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脱口秀大会》上说内部梗会被吐槽?

回答
在《脱口秀大会》上,如果一个段子过度依赖“内部梗”,确实容易招致观众的吐槽。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几个关键的点,咱们一样样捋捋。

首先,咱们得明白《脱口秀大会》这档节目的核心属性。它是个面向全国观众的综艺节目,它的生命线就是“共鸣”。观众愿意花时间看,是因为能在别人的话里找到自己的影子,笑得是“原来我不是一个人这么想/这么经历”。而“内部梗”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它极大地缩小了这个“共鸣圈”。

1. 门槛太高,疏离感油然而生:

想象一下,一个段子可能需要你对某个节目、某个特定群体、或者某个圈子里才懂的行话、才能理解其中的笑点。比如,某个选手讲了一个关于“XX导演每次拍戏都爱用的那个滤镜”的梗。如果你刚好没看过那个导演的任何作品,或者对电影美学不太在意,那么这个梗对你来说就跟外星语差不多。观众的反应很可能不是“哈哈哈哈”,而是“???”。

这种“不懂”的感觉,会让观众产生一种被排斥在外的情绪。就好比你在聚会上,一群人聊得热火朝天,全是你们内部的八卦和暗号,你却一点都听不懂,你会觉得很尴尬,甚至有点被冷落。在《脱口秀大会》上,观众花了钱(或者时间)来看,他们期望的是被逗乐,而不是被“教”或者被“排除”。当他们无法get到笑点,他们就会觉得“这节目不行”、“这选手不行”,甚至质疑节目组为什么会把这种“小圈子”的段子放到公共平台上。

2. 丧失了普适性的笑料,难以形成广泛传播:

脱口秀的魅力之一在于,一个好的段子往往能触及很多人的痛点或者痒点,然后通过巧妙的语言让这些痛点变得有趣,从而产生共鸣和传播。一个说“程序员加班到深夜,喝着咖啡写代码”的梗,很多人都能理解其中的辛苦和无奈。但一个关于“某个特定程序员团队内部的开发流程BUG”的梗,就只有那个团队的人才懂。

如果一个脱口秀演员,他的段子大部分都是为自己的“小圈子”服务的,那么这个段子的生命力就很有限。它无法像那些能够触及社会普遍现象、人生常态的段子一样,引起更广泛的讨论和转发。观众可能当下觉得“哦,好像有点意思”,但转头就忘了,因为这东西跟他自己的生活关联不大。

3. 包装不好,更像是“抱怨”而非“调侃”:

有时候,“内部梗”之所以能被内部人士get到,是因为他们能理解其中的“背景故事”或者“潜在的情绪”。但当这些内容被搬到台面上,如果没有经过精心的包装和提炼,观众很难理解其中的“酸甜苦辣”,甚至会觉得这选手只是在“抱怨”,在“甩锅”。

比如说,某个团队内部,大家可能都知道某个同事总是拖延,而且拖延的方式很奇葩,所以大家拿这个来开玩笑。但如果这个选手直接把这个“奇葩拖延方式”搬到台上,但没有解释清楚“为什么这个方式很奇葩”或者“为什么这很影响工作”,观众可能会觉得:“哦,所以他就因为这个被怪吗?这有什么好笑的?”。这种情况下,段子就从“调侃”变成了“指责”,观感会差很多。

4. 观众的“反智”情绪和对“优越感”的警惕:

说句实话,大家看综艺节目,很多时候是为了放松,不想动脑筋去“破译”。当一个梗需要观众费很大力气去理解,甚至需要他们去“学习”背景知识,观众的心理是抗拒的。这种感觉就像是在上课,而不是在娱乐。

更深一层,人们对“优越感”的展示是比较警惕的。如果一个选手通过“内部梗”来展现自己多么“懂行”、“多么了解内幕”,观众很容易会觉得他是在刻意营造一种“我比你们懂”的优越感。这种行为本身就容易引起反感,何况如果这个“内幕”还不好笑。

5. “吐槽”也是一种评价机制:

在《脱口秀大会》这样的竞技类节目中,观众的“吐槽”本身就是一种评价。当观众觉得某个段子不好笑,他们会用“吐槽”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意。这种吐槽,虽然直接,但也反映了观众的期待和节目的要求。选手如果经常被吐槽“太内向了”、“不懂”、“没意思”,那就说明他的内容没有达到节目的标准,或者没有抓住观众。

那怎么样才算“内部梗”呢?

