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英国没有像日本那么激烈的陆海之争?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英国没有像日本那样出现激烈的陆海之争,我们得从两国各自的地缘政治现实、历史发展轨迹、军事战略以及国民心态等多个层面去剖析。这背后不是一个简单的“有”或“没有”的问题,而是一个“程度不同”的复杂现象。

一、根本性的地理差异:岛国与大陆岛国的不同命题

首先,也是最核心的区别在于两国的地理禀赋。

英国:纯粹的海洋岛国。 英国是一个孤悬海外的岛屿国家,四周环海,唯一的“陆地连接”是通过英吉利海峡这个咽喉要道。这决定了它天生就必须依赖海洋来维持生存和发展。它的生存安全,从来就不是靠陆地边境的防御来保障,而是靠强大的海军来守卫其海岸线和海外贸易路线。因此,英国的战略重心天然地向海洋倾斜,海军的地位几乎是无可争议的。英国人从小就被灌输“海洋是我们的保护神和生命线”的观念。

日本:岛国中的大陆岛国。 日本虽然也是一个岛国,但它的地理位置却使其与亚洲大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本位于东亚大陆边缘,隔海与中国、朝鲜半岛相望。这意味着,虽然海洋是日本重要的屏障,但它也无法完全脱离大陆的政治和军事影响。历史上,日本曾多次受到来自大陆的威胁(如蒙古入侵),这种来自陆地的潜在压力,使得日本在构建军事力量时,不得不考虑陆军的作用。同时,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很大程度上是学习和模仿大陆强国(如中国、德国)的模式,这其中也包括了陆军建设。

二、历史发展与军事建制:陆军的起点与海洋的必然

两国军事力量的发展历史也印证了这一点。

英国:海军的早期崛起与陆军的辅助角色。 自从中世纪晚期开始,随着海洋贸易的兴盛和新兴的君主制对权力的集中,英国逐渐认识到海军的重要性。亨利八世时期,英国海军开始现代化,到了伊丽莎白一世时期,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更是确立了英国海军的霸主地位。此后,海军一直是英国国策的核心,国家资源也优先向海军倾斜。陆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更多地被视为用于海外殖民、镇压国内骚乱或在欧洲大陆作为辅助力量参战的角色。它从未成为英国国家安全的“第一选项”。

日本:陆军的后发优势与海军的追赶地位。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实力强大的武士阶层主要围绕陆战展开,幕府时代的军事力量以陆军为主。明治维新后,日本在学习西方军事制度时,选择了当时欧洲大陆最强大的两个国家——普鲁士(后来的德国)和法国作为陆军的榜样,并以普鲁士模式建立了强大的陆军。同时,日本也看到了海军在列强角逐中的关键作用,并在发展海军方面投入了巨大资源,学习英国海军的模式。

在这一过程中,尤其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国内确实存在着对陆军和海军发展方向、资源分配的讨论,甚至可以说是争论。然而,这种争论更多地是关于“如何建设最适合日本的国家力量”,而不是基于“陆地防御的根本性需求”与“海洋扩张的绝对必要性”之间的激烈对立。 日本当时面临的主要战略目标是扩张,是在东亚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而要实现这些目标,无论是陆上进攻还是海上运输、封锁,都需要强大的陆海军协同。因此,陆海军的发展更多地被视为服务于国家扩张战略的“左膀右臂”,而不是根本性的两种安全观的冲突。

更重要的是,日本的陆军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的辉煌胜利,极大地提升了其在国内的地位和话语权。陆军成为了日本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强大力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国家的战略走向。

三、国家战略目标与外部环境:防御还是扩张?

