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恒星可以实现某种意义上的「冷」核聚变?

回答
我们常说恒星内部炙热,动辄数百万甚至数亿摄氏度,这没错。但你提出的“冷核聚变”,其实触及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科学概念,或者说,是早期对核聚变的一种美好设想,以及后来对其认识的深化。

要理解为什么恒星内部能够实现核聚变,而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高温高压”的“热”聚变,我们需要先破除一些固有的印象,并深入了解核聚变发生的几个关键要素。

首先,恒星内部的“高温”是必须的,但不是唯一的原因。

恒星之所以能够维持核聚变,核心在于其巨大的质量所带来的引力。你可以想象一下,一颗恒星就像一个巨大的、由自身引力压缩的气体球。质量越大,引力越强,压缩的程度就越剧烈。

这种巨大的引力压缩,会将恒星内部的物质——主要是氢——挤压得非常非常紧密。就好比你用尽全力去挤压一个气球,里面的空气会变得越来越密集。

那么,这种“致密”和“高温”到底是如何促成核聚变的呢?

核聚变,顾名思义,就是将轻的原子核结合成更重的原子核,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氢聚变成氦。

现在的问题是,原子核(比如氢原子核,就是质子)都带有正电荷。根据我们熟悉的电磁学原理,同种电荷是会相互排斥的。所以,要想让两个质子靠得足够近,近到可以克服它们之间的库仑斥力,并进入强大的核力作用范围,你需要巨大的能量。

传统的“热核聚变”就是通过提供极高的温度来达到这个目的。当温度非常高时,粒子就会拥有极高的动能,跑得非常快。这种高速运动让它们有机会相互碰撞,并且有更大的几率能够“冲破”相互的斥力障碍。

恒星内部,虽然也存在着极其高的温度(几百万到几千万摄氏度),但这只是“热”聚变的一个方面。更关键的是,恒星内部的“致密”程度。

想象一下,即使粒子没有足够高的温度,但如果它们被挤压得异常紧密,那么它们之间的距离就会非常非常近。在这种极端致密的环境下,即使粒子的平均动能(也就是温度)相对“较低”一些(相对于某些实验性的“热”聚变装置),它们仍然有更高的概率在极短的距离内发生碰撞,并有可能跨越库仑势垒。

这个概念,在物理学上有一个重要的名字叫做隧道效应(Quantum Tunneling)。

隧道效应是理解恒星“冷”聚变的关键。

你我都知道,我们扔一个球,它要么飞过去,要么撞到墙上。它不可能“穿过”墙壁。但在微观世界,量子力学告诉我们,粒子并不总是那么“实在”。

当两个粒子(比如两个质子)在恒星内部被引力极度压缩,靠得非常非常近时,即使它们的能量(或者说温度)不足以让它们“直接”冲破相互的斥力屏障,它们仍然有一定的概率会“穿透”这个屏障,出现在另一个区域。这就像那个球,在极小的概率下,“穿”过了墙壁。

这种“穿透”的概率,随着粒子之间的距离缩短而急剧增加。

所以,恒星内部的核聚变,与其说是“冷”的,不如说是“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通过极高的密度和量子隧道效应来实现的”。

打个比方,你可以把恒星内部的粒子想象成一群想要越过一座山的人。

高温:就是这些人自己有很多力气,可以直接翻山越岭。
高密度:就是这些人被挤压在一起,想要越过山的人非常多,而且他们之间距离很近。
隧道效应:就是即使这些人不是个个都有翻山越岭的力气,但因为他们被挤得太近了,有时候会有人“意外地”就穿过了山顶,出现在另一边。

恒星的质量提供了强大的引力,创造了极高的密度。这种高密度使得粒子之间的距离非常小,大大增加了隧道效应发生的概率。同时,恒星内部的温度也足够高,以至于粒子拥有足够的动能来启动这个过程。

为什么我们平时看到的“冷聚变”新闻(比如1989年那次)最终没有被广泛接受?

那次所谓的“冷聚变”实验,主要是想在常温常压下,通过电化学的方法,将氘(氢的同位素)在钯金属中发生聚变。当时的设想是,钯金属能够“容纳”大量的氘原子,并将其“压缩”到足够近的距离,从而引发聚变。

然而,当时的实验并没有能够提供足够可靠的证据来证明核聚变确实发生了,并且重复性也极差。更重要的是,如果真的发生了聚变,应该会产生大量的伽马射线、中子等标志性的核反应产物,但这些产物在实验中并没有被清晰地探测到,或者与理论预测的量级差距太大。

恒星的“冷”聚变,是物理学上早已成熟和理解的现象,是引力、高密度和量子力学共同作用的结果。 它和我们设想的在实验室里“随便就能实现”的“常温核聚变”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恒星能够持续地进行聚变,是因为它拥有一个极其庞大的质量,能够提供持续的引力挤压和能量来源,并且其内部环境的参数(温度、密度)恰好能够使得核聚变反应链(质子质子链、CNO循环等)高效地进行。