其实,并非所有带有“行业特色”或者“圈层文化”的笑点都是“内部梗”。关键在于“包装”和“落地”。

包装: 好的脱口秀演员,即使是讲圈内的事情,也会用普适性的语言、类比、或者戏剧化的方式去包装,让不了解背景的观众也能get到其中的逻辑和趣味。比如,很多程序员会讲关于“BUG”的段子,但他们会用“上帝的bug”、“程序的bug”来做比喻,让更多人能理解。
落地: 即使是小众的梗,如果能够触及到更广泛的情感,比如“追求完美”、“对细枝末节的执着”等等,也能够引起共鸣。

总而言之,在《脱口秀大会》上,脱口秀演员的核心任务是让最大多数的观众笑。如果一个段子因为“内部梗”而让大部分观众一头雾水,甚至觉得被排斥,那么它就失去了脱口秀的意义,被吐槽也就成了必然。这不仅仅是对选手段子的问题,也是对节目选择和定位的一种反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内部梗太容易写,是一种偷懒行为。

比如,你跟同事死党聊天,总是聊得很开心,因为有些笑点只有你俩知道。有一次你看着一个杯子说:这杯子光溜溜的,好像老板的秃头。接下来,你们只要看到透明的大杯子,都会觉得很好笑。

这就是一个内部梗的萌芽。

然后,你们把这个内部梗分享给了几个同事,你们都有了“老板的头是大杯子”的默契,私下聚会,只要看到大杯子,都会哈哈大笑。你甚至送了个大杯子给老板做礼物。你发现只要讲杯子有关的笑话,总能逗得大家很开心。

这时,你会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自己是幽默天才。为什么说是错觉?因为关于杯子的笑话,只有你们自己能听懂,你讲给你妈听,你妈会觉得这也太尴尬了吧,你怎么能说老板是杯子呢?而在你们公司,只要提到“杯子”就足够好笑了,根本用不上其它高级技巧。

