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精通多语言者很多,为什么朝韩间谍还会因为语言问题暴露?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意思,也很切中要害。确实,精通多门语言的人才遍地都是,尤其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懂一两门外语几乎是标配。那么,为何在隔绝森严、信息不对称的朝韩之间,语言的细微之处反而成了刺探和暴露的利器呢?这背后牵涉到几个关键因素,并非简单的一句“会说韩语就行”能够概括的。

首先,我们要明白,朝鲜和韩国虽然共享同一个民族和一种语言的根基,但由于长达七十多年的隔绝和各自独立的政治社会发展,朝鲜语和韩国语在词汇、发音、语法,甚至语言的“味道”和习惯用法上,都产生了显著的差异。这就像是同一棵树,在不同的土壤、气候和养分下生长,长出的枝叶自然会有不同的模样。

一、词汇的鸿沟:新词、外来语与政治化

新词的涌现与变迁: 韩国在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大量新概念、新技术、新事物涌入,自然催生了大量新词。与此同时,韩国的流行文化(Kpop、韩剧)也在不断刷新词汇的潮流。而朝鲜则因为其封闭的体制,词汇的更新速度较慢,且很多新事物会根据其意识形态进行“朝鲜化”改造。
举例: 韩国人日常使用的许多网络用语、英文缩写、品牌名称等,在朝鲜可能根本不存在,或者被翻译成完全不同的朝鲜语词汇。比如,韩国人习惯说的“咖啡”(커피,keopi),朝鲜则可能有更官方的说法,或者干脆使用朝鲜化的词汇。韩国人可能熟知各种社交媒体的名称和功能(如“SNS”,“INSTA”),这些在朝鲜是陌生的概念。
外来语的使用差异: 韩国在引入外来语(尤其是英语)方面非常“开放”,很多词语直接音译或意译后就融入了日常交流。而朝鲜则有更强的语言纯洁性主张,会尽量避免使用外来语,或者将其翻译成朝鲜语词汇。
举例: 韩国人可能会说“汉堡包”(햄버거,haembeogeo),朝鲜可能用其自行翻译的词汇。韩国人对各种电子产品、时尚、娱乐相关的英文词汇非常熟悉,比如“IT”、“Fashion”、“Trend”等,这些在朝鲜的普及程度和用法就大相径庭。
政治化与意识形态的烙印: 尤其关键的是,朝鲜的语言深受其意识形态的影响。很多词汇的使用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阶级划分。而韩国的语言则更趋向于市场化和大众化。
举例: 在朝鲜,称呼上级或同志会使用特定的敬语和称谓,例如“同志”(동지,dongji),“人民”(인민,inmin)等。而韩国则会根据职位、年龄、关系亲疏使用更丰富的敬语体系。朝鲜人可能习惯用“阶级敌人”(계급 적, gyegyeup jeok)来形容某些群体,而韩国人则会使用更中性或更具体的词汇。

二、发音的微妙之处:语调、语速与口音的细节

语言不仅仅是词汇的堆砌,更包含着发音、语调、语速等一系列细微的特征。

语调与节奏: 尽管都说韩语,但南北的语言在语调和节奏上是有区别的。朝鲜语,尤其是在官方宣传或特定场合下,语调可能更显得庄重、有力,有时会有一种“铿锵有力”的感觉。而韩国语则根据地域、个人习惯,语调更加多样化和生活化。
举例: 一个朝鲜播音员的朗读方式,其抑扬顿挫、词句停顿的节奏,与一个韩国流行歌手或普通市民的讲话方式,差异会非常明显。
语音的细微发音: 一些辅音或元音的发音,在南北之间可能存在细微的差别。这些差别或许在日常交流中不那么容易察觉,但在经过训练的耳中,却能分辨出来。
举例: 一些朝鲜人说话可能带有鼻音或者吞音的习惯,又或者某些词语的声调和韩国人习惯的发音略有不同。这些细节即使是母语者也未必能立刻察觉,但经过训练的监听人员或特工,却能从中捕捉到破绽。
语速与表达习惯: 朝鲜人可能更倾向于慢而清晰地表达,尤其是在正式场合。而韩国人,特别是年轻人,说话语速可能更快,并且有大量的口头禅和填充词。
举例: 一位来自朝鲜的间谍,如果在与韩国人交流时,不自觉地放慢了语速,或者避免使用韩国人常用的口头语,很容易引起怀疑。

