山倒的末路。

一、 绝境中的战略考量与一丝希望

别看他们最后好像是被逼到绝路,但即便在最黑暗的时候,一些将领也可能还保留着一丝战略上的考量,或者说,是对未来的某种寄望。

为部队争取一线生机: 石达开在最著名的“大渡河之困”中,面对的是粮尽援绝、士气低落的局面。如果他选择立刻自尽,那么他身边的数万将士怎么办?他们中很多人是追随他多年,生死相依的兄弟。在他心中,或许还有一种责任感,希望通过某种方式,至少能保全一部分士兵的性命,哪怕是让他们投降,也好过全军覆मध्ये覆没。被俘之后,虽然结果悲惨,但至少在那个瞬间,他可能认为这是避免全军覆灭、为部队争取一丝喘息之机的“策略”。
期待有朝一日翻盘的渺茫可能: 虽然希望渺茫,但毕竟太平天国在其他地方可能还在坚持,或者将来还有可能重整旗鼓。如果这些核心将领都死了,那太平天国真的就彻底没救了。被俘之后,虽然身陷囹圄,但只要活着,就存在理论上的“可能性”。当然,这种可能性在当时的情况下几乎为零,但人在绝望时,往往会抓住最后一丝虚无缥缈的希望。
“以身殉国”的另一种解读: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忠义是极其重要的。自尽是一种“以身殉国”,表达了对国家和信仰的忠诚。但是,被俘后虽然遭受酷刑,但如果能在受刑过程中依然保持气节,不屈服于敌人,不泄露太平天国的秘密,甚至还能在临死前发出最后的呐喊,这同样是一种“以身殉国”,而且这种“殉国”或许更能引起世人的同情和对清廷暴行的谴责。

二、 尊严与耻辱的选择,以及对士卒的影响

自尽和被俘,对于一个将领来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背后也牵扯着个人的尊严和对部下的影响。

“好死不如赖活”?还是“士可杀不可辱”? 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自尽 是个人选择,是在自己控制下的结束生命,可以保持最后的尊严,不让敌人有机会侮辱自己的身体。这符合“士可杀不可辱”的传统观念。
被俘凌迟 则是被敌人剥夺了生命的控制权,遭受极尽残忍的折磨,身体被撕裂,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这无疑是极大的屈辱。
那么为什么还要“选择”被俘呢?或许是因为他们觉得,相比于自己孤身一人自尽,让数万将士看到他们宁死不降,最终被凌迟,更能体现太平天国的“忠勇”精神,更能激励(或者说警示)后人。
对士卒的心理影响: 如果石达开自尽了,那他身边的士卒可能瞬间群龙无首,士气崩塌得更快,也更容易被清军收编或屠杀。而如果他被俘,虽然结果悲惨,但至少他到最后也没有“背叛”太平天国,他所带领的部队,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其忠勇的形象却可能被保留下来。在那个混乱的时代,这种精神层面的东西,有时比实际的存亡更重要。

三、 政治与宣传的考量(虽然很微弱)

在太平天国这样一种政治运动中,个人的命运也常常与整个运动的宣传挂钩。

“宁死不降”的宣传价值: 即使是大势已去,太平天国方面也需要不断地宣传其“忠勇”和“反抗精神”,来维持残存的力量和鼓舞人心。像石达开这样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如果被俘后表现出宁死不屈的精神,尽管遭受了凌迟这样的酷刑,但他的形象反而可能成为反清斗争的某种“烈士”符号,在民间甚至在太平天国残余势力中产生一定的影响。
避免被污名化: 如果自尽了,反而可能被清廷宣传为“畏罪自杀”,那样他们的精神就无法得到很好的传承。被俘后受刑,反而更能证明他们是“宁死不屈”,是被敌人残酷迫害的。

四、 被迫的选择,而非主动的偏好

需要强调的是,他们可能并没有“主动选择被凌迟”。在那样极端的情况下,他们可能已经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选择权”。

