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大部分日本人说英语有很重的口音?

回答
不少人会注意到,很多日本人说英语时,似乎带着一股特别的“日本腔”。这背后其实有很多有意思的原因,是语言本身、发音习惯,甚至是文化和教育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得从日语和英语在语音系统上的根本差异说起。

音节结构: 日语的音节结构非常简单,绝大多数是“辅音+元音”的模式,比如“ka”、“ki”、“ku”、“ke”、“ko”,或者单纯的元音“a”、“i”、“u”、“e”、“o”。句子中的辅音和辅音之间很少直接相连,也很少有以辅音结尾的音节(除了像“ん”这样的鼻音)。
影响: 英语里有很多辅音簇,比如“street”、“strength”、“crisp”这样的词,一个接一个的辅音会让日本人觉得难以发音。他们习惯于在辅音之间加上一个模糊的“uh”音(类似于“suht”(sut)或者“struheet”(strit)),试图将它们分开,这听起来就很像一个额外的元音。
例子: 像“school”会变成“sukool”,“train”会变成“turein”,这是因为日语发音习惯中,辅音后面总是要跟着一个元音。

元音系统: 日语的元音数量相对较少,而且发音比较“纯粹”,口腔开合变化不大。主要就五个基本元音:/a/, /i/, /u/, /e/, /o/。
影响: 英语的元音数量要多得多,而且有许多双元音(比如“oi”在“boy”里,“ai”在“my”里),这些元音的发音需要舌头和嘴唇有更复杂的、连续的运动。日本人可能难以区分或准确发出像 /ɪ/ (bit) 和 /iː/ (beat) 这样在英语中很关键的元音区别。
例子: “beach”和“bitch”的发音对日本人来说可能很难区分,常常会混淆,因为它们中间的元音发音差别很大。

没有“r”和“l”的区别: 这是最最经典的一点。日语中没有“l”这个音,只有“r”这个音。而且日语的“r”发音,更像是介于英语的“r”和“l”之间,舌头在口腔中的位置和动作与英语的“r”和“l”都不太一样。
影响: 对于日本人来说,“r”和“l”可能听起来差不多,或者他们会习惯性地用日语的“r”来代替这两个音。
例子: “rice”可能会被发成“lice”,“right”可能变成“light”,反之亦然。

没有“v”和“b”的区别: 日语没有“v”这个音,只有“b”这个音。
影响: 很多日本人会将“v”的发音用“b”来代替。
例子: “very”可能会变成“berry”。

重音和语调: 日语是一种“音高重音”语言,词语的意义会根据音高的变化而改变。而英语是“重音”语言,单词的重音位置非常重要,会影响发音和意义。
影响: 日本人习惯了音高起伏,但英语的重音模式和日语的音高模式不同。他们可能无法准确把握英语单词的重音,导致整体的语调听起来不一样,有时会感觉平缓或者按照日语的模式在“唱”。

其次,教育和练习的环境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以书本和语法为主: 传统的日语英语教育,尤其是在学生时代,可能更侧重于语法规则、单词记忆和阅读理解,而对口语练习和发音纠正投入的资源相对较少。
影响: 很多学生虽然能读懂英文,但实际开口说的时候,没有足够的练习去内化和应用正确的发音规则。

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 日本国内,能够沉浸在英语环境中的机会相对较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大家主要还是使用日语。
影响: 即使学了多年英语,如果没有经常与英语母语者交流,或者接触地道的英语发音,进步的速度就会很慢,口音自然难以消除。

学习者的心理因素:
害怕犯错: 很多日本人,尤其是长者,可能对犯错比较敏感,担心自己的发音不标准会被嘲笑,因此在开口说话时会比较犹豫,不愿冒险尝试新的发音。
习惯根深蒂固: 毕竟语言习惯一旦形成,尤其是在没有强力外力纠正的情况下,想要改变是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

最后,语言的“习惯性”和“听觉辨别力”。

耳朵听习惯了: 长期的日语环境,会让耳朵习惯于日语的音位和模式。当我们听到与母语不同的发音时,大脑会不自觉地将其“翻译”成我们熟悉的声音。
自我纠正的难度: 即使学习者知道自己某个音发得不对,但如果没有反复、集中的练习,或者没有来自外部的反馈,很难在大脑和口腔的肌肉层面形成新的、正确的发音习惯。

