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可控核聚变为什么不以氢元素为原料,而已氘和氚为原料呢?氘和氚含量不是更少么?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关键,直接触及了可控核聚变的核心挑战和选择。很多人会觉得,既然是“氢”的聚变,为什么不直接用最丰富的氢呢?而选择氘和氚这两种相对少见的同位素。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物理和工程上的考量,并非简单的“原料多寡”那么简单。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氢”和“氘、氚”的关系。

氢(¹H)是我们最熟悉的元素,一个质子。它的同位素包括:

氘(²H):原子核有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也称为“重氢”。
氚(³H):原子核有一个质子和两个中子,也称为“超重氢”。

您提到氘和氚含量更少,这是事实。在自然界中,氢(¹H)占了绝大多数,氘的丰度大约是1/6420,而氚则非常不稳定,自然界中含量极其微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大部分氚都是通过人工核反应产生的。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费劲地去获取相对稀少的氘和氚,而不是直接用最丰富的氢?

原因在于核聚变的“难度”和“能量收益”。

1. 原子核的“排斥力”和“聚变条件”

想象一下,我们想让两个原子核“粘合”在一起。原子核内部的质子都带正电,它们之间存在强大的库仑斥力(电磁排斥力)。这种斥力就像是给原子核穿上了一层“盔甲”,想让它们靠近并融合,就必须克服这层斥力。

直接聚变氢(¹H + ¹H):这是最“困难”的一种聚变方式。要让两个质子克服强大的库仑斥力,需要极高的温度和压力。即使聚变成功,释放的能量也相对较少。事实上,宇宙中最普遍的恒星(比如太阳)就是通过缓慢的质子质子链反应将氢聚变成氦来维持能量输出的,但这个过程极其缓慢,需要数十亿年才能完成一次。在地球上,我们想要在可控的时间内、以可观的能量产出进行聚变,这种方式行不通。

氘氘(DD)聚变:氘的原子核比质子多了一个中子,这会稍微“屏蔽”一部分质子之间的斥力。更重要的是,氘氘聚变本身有几种不同的分支反应,其中一种产生氦3和中子,另一种产生氚和质子。DD反应的发生比质子质子聚变更容易一些,需要的条件也相对温和。

氘氚(DT)聚变:这是目前最容易实现、能量收益也最高的可控核聚变方案。为什么呢?
克服斥力的“优势”:氘核(一个质子,一个中子)和氚核(一个质子,两个中子)相比于两个质子,它们的组合更容易在较低的温度和压力下克服库仑斥力。
“突破口”:DT反应的反应截面(crosssection)非常大。你可以把反应截面理解成两个粒子“相遇”并发生反应的“概率”或“靶子大小”。DT反应的截面在可控核聚变研究的能量范围内是最大的,这意味着在相同的温度和密度下,DT反应发生的几率远高于其他反应。
巨大的能量释放:DT反应(²H + ³H → ⁴He + n)会释放出约17.6 MeV(兆电子伏特)的能量,这是迄今为止已知最有效的核聚变反应之一。

2. “易实现性”和“能量输出”的权衡

我们追求可控核聚变,是为了在地球上获得清洁、高效、可持续的能源。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一个在实验室条件下能够实现、并且能够产生净能量输出的反应。

DT反应的“门槛”最低:尽管氘和氚不像氢那么丰富,但DT反应的能量“门槛”最低,一旦发生,能量释放效率最高。这就像你要爬一座山,虽然山顶的风景最好,但你需要找到那个相对容易攀登、但也能让你看到美景的山峰。DT反应就是这个“容易攀登”且“风景不错”的山峰。

其他反应的挑战:
DD反应:虽然比氢氢容易,但其反应截面比DT小,需要的温度也更高,能量释放也相对较少。
氘氦3(D³He)聚变:这个反应的产物是氦4和一个质子,没有高能中子,理论上可以实现“无中子”或“少中子”聚变,减少对反应堆材料的损伤,并可能更容易产生电能。然而,D³He反应的反应截面比DT小得多,而且需要更高的温度才能实现,目前来看在工程上比DT更难。而且,氦3在地球上非常稀少,主要在月球上存在,这又涉及到原料获取的巨大挑战。
氦3氦3(³He³He)聚变:这是更苛刻的反应,能量收益不高,而且同样面临氦3稀少的问题。

3. 氘的来源和氚的“生产”

您提到氘和氚含量少,这确实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氘的来源:虽然自然界中氘比氢少,但地球上的海水是巨大的氘“仓库”。海水中溶解了大量的氘,通过电解海水或者更先进的同位素分离技术,可以相对容易且经济地提取出大量的氘。可以说,氘的供应量对于人类能源需求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氚的来源:氚确实不稳定,自然界含量极少。所以,DT聚变反应的“原料”之一——氚,需要人工生产。最可行的方法是在聚变反应堆内部,通过中子轰击锂(Li)来产生氚。
锂6(⁶Li) + n → ⁴He + ³H
锂7(⁷Li) + n → ⁴He + ³H + n
锂在地壳中的储量非常丰富,特别是海洋中的锂。因此,通过在反应堆内部“自给自足”地生产氚,可以解决氚的供应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增殖”。

总结一下,为什么选择DT聚变?