三、语法和表达习惯的差异:因循守旧与自由发展

句子结构与表达方式: 长期以来,朝鲜的语言表达方式相对固定,更加倾向于使用一些“标准”化的句式和表达。而韩国的语言则更加自由和灵活,善于创造新的表达方式。
举例: 朝鲜人可能更习惯使用一些比较笼统、官方化的陈述句,而韩国人则会更倾向于使用一些更生动、形象的拟人化或夸张的表达。
敬语和非常用语的掌握: 敬语是韩语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南北的敬语使用习惯也存在差异。此外,一些只有在特定场合下才使用的词汇或表达方式,如果间谍掌握不当,很容易暴露。
举例: 韩国有非常复杂的敬语体系,根据对方的身份、年龄、关系亲疏,有不同的动词词尾和词汇选择。一个朝鲜间谍如果在一系列对话中都使用了不够恰当的敬语,或者完全忽略了敬语的运用,就会显得格格不入。

四、身份识别与情境的敏感性:为什么会暴露?

目标群体与伪装难度: 朝鲜派往韩国的间谍,其任务目标往往是渗透进韩国社会,建立身份,获取信息。这就要求他们必须模仿韩国人的语言习惯,这难度极高。即使经过训练,也很难做到滴水不漏。
监听与情报分析: 朝鲜和韩国都拥有强大的情报机构,他们会对目标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严密监听和分析。语言,尤其是那些细微的、习惯性的语言特征,就成为了重要的识别线索。
举例: 一个韩国特工在监听一个电话时,即便通话内容本身没有透露任何敏感信息,但他可能听到对方在说话时,使用了几个朝鲜惯用的词汇,或者其语调、节奏与韩国主流略有差异。这些细微的线索,经过情报分析人员的专业判断,就可能成为指向其真实身份的关键证据。
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 韩国社会是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语言也在不断更新。间谍即便事先接受了训练,也很难跟上韩国社会语言发展的潮流。
举例: 一个几年前经过训练的朝鲜间谍,回到韩国后可能会发现,他所学习的许多“韩国用法”已经过时,或者出现了新的更流行的表达方式,这反而会让他显得更加可疑。
多重身份验证: 在一些关键场合,语言只是验证身份的因素之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对社会事件的反应、甚至他对某个流行文化现象的了解程度,都会被纳入考察范围。如果语言与其他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协调,破绽就会更容易显露。

总而言之,朝韩间谍因语言问题暴露,并非因为他们不懂韩语,而是因为他们无法完美地模拟出对方社会生活中高度自然、潜移默化的语言习惯和细微差别。就像一位外国人在努力模仿中国某个地方的方言,即使他学会了字面上的说法,但那种特有的韵味和习惯,往往是很难模仿得惟妙惟肖的,一旦说漏了一两个词,或者一个不恰当的语调,就可能暴露其非本地人的身份。这种语言上的“不真实感”,在高度警惕和专业化的情报领域,就成了致命的破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转:

一哥们在重庆骑摩托被拦下来了,让他出示证件,司机说:哥子,我斗是重庆本地人,本本忘在无头老,我家斗在勒点儿。交警:你不是重庆的。司机反问:我啷个不是重庆的?交警:你不用解释,等我拦个重庆的给你看哈。这时有个骑摩托的正好路过,交警示意停车,结婚摩托飞奔而过,风中远远传来:你个哈麻批,你来抓劳资撒,狗日的哈儿。交警转身看到司机:看到没得,这个才是重庆得,你,是成都的!
user avatar

成都绵阳地区的人到重庆,哪怕说方言也是交流完全没有障碍的,但是

一听就知道是那边的好吧

user avatar

我只是想感叹一下:

这个问题下大家纷纷举例即使语言再好都会露馅。

而在“XX语好是怎样一种体验”这类问题下,却有各路大神纷纷表示“母语级水平”“当地人都认不出我是外国人”等等。

看来全世界的天才都在知乎了,不愧是高端社区。我只能说……

user avatar

别说意识形态有差异的朝鲜人伪装成韩国人,你能在马来西亚华人面前伪装成马来西亚华人都算你强。

你们说的橡皮檫,我们叫胶擦(cà)

你们说的混凝土,我们叫洋灰

你们说的大巴,我们叫巴士

你们说的七,我们叫qì

你们说的八,我们叫bà

你们说的抹布,我们叫抹(mà)布

你们说的百分率,我们叫巴仙(由于"八"读成bà,所以不会弄混)