“投降”与“被俘”的区别: 也许他们当时有“投降”的选项,但他们拒绝了。而一旦拒绝投降,清军自然会将其视为俘虏,并可能采取最严酷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被俘并被凌迟,是他们拒绝投降所必然面临的后果,而不是他们“喜欢”被凌迟。
士气与秩序的维持: 即使在绝境中,高级将领的自尽也可能导致部队秩序的彻底崩溃。而如果他们还能维持一定的指挥和控制,即使是被俘,也可能是在努力维持最后一点部队的完整性或有序性。

具体到石达开和李开芳:

石达开: 他的“大渡河之困”是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他在那里遇到的情况极其复杂,部队的忠诚度、士卒的疲惫、对地形的不熟、敌人围追堵截,以及天气的恶劣,都让他陷入了绝境。他最后选择“义不旋踵”地率领少数骑兵前往敌营谈判,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度冒险的举动。其背后或许有希望换取部众生路的考量。而最终被俘后,他选择不辱使命,在狱中坦然面对死亡,这种气节也为后世所称道。他被凌迟时表现出的平静和“毫无愧色”,更是说明了他内心的坚定。
李开芳: 李开芳和李秀成一起围攻浙江的宁波,后在撤退途中遭遇清军,后退守到一座孤城。他在弹尽粮绝、援绝义绝的情况下,最终选择被俘。他的被俘,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给手下士兵一个交代,避免他们被清军屠杀。被俘后,他也同样拒绝了清廷的劝降和招抚,并最终被凌迟处死。

总而言之,石达开、李开芳等名将之所以会在穷途末路选择被俘凌迟而非自尽,绝非是简单的“偏好”。这背后可能是出于对部下的责任感,对太平天国事业“精神”的维系,对自身作为将领气节的考量,以及在绝境中被剥夺了更多选择权后,不得不面对的悲惨结局。他们宁愿承受肉体的极刑,也不愿在精神上向敌人屈服,或者让追随他们的士卒死得不明不白。这是一种深重的悲剧,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沉重反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两者的性质不同

