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内部梗太容易写,是一种偷懒行为。
比如,你跟同事死党聊天,总是聊得很开心,因为有些笑点只有你俩知道。有一次你看着一个杯子说:这杯子光溜溜的,好像老板的秃头。接下来,你们只要看到透明的大杯子,都会觉得很好笑。
这就是一个内部梗的萌芽。
然后,你们把这个内部梗分享给了几个同事,你们都有了“老板的头是大杯子”的默契,私下聚会,只要看到大杯子,都会哈哈大笑。你甚至送了个大杯子给老板做礼物。你发现只要讲杯子有关的笑话,总能逗得大家很开心。
这时,你会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自己是幽默天才。为什么说是错觉?因为关于杯子的笑话,只有你们自己能听懂,你讲给你妈听,你妈会觉得这也太尴尬了吧,你怎么能说老板是杯子呢?而在你们公司,只要提到“杯子”就足够好笑了,根本用不上其它高级技巧。
内部梗会导致创作团队偷懒,写来写去,就只能消费自己人,产出的内容经不起时间推敲,过几年再看,就会索然无味。
谐音梗的问题也一样,满大街的谐音广告,什么“战痘”、“咳不容缓”,谐音梗也是初学者都能做到的东西。笑果和单立人,作为行业先锋,是不应该依赖这些初级手法的。
李诞经常吐槽谐音梗,这一季又特别点出了“内部梗”,其实就是先自罚三杯。
脱口秀虽然是商业综艺,但同时也是文艺作品,并不是“笑就好了”。笑也是有三六九等的,不然你同事讲个杯子的笑话,你笑到肚子疼,你是不是觉得他才是脱口秀OG。
最后这个技巧叫callback,这个倒是高级技巧,不过要用好也是不容易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