你们说的公安局,我们叫警察局或者mata厝(已经被修改)

你们说吃饭了(le),我们说吃饭了(liǎo)

你们说的提款,我们叫按钱

你们说的账号,我们叫户口

“浸”读作zhèn

更不用说口音了,就算是台湾人也很难伪装成功,太多词汇上和读音上的不同了。

我的室友是来自北马地区的华人,我是中马地区的人,他说疑问句后面都有一个kot,我还以为是他那里的马来语方言,后来才知道,那是北马福建话的用法,在句子后面加个kot表示疑问句,我这里的福建话都是加个“无”来表示的。换成华语就会变成“你吃饭没有?”,他都是说“你吃饭了kot?”而且北马福建话偏漳州,南马福建话(中马和南马都是南马福建话的地区)偏泉州,我们说“医院”都是说成“老君厝”(lo kun tshu),他们说“病院”,我们的“鱼”是hir,他们说成hi。他家离我家也就300多公里,同样是华语和福建话就已经出现用词习惯的差异。而且口头禅是“改”的基本上就是槟城人了,地域特征太明显。南马人都是说“屌”的。

还有,在马来西亚,福州人不是福建人,福建人指的是闽南人,所以在中国的福州人说自己来自福建就会被本地老爷爷飚一口闽南语是正常的。

还有词汇的使用,马来西亚华人是不会说嘚瑟、啥、敢情、媳妇儿、瞅啥、老子(不是那个姓李的老子)这些词的(但是有媳妇这个词,是指儿子的老婆),你在马来西亚说"今晚回家艹我的媳妇儿",保证你今晚之前进警局,你说"敢情"我们会以为是"感情",还有更加不会说共产党的专有词汇。我在天津用"小姐"去问候人家结果被鄙视,总之同个词但意思不一样的情况很多。

还有观念价值也有差异,比如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允许表兄弟姐妹结婚,但社会价值上不允许堂兄弟姐妹结婚,所以亲戚里有表兄弟姐妹结婚都不会惊讶,如果你对于表兄弟姐妹之间结婚感到不解,那么你肯定不会是马来西亚华人。

如果这还不够,还有更多。

马来西亚口语式华语由于受很多方言的影响,形成了丰富的叹词体系:

  • 是啦! (lǎ,代表确定的意思)
  • 是咧! (liē,代表肯定的意思)
  • 是咯! (lō,代表附和的意思)
  • 是哈? (há,代表惊讶的意思)
  • 是吼! (“吼”的本字是“乎”,读hó,代表恍然大悟的意思)
  • 是哦? (ǒ,代表质问或半信半疑的意思)
  • 是咩? (miē,代表怀疑的意思)
  • 是吗? (mā,代表询问的意思)
  • 是呱?/是吧? (guā,代表不肯定的意思)

如果你搞错任何一个叹词的用法,你就露馅了。

还有,在槟城福建面是福建虾面,在吉隆坡和雪兰莪福建面是福建炒面。有一次我去槟城叫一盘福建面,结果端上一盘虾面,后悔死了。

还有腔调也很重要,我在坐grab的时候只说一句闽南语就被司机认出是永春话,但我们都是同一个地区的华人,这个司机也很厉害,光听一句话就听得出我的祖籍。


再不济的话,问你所在的州的首府是哪就好了,除了雪兰莪,能正确回答雪兰莪首府的可以抓去枪毙了。这梗跟福建省会厦门一样。


其实容不容易潜伏是主要靠对方多了解自己国家的人文和语言。叫你伪装成文莱华人估计没多少人可以做到,文莱太小了,基本上都认识彼此,所以他们非常了解文莱各地的情况,伪装的难度大幅增加。伪装成马来西亚华人还有机会不露馅,但是假如你说你是北马华人,南马人东海岸人东马人可能不会认得出你不是,但是北马人还是可以知道其实你不是北马人,因为你跟他们不像。伪装成中国人就容易多了,中国各地差异太大,普通中国人对各地了解并不多(跟文莱比),在了解基本国情的情况下说粤语就可以伪装成广东人或香港人,说闽南语就可以伪装成福建人或台湾人,前提是没有广东人、香港人、台湾人和福建人可以识破。伪装成台湾人和香港人还更容易一点,连基本国情都不需要了解。


