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的英文为什么是「Japan」而不是罗马音「nihon」?

回答
“Japan”这个名字的由来,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故事,而且并非直接从日语的“日本”(にほん,Nihon)音译而来,这其中牵扯到历史、语言的传播和文化的交流。

追根溯源:“日本”的含义与起源

首先,我们得知道“日本”这个名字本身是怎么来的。“日本”在日语中的意思非常直白,就是“太阳升起的地方”。这个名字的出现,和日本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对外交流的视角有关。

在古代,日本和中国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的古代文献中,对日本的称呼也并非一开始就是“日本”。最早可能是一些模糊的称谓,随着两国交流的加深,中国才开始使用更确切的名称。而日本自己,在明治维新之前,国家的名字并不是固定为“日本”,例如古时候可能有“倭”(わ,Wa)等称呼。

到了七世纪左右,日本开始正式采用“日本”作为国名,并且派遣遣隋使、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先进的制度、文化和技术。这是日本向中国学习的一个重要时期。

“Japan”的诞生:语言的“漂流”

那么,“Japan”这个名字是怎么冒出来的呢?这就要从语言的传播路径说起了。

1. 阿拉伯人的传播: 历史上,中世纪的阿拉伯商人是活跃在地中海和亚洲之间的重要贸易群体。他们是接触到东方商品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在阿拉伯语中,他们记录了对中国的称呼,例如“Seres”。而对于日本,阿拉伯语中出现了“Japanda”或“Jabak”这样的发音,这被认为是“Japan”的早期雏形。

为什么会是这个发音?这可能是阿拉伯人从中国商人那里听到的,或者是从其他中间商那里转述的。而且,当时的阿拉伯语在记录外来词汇时,会根据自己的语言习惯进行发音上的调整。

2. 马可·波罗的影响: 到了13世纪,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来到了中国。他在游记中记录了他在东方见闻,其中就提到了日本。他称日本为“Cipangu”或“Zipangu”。

这个“Cipangu”的发音,很可能就是阿拉伯语“Japanda”经过音变或辗转传达后,在欧洲形成的另一个变体。马可·波罗的游记在欧洲广为流传,极大地激发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兴趣。

3. 欧洲语言的演变: 随着马可·波罗的记述在欧洲传播,这个名字也在不同的欧洲语言中产生了变体。

在葡萄牙语中,变成了“Japão”。
在西班牙语中,变成了“Japón”。
在法语中,变成了“Japon”。
在英语中,最终演变成了我们今天熟悉的“Japan”。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欧洲语言在接受这个词汇时,都根据各自的语音习惯进行了调整。比如,有些语言将开头的“J”发成类似“Zh”的音,或者将“p”发成“b”等等,但整体发音趋势是相似的。

为什么不是“Nihon”?

“Nihon”(にほん)或“Nippon”(にっぽん)是日本的日语读音。为什么这个直接来自日本本土的读音没有成为国际通用名称呢?

直接接触的缺乏: 在“Japan”这个名字传到欧洲并流行起来的时代,欧洲与日本的直接接触并不多。主要的贸易和信息往来,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中国的商人或阿拉伯的商人进行的。日本人自己尚未开始大规模地向西方推广自己的国家名称。
语言传播的“惯性”: 一旦一个名字在某个区域流行起来,并且通过重要的中间人(比如马可·波罗)传播出去,它就会形成一种“惯性”。欧洲人已经习惯了称呼那个遥远的东方岛国为“Japan”及其变体,即使后来直接接触增多,改变一个已经深入人心的名称也变得非常困难。
发音的差异: “Nihon”或“Nippon”的读音,对于当时的许多欧洲语言来说,可能并不容易直接模仿或接受。而“Japan”这个发音,相对而言更容易在欧洲的语言体系中找到对应的音素,或者说更容易被欧洲人“消化”。

总结一下:

“Japan”这个名字,更像是一次跨越多种语言和文化的“接力赛”。它并非直接从日文“日本”(Nihon)音译而来,而是经过了阿拉伯语、意大利语,最终在欧洲各国语言中演变定型。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传播性和变异性,以及地缘政治和贸易联系对语言命名的影响。

简单来说,就是:

