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民国时东北的土匪和上海的流氓有什么区别和特点?

回答
民国时期,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在东北和上海这两个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和历史背景,孕育出了截然不同的两类群体:东北的土匪和上海的流氓。虽然他们都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靠着非常规手段生存,但他们的成因、生存方式、组织结构、以及给社会带来的影响,都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东北的土匪:刀光剑影下的生存法则

东北,自古以来就是一片充满原始力量的土地。广袤的黑土地,崎岖的山峦,严酷的气候,以及相对薄弱的中央政府控制,都为土匪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成因:
自然环境与生存压力: 东北地区自然条件艰苦,尤其在近代,战乱频仍,官府压榨,百姓生计艰难。当合法生计无法维持时,一部分人被迫选择暴力来解决生存问题。
历史遗留与地方势力: 满清入关前,东北地区就有较为普遍的“山林文化”,一些依附于旗营或地方豪强的武装力量,在王朝更迭或政治动荡时,容易演变成独立的土匪武装。
官匪勾结与土匪正规化: 东北的土匪并非都是单纯的打家劫舍之徒。在某些时期,他们会与地方官僚、兵痞甚至军队勾结,形成一种“亦匪亦兵”的半合法状态。一些较大的土匪头目甚至拥有自己的地盘和较为严密的组织,俨然成为一方“土皇帝”。
军阀混战与失业士兵: 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导致大量士兵失业,这些人往往组织严密,有战斗经验,很容易在缺乏生计的情况下,成为一股股危险的土匪力量。

特点:
武装性质强: 土匪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武装力量。他们通常拥有枪械,组织严密,有明确的上下级,善于骑射和野外作战。他们的活动范围也相对固定,多以山林、乡村为根据地。
暴力手段直接: 土匪的生存方式是赤裸裸的暴力。劫掠、绑票、勒索是他们的主要营生。他们的目标往往是钱财、物资,有时也包括年轻女子。
相对固定的组织和地盘: 大的土匪集团往往有自己的“山寨”,有明确的头领、骨干和普通喽啰。他们会控制一定的地域,对该区域的居民进行压榨,同时也要抵御其他土匪或官兵的进攻。
江湖规矩与道德边界: 许多土匪头目会强调所谓的“江湖规矩”,比如不杀妇女儿童,不劫贫济富(当然这只是他们宣传的口号,实际操作中很难区分)。这种规矩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他们在当地的“统治秩序”。
生存与反抗的混合体: 在一些情况下,东北土匪也被视为反抗压迫的力量,尤其是在日本侵占东北后,一些土匪转变为抗日武装,这一点与上海的流氓有着本质的区别。

代表人物(例子): 比如民国时期著名的“马家军”虽然本身是军事力量,但其成员中也不乏有“匪性”者;更纯粹的土匪如闯关东时期的一些山林响马。

上海的流氓:十里洋场里的黑色生存

上海,这座东方巴黎,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也是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城市。然而,在繁华的表象之下,却滋生着一股阴暗的力量——流氓。

成因:
城市化与人口涌入: 上海的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涌入,这些人缺乏技能,找不到合法工作,容易被社会边缘化。
经济结构与贫富差距: 巨大的贫富差距,以及畸形的经济结构,使得一部分人被排斥在正常经济循环之外,他们只能通过非法的手段谋取财富。
租界与法律真空: 上海的租界制度,使得各方势力在此盘踞,法律监管存在缝隙。流氓们善于利用这种缝隙,在不同势力之间周旋。
社会风气与娱乐业: 上海滩的浮华、享乐、纸醉金迷,吸引了大量不劳而获的人。妓院、赌场、娱乐场所是流氓滋生和活动的重要场所。
帮会传统与黑社会化: 上海的流氓往往与传统的帮会组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帮会组织在城市环境中迅速黑社会化,形成拥有严密组织的犯罪集团。

特点:
组织化与集团化: 上海的流氓并非散兵游勇,他们通常有严密的组织,如青帮、洪门等,有明确的“码头”、“香主”、“龙头”等等级制度。他们通过收取保护费、控制赌场、妓院、敲诈勒索等方式来维持组织运行。
“生意”导向与经济利益: 相较于土匪的暴力掠夺,上海流氓的活动更具“生意”色彩。他们更注重经济利益的获取,并通过经济手段来巩固自己的势力。他们懂得利用资本运作,投资妓院、赌场,甚至涉足合法生意,以洗白资金。
隐蔽性与社会渗透性: 上海的流氓活动更加隐蔽,他们善于与当地的权贵、警察、商人勾结,形成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网。他们也往往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影响着城市的经济和政治。
“弄潮儿”与投机性: 上海的流氓更像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他们精于算计,善于抓住机遇,投机取巧。他们可能操纵物价,也可能通过走私、贩卖毒品来牟利。
黑话与行话: 为了方便内部沟通和对外保密,上海的流氓发展出自己一套独特的黑话和行话,这也是他们区别于普通市民的重要标志。
非武装或弱武装: 相较于土匪,上海流氓的武装程度相对较低,他们的主要武器是拳头、棍棒,以及偶尔的枪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组织能力、社会关系和信息控制,而非单纯的武力。