你以为就算是找个福建广东这些没有方言和习俗差异的人来伪装就容易吗?Naïve,有些语言习惯是需要环境去培养的,比如一个外地人很难学到槟城人何时用英语,何时普通话,何时用闽南语,你以为他们都是随机说的,其实他们自己有自己的规律,我也掌握不了。新加坡人说汉语参杂英语看起来很装逼是不是?你说话学新加坡参杂英语还是很快就被新加坡人识破了,因为你没用在对的场合,留学海外的学生应该会比较理解这一点。


还有就是拼音方面,马来西亚华人多数会习惯在字之间空格,而中国习惯在词之间才空格。

比如:“南山”的拼音,马来西亚华人平常的写法是“Nan Shan”,而中国一般的写法是“Nanshan”,“天后宫”是“Tian Hou Gong”而不是“Tianhougong”。

马来西亚华人除了会用汉语拼音之外也可能会用英文或者马来文的拼法书写汉语方言,比如:“金城”就是“Kim Seng”(汉语方言读音加上马来文拼法),“包”字的拼写除了汉语拼音“bao”之外也可能会受到马来文写法写成“pau”。“吴”(Wu)是“Woo”,“Ti”是“Tee”/“Tea”,“Tai”是“Ty”/“Ti”(英文拼法,英文的“oo”对应汉语拼音的“u”,“ee”/“ea”对应“i”,ai,“y”/“i”对应“ai”)。


初次发布于2018年3月3日,

第一次修订于2018年12月22日,

第二次修订于2022年2月7日。

user avatar

挖掘机技术哪家强,_____?

间谍:???


今年过节不收礼呀不收礼,收礼只收___?

间谍:???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广州___?

间谍:???


嘿,你的益达。不,是你的___?

间谍:???


得了灰指甲,一个传染俩,问我怎么办,___?

间谍:???


扭一扭,舔一舔,泡一泡,___?

间谍:???


小崔啊,你大妈已经不是你六年前的大妈了,你___?

间谍:???


下蛋公鸡,公鸡中的___?

间谍:???


由于你没有坚持拄拐,导致了病毒迅速的往上涨,两条大腿有两条大筋,好比是两条高速公路,病毒以每小时180公里的速度往上转移,无情的病魔正在吞噬着你的健康细胞,一个崭新______?

间谍:???


改革春风吹满地,中国人民___?

间谍:???


俺们那嘎达有个挺老大的养殖场,那都是我剪彩的。是,她剪完就禽流感了第二天。当时死了一万多只鸡,最后送她个外号叫___?

间谍:???


Nice to meet you. My name is 韩梅梅,what's ur name?

间谍:???


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追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再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一定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一个期限,___?

间谍:???


你怎么穿着品如的衣服?既然追求刺激,那就贯彻到底喽。呵,___?

间谍:???


我王境泽就是饿死,死外边儿,从这里跳下去,也不会吃你们一点东西,______!

间谍:???


浙江温州皮革厂的老板,带着3.5个亿和谁跑了?

间谍:???


中国哪位互联网企业家犯有脸盲症并且只可以战斗约2分钟?

间谍:???


中国哪位互联网企业家后悔创办公司并且对钱不感兴趣?

间谍:???


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最擅长使用哪种炮弹?_____?

间谍:???


哪位明星最擅长唱,跳,rap和篮球?

间谍:???


请以自然放松的方式朗读这句话“妹妹你坐船头哦~,哥哥在岸上走”。

间谍:???


______?一百八一杯,这酒怎么样啊?听我给你吹。一杯你开胃,(我喊了一声美)二杯你肾不亏,(哈哈 还是美),三杯五杯进了肚,保证你的小脸啊,是白里透着红啊,红里透着黑。

间谍:???


不说了,够间谍死几次的了。

user avatar

我就知道,面对这个问题,前朝鲜间谍金贤姬又中枪了.......

不过可能诸位不是太清楚的是,金贤姬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不是“语言问题”暴露这么简单。

按照金贤姬自传(假设这本书全是真的话)的说法,金贤姬进入情报系统时,是按照“假日本人”的方向进行培养的。为了让效果更好,朝鲜情报部门还“弄来”了真日本人做陪练。

看到这里,大家觉得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可是问题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朝鲜情报部门不知道从哪里得到消息,澳门葡萄牙当局打算给偷渡客“大赦”,落地就给居民待遇。这种好事怎么能错过?(澳门至今仍是朝鲜最大的海外据点)于是金贤姬的扮演日本人事业就这样戛然而止了。她被上级要求突击学习扮演一个黑龙江偷渡客,以便顺利获得澳门永居权(对了,那个年代要偷渡也要去香港吧,为啥去澳门?)