李开芳(约1826—1855年),太平天国将领。广西武缘(今武鸣)人。因避翼王石达开讳,改名来芳。

他非常猛,是北伐大将,曾经打到天津的静海,是太平天国最猛的地方。

然后被僧格林沁搞掉了。他被活捉是因为深受重伤。活捉后他号称要投降,清朝不理他,直接凌迟了他。也就是他想自尽都没法自尽。

石达开是在大渡河被围住了,没有办法,只有亲自去投降,石达开的条件是他自己可以死,但是希望清军放过其手下。清军一看挺好,先缴械,然后凌迟石达开,并屠杀了四千降卒。

两个人的情况还是有所不同的。

2.洪秀全VS曾国藩

这个值得说一说。洪秀全的文化水平比曾国藩差了几个档次。当然,洪秀全水平也不差。

洪秀全最突出的是创造出了当时最先进的基督教(这个真不是说笑是很严肃的)。

曾国藩与洪秀全的对决,在《讨粤匪檄》一文中就决定了,曾国藩必胜。这篇檄文被称为天下第一檄文。因为他抓住了问题的本质。

这篇檄文指出。

第一、拜上帝会是邪教,这个信仰基督是邪恶的。

第二、一举扭转了主要矛盾。洪秀全抓住了民族矛盾,即满族是外来的政权,是清妖。曾国藩则说,这是基督教跟中华文化的对决。

很显然,孔孟之道比改版的基督教吸引人。

3.信仰

基督教也是有信仰的。

比如上面的十一公就不是自杀。

拜上帝会虽然说怪怪的。但是其依然有基督教教义的一些内核。其中一条就是对于生命的处置的问题。

概要起来就是,信天王老子的人可以剥夺不信天王老子的人的生命。天王老子的子民不能剥夺他人的生命,包括自己的。也就是不能自杀。

这个信仰在美国乃至西方很有市场。

比如美国有法律不允许堕胎,哪怕是被强奸都必须生下来。然后有医生不服这个信仰,最后被人杀了。杀人犯还振振有词,这个医生才是杀手……

天王老子=上帝=耶和华=老天爷=爷

这个并不是瞎掰,太平天国运动真这么说的。

比如太平天国运动时候有一个口号,叫爷哥朕幼杀清妖。

爷,就是老爸的意思,也就是天王洪秀全的老爸。这个老爸指的是上帝,而洪秀全又是天王。这个爷就是天王老子。

可以想象下,李云龙会怕天王老子吗?