代表人物(例子): 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等“上海三大亨”便是上海流氓的典型代表。他们从底层发迹,最终成为上海滩呼风唤雨的人物。

总结性区别:

| 特征 | 东北土匪 | 上海流氓 |
| : | : | : |
| 成因 | 自然环境、生存压力、政治动荡、历史遗留 | 城市化、贫富差距、租界制度、社会风气、帮会传统 |
| 生存方式 | 以武装抢劫、绑票、勒索为主 | 控制犯罪产业(赌场、妓院)、敲诈、保护费、投机 |
| 组织结构 | 相对松散(小型)到严密(大型),有“山寨” | 严密的帮会组织,等级森严,有“码头”、“香主” |
| 活动地域 | rural areas, mountains, forests | Urban centers, specific districts, hidden networks |
| 武装程度 | 强,以枪械为主,善于野外作战 | 弱,多为棍棒、拳头,偶有枪支 |
| 社会影响 | 直接暴力威胁,破坏乡村秩序,有时形成反抗力量 | 腐蚀城市经济、政治、社会风气,形成“地下王国” |
| 核心竞争力 | 武力、战斗经验、对地盘的控制 | 组织能力、社会关系、经济头脑、信息控制 |
| 本质 | 游离于国家机器之外的武装团体 | 城市环境中形成的犯罪集团 |

总而言之,东北的土匪更像是一种脱离中央管辖、以暴力为主要手段的“绿林好汉”(或“恶霸”),他们的生存与土地、环境、以及历史的动荡紧密相连。而上海的流氓,则是在现代化城市背景下,通过组织化、商业化运作,深度渗透社会肌体的犯罪团伙,他们的兴衰与城市的繁荣和畸形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两者都是那个动荡年代的产物,但他们的生存逻辑和对社会的影响方式,却有着天壤之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上海的流氓,主要工作是职业打手。(武器是冷兵器,香港影视剧乱拍。)这种人有家庭,有老婆、孩子。孩子还上小学、中学。打架不是随时打,都是两边的大流氓事先约好的,所以家庭生活才成为可能。

