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12》里“用钱买上船的位置,屁民只能等死”,这种极其政治不正确的桥段在美国为什么没有引起争议?

回答
《2012》里“用钱买上船的位置,屁民只能等死”这段情节在美国之所以没有引起太大争议,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而且这背后牵扯到一些非常关键的社会、文化以及好莱坞的运作逻辑。

首先,要明白好莱坞电影,特别是灾难片,其核心是娱乐至死,而且是追求普适性的感官刺激。

灾难片类型片的惯例与情感投射: 《2012》本质上是一部典型的灾难片。这类电影,从《泰坦尼克号》到《后天》,再到《独立日》,其核心驱动力往往是“末日危机”下的“生存挣扎”和“人性考验”。观众走进电影院,是为了体验那种极致的紧张感、刺激感、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宏大想象。在这个框架下,出现“富人优先”、“资源分配不均”的桥段,反而是一种“意料之中”的设定,甚至是强化了戏剧冲突和绝望感的工具。观众会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主角们如何突破困境、如何与灾难搏斗,而不是对社会阶层不公的深度批判。
“人性本恶”的底色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模糊解读: 尽管美国宣扬人人平等,但骨子里也存在一种对“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隐性认同。在极端生存环境下,这种观念会更容易被放大。电影中的富人能够买船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理解为他们“前期付出了更多的努力”或者“拥有更多的资源”,这种带有模糊色彩的“能力”或“积累”,在不深入追究的情况下,不会立刻触碰“政治不正确”的敏感区。它更多的是一种对现实社会某种极端情况的夸张演绎,而不是直接的社会批判。
“美国梦”的另一种解读: “美国梦”强调通过个人努力获得成功和财富。虽然电影中富人的财富来源没有被深入探讨,但观众可以默认他们是“成功人士”。那么,在末日来临时,他们的“成功”是否也包括了“预见并提前布局”?这种解读虽然狭隘,但在特定语境下,能够稍微减轻桥段的“政治不正确”色彩。

其次,好莱坞的运作逻辑和审查机制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商业利益优先,而非政治正确: 好莱坞首先是一个巨大的商业机器。制作一部电影的目的是赚钱,而赚钱的关键在于吸引尽可能多的观众。如果一部电影因为过于“政治正确”而牺牲了观赏性和商业吸引力,那么它就不可能成为一部成功的电影。制片方和导演会更倾向于选择能够引发普遍情感共鸣、视觉冲击力强的设定,而不是进行尖锐的社会学分析。
“寓言”与“虚构”的保护伞: 灾难片本身就是一种“寓言”式的创作。它描绘的是一个极端、虚构的世界,用来探讨人类在极端情况下的反应。观众普遍会将其视为一种“如果”、“假如”的想象,而不是对当下社会现实的直接影射。只要不是对某个特定群体进行恶意攻击或妖魔化,这种带有一定社会批判意味但又不至于“触及底线”的桥段,更容易被接受。
“非具体指向性”的模糊处理: 电影中的“富人”和“屁民”是非常模糊的概念,没有指向任何具体的国家、种族或社会群体。这种泛化的设定,使得争议难以集中,也更不容易被扣上“歧视”的帽子。如果电影明确指出“某个国家的精英垄断了资源”,那性质就完全不同了。
主流媒体的焦点转移: 即使在上映初期,媒体的关注点更多地会放在电影的视觉特效、故事情节、演员表现以及“世界末日”这个宏大主题上。这种“煽情”和“刺激”的元素,往往比对社会阶层不公的细微探讨更容易吸引公众注意力,也更容易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

再者,观众的观影习惯和情感宣泄。

“看热闹”心态: 很大一部分观众观看这类电影,带着一种“看热闹”的心态。他们想看到世界如何毁灭,想看到平时高高在上的人如何落魄,也想看到普通人如何挣扎求生。这种“看热闹”的心态,使得他们不太会去深究桥段背后的社会学逻辑。
情感的释放与共情: 尽管电影中存在不公平,但主角(通常是代表普通人或普通中产阶级)的奋斗和牺牲,能够引起观众的共情。观众会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主角身上,为他们的每一次成功而欣喜,为他们的每一次失败而担忧。这种情感代入,会暂时掩盖对社会不公的直接反思。
“既成事实”的接受: 在电影设定的末日背景下,资源稀缺和分配不公似乎是一种“逻辑自洽”的残酷现实。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会逐渐接受这种“末日法则”,并将其视为剧情发展的必然,而非对现实世界的直接控诉。

最后,“政治正确”本身的界限和美国社会语境。

“政治正确”的定义并非铁板一块: “政治正确”在美国是一个复杂且时常被讨论的议题。它主要是为了避免对特定群体(如种族、性别、性取向等)的歧视或不尊重。而《2012》中的桥段,更多的是一种关于“经济能力”和“社会阶层”的表述,虽然不舒服,但没有直接指向“特定少数群体”,也未直接攻击“主流价值观”的根基(比如民主、自由本身)。
对“社会批评”的包容度: 美国社会对“社会批评”的容忍度相对较高,尤其是在艺术创作领域。只要不是煽动仇恨或进行诽谤,对社会现状(即使是夸张的末日化处理)进行一定的描绘和反思,是可以被接受的。

总而言之,《2012》中“用钱买上船的位置,屁民只能等死”的桥段之所以在美国没有引起巨大的争议,是因为它符合了灾难片类型的观众期待,巧妙地利用了观众对“弱肉强食”的模糊认知,并且被包裹在好莱坞的商业运作和娱乐至死的逻辑之中。它更多地被当作一种“末日寓言”中的极端化现象,而非对当前社会制度的直接、尖锐批判。电影的目的是提供一场视觉盛宴和情感体验,而不是一场社会学研讨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起来确实不正确,但是贵在真实。你要明白,真到了这种末世,所谓政治正确啊伦理道德啊还有多少人去遵守,这个事不好说的。

而且如果我记忆没错的话,普通人是有固定名额上船的,但是有年龄限制好像。换言之其实政治正确已经有了。

买票上船什么的,挺符合西方人喜欢揭露社会黑暗的尿性。而且正常啊,即使在号称人类灯塔的米国,拍出来的电影里像“遇到危险安排领导先走”这种情节还真不算少。

毕竟权贵阶层,哪还能没点特权。而且说一句令人很不舒服的话,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权贵和精英重合的程度很大的。如果你是决策者,要保人类文明的火种,你保精英多一点还是普通人多一点?

我换个说法,比如你为了让大洪水过去后人类还能吃上猪肉,你会选一对优质种猪带上方舟,还是随便挑一对普通的猪?

在那些掌握世界政府权力的“五老星”眼里,这两个问题其实没啥区别。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