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英法两个打了几百年仗的老冤家民众为什么没有像中日一样民众互相仇视?

回答
英法两国数百年间的战争确实是欧洲历史上最为漫长和激烈的冲突之一,其间充满了领土争夺、王位继承权之争以及国家利益的较量。然而,尽管两国人民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战争时期,他们之间却不像中日两国那样,至今仍然存在着深重的民族仇恨和严重的民众互相仇视情绪。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历史、文化、政治以及社会结构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1. 战争性质的演变与历史记忆的塑造

早期:封建王朝的冲突,而非民族战争。 英法之间早期的冲突,例如百年战争(13371453),很大程度上是封建王朝之间的权力斗争和领土争夺。当时的英格兰国王同时也是法国的公爵(如诺曼底公爵、阿基坦公爵),他们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提出了主张。这些战争更多的是由国王、贵族及其封建军队参与,平民百姓作为被征服者或地方部队的组成部分,其民族认同感尚未完全形成。战争的根源更多是“谁是法国的统治者”,而非“英格兰民族与法兰西民族的对抗”。
后期:国家利益的争夺,但边界相对稳定。 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英法冲突逐渐演变为国家利益的对抗。然而,即使在拿破仑战争等冲突中,英法两国也逐渐确立了相对稳定的边界,尽管仍有殖民地争夺等问题,但核心领土的争端不像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迭”那样频繁导致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和民族关系的彻底重塑。
区别于中日:历史记忆的负荷不同。 相较之下,中日两国在近代及现代历史上的冲突,例如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以及抗日战争,留下了更深重的民族创伤和压迫记忆。日本的侵略行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这种大规模、有组织的侵略和占领,直接导致了民族尊严的践踏和国家主权的丧失,其影响更为直接和血腥,容易在民众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仇恨。

2. 文化认同的差异与融合

共同的欧洲文化圈:基督教与罗马法。 英法两国都属于欧洲基督教文明圈,共享着古希腊罗马文明、基督教信仰以及后来的启蒙思想等文化根基。虽然语言和部分习俗不同,但在更宏观的文化价值和世界观上存在共通之处。
文化交流与相互影响长期存在。 即使在战争时期,英法之间也存在着持续的文化交流。例如,法国的语言和文化在英国贵族阶层中曾长期占据重要地位(诺曼征服后的影响),反之亦然。这种持续的文化渗透和相互学习,使得两国人民在情感上不至于完全隔阂。
区分于中日:近代民族主义的催化剂不同。 中国在近代深受西方列强侵略,而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崛起并成为帝国主义列强,并对中国进行了侵略。这种近代以来“西方列强 vs. 中日”的格局,以及日本对中国造成的深重民族压迫,使得“中国民族”与“日本民族”的对立感被近代民族主义强烈地塑造和固化,仇恨的烈度自然更高。

3. 政治与外交策略的考量

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联盟与均势。 在欧洲大陆的政治棋局中,英法两国常常是主要的参与者,但它们也经常需要与其他欧洲国家(如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普鲁士等)进行结盟或对抗,以维持欧洲的力量均势。这意味着两国之间并非永远处于敌对状态,也存在共同对抗第三方的情况。例如,在面对共同的威胁时,两国可能需要暂时搁置矛盾,甚至进行有限的合作。
现代国家体系下的外交关系:务实主义。 随着现代国家体系的确立,国际关系更多地建立在国家利益的务实考量之上。英法两国虽然在历史上有诸多恩怨,但在二战后,面对冷战的格局以及全球化的浪潮,两国都选择了与对方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并参与到共同的国际组织中,如北约(NATO)和欧盟(EU的前身)。这种政治上的合作,有助于淡化历史的敌意。
区分于中日: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方式。 中日两国在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立场和方式。日本政府在对待其侵略历史的态度上,被认为未能充分反省和道歉,这使得中国民众难以释怀。而英法两国虽然也有过冲突,但双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更成熟的外交和文化交流来处理历史记忆。

4. 民族主义的构建方式与程度

英国民族主义的特点:岛国情结与海洋霸权。 英国的民族主义很大程度上与岛国情结、对罗马帝国的继承以及后来的全球殖民霸权联系在一起。英国人可能更多地将自己视为与欧洲大陆不同的一个独立实体,而法国人则代表了欧洲大陆的另一种重要文化和政治力量。
法国民族主义的特点:革命与普遍性。 法国民族主义则与法国大革命及其推广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紧密相连,具有一种更强的“普遍性”和“文化输出”的倾向。法国人可能将自己视为欧洲文明的中心之一。
区别于中日:民族主义的“他者化”程度。 在近代中日关系中,日本的民族主义在崛起过程中,将中国作为“他者”和“亚洲盟主”的假想敌,并对其进行了征服和统治。这种以侵略和征服为基础的民族主义建构,极大地加剧了民众间的仇恨。而英法之间的民族主义更多是在国家竞争和利益对抗的框架下展开,虽然存在“我族优越感”的成分,但并未发展到以种族灭绝或大规模奴役为目标的程度。

