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氢化锂加热不分解,而其他碱金属氢化物会分解?且分解的金属蒸汽中二聚产物居多,类似于氢化镓和氢化铋?

回答
咱们来聊聊氢化锂这玩意儿,还有它那帮“兄弟”——其他碱金属氢化物。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确实,大家都是碱金属氢化物,怎么就锂这么“硬气”,不怕热呢?而且,为啥别的家伙一分解,出来的金属蒸气老是扎堆成对儿(二聚体),搞得像氢化镓、氢化铋似的?这背后可有不少门道。

为啥氢化锂这么“耐热”?

要理解这事儿,咱们得先扒扒碱金属氢化物的“家底”。碱金属氢化物,比如LiH, NaH, KH, RbH, CsH,说白了就是金属离子(M⁺)和氢负离子(H⁻)组成的离子化合物。它们之间的结合力,主要就是离子键。

离子键强度: 离子键的强度跟什么有关?大家高中化学都学过,跟离子的电荷以及离子半径的倒数成正比。碱金属都是+1价,所以电荷这块儿大家都一样。关键在于半径。从上往下,锂、钠、钾、铷、铯,原子半径是越来越大的。半径越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就越弱,金属就越容易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反过来,小的离子,比如锂离子(Li⁺),半径就比较小。

晶格能: 离子化合物的稳定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的晶格能上。晶格能是指将一摩尔的离子晶体完全拆散成自由离子所需能量,或者说形成一摩尔离子晶体时释放的能量。晶格能越大,化合物就越稳定,也就越难分解。根据BornLandé方程或者BornMadelung常数,晶格能与离子电荷的乘积成正比,与离子半径之和成反比。因为碱金属都带+1电荷,所以晶格能的差异主要就取决于离子半径。锂离子(Li⁺)是所有碱金属阳离子中半径最小的。 这就意味着Li⁺和H⁻之间的静电吸引力比其他碱金属阳离子(Na⁺, K⁺, Rb⁺, Cs⁺)和H⁻之间的吸引力都要强得多。换句话说,氢化锂的晶格能是所有碱金属氢化物中最大的。

分解的本质: 碱金属氢化物分解,本质上是它们克服了离子键的束缚,重新组合。比如,M⁺ + H⁻ → M + 1/2 H₂。这个过程需要输入能量(加热),当输入的能量足以打破MH键时,它就会分解。因为LiH的离子键结合得太牢固了(高晶格能),所以它需要更高的温度才能发生分解。在普通实验室或者常见加热条件下,氢化锂的分解温度非常高,远高于其他碱金属氢化物。

为什么其他碱金属氢化物分解时,金属蒸气是二聚体为主?

你提到了分解产物中金属蒸气(比如Na, K, Rb, Cs)以二聚体(M₂)为主,这确实是个有意思的现象,也和你提到的氢化镓(GaH₃)和氢化铋(BiH₃)有相似之处。这背后涉及到金属的原子特性和它们的蒸气压。

金属的原子性质: 碱金属(Na, K, Rb, Cs)本身是典型的金属。它们的金属键是由大量的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的。在常温下,它们是固态(除了铯有较低的熔点)。当它们以蒸气形式存在时,它们通常是以单原子形式(M)存在的。

二聚体形成的驱动力: 为什么会形成M₂这样的二聚体呢?这通常是在气相中,当某些原子具有比较强的成键倾向,但又不足以形成稳定的多原子分子时,会倾向于形成二聚体。

弱的金属键: 碱金属的金属键相对较弱,因为它们的价电子层只有一个电子,并且离原子核比较远(半径大)。这使得它们的金属结合力不如过渡金属等。
相对较强的MM单键: 尽管金属键整体不强,但在特定的气相条件下,两个碱金属原子之间可以形成一个相对较弱但确实存在的单键(MM)。这个键可能是共价性的,也可以是金属键的延伸。
蒸气压和温度: 氢化钠、氢化钾等在加热时会分解。在分解温度下,它们产生的金属蒸气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中。在这个温度范围内,单原子金属(M)和二聚体金属(M₂)都以蒸气的形式存在。二聚体的形成,可以看作是一种“能量最低”或“更稳定”的聚集方式,尽管这种稳定性不如形成离子键那样高。