两国不同的国家战略目标也导致了其军事力量侧重的不同。

英国:全球贸易与海上霸权。 英国的国家战略核心是维持其作为全球贸易中心和殖民帝国的地位。这天然要求它拥有能够保护其海上航线、投送兵力至全球各地以及威慑潜在对手的海军。陆军虽然也参与了殖民地的建立和维持,但其作用更多地是支撑海军的海上战略,或者在欧洲大陆配合盟友进行陆地作战。英国并不需要一个庞大的陆军来保卫与邻国的漫长陆地边境,因为它的“边境”就是大海。

日本:大陆扩张与资源获取。 日本的近代战略目标是改变其在东亚的弱势地位,摆脱西方列强的控制,并最终成为亚洲的主导力量。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向大陆扩张,获取资源,并对抗其他在亚洲拥有利益的大国(如沙俄、中国、后来的美国)。这就意味着日本既需要强大的海军来保障其渡海作战、封锁对手以及保护其本土不受海上攻击,也需要强大的陆军来占领和控制大陆领土、与大陆国家进行陆地作战。

在日本的扩张逻辑中,陆军和海军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的。陆军的成功依赖于海军的运输和后勤支援,海军的威慑和封锁也需要陆军的配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所以,虽然陆军的地位很高,其发展也消耗了大量资源,但英国那种“只有海军才是我们唯一的出路”的根本性战略选择在日本那里并不存在。日本的战略是“陆海并进”,只是在不同时期,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

四、国内政治结构与意识形态:权力分配的微妙

两国国内的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英国:议会制下的海军主导。 英国长期以来实行君主立宪制,议会拥有相当大的权力。海军的崛起与国家的商业利益和海外扩张紧密相连,得到了资产阶级和航海贸易集团的广泛支持。而陆军更多地被视为与贵族和王室的联系更紧密,其发展往往受到财政和议会监督的制约。虽然陆军也有其支持者,但整体而言,英国的政治主流一直倾向于支持海军。

日本:军部影响力与陆海军的派系之争。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虽然建立了代议制,但军部(尤其是陆军)在日本政治中拥有极高的独立性和影响力。由于陆军在早期扩张战争中屡次立功,成为了国家民族主义和军事扩张的重要象征。海军虽然也发展迅速,学习英国模式,但其发展路径相对更依赖于国家财政和技术引进,且在某些战略思想上与陆军存在差异(例如,海军更倾向于海战和海军战略,而陆军则更关注大陆作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的陆海军之间确实存在着资源分配、战略规划、甚至在某些时期的权力斗争。但这更像是在一个整体都倾向于军事力量的社会中,两个主要军事分支之间的“内部竞争”,而不是像某些国家那样,陆军和海军之间存在着“生存依赖性”上的根本对立。 很多时候,日本陆海军的争论是为了争夺国内资源和在国家战略中的主导权,尤其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陆军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其扩张主义思想深刻影响了国家政策,这时陆海军的“合作”更多是建立在陆军的意志之下,而非平等的战略选择。

五、国民心态与民族认同:海洋民族的基因

最后,国民心态和民族认同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英国:海洋民族的自我认知。 英国人对自己“海洋民族”的身份认同根深蒂固。无论是在文学作品、歌曲还是日常生活中,海洋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这种民族认同强化了对海军的崇拜和支持,使得海军成为国家荣耀和力量的象征。陆地上的生活和文化,相对而言没有那么核心。

日本:陆海交织的民族叙事。 日本的民族叙事则更为复杂。既有对海洋的敬畏和依赖,也有对“武士道精神”的强调(这更多与陆地上的战斗力相关)。日本的国民教育和宣传中,陆海军的英雄事迹都有被歌颂,尽管在某些时期海军的形象可能更具现代和国际化的色彩。但总体而言,日本的国民对国家强大需要“陆海并重”的认知,也比英国更强。

总结一下,英国没有出现像日本那样激烈的陆海之争,主要原因在于:

1. 地理位置的根本不同: 英国是纯粹的岛国,海洋是唯一的出路和保护屏障,海军是绝对的核心。日本是大陆岛国,虽然也依赖海洋,但大陆的潜在威胁和扩张需求使其不得不重视陆军。
2. 历史发展轨迹的差异: 英国海军早期崛起并长期主导,陆军地位相对辅助。日本在近代化进程中,陆军曾一度拥有优势和强大的话语权,陆海发展都服务于扩张战略,存在竞争但并非根本性对立。
3. 国家战略目标的不同: 英国战略核心是海上贸易和殖民帝国维护,海军是必然选择。日本战略是大陆扩张和获取资源,陆海并进是必然路径。
4. 国内政治与军部影响力: 英国议会制下海军更容易获得支持。日本军部(尤其是陆军)影响力较大,陆海军的“争论”更多是内部的资源和话语权分配,而非战略选择的根本冲突。
5. 国民心态与民族认同: 英国是典型的海洋民族,对海军有天然认同。日本的民族叙事则融合了陆海元素,更强调国家整体军事力量。