5. 社会结构与民众意识的演变

贵族阶层的缓冲作用。 在早期,英法战争的决策层和参与者多为贵族。虽然贵族之间存在敌对,但他们同样属于一个国际化的欧洲贵族阶层,在社交和婚姻上有一定的交集。这种阶层内部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冲普通民众的仇恨。
大众媒体与信息传播的差异。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媒体在塑造民众认知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英法两国作为西方民主国家,虽然媒体也存在偏颇,但整体而言,信息传播的自由度和多元性相对较高。相比之下,在某些历史时期,中日两国的部分媒体和宣传机器可能会被用于煽动民族情绪,加剧仇恨。
教育体系与历史叙事的塑造。 两国的教育体系在历史叙事上,虽然各有侧重,但整体上对历史的解读相对更加多元和辩证,尤其是在近几十年,两国都有反思战争历史的趋势。而中国在抗日战争的教育中,将日本侵略者描绘成“非人化”的敌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激发民众的抵抗意志,但也可能加深了对整个民族的仇恨。

总结来说,英法两国虽然经历了漫长而残酷的战争,但民众之间未能形成像中日之间那样根深蒂固的仇恨,主要归结于以下几点:

历史记忆的性质不同: 英法战争更多是封建王朝和国家利益的争夺,而中日战争(尤其是近代)包含着深刻的民族压迫和创伤记忆。
文化认同的共通性: 英法同属欧洲文化圈,文化交流和影响长期存在。
政治格局的演变: 国际政治的均势和合作策略有助于淡化敌意。
民族主义构建的差异: 两国民族主义的生成和发展方式,并未导向极端的“他者化”和仇恨煽动。
社会结构与信息传播: 早期贵族阶层的缓冲作用和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相对自由度,都有助于减缓仇恨的积累。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英法两国人民之间就没有隔阂或负面看法,但与中国民众对日本的复杂情感相比,这种“仇恨”的烈度和普遍性是截然不同的。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考察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民族关系是如何被塑造和演变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法国的商店,如果开口用Hello来打招呼,很多店员都挺冷漠的。但用Bonjour来打招呼,他们就会很热情。

而在英国的商店,用Hello来打招呼他们就挺冷漠的。但用Bonjour来打招呼的话……

他们完全是看智障一样的眼神看你。

user avatar

你学多点英语就懂了


French leave 不辞而别,(当兵)开小差

(法语说法是 filer à l'anglaise ,意思是:take English leave)


pardon my French 不好意思,我说脏话了


英语里管TT叫French letter,法语管TT叫English cap


英语里梅毒叫French disease,法语对应maladie anglaise(英国病)


其他的还有很多

French postcards 全果半果的色情图片

french frog 法国佬

six-weeker 法国人(二战法国坚持了6周)


加一个段子吧

Why wasn’t Jesus born in French?
– God couldn’t find three wise men and a virgin.

user avatar

谁告诉你中日民众互相仇视的?是字幕组,是北海道泡澡的中国消费者,是akb48的人民币金主,还是天天用中国元素的漫画家?或者是满嘴棒子面味的福原爱?

哪怕在知乎上,我也没看出日本人比东北、河南、苏北、上海、广东、潮汕、北京、成都、重庆……人更拉仇恨。不喜欢中国人的日本人,难道就更喜欢关东(西)人?

据我所知,上次反日游行,最倒霉的人是中国籍。中国也曾有一个渲染中日两国民众互相仇恨,自己却积极勾结日本军阀的政府——南京国民党政府。

最高指示:

中国人民同日本大多数人民历来是友好的,战后友好关系还有发展;就是同自由民主党的政府,同垄断资本的关系还不成,还要等候。要分清同日本人民的关系和同日本政府的关系,两者是有区别的。同日本政府的关系也有不同,有所谓主流派和反主流派,他们不完全一致。

最近总工会代表团去日本访问了。我们民间来往、交流是很好的,可以增进了解,相互交换意见,交流经验。贸易已经订了些民间合同,大的买卖也开始做了些。我们有煤、盐、铁矿、大豆,可以同日本交换些东西。中日两国很近,运费也便宜。

user avatar

你可知为啥黑法的段子最多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