更大的问题接着出现了,朝鲜获得的这个消息根本就是假的。金贤姬好不容易去了一趟澳门,结果无功而返。此时的金贤姬基本上就是个四不像:中国人也学不像、日本人也学不像、朝鲜普通人的生活早就不知道了,这么一个“残次品”,这么办?

然后她就被派去炸飞机了.......(看来很可能这次事件的目的就是把金贤姬“处理掉”)。

结果金贤姬竟然没死成活下来了!这时候她满脑子其实倒不是什么忠于祖国了,想办法求生吧。可是她的基本功实在太差,编出来的经历完全是没什么可能性:一个黑龙江偷渡客,千里迢迢来到澳门,还恰巧被一个日本老大爷看上了,之后加入了日本国籍......她自以为把毕生所学全用上了,可是韩国情报人员全在看笑话呢。没等到问她“你看的电视机是什么牌子的”,就可以完全判断她肯定不是什么日本人或者中国人。

那有伪装成功的例子吗?还真有!恰巧的是,这又是一个朝鲜人——“郑守一”(已修改)的故事。

严格来说这位郑守一其实是中国延边的朝鲜族,从小也是属于读书特别刻苦,又根红苗正的那种,因此上了外交部下设的外交学院。可是这位还是有一颗热爱朝鲜的心,读完大学就向中国的组织申请要回朝鲜效力。三番五次劝说无效后,毕竟考虑到中朝是一个战壕的国家,中国官方还是允许他去了朝鲜。

(为啥他一定要回去?我把别处的一句评论贴过来吧:最早进入中国的朝鲜族距今才不过两百年 更何况大部分来华朝鲜族的初衷本来就是脱离日帝统治来中国避避难而已 现在日帝被打败了 为啥不回去???)

到了朝鲜以后,组织上交给了郑守一一个光荣艰巨的任务:打入韩国!他一想,直接从朝鲜到韩国是不可能的,于是他设计了一个无比复杂的方案:

第一步,想办法获得了一本黎巴嫩护照,然后以黎巴嫩公民的身份在该国定居,并且皈依伊斯兰教

第二步,以黎巴嫩人穆罕默德的身份,受邀赴菲律宾某大学教授伊斯兰教课程

第三步,在菲律宾争取到一个机会,被派往韩国某大学开设中东文化课程。

花了近十几年的时间,郑守一终于完成使命,潜入韩国!在韩国,我们的“穆罕默德”只说英语和阿拉伯语,要不是出了内鬼,这戏说不定还可以演到现在。

user avatar

交警在卫津路上拦下一个闯红灯的男青年,要给他开罚单

男青年说“我是南开的学生,实在着急去上课,原谅我一次”

交警:不,你不是南开的学生

男青年反问:我怎么不是南开的学生了?