1. 日本人自己称呼自己的国家为“日本”(Nihon)。
2. 阿拉伯商人从东方获取信息,称日本为“Japanda”的变体。
3. 马可·波罗从游记中记录并传播了“Cipangu”(极有可能是“Japanda”的变体)。
4. 这个名字在欧洲流传开来,并在不同语言中演变成“Japan”及其近亲。

所以,我们现在使用的“Japan”,是它在西方世界流传和演变的结果,而不是从日语直接音译过来的。这是一个历史的巧合,也是语言传播过程中的一个典型例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人没有社科专业背景,也没有查过相关文献。

但是作为一个逻辑正常的人,这个事情的答案其实很好想清楚。

假如我们回到大航海时代,欧洲人发现了一片新大陆,于是不管是什么原因,他们管这片大陆叫China。

随后他们就登岸了,走到一个地方就命名一个地方。

比如有一天他们走到了北部的一个城市,就自己创造一个名字叫lengsile。

然后又过了很多年,他们又去了一个南方城市,并创造了一个新的地名叫resile。

七七八八的在沿海走了很多地方,也命名了很多地名,并且都写入了自己国家的历史。

就这样很多年后,各个国家举行了一个会议想制定一本世界地图。

这个时候作为发现新大陆并且政治地位最强的国家就站出来,指着地图上的中国说:“这个地方叫China!”

绘制地图的人手指着北方的一个城市问:“这个地方叫什么?”

欧洲人骄傲地回答到:“这个地方我们以前去过叫lengsile。”

绘制地图的人又指着南方的一个城市问:“这个地方又叫什么?”

欧洲人推了推眼镜说:“这个地方我们以前也去过叫resile。”

这是,绘制地图的人又指着一个地方问:“这个地方叫什么?”

欧洲人挠了挠头:“这个地方我们没去过不知道!”

这时候中国的代表站起来说:“这个地方在我们国家叫铁岭,写成tieling。"

经过几番探讨,最后China的城市名就变成了:lengsile,resile,tieling,zaozhuang,bianbuxiaqule。。。这样。

然后欧洲人拿着这份地图兴高采烈地跑到中国旅游。

有一天欧洲人迷路了,他们拿着地图问旁边耕地的老伯:"大伯啊,介哪里啊?"

老伯看着他们手里地图上的地名一脸懵,通过道路山川河流,最后用手一指说:"你们在这里!"。

欧洲人说:"哦,原来我们在lengsile。"

老伯不屑一顾地撇了他们一眼说:"啥lengsile啊,介叫哈尔滨!"



写了这么长,我其实就想让题主思考几个问题:

(1)如果东京(Tokyo)这些地名都不用这个国家的人的发音标记,那你拿着地图问当地人路,当地人应该怎么回答你?

(2)如果碰到当年没有被发现的地名,到底是再想办法用英语现编一个,还是直接用这个国家的人的发音标记?如果用这个国家的人的发音标记,那么地图就是一半有英语,一半是当地语的罗马字符。

同理,如果是国家名,就算是用英语标记也无所谓,因为没人问路会问这个地方是哪个国家,日常使用不会不方便。另外,国家名的数量少,一个国家的老百姓记一个英文单词还是没啥难度的。

所以,根据正常人的逻辑推测,如果题主有空去历史博物馆,可以帮我看看各个国家最早的航海志。那里面应该好多地名都是用该国的发音标记的,比如东京(Tokyo)可能被标记成Heat。。。

user avatar

回答区一片乌烟瘴气,学历史语言学的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很多人连本质上的问题都没有搞清楚就夸夸其谈,某些答案偏离事实的程度高到让我怀疑那些回答的人连最基本的日语都不会,更有甚者还拿zhongguo和China做风马牛不相及的比较。尝试解决问题勇气可嘉,但是千万别落的和民科一样的下场。

—————

先解释一下nihon是怎么来的:

“日本”,在中古汉语(日语不管声调的)可以近似读作nit-pon。-t这个尾音在p前面变成促音(学过日语的朋友们肯定知道这玩意,没有学过的可以大致理解成在这里t被同化成p了),照此演化成nippon。Nippon这个发音就算是在现代的日语也是查得到的。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地位高的词(比如国号这类的)比较不容易被音变侵蚀。