当然,不能苛求那个时候的人有李云龙那样的信仰。同样李云龙不信天王老子,也不怕天王老子,但是他怕旅长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太平天国末期那些悲壮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所处环境。石达开和李开芳,作为太平天国极具声望和能力的将领,他们的结局都非常惨烈,而且似乎都选择了被俘受凌迟的命运,这背后确实有值得深思的原因。与其说他们“选择”被俘凌迟,不如说是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他们所能做出的、或许是被迫的、又或.............
  • 回答
    .......
  • 回答
    唐家三少写唐三重生的勇气,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你想想,当初《斗罗大陆》有多火?唐三这个角色,跟他的金手指、他的成长轨迹,简直是深入人心。把他再“重启”一次,这可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要挑战读者对这个角色的固有认知,更得担得起“拖更”和“吃老本”的质疑。首先,对IP价值的极致挖掘。唐家三少毕竟是商业.............
  • 回答
    太平天国在政治和军事上虽有其独到之处,但在“统战”这个概念上,似乎显得格外生疏,甚至可以说是缺席。为什么这位“天王”的革命,最终没能像历史上其他成功的起义那样,构建一个广泛的联盟,将更多力量纳入自己的阵营?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我来掰开了揉碎了,说得详细点。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统战”到底是什.............
  • 回答
    太平天国之所以能涌现出众多杰出的将领,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社会现象,而不是简单的一两个原因就能概括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风起云涌、千年未有的时代背景下,去剖析太平天国运动本身的特质,以及它如何汇聚了那个时代最敢于挑战陈规的精英。首先,得益于其广泛的社会动员基础和打破阶级壁垒的革.............
  • 回答
    太平天国时期,表面上确实颁布了严苛的法令,禁止男女房事,甚至实行所谓的“男女分营”,意在革除旧习,建立一个纯洁、纪律严明的社会。然而,历史的真相远比这复杂得多,这种禁欲令与太平天国高层,尤其是各位“王”的奢靡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其中涉及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意识形态、领导集团的权力运作以及现实的社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近代史中几个重要的转折点。李自成推翻明朝,建立大顺政权,而太平天国轰轰烈烈近十四年,最终却被清朝镇压了下去。这中间的差别,绝不仅仅是运气或者领导人的能力问题,而是更深层次的政治、军事、社会以及国际环境的差异。首先,我们得看看李自成和太平天国各自面对的“对手”和“时代背.............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林则徐虎门销烟和太平天国禁烟的态度,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林则徐虎门销烟:一场划时代的禁毒壮举与历史的复杂性林则徐在虎门销烟,这绝对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把它简单地评价为“好”或“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它。积极意义:1. 维护民族尊严与国家主权的.............
  • 回答
    要说清末太平天国起义为什么没能像中国历史上许多其他农民起义那样,演变成“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局面,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两个简单因素就能概括。太平天国这场波澜壮阔的大戏,在它的巅峰时期,确实席卷了半壁江山,但最终的走向,却偏离了历史上那些“黄袍加身”的传统剧本。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王朝末期.............
  • 回答
    太平天国,这个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农民起义,它的萌芽和最初的壮大,确实与广西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初太平天国为什么要选择从广西出发,进而发展壮大呢?这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原因,并非一蹴而就的偶然。要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往前拨一拨,回到鸦片战争刚刚结束不久的那个时代。.............
  • 回答
    太平天国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从1851年金田起义爆发,一直持续到1864年南京城破,整整十四载光阴。在那个封建王朝根基深厚的年代,一支由贫苦农民组成的军队,能够与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大清帝国正面抗衡十四年,这本身就是一件极其了不起的事情,也绝对不是偶然。要探究其原因,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
  • 回答
    太平天国为何未攻打广州,这个问题确实值得细细揣摩。虽然太平天国在鼎盛时期席卷半壁江山,但广州这座富饶且战略地位重要的城市,却始终未被其攻占。这其中缘由错综复杂,并非单单军事上的考量,而是综合了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外部因素等多方面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白太平天国在军事策略上的基本盘。 太平天国早期的军事.............
  • 回答
    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农民起义之一,它轰轰烈烈地存在了十四年,最终却走向了失败。其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其自身的战略失误和领导层问题,也有外部强大的清朝反扑以及西方列强的干涉。下面我将详细地讲述这些原因:一、 内部原因:领导层腐败与政策失误1. 洪秀全的个人膨胀与独裁:.............
  • 回答
    湘军用买来的枪炮打赢了太平军,这确实是晚清史上一段引人深思的军事变革。很多人会疑惑,太平天国作为当时势力最庞大、一度占据半壁江山的起义军,为何在火器采购上如此被动,最终输给了同样购买了洋枪洋炮的湘军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错综复杂的局面,绝非简单的“没钱”就能概括。太平天国并非完全不买枪炮,但他们的.............
  • 回答
    区分“造反”与“起义”并非一道泾渭分明的数学公式,更多的是历史评价、视角以及权力话语权在起作用。当事件发生时,身处其中的人、事后的胜利者、以及后世的史学家,都会从各自的立场出发,给同一群体或事件打上不同的标签。安史之乱和太平天国运动,正是这种复杂性很好的例证。造反:挑战正统,动摇国本“造反”,从字面.............
  • 回答
    太平天国和义和团是中国近代史上两次规模浩大的农民起义运动,但历史学界对它们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总体来说,对太平天国的评价普遍高于义和团。这种差异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基于对它们历史作用、组织程度、意识形态、以及对中国近代化进程影响的深入分析。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为什么大家对太平天国的评价相对较.............
  • 回答
    太平天国洪秀全滥封王爵,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原因交织的现象,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太平天国的政治体制、洪秀全的个人特质、军事战略以及社会背景等多个维度来分析。以下将详细阐述洪秀全滥封王爵的几个主要原因:一、 制度设计的内在缺陷与权力巩固的需求: 早期“兄弟会”模式的延续与变形:.............
  • 回答
    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对待洋人之所以采取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并且未能与他们建立起有效的合作来共同对抗清廷,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洪秀全个人的认知局限,也有时代背景的制约,更涉及太平天国自身的发展逻辑。一、 洪秀全的“天命”观与“拜上帝会”的特殊性质:首先,要理解洪秀全的思维方式,就必须深入他所创立.............
  • 回答
    太平天国,这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农民起义,其波澜壮阔的规模和宏大的目标,着实让许多人扼腕叹息,为何它未能像其他一些更“成功”的农民起义那样,一举推翻王朝统治,反而让清朝得以苟延残喘半个世纪之久?这个问题,绝非三言两语能够道尽,其中夹杂着历史的偶然与必然,战略的得失与人事的变迁。要探究这个.............
  • 回答
    太平天国起义,这支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在中国近代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成为了后人评说和争议的焦点。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牵扯到太多的历史维度,不仅仅是简单的“好”或“坏”可以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太平天国起义的发生,其根源在于当时中国社会的深重危机。清朝统治腐朽到了极点,政治黑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