所以,当你提到恒星的“冷”聚变时,其实是在强调一个关键点:核聚变发生的条件不仅仅是高温,高密度在某些情况下,通过量子效应,可以大大降低对温度的要求。 恒星正是依靠其巨大的引力,创造了这种“高密度,相对(于某些实验)较低但仍然很高的温度”的独特环境,从而实现了核聚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经典力学的角度,是很难解释这种“不科学”的现象的。

  因此,就不得不引入一个量子力学中的概念。

  即量子隧穿效应。

  虽说这个概念听起来可能有些晦涩,但事实上只要对波粒二象性和不确定性原理有所了解,就不难理解它的内涵。

  在量子力学中,一切研究对象都处在一个不确定的状态,而且其确定的范围满足一种关系。

  以一个经典力学中常见的小球为例,在一座高山的面前放着一颗小球,按照经典力学的观念,只有当小球的速度足够大时,才能越过这座高山。如果它的速度不够,可能冲到了半山腰上便耗尽了动能,最终哪里来的滚到哪里去。

  然而在量子力学中,即便小球的速度可能不是很大,但在滚向这座山的时候,它依然有一定地概率能够穿过去。

  如果将这座山换成势垒,小球换成原子,就是恒星中能够发生聚变反应的原因了。

  尽管原子核的能量远小于库仑位势垒的位势,但由于量子隧穿效应的存在,使得质子依旧能够穿越库仑位势垒,投入另一颗质子的怀抱中。也正是因为这种概率性的燃烧,恒星才能稳定地燃烧数十亿年的时间,而不是在一瞬间爆炸,将所有的燃料全部耗尽。