但是日语有一个开头的p->h的音变!(会日语的朋友们想一想,“炮”在日语里除非遇到流音或者连浊就发ho而不是po或者bo。另外汉语普通话的b和p对应的中古汉语音,借到日语里去一般也是p开头,所以在音变过后包括“霸道”也发ha-do,“波”也发“ha”等等,这里不深究)之前的nippon的两个p先融合成nipon,经过如上的过程逐渐变成nihon。看不懂的人请点下面由本人强行脑补的视频。不保证准确度。注意日语不管声调,我在视频里已去除。

脑补“日本”从中古汉语到日语 https://www.zhihu.com/video/1308053064419217408

但是中古汉语到日语的音变完全不能影响中国国内的语言的音变。ni这个音在一些当时南部的一些语言中是完全失去n的。与此同时开始的i强化成一个辅音[j]。你现在比较广东话的“日”,发的就是yat,当然用音标书写就是[jat̚]。t在中古汉语晚期已经基本静音了(英语:No Audible Release)同时,照大白话说,p可以理解为基本不变。照我们这样演化,我们得到一个japon,和真正的Japan已经非常接近了。有一个回答说的倒是对的,就是拉丁语的j发的是英语的yes里头的y-音,所以按照拉丁语拼写,就是japon。最后的pon-pan不必去多探究了(留给杠精一句话,我知道广东话里“本”读bun,但和这个没关系),早期的外国人对我们汉语的声音掌握的很有问题的。现在的西班牙语还是japón。为了以上看不懂的看官,我以粤语为模版再提供一个强行脑补中古汉语变成广东话的音变的视频。再次重申,这种视频不保证精确度。注意!粤语是有声调的,所以它的起点和日语是不一样的。

脑补“日本”从中古汉语到粤语 https://www.zhihu.com/video/1308053150675849216

也就是说,英语(或者说拉丁语)的Japan实际上来源于某个南方的汉语分支。具体对应到现在的什么“方言”很难考证了。杠精可能会毫不考究就说我胡说八道,“哪有别人的国名用外语的”。那我建议他们去查一下荷兰Dutch,德语Germany都是怎么来的。

非自身领域的专业知识建议大家先查资料再回答,这样既是对知识的尊重,也可以避免贻笑大方。如果自己真的搞不懂,不妨关注这个问题,待会的人来解决,而不是胡乱地写一个答案。倘若阁下在知乎看见一个自己擅长的专业问题,可是高赞尽是别人的胡言乱语,试问此时拥有者专业知识的阁下看着别人被误导好受吗?个人特别欣赏那种自己不确定,就明确表明这只是自己的猜测的答主,既保留了做学问的谦逊,又能抒发自己的论点,真好。


———居然要破800赞了,再次谢过各位看官。鄙人准备把评论区里的高质量讨论搬运到下面,供想要进一步探索的朋友们过目。只是提前说一句,分割线上面的文字基本上不需要任何语言学或者对任何语言的知识,只要能看懂中文就能看懂。再往下可能会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专业知识。本质上就是一些对专业话题的讨论,大家能看懂的话能对前面所述现象得到更深的理解。


———2000赞更新:脑补音变视频———

以下是知识扩充

———不那么难的知识———

前文提到的φ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下文中会大量出现φ)

用大白话来说φ在国际音标中表示的是一个大概处于p,f,h之间的音。对应的浊音是β,介于b,w,v之间。φ在这里和数学中极坐标的角度没有任何关系。发音时,双唇从放松状态绷紧呈圆形,同时模拟吹气姿态即可正确发音。它们的专业名称叫做双唇近音。

以下视频展示标准的φ和β发音。我会分别说φa和βa。第一次说的比较快,第二次放慢速度。

国际音标φβ https://www.zhihu.com/video/1307998113219764224

科普结束,以下是:

———又长又臭专业知识预警———

附录1。为什么nit-pon会变成nippon?t是怎么变成p的?