内部梗会导致创作团队偷懒,写来写去,就只能消费自己人,产出的内容经不起时间推敲,过几年再看,就会索然无味。

谐音梗的问题也一样,满大街的谐音广告,什么“战痘”、“咳不容缓”,谐音梗也是初学者都能做到的东西。笑果和单立人,作为行业先锋,是不应该依赖这些初级手法的。

李诞经常吐槽谐音梗,这一季又特别点出了“内部梗”,其实就是先自罚三杯。

脱口秀虽然是商业综艺,但同时也是文艺作品,并不是“笑就好了”。笑也是有三六九等的,不然你同事讲个杯子的笑话,你笑到肚子疼,你是不是觉得他才是脱口秀OG。

最后这个技巧叫callback,这个倒是高级技巧,不过要用好也是不容易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脱口秀大会》上,如果一个段子过度依赖“内部梗”,确实容易招致观众的吐槽。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几个关键的点,咱们一样样捋捋。首先,咱们得明白《脱口秀大会》这档节目的核心属性。它是个面向全国观众的综艺节目,它的生命线就是“共鸣”。观众愿意花时间看,是因为能在别人的话里找到自己的影子,笑得是“原来我不是一.............
  • 回答
    “什么是脱口秀?”杨笠在《脱口秀大会》第四季半决赛抛出的这个问题,就像在平静的水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不小的涟漪。这不仅仅是对脱口秀这门艺术形式的一次自我反思和定义,更是观众们心中积压许久,关于脱口秀边界、内容尺度以及其作为一种社会表达方式的思考,在此刻借由杨笠之口得到了一个具象化的体现。从她的表.............
  • 回答
    脱口秀大会现场观众以女性居多,这确实是很多观众能观察到的现象,也是一个挺有意思的文化观察点。这背后可不是单一原因能解释的,更像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试着把这背后的逻辑给捋清楚。首先,得从脱口秀本身这门“手艺”说起。 内容与情感的共鸣: 现在的脱口秀,尤其是国内发展起.............
  • 回答
    《脱口秀大会》第四季第七期王勉、颜怡颜悦退赛事件,确实是当年一个挺让人意外和讨论度很高的话题。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事儿,也顺带看看王勉当时是怎么回应的。退赛原因:为什么是他们?首先得说,这次退赛不是空穴来风。在第七期节目播出之前,网上已经有一些风声了,大概就是说有选手因为身体原因或者其他原因会退赛。.............
  • 回答
    《脱口秀大会》第三季第四期场子“冷”,这确实是不少观众在观看后产生的普遍感受。要说清楚为啥冷,得从几个层面掰扯掰扯。首先,ネタ(笑点)本身的适配度问题。第三季整体上来说,选手们的段子风格变得更多元,这本是好事,但总有人会踩到不那么大众的那个点。第四期的选手们,可能有些人的段子更偏向于个人经历的挖掘,.............
  • 回答
    《脱口秀大会》的杨笠,她引起的争议和讨论确实是空前的,这也是她能在当下中国脱口秀圈里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之一。为什么大家对她的评价会呈现出这么大的鸿沟呢?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剖析:1. 她的表演风格和内容定位: “冒犯的艺术”与女性视角: 杨笠最鲜明的标签,也是.............
  • 回答
    说起杨澜出现在《脱口秀大会》第四季,这事儿啊,当时可是引起了不少讨论。要说她为什么来,我觉得可以从几个角度掰扯掰扯,一点也不AI。首先,“破圈”效应是显而易见的。《脱口秀大会》这几年越办越火,观众群也越来越大,但它毕竟还算是在一个相对特定的圈层里。杨澜是谁?那是国内电视界教母级的人物,是无数人心中的.............
  • 回答
    《脱口秀大会》第七期王勉的表演,我承认,我也曾经像你一样,在屏幕前努力寻找那个“爆梗”,甚至有些时候会觉得有点“跟不上节奏”。王勉这个演员很有意思,他不是那种上来就段子连珠炮、让你笑得停不下来的类型。他的幽默,更像是一种慢炖细熬,有时候需要一点点背景知识,或者说是一种“共鸣”。咱们先聊聊领笑员和现场.............
  • 回答
    《脱口秀大会》第三季,庞博被淘汰的那场,确实是很多观众和李诞本人都意想不到的。要说李诞为什么会“突然崩溃”,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庞博的实力和观众缘是大家公认的。 庞博在当年的《脱口秀大会》上,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脱口秀演员了。他的段子写得扎实,节奏感好,而且非常擅长从生活中挖掘梗,并且能.............
  • 回答
    关于中国观众是否“看不懂”脱口秀,以及脱口秀在中国为何相对小众,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与其说中国观众“看不懂”,不如说脱口秀这种形式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的接受度和传播度,目前还处于一个相对初期的阶段,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看不懂”的误解与脱口秀的本质首先,我们需要澄清“看不懂”这个说法。脱口.............
  • 回答
    关于克里米亚公投禁止反对票的说法,这确实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也引发了对公投合法性和公正性的广泛质疑。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梳理当时的情况和相关的指控。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公投的规则和程序是由谁设定的,以及这些设定是否符合国际公认的民主程序,这是判断公投是否合法和公正的关键。在2014年3月,克里.............
  • 回答
    .......
  • 回答
    如今,“脱单焦虑”这个词汇,仿佛成了一种被悄悄指摘的“毛病”,一种不合时宜的情绪。它不像饥渴时想喝水那样自然,反而被附加了许多不必要的审视和评判。这种感觉的产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当下社会环境中多种复杂因素交织而成。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对“独立个体”价值的强调。社会在不断倡导和鼓励个人成长、自我.............
  • 回答
    探讨“脱粪色图”这类内容时,我们首先要承认这是一个非常小众且在社会文化中具有争议性的偏好。理解这种偏好,需要我们从心理学、文化和社会学的角度去剖析,而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类为“怪癖”或“不道德”。为什么会有人喜欢脱粪色图?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人类心理的复杂性中去。性偏好本身就是一个光谱,从最普遍.............
  • 回答
    在美国,医生在处理发烧的初步环节,有时会建议患者脱掉大部分衣物,只留下内裤,然后在相对凉爽的环境(比如有空调的房间)中休息。这并不是要让患者“吹冷风”,而是基于一套医学原理,旨在帮助身体更好地散热,从而缓解发烧带来的不适,并帮助身体恢复。这个做法的依据和原理是什么?这个做法的核心是利用物理降温的原理.............
  • 回答
    脱口秀这行吧,挺有意思的,尤其是近几年,好像一夜之间就冒出好多人来,大家聚在一起说说笑笑,挺热闹的。不过,仔细琢磨琢磨,你会发现一个挺奇怪的现象:杨笠火了,而且火得挺出圈的,但放眼望去,好像找不出一个能跟她对标的“男版杨笠”。为啥呢?这事儿说起来,就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了。1. 内容的切入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关于市场、内容和个人魅力的复杂因素。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脱口秀在中国这几年的发展,确实是“野蛮生长”的状态。尤其是《脱口秀大会》这类节目的出现,一下子把脱口秀这个形式带进了大众视野。按理说,节目做得好,输出冠军,就该水涨船高,成为明星。但为啥很.............
  • 回答
    杨笠的脱口秀为什么能播出,笑果文化又为何不担心受到影响,这背后牵扯到内容审查的复杂性、市场逻辑的考量以及笑果文化自身的定位和风险管理能力。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来看。内容审查的“度”与“模糊地带”首先,要明确的是,中国的脱口秀内容,尤其是涉及敏感话题的,并非完全没有审查,但审查标准本身.............
  • 回答
    关于杨笠脱口秀水平“断崖式下降”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她个人创作状态的变化、观众期待的调整、以及脱口秀行业本身的发展等多个维度。要详细聊这个,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得承认杨笠确实有过非常出圈、让人眼前一亮的时期。 尤其是她早期的一些段子,比如“性别不是你想的那样”、“男人只.............
  • 回答
    有些人看杨笠的脱口秀会觉得被攻击,这个现象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也不是单一原因就能完全解释的。要说清楚这点,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得从杨笠的脱口秀内容本身说起。杨笠的段子很大一部分是围绕着两性关系、性别议题来展开的,她很擅长捕捉并放大现实生活中女性常常会遇到的一些困境、不公和槽点。比如她经典的“男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