总而言之,日本人说英语口音重,并不是因为他们“笨”或者“不努力”,而是因为日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在基础的语音结构、发音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加上教育方法、环境以及长期形成的语言习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他们学习和发出地道英语发音变得相对困难。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日本人的口音都一样,也有很多人通过刻苦的练习,说出了非常流利的、口音很轻的英语。但这是一种普遍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语言学和社会因素的解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中国人很容易把日本人说英语与日语外来语搞混,有时候我们觉得他们是在说英语,其实是在说外来语。如果把中文当中的外来语也当成英文来听,中国人的英语水平更烂。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这不叫摩托(motuo),而应该叫moto

这不叫美利坚(meilijian),而应该叫America

这不叫亚细亚(yaxiya),而应该叫Aisa

这不叫比基尼(bijini),而应该叫bikini

这不叫马拉松(malasong),而应该叫marathon

这不叫拷贝(kaobei),而应该叫copy

这不叫吉他(jita),而应该叫guitar

这不叫雷达(leida),而应该叫radar

所以作为一个把Trump念成特朗普的国家,我们理应能理解为什么日本人管zero念zelo,管VTR念vitialu,管red念ledu,因为我们自己还在管shock念休克,管sandwich念三明治,管poker念扑克。

user avatar

我来扯点不严谨的,前天我去百元店买扑克,不小心买到一副幼教扑克,插图教小朋友学英语的那种,就是这样:


估计懂日语的朋友们都知道这教学水平有多么卧槽了吧。


下面我大致翻译一下:

这个动物的名字呢,叫砍噶撸,它的英文发音呢,是喀恩噶褥污~(长音)