本来发这个答案的目的是向全民科普,中间跳过了一些复杂的步骤。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学过语言学,写太多专业知识把读者吓跑就不叫科普了。我的理解是nitpon -> nitipon(这里倾向于用OT解释) -> nitpon (syncope)-> nip̚pon (我们以下的言论舍弃p->h的推理。p->h另起一页再提,以下一气呵成写作p->h)。

学过中古汉语或者广东话的人可能知道-p/-t/-k的结尾是不发音的,这也就导致很对人对此比较混淆。我们从日语的两个数字入手。

日语的数字八的汉音是从中古汉语演化的。pɛt -> *pat -> *pati -> hachi,对比八百*pat pjak -> happyaku。稍加推理可知日本人没有把-t静音。相反肯定是知道这个-t的存在的,这样塞入一个-i以后,-ti就能颚化成-chi。

同理八百也是pat-pjak 也是*patipyaku -> *patpyaku -> *pappyaku -> happyaku。这里涉及到syncope(中间元音的删除)和t向p的assimilation。你会在下面看到一些其他的assimilation的例子。

只要我们让删去-i-的syncope在-ti转-chi的颚音化之前发生,同时让t->p在p变成h(或者ɸ)之前发生,我们就可以解释所有的音变。

附录2,为什么一开始是nippon而不是nipon?有什么区别吗?再讲几个assimilation(同化)的例子!

p̚p和p在语音学上还是有区别的。可以体现在voice onset time(VOT)上,也可以体现在前一个元音/音腹的长短上。我们借用拉丁语的例子。我们知道ad-加上一个辅音开头的动词经常会把结尾的-d变成那个辅音。比如plicare加上ad-就变成applicare(早起也有adplicare的)。这里的app-发音就是/ap̚p/,但是ad单独为一词,a元音可长可短,同时applicare的第一个a必须视为长音。也就是说发音时必须发aapplicare。这在诗歌的长短音判定中是很重要的。类似的同化还是在拉丁语里头大量出现。ad-pareo -> appareo(英语appear),ad-pendo -> appendo(英语append)等等。

附录3 p在日语里到底是怎么变成h的?为什么有如此奇怪的变化?

其实这个现象很常见的啦。b/p如果先变成v/f/φ就很容易变成h。但是解释起来就比较麻烦了,对没有学过语言学的人来说这可能会比较难,也是目前最难的一个附录。首先,严格来说现在拼音的b/p在语音学来说,p是pʰ, b是p。通俗来说,我们普通话的b“不够浊”。但是其实“原汁原味”的b也可以变h的。日语的p等于普通话的b。

先举一个古汉语的例子。以下舍弃汉语拼音使用国际音标,把拼音的p写作pʰ,把拼音的b(日语的p)写作p,把原汁原味的b(日语的b)写作b,另规定ü写作y(主要是不好打)。

中古汉语(其实这里说上古汉语也无大碍)的b/p有很大一组在中古到近古的期间变成了fp/pʰ/b (i/y)-> f __(a/o/u)详见注解1

接下来就比较魔性了。除了普通话以外,闽语也经历了类似的变化,(严格来说这些闽语走的是上古汉语到原始闽语这条路线而不是中古到近古这条路线,但是音变是基本一样的。详见注解2)但是他们演化出来的的f进一步弱化成了φ甚至h。也就是说很多闽语的h在上古时期是p/b;fh混淆的“胡建”演绎了p/b -> h的全部过程。

要说p为什么会变成f,其实你可以大致理解成说话的人偷懒,本来是双唇合拢的音要么不完全合拢(变成ɸ),或者变成唇齿相接(f)。但是严格来说这不是偷懒啦。fh不分大家也见得多。你可以理解为之前唇齿相接的发音现在唇齿的接触慢慢减少,后来直接省去这个动作。

再提几个疏远一点的例子。从现在起撤销把ü写作y的规定。

原始印欧语到*ph2ter先变成*pater,再次注意我们的p等于普通话的b。接下来一波音变猛如虎:(星号代表一些史前的假设)

*pater - *patjer - *φatyer - *hayer - hayr hayr是亚美尼亚语的“父亲”的意思。

来源en.m.wiktionary.org/wikհայր#Armenian

另外别忘了印地语。这次是真的b哦。稍微简化一下吧,这波操作比上面的还强

*bʰuh - *bʰa - 梵语*bʰa - 印地语hai,翻译成中文是“是”,和英文“to be”同根。

来源en.m.wiktionary.org/wikʰuH-

注解1(公式其实很简单,用大白话写就是(p/pʰ/b)+ (i/y)这一个组合在 (a/o/u) 的后面融合成f 。后面保留(a/o/u))。比如pia变成fa,byo变成fo等等。所有中古汉语音变公式来源于油管:/P_3hpO9dx0c

注解2 p/ph 变成f,b/m变成v。但是记住我们这里的p等于普通话的b。

附录4 为什么你讨论日语能扯上天南海北的语言?