1. 最低的反应门槛:DT反应在相同的温度和密度下,比其他主流聚变反应更容易发生。
2. 最高的反应截面:这意味着更高的碰撞“成功率”,更容易实现持续的聚变。
3. 巨大的能量输出:DT反应能释放最多的能量,是实现净能量增益的关键。
4. 相对可行的工程实现:虽然挑战巨大,但与DD、D³He等反应相比,DT是目前最“触手可及”的方案。
5. 原料供应可行性:虽然氚需要“生产”,但通过反应堆内的锂增殖,可以保证氚的供应。而氘的来源(海水)则极其丰富。

简单来说,可控核聚变研究的起点并非“谁最便宜”,而是“谁最容易实现并产生大量能量”。DT反应恰好满足了这两个关键条件,因此成为了当前国际上绝大多数可控核聚变研究项目(如ITER)的首选燃料。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也许会有更优的方案出现,比如DD或者D³He,但目前来看,DT是通往核聚变能源最现实的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核物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关键,直接触及了可控核聚变的核心挑战和选择。很多人会觉得,既然是“氢”的聚变,为什么不直接用最丰富的氢呢?而选择氘和氚这两种相对少见的同位素。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物理和工程上的考量,并非简单的“原料多寡”那么简单。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氢”和“氘、氚”的关系。氢(¹H)是我们最熟悉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也很实在,直击了我们对能源未来的期盼。大家都在关注清洁能源,而可控核聚变,听起来就像是科幻小说里的“无限能源”,一旦实现,那简直是颠覆性的。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像盖电站一样,多造几个可控核聚变装置,然后轮流发电,一劳永逸地解决能源问题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现实的挑战和技术上的瓶颈,绝.............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把核聚变比作炸弹和电站,形象地道出了它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本质差异。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比喻: 核聚变是颗大炸弹:这里指的就是我们常说的核武器,特别是氢弹(热核武器)。氢弹的原理就是利用核裂变(原子弹)引爆更强大的核聚变反应。核聚变释放的能量确实是惊人的,而且其过程是极快.............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还要五十年”简直是可控核聚变界的“传说”,仿佛一个永远追赶不到的地平线。其实,这背后有着许多非常实在,但又极其复杂的技术难关,不是我们想象中简单地烧水发电那么回事。你想想,我们平时烧煤、烧天然气,那是什么?那是碳原子和氢原子被“拆散”了,释放出能量。而核聚变呢?它是比.............
  • 回答
    我们为什么要把目光投向那颗“人造太阳”——可控核聚变?这个问题,触及的是我们文明的根基,是能源的未来,更是对地球与人类自身命运的深层考量。要详细地聊清楚这件事,得从几个关键维度入手。一、 终极能源的诱惑:为什么核聚变如此迷人?想象一下,一种能源,它的原料几乎取之不尽,它的能量密度高到难以置信,它的过.............
  • 回答
    说到可控核聚变,氢的同位素确实是当仁不让的主角,这背后可不是随便挑了氢的兄弟姐妹来凑数,而是有着一套严谨的科学道理和技术考量。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是它们,而不是别的什么元素,来承担这项改变人类未来的重任。首先,得明白什么是核聚变。简单说,就是把原子核拆散,再把它们重新组合成一个更重的原子核.............
  • 回答
    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废水(经过处理后称为“处理水”),关于其是否能用于反复冷却,以及日本为何不这么做,这里给大家详细解释一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所谓的“反复冷却”对于核电站来说,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不切实际的概念,尤其是在处理福岛核电站的核废水问题上。我们来拆解一下为什么:1. 核电站冷却的原理与目.............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到了军事术语和武器系统设计中一些关键的区分。简单来说,战略轰炸机是设计来携带和投送核武器的主要平台,而战术轰炸机在历史上也曾拥有携带核武器的能力,但其主要任务和设计初衷不同,并且随着时代发展,战术轰炸机在核武器领域扮演的角色发生了显著变化。让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战略轰炸机.............
  • 回答
    朝鲜和印度,这两个名字常常被放在一起讨论,尤其是在核武器这个敏感话题上。一个普遍的疑问是:为什么这些在经济、科技、甚至社会发展层面都被认为是“不发达”的国家,竟然能够独立研发并制造出核武器?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且环环相扣的因素,绝非简单一句“有钱有技术”就能解释。首先,我们得重新审视“不发达”这个标.............
  • 回答