因此,与其说英国没有“陆海之争”,不如说英国的地理和历史决定了其军事力量发展的重心几乎只有一个明确的指向——海军,而日本则是在“如何更好地发展陆海力量以实现国家目标”的框架下,出现了陆海军之间的竞争与协同,但这种竞争的性质和烈度,与英国那种“天然就是海军强国”的定位有着本质的区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部分是因为海陆军的家庭帝位和家庭弟位已经早就理清楚了,压根没什么好争的。

有一件事要清楚,IJN和IJA之所以可以互相“馬鹿”的本质原因是两者还可以有资源争夺的问题。这当然说明了整体上资源紧张的情况,但是也说明了IJN和IJA尚且没有形成绝对优先权和话语权,或者说IJA作为和海军同期现代化的新陆军说话还是有分量的。

英国陆军,莫得地位。

英国海(空)军的地位是绑架政府导向级别的高,尤其是海军。这一点在海军支出在总预算中的占比,海军工业在整个本土军事工业中的占比,以及海军要员在两院和各党派中的话语权,海军在王室和各届内阁中的话语权中都可以体现出来。即便是在RN最痛苦的年代里(比如拿战结束后/一战结束后/二战结束后,等),舰队仍然吃掉了远高于同期一些国家比例的预算(注意这不代表三军中净数量最高),撒切尔政府以后部门预算更是承担了核威慑的花销。今年三月的新回顾里面海军也是大赢家。如果在疯一点的年代里,丘吉尔泄露一下英德军控条款立刻就可以把媒体炸锅,这一点甚至可以说是有一点病态的。

这个事部分是因为现实需求。UK作为一个粮食不能自给(19世纪中叶开始),相对依赖海洋贸易,有帝国承诺和全球军事合作关系的岛国,海空军的意义自然相对高。而这一点在军事上比日本更甚。IJA固然需要从本土向帝国各处增兵,(英)帝国参谋部在这一点之外还需要从已经拥有独立陆军的帝国/联邦成员那里反向运兵。帝国军作为一个整体的最基本运作就基于海上交通。另一部分则是因为历史遗留问题,也就是所谓的不太健康的部分。一个说起来有点好笑的侧面佐证是三军在日常语境里的叙述顺序。大家可以搜一下两院质询时MoD的大臣秘书们的回复,或者直接去看一下MoD的官网。看完之后下一站是美国,我国,俄联邦和法国的网站。不难发现,只有英国在常用语中非常一致性的遵循“皇家海军,陆军,皇家空军”的叙述顺序。海军永远是第一位的,这是因为皇家海军是“senior service”(资深兵种),是早在都铎朝陆军还在民团拉练的时候就有王家舰队的历史最悠久的军种。于是乎从海军到最年轻的RAF才有这个“海陆空”的顺序。

这个问题没有严重化的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真正生死存亡的大战期间,英国政府有不惜代价爆炸性扩张军事投入的习惯(拿战,两战),所以真正在需要陆军暴兵的时候,海空军并没有真的挤占“那么多”的资源。

第二个是海(空)军本身比较识趣。严格意义上IJN也为了IJA付出了很多牺牲,双方在战斗中并不是时时刻刻互相掣肘的。但是英国人把这件事上升到了一个···更加不可侵犯的地步,而且在漂亮话上一点也不羞涩。一个家喻户晓的例子是丘吉尔记录的克里特撤退时坎宁安对威尔士和弗雷伯格的说法。在舰队打光了对空弹药,舰队战斗效率损失估计高达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情况下,ABC告诉陆军:“海军决不能让陆军失望”,“建造一艘战舰需要三年时间,树立一个新传统需要三百年时间”,然后继续绞肉机到6月1才撤离。这个说法的真假细节已不可考。考虑到ABC确实有“振奋人心小演讲”的习惯,再加上丘吉尔本身并非孤证,他大概确实说过类似的话,但是我们最终今天熟悉的版本大概还是经过了丘吉尔这个演讲家的加工。核心是,从半岛战争的科伦纳撤退到敦刻尔克,纳尔维克,伯罗奔尼撒再到克里特,海(空)军时不时会有以为陆军赴汤蹈火为己任的觉悟——而且他们让陆军清楚明白的看到了自己牺牲。