语言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很多变化,尤其是音变,随处可见。举这些例子有助于大家理解他们有多普遍。语言学家们已经研究了上千种语言。我认为语言学是利用大数据最好的一个学科,同时也是最没有意识到自己利用大数据的一个学科。

————

3000赞更新:

1)以錶爷为代表的语圈民科出现啦!快来折叠他!(我刚入知乎三天就被biao爷照顾,真是无上光荣)

2)折叠了评论区的垃圾评论

3)增加少许细节

user avatar

应该是二手翻译的锅,如果现在有人根据上海话翻译日本的国名那就是zeben。根据古代的贸易路线西方人首次知道日本这个国家可能是在中国的西北,或者亚洲南部,这中间经过各种方言的变化,翻译成啥样都不奇怪。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Japan”这个名字的由来,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故事,而且并非直接从日语的“日本”(にほん,Nihon)音译而来,这其中牵扯到历史、语言的传播和文化的交流。追根溯源:“日本”的含义与起源首先,我们得知道“日本”这个名字本身是怎么来的。“日本”在日语中的意思非常直白,就是“太阳升起的地方”。这个名字的.............
  • 回答
    日本的英文名字「Japan」的由来,其实是一个跨越了语言、文化和历史的有趣故事。这个名字并非日本人自己取的,而是由外国人,特别是早期接触日本的欧洲人,根据他们听到的、对日本的称呼演变而来的。故事的开端,我们要追溯到遥远的过去,当时的欧洲人对遥远的东方世界充满好奇。当马可·波罗在13世纪游历亚洲时,他.............
  • 回答
    .......
  • 回答
    关于日本士兵在中国战场上杀害中国平民的行为,将其解读为“英勇行为”的说法,是与史实严重不符的,也是一种非常危险且错误的认知。首先,要明确的是,任何国家和军队在战争中杀害无辜平民的行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无法被视为“英勇”。英勇通常指的是在战场上,面对危险和敌人,表现出的无畏、牺牲和勇气。而针对手无.............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日本人说英语时,无论是在现实生活还是动漫里,确实常常会带有一种“日式英语”的腔调,甚至有时候会刻意强化这种腔调。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种“不标准”的口音,以及是否会“卖萌”,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文化、心理和创作层面的原因,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卖萌”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理解“不标准”这.............
  • 回答
    英国与日本,同为岛国,却在历史长河中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扩张路径。日本那种源源不绝、似乎要席卷整个亚洲大陆的野心,在英国身上却似乎从未真正生根发芽,至少在与欧洲大陆的关系上是这样。这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地理、历史、经济和文化因素共同塑造的结果。首先,英国的地理位置本身就构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英吉.............
  • 回答
    1853年,美国以佩里舰队的“炮舰外交”成功迫使日本结束长达200多年的锁国状态,打开国门。这件事是改变日本近代史的重要节点,自然会让人好奇,当时作为全球第一大国的英国,为什么没有同步采取类似行动?事实上,英国当时并非完全没有接触日本,也对与日本建立贸易关系抱有极大的兴趣。但相较于美国的“横冲直撞”.............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英国没有像日本那样出现激烈的陆海之争,我们得从两国各自的地缘政治现实、历史发展轨迹、军事战略以及国民心态等多个层面去剖析。这背后不是一个简单的“有”或“没有”的问题,而是一个“程度不同”的复杂现象。一、根本性的地理差异:岛国与大陆岛国的不同命题首先,也是最核心的区别在于两国的地理禀赋。 .............
  • 回答
    近世之前,日本作为一座岛屿国家,未能像英国在欧洲大陆那样发挥离岸平衡者的作用,对中国乃至内亚地区产生深远影响,其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并非是日本“没有”想过,而是其所处的环境、自身的实力以及国际格局的演变,使得它扮演的角色与英国截然不同。地理与战略位置的差异:.............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核心,涉及到日本和中国两国在面对西方列强时的不同历史叙事和民族认同建构。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原因。简单地将美国在打开日本国门时定义为“侵略者”而中国则批判,或者将日本将其视为“英雄”,都是过于简化和不准确的。更准确的说法是,两国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解读和叙事方式存在.............