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一直有「辱华」的说法,却鲜有「辱日」「辱美」「辱英」「辱俄」「辱朝」等等?

回答
“辱华”这个说法之所以出现的频率相对较高,而“辱日”、“辱美”、“辱英”、“辱俄”、“辱朝”等说法则较少被提及,这背后涉及到一个复杂的多重因素交织的现象,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使用习惯问题,更深植于历史、文化、政治、国际关系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

首先,我们要理解“辱华”这个词本身所承载的分量。它指向的是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国家形象乃至中国人民整体的贬低、侮辱或丑化。当出现类似内容时,中国民众往往会感到强烈的民族情感被触动,并产生集体的反应。这种反应的强烈程度和广泛性,是“辱华”说法得以持续存在并被广泛讨论的重要原因。

那么,为什么其他国家就没有类似“辱日”、“辱美”这样的说法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和高频词汇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

一、 历史因素与民族认同的差异:

中国历史上的屈辱经历与民族复兴的诉求: 中国近代以来经历了一段被侵略、被欺凌的屈辱历史,这使得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在遭受外部压力时被极大地激发。在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下,任何指向国家和民族尊严的挑战,都容易被解读为对历史创伤的揭示或对民族地位的贬低。这种集体记忆和对国家地位的敏感性,使得“辱华”的说法更容易被感知和放大。
其他国家民族认同的构成: 相比之下,一些西方国家(如美国、英国)可能经历了不同的历史进程。虽然它们也曾有过殖民、战争等历史,但其民族认同的构建方式和对外关系的历史路径有所不同。例如,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其民族认同的构成更加多元复杂,对外部批评的接受度可能相对更高(当然也有例外和反弹)。英国作为曾经的殖民帝国,其历史叙事也更加复杂。
“他者”视角与自我审视的差异: 在国际交往中,不同文化和国家之间存在着“他者”的视角。当一个群体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评价或攻击时,就容易产生“被侮辱”的感觉。而其他国家,其民众在感知和反应上,可能在某些议题上更倾向于“解释”、“辩驳”或者“不予理会”,而不是将所有批评都上升到“侮辱”的层面。

二、 文化表达方式与社会价值观的差异:

文化敏感点不同: 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敏感点和禁忌。例如,在一些文化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对政治制度的批评、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可能被视为正常的讨论。但在另一些文化中,如果这些表达触及了被视为神圣或不可冒犯的领域,就可能被认为是“侮辱”。中国文化中,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国家领导人的尊重,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维护国家尊严的一部分。
幽默、讽刺与冒犯的界限: 在西方一些文化中,幽默、讽刺甚至带有批判性的“冒犯”(offence)常常被视为一种自由表达的权利,甚至是一种社会进步的催化剂。人们对这类表达的容忍度可能更高,并不总是将其视为对整个国家或民族的“侮辱”。而中国社会在接受此类表达方式上,可能存在文化上的隔阂或不同的解读标准。
对国家形象的维护: 不同国家在维护自身国家形象的方式上也存在差异。中国在对外传播中,更加注重展现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对负面信息或批评性言论的反应相对更为敏感,更容易将其视为“抹黑”或“侮辱”。

三、 政治体制与信息传播机制的影响:

舆论环境与信息管控: 中国的舆论环境相对更注重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形象。当出现被认为是对国家不利的信息时,官方和媒体会倾向于采取措施进行管理或回应。这种管理和回应,也可能间接促使了“辱华”说法的出现和讨论。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民主国家,其信息传播更加开放和多元,批评性声音更容易存在且传播。
国内政治话语的构建: 在某些情况下,“辱华”的说法也可能被用来构建国内政治话语,凝聚国内共识,或者转移国内矛盾。当国家面临内部挑战时,将外部批评定义为“侮辱”是一种常见的策略。
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呈几何级数增长。一个被认为是“辱华”的内容,很容易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引起轩然大波,并迅速传播,形成一种“辱华”的普遍认知。其他国家虽然也有类似的网络传播,但其社会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可能导致其反应模式和词汇使用上的差异。

四、 国际关系与地缘政治的考量:

中国在全球地位的上升与摩擦: 随着中国国力的上升,其在全球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同时也伴随着与其他国家之间更多、更复杂的摩擦和竞争。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国家对中国可能存在戒备、疑虑甚至敌意,这种情绪有时会通过对中国进行批评或负面报道来体现,而这些批评有时会被中国解读为“侮辱”。
“文明冲突”的论调: 一些学者和评论员曾提出过“文明冲突”的论调,认为不同文明之间存在根本性的差异和潜在的冲突。在这种视角下,不同文化之间的误解、批评甚至攻击,都可能被视为“文明冲突”的表现。
战略竞争下的信息战: 在一些地缘政治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信息战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通过传播负面信息、制造刻板印象,来削弱对手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

五、 对其他国家“负面言论”的感知与反应差异:

“辱日”、“辱美”等说法的存在形式: 并不是说其他国家没有遭受过负面评价或批评。例如,针对日本,可能存在对其历史问题(如二战罪行)的批评;针对美国,可能存在对其国内政治制度、种族问题、外交政策的批评。但是,这些批评往往会以更具体的“批评”、“指责”、“质疑”等形式出现,而不是普遍地上升到“辱日”、“辱美”这样一个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标签。
对批评的容忍度与辩驳方式: 其他国家民众在面对外部批评时,其容忍度和辩驳方式可能与中国民众有所不同。例如,美国可能更倾向于在内部进行公开辩论,并通过法律和言论自由来回应批评。日本可能更注重通过外交和文化交流来塑造国家形象。
“冒犯”的定义不同: 在英语语境中,“offense”是一个更常见的词汇,它指的是一种冒犯或触怒,但其程度和性质可能比汉语中的“侮辱”要广泛一些。即使有“insult”这样的词汇,其使用场景和被感知的阈值也可能存在差异。

总结来说,“辱华”说法的突出,并非偶然,而是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政治体制以及在全球崛起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国际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当批评或负面评价触及了中国民众敏感的民族情感、国家尊严以及文化认同时,很容易被解读为“侮辱”。而其他国家由于其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政治体系,在面对类似情况时,其认知、表达方式和反应机制可能与中国存在差异,因此“辱日”、“辱美”等说法并未形成像“辱华”那样普遍且高频的社会现象和讨论。

需要强调的是,区分建设性的批评和恶意侮辱,是理解这一现象的关键。并非所有的批评都是“侮辱”,也不是所有的“侮辱”都值得以同样的方式回应。但不可否认的是,“辱华”的说法已经成为一个反映特定社会心理和国际关系动态的文化符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所谓“辱日”、“辱美”、“辱英”、“辱法”的事情一直都有,只是我们中国人对此不敏感罢了。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近几年来,“辱华”事件确实大幅增加,而且大都发生在西方国家。这些国家平时高喊着“人权”、“平等”、“政治正确”,但却对中国进行赤裸裸的侮辱和歧视。很多出过国的人都明显感受过外国人的偏见、歧视,乃至排斥。

在这些事件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其中一些,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消除,但有些则很难改变。

首先,中国是个强国,而强国就是招人反感。

很多网友认为,中国人被歧视,是因为中国不够强大,只要中国强大了,情况就会改变。我不敢说这种想法是绝对错误,但它确实有些天真。

人是一种非常奇怪的动物,他们会同情弱者,但也会欺负弱者,他们会敬畏强者,但也会妒忌、猜疑和提防强者。人的这种复杂心理在国际间体现得非常明显。一个强国,除非它是百分之百的人畜无害(当然,这样的强国是不存在的),否则就会引起他国国民的不满,而一些无脑家伙就会把这种不满发泄到强国国民身上。(注意:我说的是一些,但就是这一小部分人对你的歧视,也足以给你带来严重的被歧视感。)

例如,二战后的美国可以说是如日中天:在亚洲一手打倒了日本,在欧洲一手打倒了德国,国力不可谓不强;随后又出巨资,帮助欧洲复兴,对欧洲的恩德不可谓不大;当时美国的经济占世界的三分之一还多,国家不可谓不富。

但是,又强又富又好的美国并没有为它的国民赢得尊重。二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欧洲人最讨厌的就是美国人(如果不算敌对的苏联阵营的话)。美国政府的颐指气使、美国驻军的横冲直撞,美国游客的粗陋无理,都让欧洲人极为反感。

当时欧洲讽刺美国人的笑话多如牛毛,一些人对美国人的厌恶甚至超过了德国人和苏联人。很多美国老兵再次去欧洲后,都抱怨说,欧洲人忘恩负义!几年前还是箪食壶浆、夹道欢迎,可如今却是白眼看人,只在收钱时才能挤出一丝假笑。