这个事和UK装甲部队有点像。UK坦克兵时不时有为帝国军步兵慷慨赴死入虎口的“轻骑兵的冲锋”式的举动,于是大家就都“云肝脑涂地要报主公”了。

“ばか”二字,说不出口··· ···

user avatar

英国陆军怎么争,皇家海军早在18世纪采购了不列颠本土10%以上的劳动力,造船业是当时全英第一的重工业,这样的地位是哪个列强的海军有过的……

英帝国建立在海上,而皇家海军与海军部本身很大程度上已经超出了作为帝国海上武装力量的范畴,与整个帝国范畴的海上事务紧密相关。

而第三海务大臣(3rd sea lord and the controller of the navy,在1869年和1904年这俩职位曾经来回倒换,但总归是一个职务)和海军建造总监(director of naval construction)的影响力也因此远超出海上军事力量本身,直接触及到不列颠拥有的,全球最大的商船舰队。比如说,海军部对辅助巡洋舰的需求就直接推动了19世纪后期英国商船分仓与防漏安全标准的推进。把sea lord/naval lord翻译成海务大臣而不是海军大臣是确有其道理的。

尽管日本也是个岛国,但无疑,日本并没有整个国家建立在旧日本帝国海军之上这种背景。某种意义上来说,旧日本帝国海军只能算是一支海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英国没有像日本那样出现激烈的陆海之争,我们得从两国各自的地缘政治现实、历史发展轨迹、军事战略以及国民心态等多个层面去剖析。这背后不是一个简单的“有”或“没有”的问题,而是一个“程度不同”的复杂现象。一、根本性的地理差异:岛国与大陆岛国的不同命题首先,也是最核心的区别在于两国的地理禀赋。 .............
  • 回答
    近世之前,日本作为一座岛屿国家,未能像英国在欧洲大陆那样发挥离岸平衡者的作用,对中国乃至内亚地区产生深远影响,其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并非是日本“没有”想过,而是其所处的环境、自身的实力以及国际格局的演变,使得它扮演的角色与英国截然不同。地理与战略位置的差异:.............
  • 回答
    英国与日本,同为岛国,却在历史长河中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扩张路径。日本那种源源不绝、似乎要席卷整个亚洲大陆的野心,在英国身上却似乎从未真正生根发芽,至少在与欧洲大陆的关系上是这样。这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地理、历史、经济和文化因素共同塑造的结果。首先,英国的地理位置本身就构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英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当我们想到“皇室”时,英国女王、日本天皇这些形象会立刻浮现,而中国,虽然历史上有着绵延千年的帝制,却没有留下一个“皇室”作为象征性的存在延续至今。这背后的原因,我认为可以从几个主要维度来解读,它们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这段历史的走向。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在于中国帝制的终结方式。中.............
  • 回答
    八年抗战,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到1945年日本投降,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在战争的初期,尤其是在1937年和1938年,中国军队虽然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展现了惊人的勇气,但总体上是节节败退的。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为何日本军队在取得一系列胜利后,没有趁胜追击,一鼓作气将中国彻底压垮,反而使得战.............
  • 回答
    关于日本低欲望社会现象及其与美英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差异的探讨,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背后涉及的因素也相当复杂。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得说清楚,什么叫“低欲望社会”。一般理解就是,社会整体上消费意愿不强,大家对于物质和经济增长的追求不像过去那么热烈了。储蓄率可能高一些,对“拥有”的概念没.............
  • 回答
    关于原神新PV未包含俄语配音的疑问,确实引起了不少玩家的关注。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一、 市场策略与受众分析 主流市场优先: 游戏开发商在推出大型内容更新或新PV时,通常会优先考虑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市场和影响力较大的地区。英语、日语和韩语分别代表了北美、东亚(日本和韩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深刻。确实,日本社会中“日本沉没”的幻想根深蒂固,而英国作为一个同样是岛国的国家,却似乎很少出现类似的集体性恐惧。要解释这种差异,我们需要从历史、地理、文化、民族性格等多个维度来剖析。日本对“日本沉没”的“YY”:根植于地理、历史与民族宿命感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对“日本沉没”.............