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与我们所知的历史截然不同,一个由英美德苏日这几个主要国家组成的“轴心国”联盟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绝对会是一幅令人难以置信的、颠覆性的世界图景。这不仅仅是势力范围的重新划分,更是整个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人类思想的重塑。首先,让我们来审视一下这个“轴心国”的构成。英美德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当我们想到“皇室”时,英国女王、日本天皇这些形象会立刻浮现,而中国,虽然历史上有着绵延千年的帝制,却没有留下一个“皇室”作为象征性的存在延续至今。这背后的原因,我认为可以从几个主要维度来解读,它们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这段历史的走向。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在于中国帝制的终结方式。中.............
  • 回答
    探讨《银河英雄传说》中帝国一方比同盟更受欢迎的原因,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因为它触及了许多关于权力、理想、人性以及故事叙述的深层思考。很多时候,我们直观的感觉是,像同盟那样代表着自由和民主的阵营,应该更容易赢得观众的心。然而,田中芳树老师的叙事,却巧妙地将读者/观众的移情点更多地投向了那个看似.............
  • 回答
    不少人会注意到,很多日本人说英语时,似乎带着一股特别的“日本腔”。这背后其实有很多有意思的原因,是语言本身、发音习惯,甚至是文化和教育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从日语和英语在语音系统上的根本差异说起。 音节结构: 日语的音节结构非常简单,绝大多数是“辅音+元音”的模式,比如“ka”、“ki.............
  • 回答
    中国社会确实在教育领域对“早恋”问题持谨慎态度,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普遍认同或期待像英国、日本那样建立大规模的男女分校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文化、教育理念和历史原因,简单地套用其他国家的模式,在中国语境下可能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带来新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白,中国.............
  • 回答
    你提出的这几个现象——汉语的入声韵尾脱落、英语的爆音词尾失去爆破、以及日语的促音——它们之间有着非常相似的共性,但要说完全相同则有些牵强。更准确地说,它们是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追求发音的经济性、便捷性以及语音流的自然衔接而出现的相似的语音演变趋势。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这三个现象,并探讨它们背后的原因.............
  • 回答
    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它涉及到我们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以及我们对“现实”的理解在不同情境下的灵活度。想想看,当你看一部超级英雄电影时,你内心是知道这一切都是虚构的。你已经接受了“超能力”这个核心设定。一旦这个基石被你默许,你的大脑就会自动为它搭建一套解释体系,即使这个体系本身在现实世界来看是荒谬.............
  • 回答
    二战期间,同盟国对德国的战略轰炸其规模和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其投入的飞机、人员、炸弹量以及造成的破坏都远远超过了对英国本土的空袭(尽管英国本土也遭受了严重的空袭),也比对日本本土的战略轰炸更为系统和集中。然而,你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是,市面上关于对德国战略轰炸的资料和书籍,似乎不如关于同盟国对英本土空战(.............
  • 回答
    日语中直接从英语音译过来的词汇之所以如此之多,并不是偶然,而是历史、文化以及语言自身特性的多重作用下形成的必然结果。回溯历史,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便敞开了国门,积极学习和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思想和文化。在这一过程中,英语作为西方文明的重要载体,其影响力自然而然地渗透到了日语之中。最初,很多西方概念和.............
  • 回答
    “辱华”这个说法之所以出现的频率相对较高,而“辱日”、“辱美”、“辱英”、“辱俄”、“辱朝”等说法则较少被提及,这背后涉及到一个复杂的多重因素交织的现象,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使用习惯问题,更深植于历史、文化、政治、国际关系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要理解“辱华”这个词本身所承载的分量。它指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