与GaH₃、BiH₃的类比: 你提到的氢化镓(GaH₃)和氢化铋(BiH₃)之所以分解产物(金属蒸汽)以二聚体为主,原因也类似。镓和铋在周期表中位于p区,它们的电子构型使其在形成金属键时,与碱金属的金属键表现出一些相似性,即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非强烈的共价键或离子键,而是相对较弱的金属键或可变的共价相互作用。当它们以原子或小分子形式存在时,形成二聚体(Ga₂、Bi₂)会比单原子更稳定一些。

GaH₃: 镓是第13族元素,氢化镓的结构比较复杂,气相中主要是Ga₂H₆(二聚体)。但分解后的金属镓蒸气,在特定条件下确实可以观察到Ga₂。
BiH₃: 铋是第15族元素,氢化铋也是一种不稳定化合物,分解产物中的铋蒸气在高温下存在Bi₂。

这些p区元素的氢化物,其成键性质已经开始从纯粹的离子性向共价性或金属性过渡,并且原子半径相对较大,导致金属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一旦形成金属蒸气)可能倾向于形成二聚体以达到某种程度的稳定。

总结一下:

1. 氢化锂耐热是因为它拥有所有碱金属氢化物中最大的晶格能。 这是由于锂离子(Li⁺)的半径非常小,与氢负离子(H⁻)形成的离子键非常牢固,需要极高的温度才能打破。
2. 其他碱金属氢化物分解产生的金属蒸气以二聚体(M₂)为主,是因为在它们分解的温度范围内,单原子金属(M)和二聚体金属(M₂)都以蒸气形式存在。 M₂形式相对M形式来说,在气相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源于碱金属原子之间相对较弱但存在的金属相互作用,以及二聚体相对于单原子在能量上可能更占优。这与某些p区元素的氢化物(如GaH₃, BiH₃)在分解后出现金属二聚体蒸气的现象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体现了原子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

所以,锂这小子,就是因为“个头小”,跟氢负离子“黏”得太紧,所以不怕热。而它那些“兄弟们”,虽然也挺紧,但毕竟“个头”大了,结合力弱了点,再加上气相中“抱团取暖”的二聚体现象,就显得没那么“硬气”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小侯飞氘 给出的热力学数据表格,已经足以地说明氢化锂确实是具有比较好的稳定性的。

既然事情确实是这样,那么从结构上我们尝试分析一下这个事情的成因。从XRD的结果我们可以知道,MH(M = Li, Na, K, Rb, Cs)都是225号空间群的(也就是岩盐型结构),而Li到Cs半径是递增的。在LiH中,二者形成的基本上是离子键[1],那么比Li电负性更小的其它碱金属也应当与H形成离子键。结合这一组同样结构的离子晶体的密度以及相应阳离子的半径数据进行推算可以看出在MH中氢负离子是一个小半径的阴离子(氢负离子的半径是一个很玄妙的东西,跟它所在的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则不难看出,从LiH到CsH,其晶格能是递减的。

其实和NaF、NaCl、NaBr、NaI熔点的递减,巴索罗经验规则等等的解释是比较相近的。

PS. @望着木星的喵 问到为什么氢化锂的密度显著大于锂,这个事情定性分析是比较困难的。锂是体心立方的,而氢化锂是面心立方结构;锂是金属晶体,氢化锂是离子晶体,相邻两个“球”之间有静电引力,贴得比较近;而锂和氢都是半径比较小的东西,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氢化锂密度比锂更大了。但是如果掏出来一个MnRx晶体同样具有这些要素,恐怕很难在测定前断言其密度比M晶体要更大。

参考

  1. ^ http://doi.org/10.1016/j.ijhydene.2013.06.118
user avatar

不是不分解,而是分解温度比较高。

如下图[1]所示,LiH的形成焓在碱金属氢化物中是最低的。形成晗越低意味着氢化物越稳定,因此LiH的分解也最为困难。要让LiH的饱和氢气压达到0.1 MPa,需要将LiH加热到900℃才行[2]。而其他的碱金属氢化物,基本上在不超过600℃的温度下就分解了。