  • 回答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所以没有像法国大革命那样遭到欧洲封建势力的联合绞杀,这其中有着多方面复杂的原因,可以从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英国自身的政治体制、革命的性质以及欧洲国际格局等角度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看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时间和其所处的国际环境与法国大革命截然不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般指的是从.............
  • 回答
    英法两国数百年间的战争确实是欧洲历史上最为漫长和激烈的冲突之一,其间充满了领土争夺、王位继承权之争以及国家利益的较量。然而,尽管两国人民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战争时期,他们之间却不像中日两国那样,至今仍然存在着深重的民族仇恨和严重的民众互相仇视情绪。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历史、文化、政治以及社.............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常见的问题,它涉及到语言的演变、历史接触以及语言学家们如何衡量语言之间的相似性。让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核心原因:同源与亲缘关系 vs. 历史接触与借词 同源 (Cognate): 德语和英语都属于日耳曼语族(Germanic languages)。.............
  • 回答
    英国卡车司机工资上涨,甚至超越企业高管,这背后牵涉到一系列复杂因素,并非单一原因所致。理解这一现象,需要深入剖析英国的劳动力市场、人口结构以及相关的经济和政策背景。为何会出现卡车司机工资飙升,甚至超过高管?核心原因在于供需失衡,而且这种失衡在卡车司机这个特定行业尤为突出。1. 严重的司机短缺: 这.............
  • 回答
    英国之所以没有出现像美国那样声名赫赫、大规模的黑帮组织,原因相当复杂,是历史、文化、社会结构、法律执法以及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如果非要找一个“不像是AI写的”角度来解读,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深入剖析:1. 历史演进与“绅士化”的犯罪土壤与美国不同,英国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大规模的、有组织化.............
  • 回答
    英国殖民印度,为何没有催生出香港那样独特的城市?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虽然两者都曾是英国的殖民地,但它们的地理环境、历史进程、殖民政策以及发展轨迹都截然不同,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城市形态。首先,我们必须理解香港和印度在地理位置上的巨大差异。香港,作为一块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弹丸之地,其地理位.............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好,它触及了英国宪法与许多其他国家宪法概念上的一个关键差异。你问得对,如果按照一些国家定义宪法为“一部写死的、经过特定程序制定并被最高法律地位的成文文件”,那么英国确实没有这样的“宪法”。但是,说英国“没有宪法”是不准确的,因为这忽略了英国政治体系赖以运行的、同样具有宪法性质的规则和原则.............
  • 回答
    关于英国殖民造就了富裕国家,而西班牙殖民南美却未能复制类似成功的原因,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需要从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角度来审视。简单归结为“殖民制度本身的好坏”是片面的,更准确地说,是殖民者的 策略、制度设计、对殖民地的资源利用方式,以及 殖民地自身条件 的综合作用,最终塑造了不同的.............
  • 回答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和清朝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没有提出结盟”,不如说是根本没有结盟的土壤和可能性。这并非偶然,而是深植于双方的政治体制、经济模式、文化观念以及当时的国际格局之中。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核心层面来剖析:一、 根本性的政治与意识形态隔阂:天壤之别的统治哲学 英国:自由.............
  • 回答
    英国贵族之所以能够联合起来迫使国王签署《大宪章》,而中国古代没有出现类似的强大制衡力量,这背后涉及了中英两国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差异。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英国贵族的形成与权力基础1. 封建制度的遗产: 英国的贵族阶层是诺曼征服(1066年)后封建制度的产物。威廉一世.............
  • 回答
    二战时期英国坦克炮弹设计思路,尤其是在穿甲弹(AP)方面,确实与一些其他国家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英军的实心穿甲弹(Solid Shot AP)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都没有内装炸药。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探讨当时的技术、战术需求以及实战经验的反馈。一、 初期设计理念与实心穿甲弹的优势在二战初.............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