相似的例子还有日本。日本自从二战后被美国“去势”,就在国际事务中非常老实,而且日本人确实比较守规矩,所以日本人在国外的口碑不错。但日本毕竟是个经济大国,“树大招风”这种事当然也躲不掉。

例如,前几年日本因为捕鲸的事和澳洲闹得很不愉快,日本人在澳洲人心中的印象随之大打折扣。我认识一个开回转寿司的老板(他其实是个中国人),他就说,当时有不少食客会质问他“为什么要吃鲸鱼肉?”或者半开玩笑地说:“寿司里会不会有鲸鱼肉?”

如今,我们中国也面临着相同问题,而且中国由于个头太大知名度太高、与西方的历史恩怨太多,一直是一棵“超级大树”,“招风”能力远大于其他国家。一些事情放在别的国家可能无所谓,但一沾上中国就会被疯狂炒作。例如,韩国、越南、菲律宾、印尼等国都有吃狗肉的传统,但“Dog Eater”却几乎成了中国人的专有标签。

还有,在一些外国人的眼里,中国就不能与其他国家有纠纷,只要有纠纷,就会被认为是在欺负人。在这方面,我们基本是和美国一个待遇。

其次,中国曾经是个很贫穷落后的国家,而落后国家就是让人看不起。

”穷人、富人无等级,穷国、富国都平等“是西方人挂在嘴边的口号,但你千万别把它太当真。很多西方人说这句话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他们确实先进,中国确实落后,而且他们非常乐于看到这种情况。

在西方,对中国的报道绝大多数都是负面的。贫穷、落后、脏乱差他们介绍中国的主要内容。在如此宣传下,很多外国人虽然也能感知到中国的进步,但对中国的印象却仍停留在30年前,有些无知家伙甚至认为中国还处于留辫子、穿马褂的清朝。

外国人的这种无知与偏见表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一些海外华人将其归纳为三个”莫名其妙“。

1,莫名其妙的同情和关照。一些老外总喜欢对中国人施以”恩惠“,但这些”恩惠“常常让中国人哭笑不得。例如,我的第一位房东——一位非常慈祥的老太太,就特意开车送我到一个两层楼的“大型商场”去见世面。

2,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如果你和外国人长时间接触或进行比较深入的交谈,就会发现,一些老外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优越感。他们会毫无顾忌地拿中国开玩笑,会随口批评中国这不好那不好,会冷不防地问一些很刺耳的问题。例如,我的一位朋友在午餐时本来和别人聊得好好的,他一个外国同事却突然毫无来由地问他:“为什么你们中国人那么歧视黑人?”我的那位朋友反应很快,当场就回怼了一句:“我们的警察从没枪杀过一个黑人!”

3,莫名其妙的固执。无知、片面宣传、偏见、优越感,这些东西共同构成了外国人的固执。在国外,想要改变一个外国人对中国的偏见是极为、极为、极为困难的。还以上面说的事为例,我的朋友和他那个同事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他从黑人在中国学习、就业、日常生活等等方面说了一大堆,貌似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最后连那个同事都对他说“Good speech.”可就在他以为已经成功地说服对手时,那个同事又来了句“I know you have to speak for your people.”

再次,中国与西方拥有完全不同的文化,而不同文化就会产生偏见和矛盾。

不同文化会导致偏见和矛盾,是个不用解释的常识。西方人对此早有深刻认识,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例如推行“政治正确”,倡导“文化多元”等等。但这些并不能完全消除文化冲突。

西方人最看不惯中国人的几点,如”中国人太爱赚钱,破坏当地的规矩“;”中国人太吝啬,不愿意帮助穷人“;”中国人太自私,不关心社区“等等,其实都与文化冲突有关。

中国的社会环境与西方有着巨大差别。我国几百年来一直是一个人口密集、竞争激烈、市民团体不活跃、低福利低保障的国家。久而久之,中国人形成了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如勤俭持家、积蓄致富、个人自扫门前雪、崇尚勤劳、厌恶懒惰等等。