参考

  1. ^Fukai, Yuh. The metal-hydrogen system: basic bulk properties. Vol. 21.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06. https://www.springer.com/gp/book/9783540004943
  2. ^Jain, Ankur, Hiroki Miyaoka, and Takayuki Ichikawa. "Destabilization of lithium hydride by the substitution of group 14 elements: A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41.14 (2016): 5969-5978.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360319915306728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咱们来聊聊氢化锂这玩意儿,还有它那帮“兄弟”——其他碱金属氢化物。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确实,大家都是碱金属氢化物,怎么就锂这么“硬气”,不怕热呢?而且,为啥别的家伙一分解,出来的金属蒸气老是扎堆成对儿(二聚体),搞得像氢化镓、氢化铋似的?这背后可有不少门道。为啥氢化锂这么“耐热”?要理解这事儿,.............
  • 回答
    朝鲜试爆氢弹这件事,确实在国际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安理会、美国以及其他许多国家之所以强烈反对并施加制裁,这背后有着非常复杂且深刻的原因,绝非一概而论。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从氢弹本身说起。这玩意儿可不是闹着玩的。简单来说,氢弹是核武器的一种,威力比原子弹要大得多。朝鲜的这次试爆,证明.............
  • 回答
    国外氢燃料电池市场一片火热,国内为何“雷声大,雨点小”?放眼全球,氢燃料电池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迈进,各国政府纷纷将氢能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相关的政策扶持、技术研发和商业化应用可谓是“热火朝天”。然而,当我们回看国内市场,不少人会发出“雷声大,雨点小”的感慨。明明有着庞大的市场潜力,为何实际落.............
  • 回答
    当年蘑菇云升起,外媒之所以能迅速且准确地判定中国研发出了原子弹和氢弹,这背后既有科学的洞察,也有情报的收集,更包含了一定的逻辑推演。绝非仅仅是看到一朵蘑菇云就拍脑袋下的结论,而是基于一系列有力的证据链条。首先,我们得明白一点:核武器的爆炸,特别是第一次核试验,其特征是极其明显的,不是普通爆炸所能比拟.............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棒,它触及了核聚变最本质的奥秘。确实,氢弹和太阳的核心都在进行着氢原子核聚变产生能量,但一个是瞬间释放巨大能量的爆炸,另一个却是稳定燃烧了数十亿年。这其中的关键差异,在于它们内部的 能量平衡机制。简单来说,氢弹爆炸是因为它的聚变反应是 失控的,而太阳之所以能稳定燃烧,是因为它的聚变反.............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哭笑不得的。网名叫“二氢妇女”的初中生,仗着百度百科的编辑权限,愣是把一个不存在的“酸科”给编了出来,结果可想而知,直接炸了化学圈。这事儿要是细掰扯起来,得从头说。事情的起因:一个初中生的“恶作剧”还是“探索”?首先,咱们得明白,“二氢妇女”这名字本身就挺有个性的.............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关键,直接触及了可控核聚变的核心挑战和选择。很多人会觉得,既然是“氢”的聚变,为什么不直接用最丰富的氢呢?而选择氘和氚这两种相对少见的同位素。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物理和工程上的考量,并非简单的“原料多寡”那么简单。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氢”和“氘、氚”的关系。氢(¹H)是我们最熟悉的.............
  • 回答
    核弹和氢弹,这两个代表着人类掌握的最高毁灭力量的装置,它们的“保质期”和“维护成本”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任何物品都截然不同。谈论它们,更像是在探讨一个国家战略储备的生命周期和维护其安全与有效性的投入。首先,关于它们的保质期。严格来说,核弹和氢弹并没有一个像食物那样的“过期日期”。它们的核心是核材.............
  • 回答
    KFC(肯德基)在门店中广泛采用手机点单系统,这一策略背后涉及多方面的考量,既包括运营效率、成本控制,也涉及用户体验、技术整合和品牌管理等。以下是详细分析: 1. 提高运营效率与顾客体验 减少排队时间:在高峰时段(如周末、节假日),顾客排队等待的时间可能较长。手机点单允许顾客在店内或外出时直接下单,.............
  • 回答