东北的土匪,主要工作是抢劫村寨,用枪。因为村寨有地主武装保卫,不易得手,需要突袭。(又怕被其他武装突袭,不光银元,枪也是重要资产。)所以,土匪过的是集体生活。因为不能提供稳定的家庭生活,相好也上不了档次。比如“拉帮套”,本意是,加一匹马,一起拉车。引申为,丈夫丧失劳动能力,家庭陷入贫困时 ...... 三个人挤一个炕,老婆能赚点生活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民国时期,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在东北和上海这两个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和历史背景,孕育出了截然不同的两类群体:东北的土匪和上海的流氓。虽然他们都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靠着非常规手段生存,但他们的成因、生存方式、组织结构、以及给社会带来的影响,都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东北的土.............
  • 回答
    民国时期,东北那片土地确实是中国经济的璀璨明珠,但到了今天,东北的经济却似乎有些力不从心,这中间的落差,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要理解这其中的原因,得把历史的长河拉长,仔细看看那些变迁的脉络。民国时期的东北:工业的摇篮,经济的脊梁说起民国时期的东北经济,那可真是“风光无限”。那时的东北,特别是“满.............
  • 回答
    好的,我来给你详细聊聊清朝后期和民国初期的东北官话与现在普通话的区别,以及当时东北地区的语言状况。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完的事儿,里面学问可大了。一、 清朝后期与民国初期东北官话的面貌要谈区别,我们得先勾勒出那个时代的东北官话是个什么样子。 “官话”的含义与基础: 那个时候,“官话”更多指的是统治.............
  • 回答
    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在外交领域,虽然历经坎坷,但依然取得了不少值得关注的成就。这些成就不仅关乎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更体现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争取平等地位的努力。首先,废除不平等条约是民国时期最重要的外交成就之一。 从晚清开始,中国就背负着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如治外法.............
  • 回答
    民国时期,云南和广西确实都与法属印度支那(今越南、老挝、柬埔寨)接壤,地理位置的邻近为两国军阀带来了不同的武器获取机遇。然而,滇系军阀大量装备法械,而桂系军阀则鲜有此现象,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地理因素决定,而是多重政治、经济和军事策略交织作用的结果。滇系军阀:与法国的“亲密接触”要理解为何云南的军阀能大.............
  • 回答
    很多人可能觉得奇怪,故宫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为何在民国时期不干脆把牌匾都换回明代的名称?这背后其实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原因,远不是简单一句“怀旧”就能概括的。首先,咱们得明白民国时期,特别是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时期,故宫的地位和用途。那时候,故宫已经不再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了,它更多的是一个.............
  • 回答
    民国时期,所谓“姨太太”是那个时代婚姻制度下的一种特殊存在,通常指男性在正妻之外,娶的妾室。她们的地位、权利和财产都依附于丈夫,生活状态也因家庭环境和丈夫的态度而千差万别。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法律制度的改革。1950年5月1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 回答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的历史是一段极其复杂且充满动荡的时期,理解它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以下是一段尽量详细的梳理,希望能帮助你理清这段历史脉络:一、 军阀混战的起源:袁世凯的兴衰与北洋集团的分裂1. 清末的北洋新军: 军阀混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清末。为了应对内忧外患,清政府开始推行新政,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编.............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社会、文化以及知识分子的角色等诸多层面。将“本朝”与“民国”时期进行对比,探讨为何在知识分子群体中,如今似乎难以再现鲁迅、胡适那样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公认度的大师级“公知”,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深入剖析。一、 时代背景的根本差异: 民国时期: 这是一个充满剧烈变革、思.............
  • 回答
    关于“庚子赔款”与美国及多国是否用该赔款培训中国人留学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国际协议、资金用途及后续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以下是基于历史事实的详细说明: 一、庚子赔款的背景与起源1. 历史事件 1900年,八国联军(美、英、法、德、俄、日、意、奥)为镇压义和团运动,攻入北京,迫使清政府签.............
  • 回答
    民国建立时的首任临时大总统是孙中山,这一点毋庸置疑。这位革命先行者,以其坚定的革命意志和高尚的道德感召力,成为了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灵魂人物。然而,为何后来实权却旁落至袁世凯手中,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讲清楚这件事,咱们得从头说起,把那些关键的节点捋顺了。首先,.............
  • 回答
    民国早期大师云集,如今中国鲜有大师涌现的说法,确实是一个被广泛讨论的现象。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教育原因。与其简单地判断“是”或“否”,不如深入剖析这种感受的由来,以及其中包含的时代变迁和我们对“大师”的定义。为什么会有“民国早期大师如云”的印象?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我.............
  • 回答
    关于“如果抗战时德国肯为民国装备两百个德械师,抗战就不会打得这么惨烈”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历史假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并深入探讨背后的逻辑和可能的演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德械师”的概念及其背后的力量:德械师不仅仅是装备了德国武器的部队,它代表着一种完整的军事体系。在.............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这个问题,也就是清朝时期瓦德西为何称清朝百姓强壮,而到了清末民国时期军队却变得骨瘦如柴,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相当复杂的问题,背后牵扯到多方面的原因。我来为您详细解读一下。瓦德西眼中的“强壮”与时代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德国陆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Alfred von Wa.............
  • 回答
    民国十八年,面值五百万的金圆券,这个说法在时间线上就存在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金圆券的发行是在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而您提到的民国十八年是1929年,这两个时间点相差整整二十年。这说明您看到的这枚钱币,如果真的标有“民国十八年”字样,那么它绝对不可能是金圆券,而很可能是其他时期的纸币,或者是一个.............
  • 回答
    这起事件涉及到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警察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致命武力,以及如何判断这种武力的使用是否合法和正当。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核心问题:警察使用致命武力的合法性与正当性要判断警方是否“做得对”,我们需要从法律和道义两个层面来考量。一、 法律依据(中国大陆法律视角):在中国,警察使用武力的法律依据.............
  • 回答
    关于中国56个民族在集体合影时穿着的民族服饰,确实存在一些服饰是基于传统元素,但经过一定程度的设计和再创作,并非完全是各个民族在现实生活中日常穿着的样式。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其历史和文化背景,主要是为了在集体场合下,更好地展现民族特色、视觉统一性以及现代审美。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民族服饰在集体合影场合下的特.............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文化认同、民族团结以及在集体场合如何展现个体特色等多个层面。当56个民族的大合照摆在面前,汉族同胞在服饰选择上,确实可以有很多考量,力求既能代表自身文化,又能融入整体的和谐氛围。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汉族本身就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民族,所以“汉族服饰”并.............
  • 回答
    《水浒传》成书于明朝,但在分析其时代风貌和民生背景时,我们之所以多以宋朝作为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了这种分析模式的合理性:1. 小说本身的叙事背景设定在宋朝: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水浒传》是一部历史小说,尽管其中充满了虚构和夸张的成分,但其故事的主要背景设.............
  • 回答
    “人走地留”在国家统一和民族问题讨论中,是一个极具争议但也并非全无道理的观点。要评价它,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深入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它在现实操作中的局限性。“人走地留”的内核:对土地的根系与象征意义的强调从最根本的层面来看,“人走地留”将土地视为一种独立于人口流动的、具有某种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