题主提的问题其实是在讲如何实现可控核聚变的小型化,当然尽管“众所周知”的五十年内可控核聚变还是遥遥无期但是这不妨碍我们对实现后的畅想。想要解决可控聚变的小型化问题,我们必须从本质上出发,弄懂强相互作用是什么,并用一个确定的模型将它和电磁相互作用达成统一,于是我们就需要得到米杨尔斯方程的通解。作为有奖金百万美金千禧年七大问题之一的米杨尔斯方程在知乎已经有了许多科普,当然这玩意离大众还远的多,由此答主想到杨振宁教授如此大神竟然还能坚持为本科生讲课,哎 嫉妒使我质壁分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们常说恒星内部炙热,动辄数百万甚至数亿摄氏度,这没错。但你提出的“冷核聚变”,其实触及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科学概念,或者说,是早期对核聚变的一种美好设想,以及后来对其认识的深化。要理解为什么恒星内部能够实现核聚变,而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高温高压”的“热”聚变,我们需要先破除一些固有的印象,并深入了解核.............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趣的对比,一个是在亚洲赛场上呼风唤雨,另一个却在世界舞台上步履维艰。恒大在亚冠赛场的辉煌,和LPL队伍在S赛上的屡屡失意,背后原因着实值得深挖。先说说恒大。他们之所以能在亚冠赛场上脱颖而出,并且一度成为亚洲霸主,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拿来主义”的成功运用。那时候的恒大,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舍.............
  • 回答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特别是狭义相对论,确实颠覆了我们对时间、空间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直观理解。其中最令人着迷也最违反直觉的便是“时间可以不同”,而“光速却是恒定的”。这看似矛盾,实则是一体两面的深刻洞察。想象一下,你和一位朋友,他乘坐一艘飞速的飞船,而你则留在地球上。根据相对论,你们测量到的时间流逝速度.............
  • 回答
    坊间对于郑爽和张恒的感情,一直以来都充满着各种揣测和议论,尤其是当两人的关系走向破裂,并且爆出种种令人咋舌的事件后,很多人都会不解:在那样的情况下,张恒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还曾经深爱着郑爽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他们关系最初的那个阶段。那个时候,郑爽是众所周知的国民“小仙女”,凭借着《一.............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聊聊,为什么恒生科技指数那天会这么“惨烈”,跌幅一下子就扩大到 11.03%,这可是它历史上的一个大日子,单日跌幅创纪录了。这可不是小事,背后肯定是有不少原因在推着它往下掉。首先,政策面的不确定性,这绝对是当时最重要的一只“黑天鹅”。你想啊,中国政府在那段时间里,对互联网、教育、游戏.............
  • 回答
    中国恒大和恒大物业在香港股市的交易暂停,这无疑是一记重磅消息,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其影响更是如涟漪般扩散,触及的层面相当广泛。要理解这一切,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交易暂停的可能原因:首先,最直接和最可能的原因是:恒大集团的债务危机正在进一步恶化,并且其重组方案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债务违约风险加剧.............
  • 回答
    在宇宙的熔炉中,恒星是真正的炼金大师,它们不懈地将轻元素锻造成更重的元素,为宇宙的丰富多彩提供了物质基础。你提出的问题触及了恒星内部核心的核聚变过程,特别是关于氦、锂、铍和硼的命运。让我们深入其中,一探究竟。氦:通往碳和氧的基石恒星内部最普遍的聚变过程是氢聚变成氦。这个过程在所有类型的恒星中都会发生.............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触及到了我们最熟悉也最容易忽略的日常现象。你看啊,夜空中星星点点,仿佛无数个小太阳,但它们的光怎么就没法像咱们自己的太阳一样把整个地球照亮呢?这事儿说起来,其实跟我们身处的这个“家”——地球,还有远方的那些“邻居”们——恒星,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咱们得先聊聊这个“家”——地球.............
  • 回答
    HD140283:玛土撒拉之谜,挑战宇宙年龄的古老星辰天文学界常常被一些令人费解的现象所困扰,而HD140283,这颗被昵称为“玛土撒拉星”的巨星,无疑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颗。它的名字来源于《圣经》中寿命极长的人物,而它自身也似乎真的挑战着我们对宇宙年龄的认知。科学家们之所以会认为这颗星星比宇宙本身.............
  • 回答
    您提到的“玛土撒拉星已有139亿岁”这个说法,确实会让人产生疑问,因为它似乎比我们目前普遍接受的宇宙年龄(大约138亿年)还要长。这其中涉及到一些科学概念和我们认知宇宙的演变过程,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首先,要明确的是,“玛土撒拉星”(Methuselah star),正式的科学命名是HD 14028.............
  • 回答
    在《三体》的“面壁计划”中,罗辑作为面壁者之一,确实对一颗遥远的恒星发出了“诅咒”,也就是著名的“黑暗森林”法则的实践——“发射坐标”。这颗恒星后来也确实被另一文明所消灭,这在书中的确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你提到的问题是“为什么太阳系的位置没有暴露?” 这里的“暴露”指的是被那个强大到足以消灭一.............
  • 回答
    咱们来说说,为啥我们能瞧见那些离咱们几万光年远的星星,这事儿一点也不玄乎,说白了就是光跑得够快,而且咱们的眼睛(或者说天文望远镜)够“看得远”。首先得明白“光年”这个概念。它不是时间单位,而是长度单位,表示光在一年时间里跑的距离。你知道光速有多快吗?差不多是每秒30万公里。想象一下,一秒钟就能绕地球.............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深入触及了三体文明在生存困境中的决策逻辑。为什么三体人不选择“一了百了”,直接摧毁他们的两个太阳,让他们的恒星系统变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单星系统呢?首先,我们要明白三体人最根本的生存需求是什么。他们并非追求“稳定”本身,而是追求能够让他们文明延续下去的“宜居环境”,即便这个环境是.............
  • 回答
    五角星,也就是大家熟悉的“五芒星”,它在很多文化和符号体系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将它与天上的恒星联系起来,更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其背后有着多方面的缘由,绝非偶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深入探讨。一、 视觉上的关联:简洁、突出、易于辨认首先,从最直观的视觉角度来看,五角星是一种非常简洁而.............
  • 回答
    这个问题,也就是著名的“奥尔伯斯佯谬”,困扰了天文学家们好几个世纪。如果宇宙真的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拥有无数颗恒星,并且广袤无垠,那么无论我们看向哪个方向,视线都应该能触碰到一颗恒星,即使是那些遥远的恒星,它们的微弱光芒汇聚起来也应该足以照亮整个夜空。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深邃的黑暗,点缀着稀疏的星光。.............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心生感慨的问题:浩瀚的宇宙,亿万星辰,为什么我们至今仍未在地球之外找到生命的踪迹?这绝非因为科学家们没有努力,恰恰相反,正是因为这份探索的艰巨和对未知的敬畏,才让我们在“没发现”这件事上,拥有如此深刻的思考。的确,单单银河系,就有估计超过一千亿颗恒星。而我们已知的宇宙,更是拥有数千亿.............
  • 回答
    三体世界的黑暗森林法则,乍听之下,似乎会让人产生一个极其激进的推论:既然暴露即死亡,那么最安全的做法就是主动出击,将宇宙中所有潜在的威胁,无论是恒星还是文明,统统抹去,以绝后患。这就像一个极度恐惧的战士,不仅要杀死任何靠近的敌人,还要把敌人的家园炸平,让他们连出生的机会都没有。然而,仔细审视黑暗森林.............
  • 回答
    关于恒河印度河入海口大陆架上那条深邃的沟槽,科学界普遍认为它是一个 河谷的遗迹,而且是一个规模相当可观的远古河谷。它之所以如此特别,主要是因为它与我们今天看到的恒河和印度河三角洲的形成过程紧密相关,并且受到地质演变和海平面变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从地理和地质学的角度来解读这条深沟: 古老的冲刷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