    吃完的水果核或果皮,如果是在自家院子里的草坪上,或者去公园里,是不是可以直接扔在草丛里?听起来很方便,而且感觉像是回归自然,但实际上,这样做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复杂一些。先从积极的一面来说,很多水果的核和皮确实是可以被自然分解的。比如,苹果核、香蕉皮、橙子皮这些,在适宜的条件下,它们里面的有机物会被土壤.............
  • 回答
    我们常说恒星内部炙热,动辄数百万甚至数亿摄氏度,这没错。但你提出的“冷核聚变”,其实触及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科学概念,或者说,是早期对核聚变的一种美好设想,以及后来对其认识的深化。要理解为什么恒星内部能够实现核聚变,而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高温高压”的“热”聚变,我们需要先破除一些固有的印象,并深入了解核.............
  • 回答
    美国最先研发出原子弹,并在冷战初期占据核武器技术的绝对优势,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核技术,就像历史上许多颠覆性的科学发现和工程壮举一样,它的扩散并非仅仅是政府指令能够完全阻止的。这背后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既有技术本身的特性,也有国际政治、情报活动、甚至是科学家的良知与选择。首先,我们得理解“技术封锁.............
  • 回答
    要明白为啥核原料非得是铀和钚,咱们得先聊聊什么是“核原料”,以及核反应是怎么一回事。简单说,核原料就是能通过某种方式释放出巨大能量的材料。而这种能量的释放,关键在于原子核内部的结构。原子核的奥秘:为什么是铀和钚?咱们都知道,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的,而原子又有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里头装着质子和中子,它们.............
  • 回答
    核事故释放的物质之所以能让其他物质也具有放射性,背后其实是核反应堆中发生的,以及事故后物质相互作用的几个关键物理过程在起作用。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一场“放射性传染”,但这里的“传染源”不是病毒,而是不稳定的原子核。首先,得说说事故中释放出来的“源头活水”——那些具有放射性的物质。在核反应堆里,我们主要.............
  • 回答
    造核潜艇和造核动力航母,虽然都涉及核动力技术,但它们是截然不同的工程挑战,复杂度和侧重点也大相径庭。当前中国在核潜艇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能够自主建造先进的核潜艇,这背后有着长期的技术积累和战略需求驱动。然而,在核动力航母的建造上,我们确实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导致其发展步伐相对滞后。为什么.............
  • 回答
    您提出的“为什么总有人觉得目前依靠核弹可以毁灭世界?”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深刻且普遍存在的担忧。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核武器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展现出的巨大破坏力,以及历史事件留下的深刻印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核武器的超凡破坏力: 瞬间释放的巨大能量: 核武器,无论.............
  • 回答
    中国目前确实没有公开展示过类似美国“100吨级”微型可调当量核弹(这里指的可能是美国早期的 Davy Crockett 或 W54 等小型战术核武器,当量通常在百吨至几千吨TNT当量之间)的产品。要深入探讨其中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小型化技术不行”。这背后涉及的是核武器发展战略、技术路径选择、军.............
  • 回答
    咱们来聊聊为啥带正电的氦核(也就是α粒子)会被金属“嫌弃”,以及金属里那些带负电的电子到底有没有起到“劝架”的作用。首先,你要知道,无论是金属原子还是氦原子,它们的核心都是带正电的质子。氦核,就是氦原子失去两个电子后剩下的东西,那可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正电荷团。再来看看金属。金属之所以是金属,很大程度.............
  • 回答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都拥有数千甚至上万枚核弹,远超理论上足以毁灭对方的几十颗。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背后交织着军事战略、政治博弈、心理战以及技术发展等多种因素。简单来说,他们制造如此庞大的核武库,并非出于“需要”毁灭对方,而是出于“防止”对方毁灭自己,并且希望通过这种威慑来获得战略优势。以下是详细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棒!很多人都会疑惑,为什么某些游戏本的CPU在功耗限制(TDP)只有30瓦到40瓦的情况下,还能跑到全核4.1GHz这么高的频率。这背后涉及到几个关键的技术和概念,我来为你详细解释:1. TDP(Thermal Design Power)的误解与真相首先,我们需要澄清 TDP(Ther.............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