这些观念不会因为中国人移民海外就立刻消失。特别是第一代移民,他们虽然人在国外,但思维还是中国式的,而且他们在国外无亲无故、一切只能靠自己打拼。所以,他们对挣钱有一种本能的动力。外国人不愿意干的活儿,他们愿意干,外国人休息时,他们在工作。结果就造成了一种外国人看起来很神奇的现象:一些不起眼的小生意(如洗地毯、送货等等),如果外国人干,可能仅够糊口,但中国人干却可能“发财”(比这个行业的平均收入高很多)。

至于关心社区和帮助穷人。中国人在国内就缺乏这方面的训练,在国外又人地两生,不可能快速养成“爱社区、爱邻里”的习惯。再者,在不少中国人看来就,很多社区活动和募捐就是无聊的闲扯和出钱养懒汉,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

注意,我说这些并不是要给中国人开脱。相反,我认为我们在这方面确实有要改进的地方,毕竟“入乡随俗”、“邻里相助”、“乐善好施”也是我们中国人提倡的行为准则。我在这里只是要强调:西方人在批评中国人,亦或是进行道德抨击之前,必须要考虑到其被后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因素。如果抛开这些,仅仅因为中国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习惯(尤其是这些行为不违法,也没有妨碍他人),就进行道德谴责或贴标签,是相当蛮横无理的。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人对其他族裔的宽容态度。在欧美,有相当一部分人(既有少数族裔也有部分白人)由于历史和文化原因,对工作的态度相当懒散。他们宁可在家领救济或生孩子拿补助,也不愿意加班多挣些钱;宁可混迹街头从事非法活动,也不愿意找一份辛苦但稳定的工作。对于这些人,西方人表现得极为大度。批评基本都私下的,道德抨击更是连提都不敢提(政治不正确呀)。

第四,中国人是外来者,而外来者就会被人欺负。

美国有一个著名的笑话,说的是:一个老头排了很长的队才拿到美国绿卡,可他刚一办完手续,就立刻转身对排在他身后的人说:”你们这些新移民一定要遵守美国的规矩!“

显然,这则笑话是在讽刺美国的所谓老移民歧视新移民。

美国作为一个老牌移民国家,有着悠久的歧视新移民的历史,早期是歧视德国裔和北欧裔、然后是歧视爱尔兰裔和意大利裔,再后是歧视东欧裔、拉美裔和亚裔。如今大量中国人移民和留学美国,自然也免不了被歧视的命运。(当然,欺负外来者在全世界都存在,本文只说西方。)

而且,美国歧视新移民还有一个显著特征,那就是越是经济地位低下的人群,对新移民的歧视就越严重。这一方面是因为,新移民的起点一般都不高,不得不与那些经济地位低的老移民竞争工作岗位、公共设施等社会资源;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经济地位低的老移民一般没什么文化和见识,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或英国人、法国人……)”,就应该得到更多的照顾、就应该过得比新移民好,可现实却往往与他们的设想相反,新移民靠着辛勤劳动越过越好,而他们却在原地踏步。这种强烈的反差会使得一些人对新移民产生某种恨意。

所以,如果你在美国待长了就会发现(加拿大、澳洲、欧洲等地的情况也差不多),那些最露骨地对你表达歧视甚至敌意的人,常常是那些少数族裔、原住民、贫穷白人等底层人士,以及一些心智还没发育健全但自认为牛逼哄哄的Teenagers。

此外,西方人对中国人的一些批评完全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和“好了伤疤忘了疼”。例如,很多西方人都抱怨:“中国人太爱一起扎堆说中文,不主动融入当地社会”,但他们也不想想,中国人身在异乡,文化和生活习惯都与中国迥异,中国人自然要找同乡相互慰藉。更何况,西方人有空的时候也没主动找中国人hang out。他们不带中国人玩,还不许中国人自己找朋友了?