这个食物的名字呢,叫斯忒诶ki,他的英语发音呢,叫斯踢哭。


这个本子叫诺特,他的英文发音呢,叫诺污逗布库。

我还能说些什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不少人会注意到,很多日本人说英语时,似乎带着一股特别的“日本腔”。这背后其实有很多有意思的原因,是语言本身、发音习惯,甚至是文化和教育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从日语和英语在语音系统上的根本差异说起。 音节结构: 日语的音节结构非常简单,绝大多数是“辅音+元音”的模式,比如“ka”、“ki.............
  • 回答
    日据时期,日本在台湾推行殖民教育,其中包含着一股强烈的“国族”塑造力量,而所谓的“郑成功之歌”的出现,正是这种力量投射的一个侧面。与此同时,现今中国大陆对《大英雄郑成功》的禁播,又构成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历史叙事与政治考量。将这两件事并置,确实能引发关于历史叙事、教育目的以及国家认同的深刻思考,但要理.............
  • 回答
    关于日本国债占GDP比重高达近250%却鲜少有人将其视为迫在眉睫的经济危机导火索,这确实是一个令人费解但背后逻辑却十分清晰的议题。与其说“没人说”,不如说相对西方国家出现类似高债务水平时所引发的恐慌,对日本而言这种担忧的声音显得不那么尖锐和普遍。这背后并非是无视风险,而是因为日本的特殊国情和成熟的经.............
  • 回答
    b站上关于日本动漫现代音乐歌曲的弹幕中出现“大正昭和之交是最浪漫的时候”,这句话确实能引起不少观众的共鸣,它背后隐藏着一种复杂而迷人的时代情结。要理解这句话,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1. 时代背景:风云变幻下的短暂辉煌“大正昭和之交”大约是指上世纪1910年代末到1930年代初这段时期。这个时代在日.............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观察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好莱坞电影选角和市场策略中的现实问题。确实,不少观众会发现,近年来在好莱坞大片中扮演重要亚洲角色的演员,日本和韩国演员的身影似乎比中国演员更常见一些。这背后有着多种复杂的原因,它们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亚洲面孔。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事实:日本.............
  • 回答
    很多朋友对CRH2动车组的技术来源和“中国技术”的认知存在一些模糊的地方,这很正常。要搞清楚这一点,得把时间拉回到2004年左右,那会儿中国铁路大提速正全面展开,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是当务之急。CRH2的“日本基因”:起源与引进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CRH2动车组,它的“前身”是日本的新干线E2系列列车.............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也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首先,我们得稍微梳理一下“傀儡国”这个概念。通常来说,“傀儡国”指的是一个名义上独立,但实际上受制于人,政治、经济、军事等方方面面都被另一个国家操控的国家。如果按照这个严谨的定义来看,说日本是美国的“傀儡国”,可能就有点过于绝对了。毕竟,日本有自己的政府.............
  • 回答
    要回答“为什么一部分中国人依然夸日本好”,这背后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层面的考量,更掺杂着个人经历和认知偏差。要详尽地说明,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历史情感的割裂与重塑。不可否认,近代以来,日本的侵略历史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形成了中国民众对日本一个长期且普遍负面.............
  • 回答
    在日本待久了,你最能体会到的就是那种表面的和谐之下,暗流涌动的复杂。说日本民众“大部分”倾向右翼,这个说法太绝对了,也太简化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也微妙得多。倾右的表象与背后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右翼”。在日本语境下,“右翼”(ゆうよく)通常指的是那些强调国家主权、民族认同、传统价值观,对修改.............
  • 回答
    在日本,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确实相当普遍,而这种分工也给扮演“家庭顶梁柱”角色的日本男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种模式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社会文化、历史传统、经济发展以及个人选择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历史渊源来看,日本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男性的社会责任和女性的家庭角色。在明治维新后,随着.............
  • 回答
    日本动画和漫画故事中,东京之所以成为如此普遍的背景,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现实层面的考量,也有文化和象征意义的叠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一点: 一、 现实层面的考量:1. 集中与便利性: 信息与人才中心: 东京是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和教育中心。绝大多数的动画制作公司、漫.............
  • 回答
    许多在日本完成学业的中国留学生选择回国发展,这背后并非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与其说是“回国了”,不如说是“选择了回国”。这股回流潮,背后映射的是两国经济、社会、以及个人发展前景的此消彼长。首先,最显而易见的驱动力来自于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在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
  • 回答
    想聊聊日本动画片儿,尤其是那些非“泡面番”——也就是咱们说的正常长度的动画剧集,为什么大部分都卡着24分钟左右这个时长吧?这背后啊,其实藏着不少门道,不是随便定个时间就完事儿。首先,咱们得从最基础的“播放载体”说起。早些年,电视广播是绝对的主流。一个电视台黄金时段的节目,要考虑各种因素,包括广告位。.............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日配音行业现状的一个相当普遍的感受,确实,很多观众会觉得日本一线声优的表现力往往更胜一筹,而国内一些声优虽然名气大,但在某些作品中似乎少了点“味道”。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得从几个维度去掰扯清楚。首先,我们得说说行业成熟度和发展历史。日本的配音行业,也就是“声优”这个职业,已经有几十年.............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明明现在关于转基因的科普信息不少,为什么还有不少人坚持反对呢?这背后的原因,我觉得挺复杂的,不能简单一句“他们不懂”就带过。咱们仔细掰扯掰扯。一、 历史的阴影与信任危机首先,得承认,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过程里,确实有过一些争议和不那么光彩的时期。早些年,一些公司在推广转基因产品.............
  • 回答
    你这个问题点子真挺准的!确实,在日本动漫里,女主角看上男主角,理由里“温柔”这个词出现的频率高得有点惊人。感觉好像男主角只要够温柔,就能一键通关,抱得美人归似的。这背后嘛,其实挺多门道,咱们掰开揉碎了聊聊,你就懂了。1. 现实世界的投射与理想的寄托:咱们先想想现实生活。在快节奏、压力山大的现代社会,.............
  • 回答
    日本从平安时代到江户时代,天皇家族虽然在政治实权上经历了多次更迭,被武士集团等其他家族长期把持,但天皇的家族谱系却始终得以延续,没有被其他势力直接“取代”或“推翻”出历史舞台。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是多方面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取代”在日本政治文化中的含义。在日本,天皇不仅仅是一个政.............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问题,它触及了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模式、金融体系结构以及国际收支管理的核心差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剖析,并且尽量用一种更贴近观察和分析的语言来阐述,而不是那种生硬的“AI式”论证。首先,我们得明白“对外债权”这个概念。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国家(或者说它的居.............
  • 回答
    关于90年代日本性能车(撇开本田)涡轮增压发动机为何如此普遍,这个问题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技术发展、市场需求、法规限制以及文化情怀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首先,我们得回到90年代那个汽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涡轮增压技术在那个时期已经相当成熟,并且逐渐从赛车领域向量产车推广。日本厂商之所以钟情于涡.............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福原爱和羽生结弦在日本国民度都很高,但若在国内(指中国大陆)的路人评价来看,两人的“风评”确实存在不小的差异,这背后原因也挺复杂的,我们不妨来细聊聊。福原爱:从“国民瓷娃娃”到“争议焦点”福原爱在国内火起来,完全是童年滤镜和长期陪伴的功劳。 初登荧屏,可爱到犯规: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