交警这时扭头又拦下一个闯红灯的男青年,对方自称是天大的学生

交警跟第一个男青年说:看见了吗,他才是南开的,你是天大!

~~~~~~

两位闯灯男在风中对视一笑

user avatar

转个笑话

美国人最终成功地把他们的顶级间谍偷偷运送到莫斯科。这个人已经接受了长达5年的训练。他们教会了他所有知道的关于俄罗斯的知识,把他调教成一个地道的俄国人。训练结束的时候,他甚至一度很认真地怀疑自己美国国籍身份,因为他完全感觉自己是一个俄国人了。

简而言之:没有这更好的了!

他的一个任务让他来到了一个俄式小酒馆,找了个桌子坐下来,点了一杯伏特加,一饮而尽。

店主赞赏地点点头说:“哥们儿,你暴饮的样子很象俄罗斯人,但是你不是!”

我们的美国朋友吓得脊背冰凉,难道这么多年的训练都白费了吗?这会不会是第一个挡道识破他伪装的俄国人呢?难道他们低估了俄国人?难道他的除臭剂失效了吗?就在这些恼人的问题在大脑里萦绕的时候,他跳起来,抓起随便放置地上的一把三角琴演奏起来。他弹奏得如此之棒,在场所有人的都为他热烈鼓掌欢呼。

他唱的歌是如此之忧伤,连在场的克格勃特工也泪流满面。店主也鼓掌喝彩,但是他脸 上的表情让我们的间谍感到血管的血都快结冰了,因为店主说:“太棒了,哥们儿,你的演奏和演唱比俄国人还好,但是你绝对不是俄国人!”


现在我们的人只想知道原因。他给乐队一个眼色,当摇滚乐响起来的时候,他开始跳哥萨克舞,所有的人都全神贯注地倾听和观看。他在酒馆里来回旋转,所有女人的心都被他征服了。最后他筋疲力尽地停下来,两条腿都快断了,他想,现在该没有人会怀疑他的身份了吧。


但是他还是从狂热的人群中觉察出,店主微微摇了摇头,似乎认为他做得还不够好。他在这里遇到了高手。毋庸置疑,他是克格勃的大佬。显然,他们早就知道这个计划,所以派了一个高层来收拾他。


他垂头丧气地走向店主,后者叹息着问候他:“哥们儿,哥们儿,你跳得简直象一个俄罗斯的神灵,但是你不是俄罗斯人!”

我们的勇士受够了,他抽泣着,崩溃了,结结巴巴地说:“是的,是的,你是对的,但是你到底是怎么知道的呢?”


店主微微地耸耸肩说:“因为我们俄罗斯没有黑人。”

user avatar

这里面涉及到很多当地的人文习惯用语。

比如前几年,有台湾警察到北京参与执勤,好像是两岸警务交流。

台湾警察知道大陆这边,警察叫公安,比如不叫“警察部门”,叫“公安部门”,于是和老百姓接触的时候,说“你好,我是公安”,于是大家都很奇怪,以为遇上假警察了。

“你不像是我们这的,你是哪的?”

“嗯,我是台湾的”

“哎呀,反攻过来了?”

user avatar

我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回潮州,在逛街的时候只说了一个字,就被小贩认出我是隔壁汕头派来的奸细……

真的,从头到尾我只说了一个字。买东西跟小贩沟通的人是我堂姐。

我忘了当时是买什么东西了,但我永远清楚地记得那个字“免”(不用、不要的意思)。

在线字典真好用……

汕头汽车站到潮州汽车站,39公里。小时候从我家出发,到进我大伯家门,只要不到一个半小时的时间。

只需要一个字就能发现不一样。

user avatar

:别杀我,我是中国人,China NO.1。

:挖掘技术哪家强?

:???

砰……

user avatar

来来来,2019-Aug-17新鲜出炉的案例

知道语言不懂语言文化也不懂文化的,去冒充本土人就这个结果.jpg


原回答:

因为语言里的细节太多了。

哪怕不考虑发音问题

就单纯的用语——这个我举过家父在开罗打车的例子。


fox, juice, hog

狐狸,果汁,野猪,

漂亮的女人,子弹,豪车


这是大概2000年左右的几个黑人常用俚语,现在似乎fox和hog已经不用了,前者多样化了,后者回归limo;juice不知道还有没有用的。

以前说my buddy,我哥们。

现在是my homie,我老铁。

俚语是这个速度,在模因梗用语爆炸性发展的当代,速度慢一点都会暴露的。


何况就算你用梗跟上潮流了,这个梗的场合是不是合适了也得另说。


参加追悼会你说扎心了思密达,那朝韩的特务没跑;

参加个动员会你掏荧光棒打尻,这绝逼是日本特务。


——说实在话厉害了我的X这个能当记录片的正式名称我就特怀疑……

user avatar

因为韩国太小了,各方都很熟悉自己地方口音,很容易听出毛病。像中国、美国这种大国,比如你是浙江人,碰见一个山西人冒充山东人的,你能听出来?

user avatar

1.朝鲜语和韩语虽然说大体相同,但是有很多细微的区别——从字母名字到字母表顺序(对,一样的“训民正音”,朝韩双方的排列顺序是不一样的),再到用词上的不同(韩国标准语的汉字借词和英语外来词比朝鲜多,而朝鲜语有一部分俄语借词)、拼写规则上的不同,等等。

2.文化上的差异。韩国电影《铁雨》当中,朝鲜特工严铁雨看到一条街边都是“部队火锅”的店就向身边的郭哲宇(青瓦台安保秘书)感叹说:“为了准备战争,韩国真是组建了好多部队,这里这么多部队的食堂”。

像这样的文化上的细节,其实是最难伪装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