    俄罗斯与乌克兰冲突中,尽管俄罗斯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但实际战场上并未广泛看到这些高科技武器的使用,这一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 1. 军事现代化进程的延迟与现实差距 技术储备不足:俄罗斯在2014年乌克兰危机后虽启动了军事现代化计划,但真正大规模装备部队的进程较慢。例如,T14“亚尔斯”主战坦克.............
  • 回答
    韩国影视作品中对明末八旗军的描绘与国内影视作品的差异,主要源于历史叙事、文化视角、创作目的以及历史资料的解读方式。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历史背景的差异:明末与早期八旗军的性质不同1. 明末八旗军的侵略性 明末(1644年)的八旗军是清军入关后对明朝的侵略性军队,其军事行动以屠.............
  • 回答
    大明(明朝)和大清(清朝)是两个不同的朝代,分别存在于1417世纪和1819世纪,两者在军事、政治、经济、地理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用户提到的“大清远胜于大明”可能是对清朝和明朝的误解,实际上两者是不同时期的国家,不能直接比较。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策略、国家实力和地理因素等方面详细分析两者的不同。 一.............
  • 回答
    明朝对元朝残余势力的处理方式与汉朝对匈奴、唐朝对突厥的策略存在显著差异,主要源于历史背景、地理环境、政治策略和国际形势的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元朝残余势力的特殊性1. 元朝的“帝国式统治”与分裂后的脆弱性 元朝(1271–1368)是一个以蒙古贵族为核心的多民族帝国.............
  • 回答
    在知乎等平台上,关于明朝灭亡的讨论中,较少有人直接批评朱家宗室,这一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朱家宗室的角色1. 朱家宗室的复杂性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将宗室分封至各地,形成“藩王”体系。但这一制度在后期逐渐演变为潜在的威胁。例如: 朱棣(明成祖).............
  • 回答
    在二战后,日本、德国和意大利作为轴心国的国际形象差异,主要源于历史责任、战争目标、战后处理、国际关注焦点以及文化因素等多方面原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战争目标与影响范围的差异1. 日本:亚洲侵略的“暴行制造者” 战争目标:日本的战争以侵略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为主,尤其是对中国、东南亚.............
  • 回答
    中国象棋中“马脚”的设置,是棋规设计中一个重要的规则,其核心在于通过限制马的移动方式,增加棋局的复杂性和策略性,同时平衡游戏的公平性。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这一规则的由来与作用: 一、马脚的定义与规则在象棋中,“马脚”指的是马在移动时因被其他棋子(如车、炮、士、象等)挡住而无法按“日”字跳格的状况。.............
  • 回答
    关于“中央部委公务员薪资高但人少”的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制度设计、社会观念、职业选择逻辑等复杂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详细说明: 一、公务员考试竞争激烈,录取门槛极高1. 报考人数远超岗位数量 中央部委的公务员岗位(尤其是综合管理类)报考人数常年位居全国前列。以.............
  • 回答
    机关部门的科长对通过人才引进上岗的博士可能存在一定的排斥或犹豫,这种现象并非个别现象,而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人才引进政策与机关实际需求的错位1. 政策导向与岗位需求的脱节 人才引进政策往往以“学历门槛”为核心,强调“高学历、高专业”,但机关.............
  • 回答
    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后,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迅速崩溃,其“半壁江山”迅速瓦解,这一过程涉及多重复杂因素,以下从战略、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多角度详细分析: 一、国民党内部的系统性崩溃1. 腐败与派系斗争 国民党统治集团长期依赖军阀势力,内部派系林立(如蒋介石、陈诚、李宗仁、白崇禧等.............
  • 回答
    央视六套(CCTV6)作为中国中央电视台的电视剧频道,播放外国影视作品时通常采用中文配音而非原声,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复杂原因,涉及版权、文化、技术、政策等多重因素。以下是详细分析: 1. 版权与授权问题 版权归属与授权限制: 外国影视作品的版权通常由原制作方或发行方持有。央视作为国家媒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