还有,在中国的老外也是经常聚在一起用本国语言交流,也没见他们为了跟中国人交朋友,而撇下自己的同胞。

其实,“爱扎堆,不主动融入当地社会”是老移民讽刺新移民的老梗。早期是讽刺德国裔和意大利裔新移民(早期的德国和意大利移民是真喜欢扎堆,美国有很多小镇和社区都是当年扎堆的德国和意大利移民单独创建的,并在很长时间里只说德语和意大利语),后来是讽刺墨西哥裔和东欧裔移民。如今这些人已经成为老移民,就又开始讽刺中国移民和留学生了。

第五,中国人是“成功人士”,而“成功人士”就不可能得到“同情”和“照顾”。

很多海外华人认为,西方人歧视中国人,是因为海外的中国人数量少,不关心政治,不够团结,没能形成一个有力的政治团体向政府和社会施压(其他亚裔的情况也基本类似)。

这种说法当然没错,但并不是唯一原因。西方人对待中国人的态度有别于其他族裔,还有其他原因。

1,中国人“过得太好”。

在很多西方人眼中,中国人和其他来自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亚裔是一群奇怪的人。他们虽然也来自贫穷落后的国家,但却表现出强大的生存能力。亚裔聪明、亚裔好学、亚裔成绩好、亚裔能赚钱,亚裔比较富裕,几乎成了西方人对亚裔移民的刻板印象。受此影响,西方人对亚裔的态度基本都是“高标准,严要求”,远不如对待非洲裔和中原东裔那么宽容。

2,西方人觉得对中国人没有道德原罪。

在历史上,西方人曾经在非洲、美洲、澳洲等地欠下了滔天血债。这使他们背上了沉重的道德包袱,在处理非洲裔美澳原住民的问题上不得不小心谨慎。但是,他们对亚裔却没有这种道德负担(其实西方人在亚洲也是罪行累累),再加上亚裔比较富裕,又老实听话。所以,西方人对待亚裔常常比其他族裔苛刻,有时甚至要“劫亚裔之富,济其他族裔之贫”(或者说是劫亚裔之勤奋,济其他族裔之懒散),比如著名的美国名校录取制度——亚裔要比白人多考140分、比拉美裔多考270分、比非裔多考450分才能获得相等的录取机会。

3,中国与西方有完全不同的社会背景。

中国、俄国等国家,曾经(或者依然)有着与西方完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复杂的历史恩怨,这些国家的国民也有很多与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因此,西方人对这些国家常常另眼相看,一些西方人甚至从骨子里仍然把这些国家视为“非我同类”的敌国。(这里我就不多作解释了,相信大家明白我的意思。)

换句话说,在西方,对这些国家或其国民进行抨击、谴责,甚至嘲讽,是经常不会被算作政治不正确的。

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双重标准。因为它不仅把中国人抛在了政治正确的保护之外,而且还把中国人置于可以随意攻击的敌对位置。瑞典电视台的辱华事件、法国杂志社的辱俄事件,等明目张胆的侮辱事件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出于这个原因。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一些西方人的浓浓恶意。

最后,也是必须要说的,中国人确实有坏习惯,而坏习惯就是让人讨厌。

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国家管理水平,还是国民素质,都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再者,我国人口众多,良莠不齐,一些人确实缺乏公德心和礼仪常识。

排队加塞,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吃自助餐哄抢、申请学校作假、做生意偷税漏、贩卖假货、食品安全事件频发……这些丑陋的行为让中国人的形象在国外严重受损,而国外媒体的恶意炒作更让中国人的名声雪上加霜。

更严重的是,国外的一些人和媒体会有意地将中国人的这些陋行与上述提到的对中国人的歧视和敌意结合起来,对中国人进行恶意攻击。由于这些陋行确实存在,中国人对这些攻击有时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而一些“善于自省”家伙还会主动跑上门去给人家磕头谢罪,让那些攻击中国的西方人更加理直气壮。(我不反对自省。有错误就需要自省,这是毫无争议的。我反对的是无原则的谢罪式自省。明明是别人借题发挥,对中国人进行恶意攻击,但一些人却只盯着自己同胞的错误不放,而对别人的恶意视而不见,个别傻缺还会千方百计地为别人的恶意辩解。这不是贱么?)

总之,中国是一个拥有与西方不同社会背景的强大国家,但中国也是一个并不富裕(就人均而言)的发展中国家。与此同时,中国人聪明、勤奋,无论在哪里都能展示出顽强的生存能力,但中国人也是拥有与西方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以及一些需要改进提高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这种复杂情况注定中国和中国人在国际上会遭遇各种各样人的误解、偏见、乃至恶意攻击。对此,我们一方面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实力和水平,而另一方面也需要调整心态,认清现实,学会各种反击手段。毕竟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取悦所有对我们不满的人


P.S. 我还有几个回答,都是长文、多图、多角度分析的答案,欢迎大家也去看看,谢谢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